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龙镇 田相利 +4 位作者 王明阳 李海东 李丽 董双林 马家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31,共9页
以初始体重(2.66±0.02)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A为对照组,投喂对虾配合饲... 以初始体重(2.66±0.02)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A为对照组,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不添加任何微生态制剂;B为拌服复合菌制剂组;C为后喷涂复合菌制剂组;D为复合菌酶颗粒制剂组(复合菌与复合酶等复配后低温制粒);E为固体发酵制剂组,即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后制粒的配合饲料。实验在400L养殖槽中进行,每个处理组分别设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54d。养殖实验结束后,采用浸浴法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除拌服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其中,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显著,菌酶颗粒制剂处理组居次。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表明,除拌服液体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成活率(P<0.05),其中以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合理添加复合菌制剂、复合菌酶制剂及复合菌培养物能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血清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其中以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饲料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菌酶制剂 微生态制剂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明阳 田相利 +4 位作者 刘龙镇 李海东 李丽 董双林 范瑞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15,共8页
通过42天饲喂添加有不同浓度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NJ1701(5.0×10~9、1.0×10^(10)、5.0×10^(10)和1.0×10^(11)cfu/kg)的对虾饲料,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血清非... 通过42天饲喂添加有不同浓度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NJ1701(5.0×10~9、1.0×10^(10)、5.0×10^(10)和1.0×10^(11)cfu/kg)的对虾饲料,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抗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以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5.0×10~9~1.0×10^(10)cfu/kg时效果较佳。不同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对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1.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添加凝结芽孢杆菌不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iNOS活性则随添加浓度的提高而升高,以1.0×10^(11)cfu/kg添加水平下最高。副溶血弧菌攻毒后,5.0×10~9和1.0×10^(11)cfu/kg处理组(分别为40.0%和13.3%)对虾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P<0.05),但1.0×10^(10)和5.0×10^(10)cfu/kg处理组(53.3%)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各处理组间比较,以1.0×10^(11)cfu/kg处理组对虾累积死亡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饲喂凝结芽孢杆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凝结芽孢杆菌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10)cfu/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副溶血弧菌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三种不同乳酸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佳徽 王明阳 +5 位作者 田相利 刘龙镇 李海东 李丽 董双林 薛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4,共11页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10 cfu/kg浓度的3种不同乳酸菌为实验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投喂方式养殖对虾42 d。养殖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投喂3种乳酸菌的实验组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攻毒实验显示,添加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均可显著降低对虾的累计死亡率(P<0.05)。添加乳酸菌的各实验组对虾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添加粪肠球菌组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在纲分类水平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NJ17对凡纳滨对虾促长效果最佳,而嗜酸乳杆菌W2对对虾抗病力提高效果最佳,3种乳酸菌均明显改善了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凝结芽孢杆菌 嗜酸乳杆菌 凡纳滨对虾 生长 抗病力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地衣芽孢杆菌的脱氮特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坤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蒋雯雯 李海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52,共10页
分离自对虾养殖池塘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MP15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MP15的脱氮特性和脱氮机制,本研究采用氮同位素标记法,对其在氮基础降解液中的脱氮特性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分离自对虾养殖池塘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MP15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MP15的脱氮特性和脱氮机制,本研究采用氮同位素标记法,对其在氮基础降解液中的脱氮特性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无机氮浓度为42 mg/L的氮基础降解液中,其对NH+4-N、NO-2-N和NO-3-N的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1.03 mg NH+4-N/(L·h)、1.74 mg NO-2-N/(L·h)和1.02 mg NO-3-N/(L·h)。氮代谢过程中羟胺氧化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的酶比活力分别为0.5406、0.1578和0.1609 U/mg。对菌株MP15脱氮过程中的15N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以NH+4-N作为唯一氮源时,仅产生15N2O;当菌株MP15分别以NO-2-N和NO-3-N作为唯一氮源时,可同时检测到15N2O和15N2。综合上述结果,菌株MP15对无机氮的去除主要包括:同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对NH+4-N的硝化途径为:NH+4-N→NH2OH→N2O;对NO-2-N的硝化-反硝化途径为:NO-3-N←NO-2-N→N2O/N2;其对NO-3-N的反硝化途径为:NO-3-N→NO-2-N→N2O/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酶活性 15N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不同倍性虹鳟幼鱼对急性温度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史鲲鹏 董双林 +2 位作者 周演根 高勤峰 孙大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02-3110,共9页
虹鳟属于冷水性鱼类,其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2~18℃,温度胁迫是虹鳟在夏秋季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枫叶鲑和硬头鳟均为品质优良的虹鳟选育种.为探讨急性温度胁迫对两种倍性虹鳟抗氧化响应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二倍体枫叶鲑和三倍体硬头... 虹鳟属于冷水性鱼类,其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2~18℃,温度胁迫是虹鳟在夏秋季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枫叶鲑和硬头鳟均为品质优良的虹鳟选育种.为探讨急性温度胁迫对两种倍性虹鳟抗氧化响应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二倍体枫叶鲑和三倍体硬头鳟幼鱼,分别在13、17、21和25℃下进行热应激试验.在达到目标温度后的0、1、6和12 h取样,之后将受试鱼恢复至13℃的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恢复培养的、1、12、24和48 h后取样,测定受试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和热激蛋白70(HSP70)含量.结果表明:枫叶鲑和硬头鳟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17℃组没有出现显著升高;21℃组枫叶鲑和硬头鳟的SOD活性在热应激期间出现显著升高,但枫叶鲑的SOD活性在恢复过程中恢复到正常水平;25℃组枫叶鲑和硬头鳟的SOD、CAT和GPx的活性均显著提高;但在恢复试验进行、24 h后,CAT和GPx的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枫叶鲑在1721和25℃组HSP70的产生量显著高于13℃组,而硬头鳟仅在21和25℃组HSP70的产生量显著高于13℃组.通过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标值对多种抗氧化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枫叶鲑在17和21℃组急性温度胁迫下的抗氧化响应显著高于硬头鳟,但在25℃组硬头鳟的抗氧化响应高于枫叶鲑.这表明不同倍性虹鳟幼鱼在不同温度急性胁迫下的抗氧化响应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叶鲑 硬头鳟 急性温度胁迫 抗氧化酶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标
原文传递
养殖虹鳟体内土腥味物质分布及其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韩萃 魏发奕 +2 位作者 李丽 董双林 高勤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养殖水质的关系,本文比较了不同规格虹鳟以及虹鳟不同组织中的二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MIB)和土臭素(Geosmin,GSM)含量;比较了养殖虹鳟、大西洋鲑(Salmo salar...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养殖水质的关系,本文比较了不同规格虹鳟以及虹鳟不同组织中的二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MIB)和土臭素(Geosmin,GSM)含量;比较了养殖虹鳟、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银鲑(O.kisutch)体内的MIB和GSM含量及其养殖环境的水质情况,分析了鱼体内MIB和GSM含量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虹鳟背肌中MIB和GSM含量随鱼体规格增大而升高;虹鳟肝脏中MIB和GSM含量显著高于背肌和鱼皮(P<0.05),鱼皮中MIB和GSM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鱼体内MIB含量与水温、pH呈显著正相关(P<0.05),GSM含量与氨氮、溶解性活性磷及总磷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分布因鱼体规格和组织不同而异,鱼体内的土腥味物质与水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二甲基异茨醇 土臭素 规格 组织 水质
下载PDF
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姜旭阳 董双林 +1 位作者 刘骋跃 周演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2,共6页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鲑鳟鱼类养殖,养殖种类的选择极其重要。本实验分别选取了体重2~120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洄游型硬头鳟(O.mykiss),以14℃为起始水温,以1℃/24h的速率分别升温和降温,从而获得两类鱼的高温临界温度和...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鲑鳟鱼类养殖,养殖种类的选择极其重要。本实验分别选取了体重2~120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洄游型硬头鳟(O.mykiss),以14℃为起始水温,以1℃/24h的速率分别升温和降温,从而获得两类鱼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受其生态类型、体重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停食温度均在体重2g时最高,并随体重增加逐渐降低;虹鳟的最高临界温度显著高于硬头鳟,而停食温度显著低于硬头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与硬头鳟的温度耐受范围重叠,但前者的温度耐受范围宽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硬头鳟 体重 高温临界温度 低温停食温度 温度耐受性 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基于EwE模型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梭鱼混养系统的能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奉杰 田相利 +3 位作者 董双林 何瑞鹏 张东旭 王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36,共13页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梭鱼(Liza haematocheli)混养池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型软件,构建了由17个生物功能组组成的能量流动模型。研究表明,系统...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梭鱼(Liza haematocheli)混养池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型软件,构建了由17个生物功能组组成的能量流动模型。研究表明,系统由5个营养级组成,其中第Ⅰ、Ⅱ营养级的能量流通量占系统总能量流通量的比例分别为63.47%和35.39%。系统大部分消费者位于营养级Ⅱ左右,食物链结构多呈"线状"。系统总能量流中碎屑功能组占74.58%,初级生产者占25.42%,其中,碎屑功能组中的人工饵料生物能占系统总能量来源22.31%,在系统总能量流中起重要作用。系统Finn’s循环指数(FCI)为21.24%,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28和0.06,相对聚合度(A/C)为0.45。从生态营养学效率(EE)值来看,系统对来自碎屑功能组的能量利用率较高,对来自初级生产者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能量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初级生产者能量未被利用而直接流向碎屑功能组,表明该系统的营养级结构还能进一步优化。建议提高梭鱼的放养密度或引入合适的滤食性生物进行搭配养殖,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混合养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流动 营养结构 EWE 混养 三疣梭子蟹 凡纳滨对虾 梭鱼
下载PDF
水流条件下单点系泊不同结构“钻石型”重力式网箱的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程晖 黄六一 +2 位作者 倪益 董双林 赵芬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目前深远海网箱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获得适合于深远海养殖的最优网箱结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投放于黄海冷水团的"钻石型"网箱箱体设计了5种结构方案(方案1~方案5),进行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 目前深远海网箱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获得适合于深远海养殖的最优网箱结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投放于黄海冷水团的"钻石型"网箱箱体设计了5种结构方案(方案1~方案5),进行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箱体结构的中部水平漂移、底部水平漂移以及网箱阻力等特性变化。研究表明,在流速为1m/s时,网箱中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30.59%)和方案2(减少20.23%),底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2(减少37.33%)和方案5(减少22.39%),网箱阻力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12.98%)和方案4(减少9.1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刚性底框、方形网目,中部增加刚性圆环,网箱形状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有利于减小网箱的横向位移,降低网箱的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深远海重力式网箱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深海网箱 水动力特性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成熟过程及低温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雯雯 柳婷婷 +5 位作者 董双林 田相利 李丽 蔡玉勇 李海东 赵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5,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的成熟过程,同时通过对成熟生物滤料上净化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对低温条件下具有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氮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表明,在温度17~18℃,pH为7.76±0.28,盐度0的条件下,经过40... 本文研究了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的成熟过程,同时通过对成熟生物滤料上净化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对低温条件下具有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氮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表明,在温度17~18℃,pH为7.76±0.28,盐度0的条件下,经过40d的培养,生物滤池可完全成熟。但受较高溶氧条件的限制,成熟后的生物滤池只能将养殖水中高毒害的氨氮和亚硝酸氮转化为低毒害的硝酸氮,而无法通过反硝化作用将氮和磷从系统中移除。同时根据水体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变化,推测生物滤料上自养菌群的产生滞后于异养菌群。经分离、鉴定得到4株耐低温的氮降解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Velezensis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生物膜 耐低温细菌 氮降解 富集分离
下载PDF
虹鳟和硬头鳟早期幼鱼渗透生理及能量平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熊莹槐 杨静雯 +3 位作者 董双林 王芳 王鑫 周演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6,共10页
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 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虹鳟和硬头鳟的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均升高,且S30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15、S20、S25和S30组,虹鳟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2)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Na+-K+-ATP酶(NKA)和Ca^(2+)-Mg^(2+)-ATP酶(CMA)活性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的NKA和CMA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3)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TP含量最高;在S10、S15、S20和S25组,硬头鳟ATP均显著高于虹鳟(P<0.05)。(4)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MP/ATP和ADP/ATP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AMP/ATP和ADP/ATP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研究结果表明,3.6g左右硬头鳟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虹鳟,经过逐渐驯化它们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硬头鳟 盐度 渗透压 血清离子 ATP酶 能量平衡
下载PDF
盐度驯化对虹鳟鳃、肌肉和肝脏非极性脂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文娟 董亢 +2 位作者 刘骋跃 董双林 周演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78,共7页
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 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但肌肉和肝脏的非极性脂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下降;肌肉和肝脏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亚麻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亚油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6PUFA)比例显著上升,非极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和不饱和率(U/S)显著上升。本研究表明,在盐度驯化中,鳃不是虹鳟主要的能量供给器官,肌肉和肝脏可以分解非极性脂的饱和脂肪酸为虹鳟适应盐度环境供能,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器官;虹鳟肝脏中C18PUFA的升高可加快内源性LC-PUFA的合成,有利于虹鳟对海水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驯化 虹鳟 肌肉 肝脏 非极性脂脂肪酸 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皱纹盘鲍生长和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哲 高永刚 +6 位作者 高勤峰 董双林 侯诒然 温彬 向利 崔君 邵长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33,共10页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带和孔石莼组、海带和龙须菜组、孔石莼和龙须菜组,编号分别为S、U、G、SU、SG、UG,其中S为对照组,混合组饵料中2种饵料投喂比例均为1∶1,养殖周期为12周。研究表明:(1)S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1.18%±0.11%)显著高于其他几组(P<0.05),其次是S组(0.96%±0.09%)和G组(0.94%±0.05%),U组的SGR(0.66%±0.08%)最低(P<0.05)。(2)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的排粪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并且粪便中的有机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说明皱纹盘鲍对孔石莼的消化率较低。(3)S组与SG组的皱纹盘鲍对C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SG组对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S组(P<0.05);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对C、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都较差。U组、SU组和UG组排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盐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龙须菜搭配海带作为饵料,可显著提高皱纹盘鲍N的吸收效率。因此,龙须菜搭配海带投喂皱纹盘鲍,不仅可以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在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饵料 营养要素收支 特定生长率 营养要素吸收效率 营养盐排放
下载PDF
不同许氏平鮋与栉孔扇贝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东旭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明阳 刘龙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47-2456,共10页
本试验建立了4组中型实验生态系统,即空白对照系统、许氏平鮋单养系统、栉孔扇贝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各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并测定养殖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结果表明:试验... 本试验建立了4组中型实验生态系统,即空白对照系统、许氏平鮋单养系统、栉孔扇贝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各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并测定养殖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空白对照系统表现为稳定的对大气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2.42 mg·m^-2·h^-1.扇贝单养系统在试验前期和中期为CO2的源,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整体为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0.95 mg·m^-2·h^-1.许氏平鮋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在试验前期表现为CO2源,实验中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平均通量分别为-3.53和-10.49 mg·m^-2·h^-1,整体上均为对大气CO2的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体pH是水-气界面CO2通量较好的预测因子,pH=8.25是系统水-气界面碳源/汇功能发生转变的临界值.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净初级生产力是影响各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表明浮游植物是调控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生物内动力.在本试验混养密度条件下的栉孔扇贝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体初级生产力,从而增强系统水-气界面CO2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水-气界面 养殖系统 许氏平鮋 栉孔扇贝
原文传递
稻飞虱嗅觉相关基因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贵琴 王琴 +5 位作者 张秋良 刘坤 冉会奴 马云峰 董双林 贺鹏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3-794,共12页
稻飞虱是我国及亚洲各水稻产区的重大害虫,在我国成灾危害的种类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稻飞虱不仅通过韧皮部吸取汁液而且传播多种水稻病毒,对我国水稻每年产... 稻飞虱是我国及亚洲各水稻产区的重大害虫,在我国成灾危害的种类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稻飞虱不仅通过韧皮部吸取汁液而且传播多种水稻病毒,对我国水稻每年产量巨大损失。目前,稻飞虱对多种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绿色防治方法。当前,"反向化学生态"是化学防治的理想替代方案之一,即通过研究昆虫重要的嗅觉基因功能,揭示嗅觉感受机制,从而找到对昆虫具有吸引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制备诱芯进行田间诱集的绿色防控方法。已有研究证实,嗅觉感受在稻飞虱对水稻植株的定位及危害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有关稻飞虱嗅觉感受分子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基于嗅觉感受的稻飞虱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嗅觉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气味受体 离子型受体 感受神经元膜蛋白 气味降解酶
原文传递
棉大卷叶螟求偶行为节律和性信息素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俣伟 司玉晓 +4 位作者 邓颖 李瑜 邓建宇 董双林 闫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0-288,共9页
【目的】观察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雌蛾的求偶行为及其动态节律,并鉴定该虫的性信息素组分,为开发该虫的性诱剂并应用于种群测报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棉大卷叶螟处女雌蛾单头放入塑料杯中,从暗期开始前0.5 h到暗期结束... 【目的】观察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雌蛾的求偶行为及其动态节律,并鉴定该虫的性信息素组分,为开发该虫的性诱剂并应用于种群测报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棉大卷叶螟处女雌蛾单头放入塑料杯中,从暗期开始前0.5 h到暗期结束后0.5 h,每隔0.5 h观察并记录1次雌蛾的求偶情况;在棉大卷叶螟雌蛾求偶高峰期采用正己烷作为溶剂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进行浸提;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确定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中活性组分所对应的色谱峰;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获得性腺浸提液中活性组分的化学结构信息。【结果】棉大卷叶螟雌蛾求偶高峰期在暗期4-7.5 h之间,3-4日龄雌蛾求偶行为最为活跃;求偶时触角左右摆动,双翅快速振动,产卵器持续外伸。GC-EAD分析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中有两种组分可引起雄蛾较强的EAG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双键位于第10和12位的十六碳烯不饱和醛(10,12-16∶Ald),通过比对性信息素浸提液与含10,12-16∶Ald 4种同分异构体的标准品混合溶液的GC分析图谱进一步确定为E10,Z12-16∶Ald。进一步的触角电位测定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E10,Z12-16∶Ald有显著的电位反应,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结论】棉大卷叶螟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活跃,求偶高峰期为暗期4-7.5 h之间,推测性信息素主组分为E10,Z12-16∶Ald,有待田间诱捕试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大卷叶螟 求偶节律 性信息素 反10 顺12-十六碳烯醛 性诱剂
下载PDF
海水循环水系统中环境因子对大西洋鲑体内土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发奕 韩萃 +2 位作者 李丽 董双林 高勤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4,共11页
为获知不同时期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因子、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体内土腥味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于2018—2019年4次采集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样和大西洋鲑。测定水体的氨氮、亚硝氮、硝氮... 为获知不同时期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因子、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体内土腥味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于2018—2019年4次采集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样和大西洋鲑。测定水体的氨氮、亚硝氮、硝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通过16S高通量测序测定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通过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MD-SPME-GC-MS)方法,分析大西洋鲑背肌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MIB)的含量。研究发现:测定水质指标中温度、溶解氧、盐度、pH、氨氮、亚硝氮、硝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总悬浮物和溶解性总有机碳在不同时期差异显著。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3目、26属,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为优势门;不同时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水质差异引起的。在不同时期,鱼体MIB含量均高于GSM含量,MIB为鱼体中主要的土腥味物质,在7和10月MIB含量较高。鱼体土腥味物质含量受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影响,而水质因子可能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的结构,来影响养殖鱼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鲑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土臭素 二甲基异冰片 细菌群落 水质
下载PDF
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逸铭 高勤峰 +2 位作者 董双林 鞠文明 唐晓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5,共7页
本实验采用混合动植物蛋白(肉骨粉和豆粕1∶1混合)替代鱼粉投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46±0.23)g),研究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和氮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依据等氮等脂的原则,用混... 本实验采用混合动植物蛋白(肉骨粉和豆粕1∶1混合)替代鱼粉投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46±0.23)g),研究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和氮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依据等氮等脂的原则,用混合蛋白分别替代0、10%、30%和50%的鱼粉,分别为D1、D2、D3和D4,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3.8%和15.1%。将虹鳟幼鱼在16℃的条件下养殖21天,每日饱食投喂一次并且收集残饵粪便。研究表明:用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不会影响虹鳟幼鱼的终末体重,与全鱼粉组比较,D3组和D4组呈现出较低的生长性能(P<0.05),而10%替代组的摄食率、消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更高,表现出更好的生长趋势(P<0.05)。氮收支方面,虹鳟幼鱼的氮收支过程中氮排泄是主要损失途径。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氮排泄和损失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全鱼粉组和10%替代组之间的氮排泄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和氮收支两方面综合考虑,饲料中用肉骨粉和豆粕替代10%鱼粉投喂虹鳟幼鱼效果更佳;且排泄是虹鳟幼鱼氮收支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蛋白源 生长性能 氮收支
下载PDF
钾和镁离子对大西洋鲑卵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萃 孙雪倩 +2 位作者 李丽 董双林 魏发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8,共9页
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 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地下水中添加K+、Mg^(2+)两种离子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下水中添加5 mg/L Mg^(2+),能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P <0.05)和仔鱼开口率(P<0.05)。K^+添加至8mg/L时不利于鱼卵生存(P<0.05),K^+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影响不明显(P>0.05)。K+与Mg^(2+)同时添加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率交互影响显著(P<0.05)。水中K^+添加量达到8mg/L时,添加10mg/L Mg^(2+)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鲑早期发育水体中K^+含量应低于9mg/L,Mg^(2+)含量应控制在15.54mg/L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大西洋鲑 钾离子 镁离子 存活率 孵化 开口
下载PDF
刺参吐脏再生对胰蛋白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王思思 李雪琪 +3 位作者 高勤峰 董双林 孙永军 鞠文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23-32,共10页
本实验研究了吐脏及再生过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消化生理及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分两个阶段,阶段一刺参被投喂通过添加鱼粉提高蛋白水平的饲料56 d,阶段二设置4个处理组,进行转食低蛋白饲料处理(转食单处理组)... 本实验研究了吐脏及再生过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消化生理及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分两个阶段,阶段一刺参被投喂通过添加鱼粉提高蛋白水平的饲料56 d,阶段二设置4个处理组,进行转食低蛋白饲料处理(转食单处理组)、吐脏处理(吐脏单处理组)、吐脏后转食低蛋白饲料处理(吐脏转食组)或不做处理(对照组),饲养100 d,并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胰蛋白酶活性和体壁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吐脏处理后刺参SGR呈明显的时间变化,前28 d呈现负增长,第28~42天恢复正生长,并于第56天后出现快速补偿生长,显著高于未吐脏刺参(P<0.05)。(2)高蛋白饲料更有利于刺参吐脏后的再生恢复,吐脏处理对刺参整体实验阶段的SGR无显著性影响(P=0.271),但会显著提高体壁蛋白含量(P<0.05)。(3)对照组刺参酶活性随时间平稳波动;转食单处理组刺参酶活在转食低蛋白饲料后前35 d始终高于对照组且呈现波动下降,并于第49天后持续低于对照组,呈现出具有规律的蛋白酶可塑性;吐脏处理组,刺参吐脏后第28天已再生出完整的新生肠道,新生肠道前期并不具有胰蛋白酶可塑性,直至再生后第70天方观察到消化酶对饲料的适应性调节。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吐脏再生过程能显著影响刺参的生长及消化生理,吐脏后42 d可从生长及酶活角度认为其新生肠道已具有与未吐脏肠道一样的消化能力,但吐脏后70 d方能观察到新生肠道的可塑性表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刺参吐脏后肠道的修复能力,为刺参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吐脏再生 胰蛋白酶 可塑性 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