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诱导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冯树晶 宋志强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微生物菌群失调及异常的免疫反应等。为了更便捷、更深入地研究其发病机制,人们一直努力构建AD的小鼠模...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微生物菌群失调及异常的免疫反应等。为了更便捷、更深入地研究其发病机制,人们一直努力构建AD的小鼠模型,由于A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涌现出种类繁多的AD小鼠模型,我们对常见外源物质经皮诱导的AD小鼠模型进行了整理归纳,阐述其相关机制和临床表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AD小鼠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小鼠模型 尘螨 氟苯 卵清蛋白
下载PDF
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冯书静 潜伟 Juan Manuel Cano Sanchiz 《今日科苑》 2022年第9期71-80,91,共11页
工业遗存见证了人类工业化过程对历史及当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重建,工业遗存的存废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由此促成工业考古的正式诞生。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工业考古的起源,探讨各国工业考古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 工业遗存见证了人类工业化过程对历史及当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重建,工业遗存的存废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由此促成工业考古的正式诞生。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工业考古的起源,探讨各国工业考古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概念在英国正式提出,尔后在美国、欧洲诸国及其他地区逐渐传播开来。起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许多城市发展,工业考古与工业古迹保护息息相关。随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考古学的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脱节。而今,工业考古学被理解为采用考古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工业社会及其材料等内容。即工业考古学范围,从起初为遗产保护服务扩展为当前的工业历史的考古研究。近年来又有工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工业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并有工业文明等意识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考古 工业遗产 起源与发展
下载PDF
2,4-二硝基氟苯和粉尘螨诱导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皮损中固有淋巴样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树晶 王宇 +2 位作者 高翠娥 刘文英 宋志强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38-1045,共8页
目的 本研究以半抗原和过敏原建立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并初步观察固有淋巴样细胞的数量和表面标志。方法 将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 DNFB)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 DfE)提取物交替涂擦于Balb/c小鼠... 目的 本研究以半抗原和过敏原建立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并初步观察固有淋巴样细胞的数量和表面标志。方法 将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 DNFB)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 DfE)提取物交替涂擦于Balb/c小鼠的背部皮肤8周。记录小鼠皮损临床特征,观察固有淋巴样细胞的变化。结果 致敏小鼠背部出现严重的红斑、糜烂和表皮剥落,Th2型免疫反应因子在皮损中升高,具有典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特征。模型组皮损中总固有淋巴样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分泌IL-10的类调节型固有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II型固有淋巴细胞(typy two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在模型小鼠皮肤中数量显著升高,激活的ILC2细胞数量增多。在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脾中,ILC2细胞数量、激活标志以及胞内炎症因子IL-12、IL-13无明显差异。结论 DNFB和粉尘螨提取物能够诱导特应性皮炎样皮损,总固有淋巴样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加,激活的ILC2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加。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半抗原和变应原同时致敏的AD样小鼠模型病理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2 4-二硝基氟苯 粉尘螨 BALB/C小鼠 固有淋巴样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