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补偿评价指标研究
1
作者 付德刚 高赞东 +2 位作者 窦霄 谯媛媛 张宏巍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67-69,共3页
为促进山东省国有林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配套资金的合理核算和分配使用,结合森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设计一套与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的生态效益补偿评价指标,包括税收贡献增长率、吸纳当地就业人数、技术应用推广... 为促进山东省国有林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配套资金的合理核算和分配使用,结合森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设计一套与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的生态效益补偿评价指标,包括税收贡献增长率、吸纳当地就业人数、技术应用推广数、设备(设施)投入和居民资源共享等5大类。每个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通过赋分制核算森林生态效益贡献的综合得分,并根据每个林场的分值所占比例计算其当年可分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份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国有林场 生态效益补偿 评价指标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赤松生长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晓红 谯媛媛 +4 位作者 亓新海 张乐乐 解小锋 韩敬 付德刚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7期263-267,共5页
为提升赤松人工林质量,发挥其生态效益,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国有华山林场的赤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胸径分布、树高、枝下高、冠幅、生物量及其分配为指标,探究林分密度对赤松人工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林分密度为600株·... 为提升赤松人工林质量,发挥其生态效益,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国有华山林场的赤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胸径分布、树高、枝下高、冠幅、生物量及其分配为指标,探究林分密度对赤松人工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林分密度为600株·hm^(-2)、900株·hm^(-2)时,树木株数随着树木胸径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当林分密度超过1200株·hm^(-2)时,小径级树木株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赤松人工林树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林分密度为1200-1500株·hm^(-2)时,赤松人工林平均树高最高,林木之间的竞争效应最强;赤松人工林第一活枝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升高,第一死枝高变化趋势不明显。3)林分密度越大,赤松单株冠幅越小,光合生产力越低,树木衰退现象越明显。4)赤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受林分密度的制约,其中赤松单株总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林分密度 生长特征
下载PDF
山东省徂徕山林场公益林质量评价
3
作者 高赞东 付德刚 +7 位作者 窦霄 汪晓红 郑惠中 谯媛媛 周丽艳 齐玉杰 张大坤 刘微 《山东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79-83,89,共6页
根据山东省徂徕山林场质量评价基础条件,制定林场公益林质量评价策略,以生态效益为基准划分出核心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一般控制区(实验区),再结合林分稳定性、林分对环境影响、林地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4个标准类型,分别在不同... 根据山东省徂徕山林场质量评价基础条件,制定林场公益林质量评价策略,以生态效益为基准划分出核心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一般控制区(实验区),再结合林分稳定性、林分对环境影响、林地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4个标准类型,分别在不同区域设置9项共性指标和9项个性指标,建立林场公益林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指标体系得出林场公益林的质量评价结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徂徕山
下载PDF
基于教学CT设备的医学成像原理课程建设
4
作者 孙亦宸 李正雯 +3 位作者 姚维国 李毅 付德刚 罗守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4-189,共6页
医学成像原理是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该课程因缺乏合适的教学实验平台使得理论教学概念抽象、形式单一。基于自研的ED1020型教学CT设备,围绕医学成像原理课程要求,开发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辐... 医学成像原理是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该课程因缺乏合适的教学实验平台使得理论教学概念抽象、形式单一。基于自研的ED1020型教学CT设备,围绕医学成像原理课程要求,开发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辐射安全、数据采集、轴位与螺旋重建、图像伪影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将CT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与仿真和实际成像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对成像基本概念的了解,直观展示了理论模型和实际成像结果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该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仿真实验、CT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了以往CT成像的教学条件,调动了学生课堂积极性,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 教学CT设备 课程建设 教学实验
下载PDF
泰山景区不同林型空气颗粒物浓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刘东 郭建曜 +5 位作者 万家隆 付德刚 高晴 申卫星 张义坤 李传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9期100-105,共6页
为研究泰山景区不同林分的康养效果,以泰山景区刺槐林、油松林和以桃和板栗为主的经济林3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对林内TSP、PM10、PM2.5和PM14种颗粒物浓度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型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在8:00—18:00... 为研究泰山景区不同林分的康养效果,以泰山景区刺槐林、油松林和以桃和板栗为主的经济林3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对林内TSP、PM10、PM2.5和PM14种颗粒物浓度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型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在8:00—18:00内4种粒径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整体趋势基本相同,变化曲线均呈现上午高下午低的“V型”趋势,且低谷值出现于14:00左右,其中粗颗粒浓度的低谷时间早于细颗粒物浓度;(2)8:00—18:00各林型颗粒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林型不同粒径颗粒物削减率为油松林>刺槐林>经济林;(3)颗粒物所占比例与该林分的颗粒物浓度之间相关性不大,不同林分之间的颗粒物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4)颗粒物浓度变化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颗粒物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在泰山景区森林的建设管理规划中,可适当增加油松等常绿针叶树种比例,以充分利用其较好的颗粒物阻隔能力,这对行人游憩环境的改善、康养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林型 空气颗粒物 小气候 日动态
下载PDF
鲁中山区华山林场典型林分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6
作者 付德刚 高赞东 +8 位作者 韩敬 汪晓红 郑惠中 赵文太 戴风龙 亓军霞 许景伟 囤兴建 李辉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54-60,共7页
选择鲁中山区华山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纯林和侧柏-黑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山林场典型林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强变异,土壤pH值呈酸性。2)相同林分类型中土壤有... 选择鲁中山区华山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纯林和侧柏-黑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山林场典型林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强变异,土壤pH值呈酸性。2)相同林分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侧柏纯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侧柏-黑松混交林。3)侧柏纯林中,林分密度1950株/hm^(2)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3000株/hm^(2)的1.1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为3000株/hm^(2)的85.99%。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养分情况的指标;土壤有效磷含量,可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pH值,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说明研究区域内土壤磷转化与氮素循环、有机质代谢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林分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研究城市道路林内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7
作者 张刘东 郭建曜 +5 位作者 陈雨 付德刚 李越凡 丁泽健 李亚华 李传荣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2-20,共9页
以应用地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城市道路林最佳植物配置模式。本试验以6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道路林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不同时间条件下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结果表明4种颗粒物浓度日... 以应用地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城市道路林最佳植物配置模式。本试验以6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道路林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不同时间条件下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结果表明4种颗粒物浓度日动态变化规律明显,8:00-12: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下降,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14:00-16: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略有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道路林滞尘能力优于结构简单的道路林。因此,在进行道路林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选择复杂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而非选择较为单一的配置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道路林 植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TiO_(2)纳米线复合膜的制备及对Cu^(2+)吸附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晓霞 李慧 付德刚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8-324,337,共8页
以石墨烯和自制TiO_(2)粉末为原料,通过两步水热法联合真空抽滤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TiO_(2)纳米线(rGO/TiO_(2) NWs)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对rGO/TiO_(2) NWs复合膜的形... 以石墨烯和自制TiO_(2)粉末为原料,通过两步水热法联合真空抽滤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TiO_(2)纳米线(rGO/TiO_(2) NWs)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对rGO/TiO_(2) NWs复合膜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还原氧化石墨烯和TiO_(2) NWs成功地复合在一起,复合材料中TiO_(2) NWs分散性较好。Cu^(2+)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_(2) NWs所占比例、pH值是影响Cu^(2+)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效果应该在pH值为6.0的近中性环境。其中TiO_(2) NWs含量为50%时,复合膜对Cu^(2+)的吸附量最高,达到rGO薄膜的4倍。复合薄膜有较好的吸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后,吸附率是原吸附量的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TiO_(2)纳米线 两步水热法 真空抽滤 复合薄膜 Cu^(2+) 吸附
下载PDF
生物医学传感器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探索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兆 黄雷 付德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利用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将一系列优良资源转化为教学实验,建立了新型生物...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利用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将一系列优良资源转化为教学实验,建立了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相辅相成,构建了"翻转课堂"新型授课模式,探索了实验教学中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同时,从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实践体系构建的基础支撑、具体内容、实践效果、现实意义等方面来看,改革后的课程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科研创新及综合设计能力。这一探索为实验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科研成果转化 翻转课堂 生物医学传感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