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1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小潮作用对潮滩沉积物层理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孟飘 东培华 +4 位作者 马骏 罗锋 张长宽 范代读 周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0-80,共11页
潮滩垂向沉积韵律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周期性的潮汐条件,包括涨落潮、大小潮、季节性及更长时间尺度的潮汐特征,为探究大小潮周期对潮滩沉积物垂向层理形成机制的影响,应用一维潮流泥沙与底床分层数学模型,对周期性潮汐条件作用下潮滩垂... 潮滩垂向沉积韵律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周期性的潮汐条件,包括涨落潮、大小潮、季节性及更长时间尺度的潮汐特征,为探究大小潮周期对潮滩沉积物垂向层理形成机制的影响,应用一维潮流泥沙与底床分层数学模型,对周期性潮汐条件作用下潮滩垂向沉积韵律层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大小潮的周期性是模型中沉积层理表现韵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韵律层中单个层理结构对应于1个大小潮周期过程,层理结构由形成于小潮期间的泥质层及形成于大潮期间的砂质层组成,层理的厚度也呈旋回性变化,大潮时层理较厚而小潮时层理较薄。水体边界含沙量是影响潮汐层理结构的重要因子,边界含沙量中粉砂占比增大会使潮汐韵律层整体粗化且砂质层厚度增大,当边界含沙量整体显著增大时,潮滩上的垂向潮汐韵律层会更加完整且厚度明显增大。潮汐层理的形成与特征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后续需进一步探究包括波浪、风暴潮、潮滩生物等其他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泥沙分选 潮汐韵律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海潮滩生物遗迹探究型课程
3
作者 范代读 郑志英 +2 位作者 范疏桐 范清露 宋慧波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第6期444-448,共5页
通过开发适合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湿地生态探究型课程,增进学生对潮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上海潮滩生物遗迹探究型课程包括介绍上海潮滩最常见的三种底栖动物的生物特征和行为习性,并开展现场观察与模型制作等活动,探究不同动物的遗迹特... 通过开发适合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湿地生态探究型课程,增进学生对潮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上海潮滩生物遗迹探究型课程包括介绍上海潮滩最常见的三种底栖动物的生物特征和行为习性,并开展现场观察与模型制作等活动,探究不同动物的遗迹特征,拓展学生对生物化石类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 底栖生物 生物遗迹 探究学习
下载PDF
近百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高分辨率洪水沉积记录及其控制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韦璐 范代读 +1 位作者 吴伊婧 任发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720,共14页
夏季洪涝灾害对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急需开展多时空尺度流域洪水发生规律和控制机理的研究,但因洪水器测数据年限短和缺少有效的古洪水沉积记录研究方法而难以实现。选取长江水下三角洲YEC1701柱状样顶部100 cm进行高分辨... 夏季洪涝灾害对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急需开展多时空尺度流域洪水发生规律和控制机理的研究,但因洪水器测数据年限短和缺少有效的古洪水沉积记录研究方法而难以实现。选取长江水下三角洲YEC1701柱状样顶部100 cm进行高分辨率XRF岩心连续扫描(XRFCS),粒度、有机碳、N元素、δ13 C和210 Pb定年分析,并与流域洪水器测或历史记录等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建立高效的古洪水沉积记录代用指标。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Zr/Rb峰值通常对应粒度粗组分高值和较高的C/N值、偏负的δ13 C值,所在层位的沉积年龄与流域洪水事件发生年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此判断,Zr/Rb值可作为判别长江古洪水沉积的重要代用指标。长江流域于1930—2017年间共发生22次洪水事件,利用XRFCS获得的10 mm和2 mm间隔Zr/Rb值可分别识别出其中的11次和18次,识别率为50%和80%。由此推荐XRFCS样品测试间隔要小于年沉积速率一半以内,以提高古洪水事件的识别率。多源洪水和降雨数据分析表明,长江洪水年际至千年尺度发生规律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活动的共同影响。但早期长江洪水资料分辨率较低,长江水下三角洲有较连续的洪水沉积记录,运用XRFCS毫米级分辨率的Zr/Rb值可重建全新世高分辨率的长江古洪水发生历史,更精细地分析气候变化对洪水发生规律的控制机理,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江洪水演变趋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洪水沉积 Zr/Rb值 东亚夏季风 南亚夏季风
下载PDF
东海美山双角花介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甲壳纲,介形类)两个形态型及其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雨楠 缪克佳 +4 位作者 吴伊婧 赵泉鸿 杨守业 范代读 周保春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9-411,共13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海美山双角花介(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不同形态型与海洋环境的对应关系。从水深7.5~81 m的83个东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中获取了2512枚B.bisanensis壳瓣,它们包含大小两个形态型:M型平均壳长0.75 mm,G型0.62 mm。...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海美山双角花介(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不同形态型与海洋环境的对应关系。从水深7.5~81 m的83个东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中获取了2512枚B.bisanensis壳瓣,它们包含大小两个形态型:M型平均壳长0.75 mm,G型0.62 mm。研究结果显示M型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水深20~40 m的砂质海底,而G型主要在长江口以南20~60 m的粉砂质海底。两个形态型对于其他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同样显示显著差异,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溶氧量与M型和G型分布的相关性最强。总体来看,G型与M型相比,除了偏好较低水温和较细的底质沉积物之外,对于水温、盐度和溶氧量的适应范围也更加宽广。B.bisanensis的两个形态型可望成为东海海洋环境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山双角花介 形态型 生物指标 东海
原文传递
长江口南汇潮滩的波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崔明慧 涂俊彪 +3 位作者 孟令鹏 郭兴杰 苏妮 范代读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4,共17页
波浪是塑造开敞型潮滩动力地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潮滩波浪特征研究仍较少。该文以长江口南汇潮滩为例,通过对固定平台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获得的流速和水压等高频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波浪特征参数和... 波浪是塑造开敞型潮滩动力地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潮滩波浪特征研究仍较少。该文以长江口南汇潮滩为例,通过对固定平台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获得的流速和水压等高频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波浪特征参数和波浪谱参数,进而分析了它们在潮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观测期间南汇潮滩3个站位波浪的常浪向和强浪向以SE向为主,由长周期涌浪占主导。3个站位的有效波高与水深均成正相关关系,但各站位在涨、落潮期间的拟合系数不同。波浪轨道流速受浅水效应和潮流流向的影响明显,如在涨潮初期达到最大,在转流时期出现谷值。落潮期间波浪频谱以双峰谱为主,明显受到潮汐水位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期间峰值能量不断衰减且逐渐分散,并伴随出现了峰频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汇潮滩 波浪特征参数 波浪谱 风浪 涌浪
下载PDF
大丰野鹿荡中全新世以来有孔虫群落及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保华 张楷 +1 位作者 徐烨 范代读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9-347,共9页
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野鹿荡DF20钻孔21 m长沉积物岩芯开展了详细微体古生物学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仅在下部部分层位少见,含丰富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研究共识别出47属66种底栖有孔虫,尤其以Ammonia beccarii var.,C... 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野鹿荡DF20钻孔21 m长沉积物岩芯开展了详细微体古生物学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仅在下部部分层位少见,含丰富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研究共识别出47属66种底栖有孔虫,尤其以Ammonia beccarii var.,Cribrononion vitreum,Cribrononion subincertum,Elphidium advenum,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Stomoloculina multangula,Elphidium magellanicum,Pararotalia nipponica,Elphidium hispidulum和Ammonia compressiuscula等近岸和内陆架浅水分子高含量为主。其中Ammonia beccarii var.最高达87.5%,平均含量超过50%。结合钻孔底部沉积物中贝壳的初步测年资料,该钻孔底栖有孔虫组成和变化揭示了野鹿荡地区近七千年来沉积环境存在一个由相对较深的近岸浅水海洋环境向海陆过渡相半咸水环境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环境 全新世 苏北滨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