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retory Cavity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Essential Oil in Fruits of 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 被引量:15
1
作者 She-Jian Liang Hong Wu +1 位作者 Xuan lun dong-wen l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73-583,共11页
The developmental types of secretory cavities in Citrus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retory cavity develop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ssential oil in fruits of Citrus species is also unknown. In... The developmental types of secretory cavities in Citrus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retory cavity develop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ssential oil in fruits of Citrus species is also unknown. In order to develop better insights into these problems, histological, histochemical, and cy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secretory cavity develop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ssential oll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fruits of 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retory cavity of the variety seemed to originate from an epidermal cell and a subepldermal cell. These two cells underwent successive division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wo parts: (Ⅰ) a conical cap; and (Ⅱ) a globular gl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umen was schlzolysigenous. Regular changes in the size of vacuol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essential oil were reveal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retory cavit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hen fruits were a light yellow or golden color, the structure of secretory cavities was well developed and the content of essential oil in a single fruit reached a maximum. It would be most appropriate to collect the fruit as a medicinal material at this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us medica varo sarcodactylis DEVELOPMENT essential oil FRUIT secretory cavity.
原文传递
Titanium nitride nanorod array/carbon cloth as flexible integrated host for highly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1
2
作者 Rui-Qing Liu Feng Jin +14 位作者 Min Gu dong-wen Zhang lu-lu He wen-Xiu Liu wen-Feng Zhu Kun Xie Jing-Yi Wu Yi-Ran Liu Wei-Wei Yang Xiu-Jing Lin Li Shi Xiao-Miao Feng Zhen Hou Ji-Gang Zhou Yan-wen Ma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4115-4127,共13页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promising energy-storage systems,due to their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nd energy density.However,the carbonaceous sulfur hosts suffer from weak binding force betwe...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promising energy-storage systems,due to their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nd energy density.However,the carbonaceous sulfur hosts suffer from weak binding force between the hosts and polysulfides,restricting the cyclic stability of sulfur electrode.Meantime,the presence of binder and conductive agent in the traditional electrode reduces its energy density.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itanium nitride(TiN)nanorod array on carbon cloth(CC)is employed as a flexible host for highly stable Li-S batteries via solvothermal synthesis-nitridation strategy.On the one hand,the flexible integrated network composed of three-dimensional TiN nanorod array and CC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conductivity,increase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and electrolyte penetration of cathode.On the other hand,the 3D structure of TiN/CC and the enhanced polarity of Ti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double adsorption for polysulfides.As a result,the combination of TiN nanorod array and CC synergistic ally promotes sulfur util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S@TiN/CC cathode.A discharge capacity of1015.2 mAh·g^(-1)at 0.5C after 250 cycles and 604.1mAh·g^(-1)at 3C after 250 cycles is realized.Under a larger current density of 5C,the resulting S@TiN/CC cathode maintains a high discharge capacity of 666.6 mAh·g^(-1)and the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about 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nitride Nanorod array Integrated structure Chemical adsorptio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原文传递
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孔岩心顶空气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范东稳 卢振权 +4 位作者 刘晖 肖睿 王伟超 李永红 唐世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538,共13页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试验QH-1孔、QH-2孔不同层段内岩心顶空气中各烃类气体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值的统计,对比研究了岩心中烃类气体组分含量随不同深度的变化特征,剖析了组分含量与岩性、裂隙或破碎带之间的...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试验QH-1孔、QH-2孔不同层段内岩心顶空气中各烃类气体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值的统计,对比研究了岩心中烃类气体组分含量随不同深度的变化特征,剖析了组分含量与岩性、裂隙或破碎带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烃类气体的成因,指出了烃类气体对岩性、裂隙或破碎带、天然气水合物异常的地质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顶空气高含量区间段对泥岩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岩心中一定深度范围内多处钻遇石膏晶体,石膏出露层段与顶空气高含量区间段较为吻合,烃类气体可能主要以吸附(游离)的方式被封存在泥岩中,石膏起到了一定的封堵作用;裂隙或破碎带内岩心顶空气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显示裂隙或破碎带对烃类气体的聚集有一定控制作用;与南祁连盆地木里地区相比,钻探区虽然达到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条件,但未能钻获到天然气水合物,推测气体浓度较低为原因之一;钻孔岩心顶空气中甲烷气体主要以热解成因为主,并含部分混合成因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盆地 哈拉湖坳陷 顶空气组成 碳同位素 天然气水合物
原文传递
弯矩作用下带NiTi垫片的法兰连接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诸士春 刘雪东 +2 位作者 刘文明 陆晓峰 巩建鸣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5-691,共7页
用ABAQUS分析了外弯矩作用下带有NiTi形状记忆合金垫片的不同规格法兰连接,并与同等加载条件下使用金属石墨缠绕垫片、纯铝平垫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NiTi合金垫片不改变法兰和螺栓的应力分布,但应力水平会有所提高;法兰偏转角度... 用ABAQUS分析了外弯矩作用下带有NiTi形状记忆合金垫片的不同规格法兰连接,并与同等加载条件下使用金属石墨缠绕垫片、纯铝平垫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NiTi合金垫片不改变法兰和螺栓的应力分布,但应力水平会有所提高;法兰偏转角度要比采用纯铝平垫片或金属石墨缠绕垫片的略大一些,但远低于ASME规范中要求的0.3°;NiTi合金垫片密封面上的压紧力分布要比同密封宽度纯铝平垫片或金属石墨缠绕垫片均匀,在密封面宽度相同时,NiTi合金垫片最大密封压紧力要比纯铝平垫片的低,但比金属石墨缠绕垫片的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 垫片 形状记忆合金 法兰连接
下载PDF
美国疾控信息化建设及其对武警部队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启栋 国文 +4 位作者 杨君 李浩庭 李震宇 卢波君 朱光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51-55,共5页
梳理美国疾控信息化建设成果,总结其建设特点,同时联系我国武警部队疾控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我国武警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需求、功能和内容。
关键词 美国 疾病预防控制 信息化建设 武警部队
下载PDF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6
作者 许先猛 董文宾 +2 位作者 卢军 蔺毅峰 马蓉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1623-1627,共5页
蒲公英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也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蒲公英富含黄酮、多糖、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抑制肿瘤等功能特性,蒲公英在临床应用、化妆品应用和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研究较为广泛。本文对蒲公英化学成分、功能特... 蒲公英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也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蒲公英富含黄酮、多糖、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抑制肿瘤等功能特性,蒲公英在临床应用、化妆品应用和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研究较为广泛。本文对蒲公英化学成分、功能特性和应用等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蒲公英资源综合利用、蒲公英功能产品开发和蒲公英抑菌保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另外,蒲公英还具有抑菌作用,在生鲜食品保鲜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蒲公英抑菌作用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下一步将从冷冻水产品和鲜切水果保鲜2个方面开展蒲公英的抑菌保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成分 功能特性 应用 功能食品
下载PDF
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治疗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董海文 张铁良 +2 位作者 赵芳萍 逯明 辛碧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93-95,共3页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治疗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06例先天性缺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口腔正畸治疗,试验组采用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治疗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06例先天性缺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口腔正畸治疗,试验组采用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的咀嚼效率、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总体健康、精力、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躯体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可有效改善先天性缺牙患者的语言功能、咀嚼效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口腔修复 先天性缺牙 语言功能 咀嚼效率
下载PDF
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浩 童光 +6 位作者 颜涛 王晓莉 王晓武 马涛 董文鹏 吴路加 张卫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31例接受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O-CPB组),其中男25例、... 目的探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31例接受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O-CPB组),其中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50.87±9.08)岁;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60例应用传统体外循环灌注方式完成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对照组(T-CPB组),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8±12.46)岁。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血生化指标和临床数据,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30 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T-CPB组比较,O-CPB组患者的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停循环时间短、手术耗时少[(206.90±39.92)min vs(276.37±29.92)min、(5.03±1.54)min vs(21.73±6.67)min、(396.68±58.57)min vs(469.28±69.77)min,P均<0.01]。O-CPB组患者血制品消耗量少于T-CPB组、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短于T-CPB组[(1 401±738)m L vs(1 705±580)m L、(5.94±2.45)d vs(7.42±3.53)d,P均<0.05]。O-CPB组患者的术后血乳酸浓度和C-反应蛋白浓度均低于T-CPB组[(6.10±3.80)mmol/L vs(8.11±4.51)mmol/L、(72.13±22.86)mg/L vs(84.78±17.07)mg/L;P<0.05,P<0.01]。O-CP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早于T-CPB组[(3.32±1.11)h vs(4.14±1.59)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24 h内Richmond镇静程度评分绝对值分别为1.23±1.06和2.15±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CPB组患者的术后氧合指数高于T-CPB组[(234.42±79.51)mm Hg vs(183.10±77.26)mm Hg,P<0.01;1 mm Hg=0.133 k Pa],有创通气时间短于T-CPB组[(50.19±37.63)h vs(70.12±40.84)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30 d内病死率分别为6.45%(2/31)和11.67%(7/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停循环时间≥31 min和血制品消耗量≥1 390 m L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30 d内死亡的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置换术 体外循环 中低体温 双侧顺行脑灌注
下载PDF
靶向USP2下调PD-L1表达的丹酚酸B抗肿瘤免疫作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况泽安 董靖雯 +5 位作者 孙翠翠 殷明晓 刘璐 邓洪斌 刘晓嘉 冯艳春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4-962,共9页
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 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的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因此,研发能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是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新方向。本研究对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下调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PD-1/PD-L1相互作用分析SAB对结肠癌细胞RKO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内和膜表面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SAB对PD-L1 mRNA的影响;细胞阻抗法和结晶紫法检测SAB对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SAB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2(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2,USP2)的直接相互作用;MC38荷瘤小鼠(所有动物实验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检测SAB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表明,SAB能分别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下调RKO、PC3细胞中以及细胞膜表面PD-L1的水平,这与SAB抑制肿瘤细胞中去泛素化酶USP2的活性有关。机制研究发现,SAB可与USP2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抑制其去泛素化酶活性,从而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此外,SAB可促进共培养的PBMC对RKO细胞的杀伤作用。小鼠荷瘤实验证实,SAB可显著抑制C57BL/6小鼠中MC38移植瘤的生长。20 mg·kg^(-1) SAB处理荷瘤小鼠后,可使瘤体积减少63.2%。以上结果说明,SAB通过直接结合USP2并抑制其活性,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将SAB研发成靶向USP2-PD-L1轴的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2 抗肿瘤免疫 丹酚酸B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去泛素化
原文传递
中晚期肺癌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病理学分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董文军 鲁琴 +2 位作者 金辉 邢志峰 葛美娜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中晚期原发性肺癌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与中医证型及病理分期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舌诊方法。方法:按病例选择标准收集了15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按国际肺癌TNM分类标准,将其分为: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并按照中医... 目的:研究中晚期原发性肺癌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与中医证型及病理分期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舌诊方法。方法:按病例选择标准收集了15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按国际肺癌TNM分类标准,将其分为: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并按照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分为气血瘀滞、气虚痰湿、气阴两虚、阴虚热毒4证型。检测入组人员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晚期肺癌TNM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ⅢA期患者多见气血瘀滞型,ⅢB期多集中在阴虚热毒型;中晚期肺癌中医证型与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气血瘀滞型的MI、MV改变最明显(P<0.01),阴虚热毒型的改变最小(P<0.01);TNM分期与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也有相关性,MV的变化趋势是:ⅢA期<Ⅳ期<ⅡB期<ⅢB期<正常组。结论: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与肺癌中医证型、病理学分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指标可作为中医证型、病理分期的客观参考指标,也为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中医证型 病理分期 舌苔脱落细胞 形态学指标
下载PDF
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与治疗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文斌 李世福 +10 位作者 赵金仙 苏舒 陈黎跃 蔡英 朱永芬 刘小春 鲁建波 李顺祥 许杰 李泽 吴强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 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前CD4^+ 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 目的 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前CD4^+ 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 将HIV/AIDS获得ART前CD4自然变化分为四组,描述不同组间ART后免疫恢复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AIDS病例ART后免疫无应答(immune non-responses,INRs)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间ART后生存曲线。结果 777例HIV/AIDS中ART前快速上升组、平缓上升组ART后CD4月均上升速率慢于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T前CD4自然变化为上升(OR=2. 416,95%CI:1. 264~4. 616,P=0. 008; OR=1. 997,95%CI:1. 067~3. 737,P=0. 031)、基线CD4值> 500 cell/μL(OR=6. 550,95%CI:3. 315~12. 941,P <0. 001)、ART时年龄≥50岁(OR=4. 276,95%CI:1. 761~10. 3865,P=0. 001)的病例ART后更容易出现INRs。ART前平缓上升组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快速下降组(χ^2=8. 979,P=0. 003;χ^2=4. 158,P=0. 041),在基线CD4值<200 cell/μl层,ART前平缓上升组在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结论 HIV/AIDS患者ART前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INRs及死亡率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雄穗分枝数QTL定位
12
作者 张莹莹 张君 +7 位作者 孙海潮 张盼 董文恒 李永江 史丽丽 卢道文 张凤启 庞文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利用PD80和PHJ65组配的包含31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在3个单环境条件下的雄穗分枝数表型值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经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包含8384个SNP标记的连锁图谱上共检测到11个QTLs,分别位于1、2、4、5、7、8染色体上,LO... 利用PD80和PHJ65组配的包含31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在3个单环境条件下的雄穗分枝数表型值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经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包含8384个SNP标记的连锁图谱上共检测到11个QTLs,分别位于1、2、4、5、7、8染色体上,LOD值为4.99~11.42,表型贡献率为4.62%~11.80%。在2个以上单环境和BLUP值下重复检测到5个QTLs(qTBN1.1、qTBN2.1、qTBN4、qTBN5、qTBN7)。其中,qTBN1.1、qTBN5表型贡献率大于10%,属于稳定的主效QTLs,物理区间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303.01~304.87 Mb(B73_RefGen_v4_genomic)、第5染色体168.16~170.97 Mb。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在2个主效QTL位点筛选出19个高表达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数 重组自交系 QTL定位
原文传递
江苏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立辉 朱建杰 +5 位作者 卞金月 董文青 王明明 陆彩虹 骆文杰 袁一波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6期40-44,共5页
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线路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1科354属508种,国家... 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线路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1科354属50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优势科;保护区以草本植物为主,有301种,乔木树种92种,灌木树种65种,藤本植物50种;植物区系有14个类型,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48.56%,热带性质的属占34.48%,世界广布性质的属占15.52%。江苏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性,应加强对重点植物的监测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 植物调查 植物区系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布局与实施成效分析
14
作者 董文 蔡明 +7 位作者 胡盼 鲁淼 王振忠 孙康泰 李宇飞 卢兵友 张辉 邓小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构建了全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对林业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在揭示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调控机制、提升主要人工林单位生产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布... “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构建了全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对林业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在揭示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调控机制、提升主要人工林单位生产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布局,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截止到2022年,专项已经执行结束并顺利完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为主题,总结并分析专项实施背景、立项情况并介绍专项实施成效,为今后林业科技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林业 研究布局 实施成效 建议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分析毛竹冬笋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文慧 孙春娃 +2 位作者 丁兴萃 李露双 章志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5-691,共7页
为研究毛竹冬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以自然生长毛竹冬笋(CK)和施肥处理毛竹冬笋(EG)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 为研究毛竹冬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以自然生长毛竹冬笋(CK)和施肥处理毛竹冬笋(EG)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对毛竹冬笋样品进行GC-MS检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毛竹冬笋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柏木醇、肉豆蔻醛、1,3-二羟基丙酮、5-羟甲基糠醛和2-羟基-丁酸酮。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99.336%、93.719%,均高于85.000%,说明电子鼻传感器的识别效应较高,并且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区分效果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2种样品均鉴定出34种成分,均是醇类、醛类、酮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并且CK高于EG,与由电子鼻检测得出的电阻比结果以及PCA和LDA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说明,电子鼻能够区分CK和EG的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毛竹冬笋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HIV/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周华 韦柳迎 +5 位作者 董文逸 黄献珍 黎彦君 卢焕 吴幸幸 李志峰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结核病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3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证为HIV感染且未患结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结核病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3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证为HIV感染且未患结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者为观察组,单纯HIV/AIDS患者为对照组,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潜伏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BMI、家庭人均月收入、基础性疾病、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病程、合并机会性感染等12项按α=0.10的水准进行单因素筛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影响因素。结果650例HIV/AIDS患者中发现LTBI 112例,检出率17.23%。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为CD4^(+)T淋巴细胞、结核病密切接触史、HIV感染病程、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其调整的OR值及OR95%CI分别为4.143(1.784~9.637),2.826(1.359~6.063),1.825(1.159~2.874),1.714(1.128~2.606)。结论HIV/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密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CD4^(+)T淋巴细胞<200 cells/μL、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HIV感染病程≥4年、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应关注该类人群结核病的发展趋势,及时给予预防性治疗,避免HIV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协同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潜伏感染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4种快速联合检测替代策略在WB抗体不确定者中诊断HIV感染的应用
17
作者 杨玉蝶 董文斌 +3 位作者 李世福 沈璐 蔡英 陈黎跃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 探讨4种快速试剂联合检测替代策略在WB抗体不确定者中诊断HIV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对2021年1月—11月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蛋白印迹检测的20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4种快速试剂联合检测替代试验,并比较检测结果一... 目的 探讨4种快速试剂联合检测替代策略在WB抗体不确定者中诊断HIV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对2021年1月—11月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蛋白印迹检测的20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4种快速试剂联合检测替代试验,并比较检测结果一致性。其中4种快速检测试剂联合检测替代试验结果判定标准:4种快速检测试剂均为强阳性反应,判定为“HIV抗体阳性”;只要其中一种无反应或反应较弱,判定为“HIV感染待确定”;4种快速检测试剂均为阴性反应,判定为“HIV抗体阴性”。结果 20例不确定样本经4种快速检测试剂联合检测,6例判为“HIV抗体阳性”,8例判为“HIV抗体阴性”,6例判为“HIV感染待确定”,病毒载量检测中,6例>5 000拷贝/ml, 14例均低于检测限。联合检测结果与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一致性为100%。结论 4种快速联合检测替代策略可在抗体不确定者中辅助诊断HI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快速检测替代策略 不确定 诊断
原文传递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俊乔 卢道文 +7 位作者 张莹莹 李永江 董文恒 孙海潮 芦连勇 牛永锋 张晓辉 张盼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7-31,共5页
籽粒破碎率是影响籽粒机收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籽粒含水量对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以郑单958、先玉335、华美1号等8个玉米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机械脱粒方法,测定了不同时期的籽粒含水量和籽粒破碎率,并对2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 籽粒破碎率是影响籽粒机收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籽粒含水量对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以郑单958、先玉335、华美1号等8个玉米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机械脱粒方法,测定了不同时期的籽粒含水量和籽粒破碎率,并对2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了籽粒破碎率≤5%的籽粒含水量区间预测。结果表明:对于整体材料而言,籽粒破碎率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1),回归分析方程为y=0.128x2-5.551x+63.564(R2=0.879),籽粒含水量为18.1%~25.2%时大部分材料可以达到机收籽粒破碎率≤5%的国家标准。还对8个材料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籽粒含水量区间预测,结果显示,郑单958和联创808不适宜机收籽粒,迪卡517是本试验所涉及材料中最早可以进行机收籽粒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含水量 籽粒破碎率 籽粒机收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的致病性及排毒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力 林树乾 +8 位作者 于可响 李桂明 杨世发 宋玲玲 董雯雯 李颖 逯月 王林 王振勇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2-847,共6页
本试验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呼吸型M41标准株的S1基因设计并合成引物,构建了阳性质粒标准品;经过不断优化建立了检测IBV-M41 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标准曲线。通过对8日龄SPF鸡人工感染IBV-M41发病,采用Real-Time PCR方法... 本试验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呼吸型M41标准株的S1基因设计并合成引物,构建了阳性质粒标准品;经过不断优化建立了检测IBV-M41 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标准曲线。通过对8日龄SPF鸡人工感染IBV-M41发病,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跟踪检测其泄殖腔排毒情况;剖检并采集试验鸡的相关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记录试验鸡的体质量、体温等指标。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检测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高,最低可检测到28.3拷贝/μL的病毒核酸。人工感染病毒3~15 d后在鸡的排泄物中均检测到了病毒;攻毒组鸡临床症状明显,相关组织器官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该病毒致病性试验、排毒规律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IBV感染鸡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相关药物的临床药效评价提供方法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PCR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M41 病理变化 排毒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浩昌 赵云驰 +16 位作者 杨光 董博闻 祁杰 张静言 朱照照 孙阳 于广华 姜勇 魏红祥 王晶 陆俊 王志宏 蔡建旺 沈保根 杨峰 张申金 王守国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共14页
基于磁二色效应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磁成像技术是研究薄膜磁畴结构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实时成像以及对表面信息敏感等优点.以全固态深紫外激光(波长为177.3 nm;能量为7.0 eV)为激发光源的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相比于... 基于磁二色效应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磁成像技术是研究薄膜磁畴结构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实时成像以及对表面信息敏感等优点.以全固态深紫外激光(波长为177.3 nm;能量为7.0 eV)为激发光源的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磁成像技术(以同步辐射光源或汞灯为激发源),摆脱了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的限制;同时又解决了当前阈激发研究中由于激发光源能量低难以实现光电子直接激发的技术难题,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了高分辨磁成像.本文首先对最新搭建的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系统做了简单介绍.然后结合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薄膜沉积技术,成功实现了L10-FePt垂直磁各向异性薄膜的磁畴观测,其空间分辨率高达43.2 nm,与利用X射线作为激发源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磁成像技术处于同一量级,为后续开展高分辨磁成像提供了便利.最后,重点介绍了在该磁成像技术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引入Cr的纳米"台阶",成功设计出FePt的(001)与(111)双取向外延薄膜;并在"台阶"区域使用线偏振态深紫外激光观测到了磁线二色衬度,其强度为圆二色衬度的4.6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磁成像技术在磁性薄膜/多层膜体系磁畴观测方面具备了出色的分辨能力,通过超高真空系统与分子束外延薄膜制备系统相连接,可以实现高质量单晶外延薄膜制备、超高真空原位传输和高分辨磁畴成像三位一体的功能,为未来磁性薄膜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发射电子显微镜 深紫外激光 磁圆/线二色 高分辨磁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