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酸酯乳液原位接枝共混高抗冲聚氯乙烯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夏宇正 玉恒 +3 位作者 石淑先 李波 张德龙 张治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抗冲聚氯乙烯 丙烯酸酯乳液 悬浮聚合 原位接枝共聚
下载PDF
丙烯酸酯乳液在氯乙烯悬浮聚合体系中稳态原位增韧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宇正 王熙宁 +4 位作者 石淑先 陈晓农 张作岐 张德龙 徐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nm左右的均相交联共聚乳液(AC),并将其作为氯乙烯悬浮聚合用接枝改性剂,原位接枝共聚和原位共混进行增韧改性,以制备高抗冲复合聚氯乙烯树脂(AC-PVC)。研究了乳化剂...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nm左右的均相交联共聚乳液(AC),并将其作为氯乙烯悬浮聚合用接枝改性剂,原位接枝共聚和原位共混进行增韧改性,以制备高抗冲复合聚氯乙烯树脂(AC-PVC)。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EA用量对AC乳液稳定性及乳胶粒粒径的影响,模拟了AC乳液在三氯乙烯悬浮聚合体系中的稳定性,并在20 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氯乙烯悬浮聚合试验,对不同分散剂用量下所得AC-PVC颗粒形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釜粘釜现象明显改善,粗粒径的AC-PVC比例降低,且AC-PVC的抗冲性能显著提高,最高缺口冲击强度可达普通SG-5型PVC树脂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乳液 悬浮聚合 稳态 原位增韧改性 高抗冲聚氯乙烯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黄檗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
3
作者 张德龙 周丽莹 +1 位作者 张锡国 张玉红 《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为研究黄檗中小檗碱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以小檗碱提取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设计分析,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夹带剂乙醇体积分数对小檗碱提取量的影响。同时应用响应面交互作用和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优... 为研究黄檗中小檗碱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以小檗碱提取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设计分析,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夹带剂乙醇体积分数对小檗碱提取量的影响。同时应用响应面交互作用和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优化得出该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提取压力为31.00 Mpa,提取温度为52.00℃,提取时间为90.00 min,乙醇体积分数为94.00%。在此条件下黄檗中小檗碱提取量为0.987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超临界CO2萃取 小檗碱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青蒿素可工业化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德龙 张万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997-2006,共10页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现如今以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衍生得到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唯一有效的药物.但目前市售的青蒿素仍是依靠植物黄花...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现如今以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衍生得到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唯一有效的药物.但目前市售的青蒿素仍是依靠植物黄花蒿的提取,其高效人工合成依然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生物合成青蒿酸的成功实现,使得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特别是无光照化学合成工艺的开发,成为人工合成青蒿素能否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可工业化的角度,简要综述了青蒿素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青蒿素化学合成的背景、仿生合成的探索以及无光照人工合成的研究等方面,为青蒿素的合成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青蒿酸 二氢青蒿酸 光化学合成 可工业化合成
原文传递
1948年10月9日贵州威宁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研究
5
作者 王尚彦 梁操 +2 位作者 纪星星 唐德龙 张贤文 《贵州科学》 2017年第2期33-35,共3页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
下载PDF
不同胁迫时长后玉米幼苗对局部复水的响应
6
作者 王丽 牛晓丽 +5 位作者 杨硕欢 洪霞 姚德龙 高繁 张保成 胡田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40,共11页
【目的】揭示前期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局部恢复供水时玉米生长及水分吸收的动态变化,了解玉米生长对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方法】以PEG 6000模拟水分胁迫,采用分根方法,以玉米幼苗整个根系均持续正常供水为对照(CK),在全部根系... 【目的】揭示前期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局部恢复供水时玉米生长及水分吸收的动态变化,了解玉米生长对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方法】以PEG 6000模拟水分胁迫,采用分根方法,以玉米幼苗整个根系均持续正常供水为对照(CK),在全部根系经受-0.4 MPa预水分胁迫0,1,3和6d后,对1/2根区恢复正常供水,另1/2根区维持-0.4 MPa胁迫水平,在局部供应0,0.25,0.5,1,3,5,7和9d后,测定幼苗各部分的生长及水分吸收状况。【结果】胁迫0d,即前期正常供应后局部-0.4 MPa胁迫,会在一定时间内刺激供应区根系导水率与根干物质量的补偿效应;局部供应3d内维持玉米幼苗地上部干物质量与CK持平,继续局部亏水会使地上部干物质量及根系导水率、尤其胁迫侧的根系导水率、根长和根干物质量明显降低,而对供应区根干物质量、根长、根面积无显著影响。对于-0.4 MPa胁迫1,3,6d,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在局部复水3,5,5d时恢复至CK水平(胁迫0d始终与CK持平);地上部干物质量不能完全恢复,但其占CK的相对比例最终趋于稳定;复水侧根系导水率、根干物质量、根长与根面积会有一定的恢复,但复水9d时仍不能恢复到CK水平,恢复程度均随胁迫时长的增大而减小;持续胁迫侧根系仍持续下降。根冠比有所不同:胁迫时间越长根冠比越大,局部复水后各处理根冠比均呈增大趋势,胁迫0,1,3,6d各处理显著大于对照的时间分别为局部复水后7,3,1和1d,增幅随局部复水时间延长而减缓(除胁迫0d外)。【结论】作物对局部复水的响应与前期亏水持续时间有关,适当的亏水可通过局部复水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胁迫时长 局部复水 根系导水率 叶片水分状况 干物质累积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