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临安石室寺NYF型伟晶岩中稀有稀土金属的矿物学行为与成矿过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吴梦雨 饶灿 +3 位作者 董传万 林晓青 覃莉茜 吕青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4-931,共18页
浙江临安石室寺伟晶岩位于河桥岩体西北面,属于典型的Nb-Y-F(NYF)型伟晶岩,富含大量稀有稀土矿物。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观察与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系统鉴定了石室寺NYF型伟晶岩中的稀有稀土矿... 浙江临安石室寺伟晶岩位于河桥岩体西北面,属于典型的Nb-Y-F(NYF)型伟晶岩,富含大量稀有稀土矿物。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观察与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系统鉴定了石室寺NYF型伟晶岩中的稀有稀土矿物,揭示了稀有稀土元素的富集、迁移、结晶与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石室寺伟晶岩中的稀有稀土矿物有铌钽矿物(铌铁矿、铌锰矿、重钽铁矿、细晶石等)、钇矿物(褐钇铌矿、黑稀金矿)、钨矿物(黑钨矿、白钨矿、铌钨矿物)、铈矿物(独居石、氟铈矿、氟碳铈矿)和钍矿物等。(2)铌钨系列矿物的WO3含量在8.30~70.51 wt%之间呈规律变化,可能为铌铁矿与黑钨矿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多体矿物。(3)铌铁矿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石室寺伟晶岩的形成年龄为133±2 Ma,与河桥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4)石室寺NYF型伟晶岩中稀有稀土元素的成矿过程与其岩浆的结晶演化密切相关:岩浆阶段,锆石、钍石与独居石等矿物最早晶出;岩浆—热液阶段,黑稀金矿、铌铁矿、褐钇铌矿、氟铈矿等稀有稀土矿物逐渐结晶;热液阶段,黑钨矿、铌钨矿物相继形成,同时早期的独居石、氟铈矿受晚期热液交代形成次生铈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F型伟晶岩 稀有稀土矿物 铌铁矿-黑钨矿多体系列 铌铁矿U-Pb定年
下载PDF
内蒙古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的形成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2
作者 张建超 朱孔阳 +8 位作者 杨波 苏美霞 许立权 周飞 董传万 沈忠悦 吴艳君 孟晓玲 佘琳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27,共21页
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 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An=12~23)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形成年龄为259±2 Ma。主体花岗闪长岩SiO_(2)=66.37%-68.70%、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9~1.01),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其中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呈浑圆状或拉长扁平透镜状,年龄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一致,为岩浆混合的产物;补体二长花岗岩,高硅(SiO_(2)=71.51%~73.09%)、富碱(Na_(2)O+K_(2)O=7.91%~8.61%),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7~1.11),属分异I型花岗岩。比旗格淖复式岩体锆石εHf(t)分布范围为-3.0~3.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73~1057 Ma。具有相对较低的[n(87Sr)/n(86Sr)]i值(0.704829~0.705327),εNd(t)值为-5.85~-8.86,对应的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9~1.45 Ga。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为亏损地幔组分与受其诱发的部分熔融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属于后碰撞型花岗岩,这类岩体的形成标志了古亚洲洋在兴蒙造山带南缘的闭合,并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达茂旗 比旗格淖复式岩体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Sr—Nd同位素 后碰撞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蚀变岩岩石学特征及对热液流体循环的指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媛 李怀明 +5 位作者 董传万 于增慧 陶春辉 李伟 岳羲和 吕士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94,共18页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多出露类型多样的蚀变岩石,记录了地壳深部的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深部热液流体特征以及循环过程提供了样本。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洋第30、34和40航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A区...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多出露类型多样的蚀变岩石,记录了地壳深部的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深部热液流体特征以及循环过程提供了样本。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洋第30、34和40航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A区、B区和C区)利用电视抓斗采集的蚀变玄武岩、蚀变辉长岩、蚀变辉石岩和蛇纹岩等蚀变岩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岩相学结果表明,龙旂热液区蚀变岩石样品约95%发生了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作用,靠近龙旂1号热液区(A区)约有5%的蚀变岩石混合发育了脆性变形及脆性-塑性变形特征。研究区岩石蚀变属于中-低温变质作用,变质相近似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阳起石-榍石。其中,A区的蚀变岩中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01~341℃)以及蛇纹石、阳起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的Fe元素含量(17.5%~27.5%)都高于龙旂3号热液区(B区和C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39~303℃)和Fe元素含量(16.8%~26.5%),这也与在该区观测到高温的热液喷口相符合。本研究认为龙旂热液区所在洋脊段发育的拆离断层为热液流体的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洋壳扩张后期轴部的岩浆熔体在轴侧区域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可能为热液循环提供了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旂热液区 西南印度洋脊 热液循环 蚀变岩石 拆离断层
下载PDF
浙江陈塘坞组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维维 董传万 +2 位作者 马晓雄 顾虹艳 吕青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2-47,共6页
对浙江浦江地区新元古代地层陈塘坞组泥岩进行粘土矿物的研究,探讨其沉积环境,有利于为江绍拼合带的形成提供理论意义,得到新的认识。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红外测试(IR)及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方法,得到陈塘坞组泥岩粘土矿物种类... 对浙江浦江地区新元古代地层陈塘坞组泥岩进行粘土矿物的研究,探讨其沉积环境,有利于为江绍拼合带的形成提供理论意义,得到新的认识。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红外测试(IR)及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方法,得到陈塘坞组泥岩粘土矿物种类主要以伊利石和鲕绿泥石为主,出现高岭石和蒙脱石,且鲕绿泥石为自生粘土矿物。其含有高岭石的粘土矿物组合代表了潮湿气候。鲕绿泥石是浅海标志性矿物,指示了陈塘坞组当时处于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塘坞组 粘土矿物 鲕绿泥石 海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