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1
1
作者 丁国生 魏欢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1999年大港大张坨储气库全面建设为标志,回顾了中国地下储气库历经从无到形成大规模产业的20年发展历程,建成了27座储气库、调峰能力超过100...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1999年大港大张坨储气库全面建设为标志,回顾了中国地下储气库历经从无到形成大规模产业的20年发展历程,建成了27座储气库、调峰能力超过100×108 m3、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软件著作权20多项、制定标准15项、出版专著20多部。重点梳理了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复杂断块、复杂流体、复杂岩性、深层强非均质储层条件下的储气库选址模式与库址评价技术,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圈闭动态密封性评价技术,超低压防漏堵漏与储层保护、交变应力下井筒密封为核心的钻完井技术,地面高压大流量注采核心技术及其装备,地下储气库地层-井筒-地面"三位一体"风险管控系统等。结合中国地下储气库20年的建设经验与中国现行的行业政策,明确了中国地下储气库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储气库 建设 成就 趋势
原文传递
碳中和战略下的中国地下储气库发展前景 被引量:49
2
作者 丁国生 丁一宸 +5 位作者 李洋 唐立根 武志德 完颜祺琪 胥洪成 王云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为了2060年能够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中国能源供需结构的深刻转变,从高碳向低碳、无碳能源转型。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将迎来大规模的消费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6000×10^(8) m^(3),2060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达... 中国为了2060年能够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中国能源供需结构的深刻转变,从高碳向低碳、无碳能源转型。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将迎来大规模的消费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6000×10^(8) m^(3),2060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达到6500×10^(8)~7500×10^(8) m^(3)。中国天然气受自身资源、获取国际资源能力、进口通道安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建设大规模地下储气库以满足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需求。从天然气消费安全角度,中国需建设储气能力达1200×10^(8)~1300×10^(8) m^(3)的地下储气库,既满足中国天然气调峰需要,又有一定的战略储备。中国目前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约150×10^(8) m^(3),必须进一步扩大建库领域,形成“1+3+N”的储气库基地空间布局。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储气库相关技术可与未来碳埋存、储氢、储氦、压气蓄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储气库在能源领域的作用,确保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图2,表4,参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地下储气库 能源转型 气电转换 储氢 CO_(2)埋存
原文传递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重大科学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47
3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2 位作者 魏国齐 丁国生 郑少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99,共7页
加快推进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设是持续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储气库选址、设计、建设与运行面临一系列重大科技挑战。为此,在概述国内外储... 加快推进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设是持续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储气库选址、设计、建设与运行面临一系列重大科技挑战。为此,在概述国内外储气库理论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以陆相沉积、中深层复杂断块为主的建库目标,提出了储气库科学建设亟待创新的交变载荷储气地质体动态密封、高速注采渗流、大井眼注采井高质量建设和地下地面注采全系统完整性监测等重大理论技术问题,并系统阐述了我国储气库建设理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化以动态密封性评价为核心的储气库地质理论体系攻关;②持续开展中低渗储层高效建库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③加强注采转换灵活、高效和低能耗地面关键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和国产化;④创建以微地震监测为核心的地层—井筒—地面“三位一体”风险实时预警技术;⑤加快开展储气库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调峰运行技术攻关。结论认为,随着我国储气库类型多元化、储气空间日益复杂化、储气库功能多样化,开展储气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十分必要。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将大幅提升储气库运行效率、降低建库投资,对保障储气库全生命周期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储气空间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设计 数字化建设 智能化调峰 理论技术 发展方向
下载PDF
盐穴型地下储气库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42
4
作者 完颜祺琪 丁国生 +3 位作者 赵岩 李康 邓金根 郑雅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7,共7页
为了解决层状盐岩盐层展布不均、造腔机理复杂、造腔过程控制难、盐腔运行安全稳定性差、老腔改造利用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从盐穴地下储气库盐层利用最大化、提高造腔效率、缩短建库周期、保证腔体安全的设计目标出发,依托江苏金坛盐穴储... 为了解决层状盐岩盐层展布不均、造腔机理复杂、造腔过程控制难、盐腔运行安全稳定性差、老腔改造利用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从盐穴地下储气库盐层利用最大化、提高造腔效率、缩短建库周期、保证腔体安全的设计目标出发,依托江苏金坛盐穴储气库的设计经验与现场实践,全面更新设计理念,提出了选址评价、造腔设计与控制、稳定性评价与库容参数设计、老腔筛选及利用、气库运行及监测等5项关键技术序列,丰富和完善了盐穴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体系。上述5项关键技术在金坛盐穴储气库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1)地质方案实钻符合率高;(2)造腔形态符合设计预期;(3)腔体变形收缩率符合稳定性评价结果预期;(4)老腔改造利用成功;(5)部署监测网络保障了盐穴储气库的运行安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指导了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为同类储气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地下储气库 建库技术 选址评价 水溶造腔 造腔控制 稳定性评价 老腔利用 监测网络 江苏金坛
下载PDF
复杂工况下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法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书磊 丁国胜 吴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94-1905,共12页
不同于常规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超长联络通道的设计与施工存在巨大差异。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超长联络通道及泵站工程为例(两隧道中心距65.8 m),系统介绍了复杂工况条件下超长联络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区... 不同于常规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超长联络通道的设计与施工存在巨大差异。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超长联络通道及泵站工程为例(两隧道中心距65.8 m),系统介绍了复杂工况条件下超长联络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区间隧道与联络通道结构优化与调整、长距离水平钻孔试验与质量控制、冻结加固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参数、开挖前冻结效果评价、开挖构筑分段与过程管控、冻胀压力释放与后期融沉控制等方面。该工程已安全、顺利完成,开创了国内超长联络通道冻结工程的全新记录。其成功经验表明:超长联络通道采用双泵站结构、双向冻结加固的方案是可行的,整体风险可控;采取分区冻结、错时冻结,对控制冻土体量、减小冻胀量具有重要作用;长距离水平钻孔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控制,以最大终孔间距作为控制指标,及时修正下一冻结孔钻孔参数;双向开挖和分段浇筑二次结构,兼顾了效率与风险管控,值得肯定。另外,施工中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如:长距离水平钻孔偏斜控制、长距离泄压、融沉控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联络通道 冻结法 长距离水平钻孔 开挖与构筑 冻胀与融沉
下载PDF
健康影响评估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旧金山市东部邻里社区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丁国胜 黄叶琨 曾可晶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7,共9页
在应对健康挑战及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正成为我国规划学者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国际上已有探索表明,健康影响评估为规划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我国目前已认识到将健康影响评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 在应对健康挑战及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正成为我国规划学者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国际上已有探索表明,健康影响评估为规划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我国目前已认识到将健康影响评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价值,但已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健康影响评估及其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内涵。然后,以旧金山市东部邻里社区区划健康影响评估实践探索为例探讨健康影响评估应用于城市规划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评估目标、原则、程序、过程、工具及机制等。在此基础上,从评估技术研发和评估机制设计两方面进一步讨论健康影响评估应用于城市规划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就我国在城市规划中发展健康影响评估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影响评估 评估内涵 评估技术 评估机制 ENCHIA实践
原文传递
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17
7
作者 戴妍娇 焦胜 +1 位作者 丁国胜 沈瑶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8期77-87,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雨洪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并对...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雨洪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并对城市雨洪成因、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重点建设区、专项规划及技术设施五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既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应重点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洪 海绵城市 文献综述 展塑
下载PDF
精明准则对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启示 被引量:17
8
作者 侯鑫 王绚 丁国胜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41,共7页
对区划法实施和城市蔓延问题的反思促进了美国规划界对城市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精明准则即是这一反思过程的重要成果,它是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新都市主义规划原则的一种城市发展与形态控制的开发管理工具。本文分析了美国精明准则编制方... 对区划法实施和城市蔓延问题的反思促进了美国规划界对城市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精明准则即是这一反思过程的重要成果,它是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新都市主义规划原则的一种城市发展与形态控制的开发管理工具。本文分析了美国精明准则编制方法的产生背景、定义内涵及特点,梳理了国内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的不足提出重点借鉴的三个方面,并在文末指出精明准则是基于美国社会现状的,需要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明准则 城市设计导则 形态设计准则 断面控制
原文传递
从新城市主义到形态控制准则--美国城市地块形态控制理念与工具发展及启示 被引量:12
9
作者 章征涛 宋彦 +1 位作者 丁国胜 李志明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8,共7页
城市蔓延是美国规划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形态问题,美国规划师们向物质空间设计层面回归,先后提出新城市主义、精明准则、形态控制准则等城市形态控制理念和工具。其中形态控制准则是针对城市地块形态控... 城市蔓延是美国规划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形态问题,美国规划师们向物质空间设计层面回归,先后提出新城市主义、精明准则、形态控制准则等城市形态控制理念和工具。其中形态控制准则是针对城市地块形态控制的工具。本文对美国城市形态控制与调整工具的发展脉络以及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对形态控制准则进行详细阐述;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蔓延问题初显,及在城市形态控制工具不足等矛盾下,从发展理念、操作工具及行业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块形态控制工具 新城市主义 形态控制准则
原文传递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30年:实践演变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丁国胜 曾圣洪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城市建设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果从1989年卫生城市创建算起,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有30年历程,对其实践及研究进行整体梳理具有重要价值。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实践发展分为初步探索、快速推进...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城市建设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果从1989年卫生城市创建算起,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有30年历程,对其实践及研究进行整体梳理具有重要价值。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实践发展分为初步探索、快速推进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结合案例从建设目标、策略和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与此同时,结合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发现健康城市建设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在过去30年中得到很大提升,研究涉及的学科、内容和热点呈现出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应的延伸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建设 实践演变 研究进展 30年 中国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复杂地下储气库建库难点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国生 王云 +7 位作者 完颜祺琪 王皆明 胥洪成 李康 夏焱 李丽锋 曾德军 刘主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3,共10页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在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储气库业务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天然气安全保供压力,总结了国外储气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现状,梳理了国内储气库建设历程和形成的特色理论技术...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在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储气库业务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天然气安全保供压力,总结了国外储气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现状,梳理了国内储气库建设历程和形成的特色理论技术,分析了我国储气库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提出了未来储气库发展与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外储气库建库与运行技术成熟、装备配套、标准完善,建成了气藏型、油藏型、盐穴型、水层型等多类型储气库;②中国在库容设计、井筒质量控制、大排量注采设计、地面处理工艺与装备、风险识别监测以及盐穴造腔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技术;③中国储气库在“扩容、达产”及提高库容利用效率、高含水油藏与低渗透气藏和复杂连通老腔等新类型储气库建库技术等系列领域面临挑战;④亟需破解5大科学问题,即超压背景下储气地质体密封性弱化动力学机制、高含水油藏建库储气空间扩展与注排控制理论、盐穴储气库强制对流溶蚀—扩散流固耦合机理、大尺寸井井壁失稳力学—化学耦合机理、长周期注采储气库完整性失效机理与灾害演化机理;⑤亟需解决6大技术问题,即提高库容动用率、新类型储气库建库、提高单井产能和老井处置、地面处理关键装备、风险管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结论认为,中国在常规气藏选址评价、建库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储气库库址资源向劣质化、复杂化、多样化转变,亟需建立不同类型储气库建库与运行体系,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推动中国储气库数字化转型,打造储气库原创技术策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建库 挑战 提压运行 特色技术 运行体系 数字化 国产化 发展方向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极限动用”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1 位作者 丁国生 王皆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3-383,共11页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基于20余年的运行实践,结合储气库系列攻关成果,揭示了储气地质体承压动力学机制,发现了“多轮相渗滞后”和“分区差异动用”气水互驱渗流规律,提出了以“储气库储气最多、井注入产出能力最大、空间利用效率最...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基于20余年的运行实践,结合储气库系列攻关成果,揭示了储气地质体承压动力学机制,发现了“多轮相渗滞后”和“分区差异动用”气水互驱渗流规律,提出了以“储气库储气最多、井注入产出能力最大、空间利用效率最高”为目标的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极限动用”理论,形成了储气地质体极限承压、井极限产能、储气空间极限调峰能力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法。实现了储气地质体在上限压力条件下获得最大储气空间(库容)、充分发挥地层-井筒气体流动协调的井极限产能以及满足有限时率不稳定渗流条件的最佳井网密度,获得下限压力条件下的最大调峰能力,达到安全和能力的双重极限效果。新疆呼图壁、西南相国寺、辽河双6等地下储气库的运行实践证明,“极限动用”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储气库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储气地质体 极限承压 井极限产能 极限调峰 极限动用理论 多轮相渗滞后
下载PDF
弯曲加卸载下杂质盐岩断裂力学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建锋 丁国生 +5 位作者 张强星 武志德 邓朝福 廖益林 罗敏 周志威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受储藏能源周期性注、采循环载荷作用影响,地下盐穴储气库围岩会产生拉伸循环疲劳损伤,甚至破坏。为研究拉伸循环荷载下杂质盐岩断裂力学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基于三点弯曲试验方法,利用四川大学MTS815岩石力学测试设备及3维声发射监测系... 受储藏能源周期性注、采循环载荷作用影响,地下盐穴储气库围岩会产生拉伸循环疲劳损伤,甚至破坏。为研究拉伸循环荷载下杂质盐岩断裂力学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基于三点弯曲试验方法,利用四川大学MTS815岩石力学测试设备及3维声发射监测系统,开展了纯盐岩、含杂卤石盐岩及杂质盐岩拉伸加卸载及岩石损伤声发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杂卤石成分及泥质胶结提升了盐岩的韧性,纯盐岩的断裂韧度均值KIC=6.36 MPa·mm^0.5,含杂卤石盐岩的断裂韧度较纯盐岩高43.08%,杂质盐岩的断裂韧度为纯盐岩的3.18倍。2)杂质导致盐岩脆性提高,纯盐岩声发射事件覆盖区域远大于含杂卤石盐岩及杂质盐岩;三点弯曲加卸载下岩石内部声发射事件由切槽尖端逐渐向荷载点扩散,直至岩石完全断裂。3)盐岩损伤程度随循环次数增长逐渐提高,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损伤变量与切槽张开度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损伤变量-张开度曲线拐点对于研究岩石失稳倾向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4)声发射参数rc值能够反映盐岩弯曲加卸载破坏全过程中主裂纹与微裂纹的发展趋势。峰后残余阶段纯盐岩及含杂卤石盐岩rc曲线持续上升,微裂隙稳定发展;杂质盐岩表现出更强的脆性,峰后残余阶段其rc曲线表现出与纯盐岩及含杂卤石盐岩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弯曲加卸载 断裂韧度 声发射技术 岩石失稳
下载PDF
中国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攻关方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国生 唐立根 +14 位作者 丁一宸 阮金凤 朱华银 鲍清英 司光 陶野 张国辉 刘晓卓 初广震 王云 钟荣 裴根 李东旭 李霞 李天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为了延长化石能源行业的生命周期,亟需进行大规模碳减排的重大革命,其中CO_(2)地质封存(CCS)这一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为此,系统梳理了全球CCS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CCS地质特点...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为了延长化石能源行业的生命周期,亟需进行大规模碳减排的重大革命,其中CO_(2)地质封存(CCS)这一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为此,系统梳理了全球CCS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CCS地质特点和工程技术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水层CCS面临的挑战和难点,提出了中国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层CCS起步早,当前正在开展世界级规模水层CCS先导试验,技术水平与国外并行,CCS有望成为中国未来大规模碳减排的主要手段;②鉴于中国水层多无法回避陆相沉积、断裂发育、非均质性强等先天条件,中国未来建设大规模水层CCS将面临封存规模大、封存成本高和长期封存安全性等3个方面关键技术的挑战;③从推动和形成CCS负碳新产业角度,中国未来水层CCS碳埋存需要攻克CCS地质体评估、CO_(2)高速注入、低浓度CO_(2)封存、降低成本和地质监测等5个关键技术。结论认为,该研究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发展水层CCS技术的信心,提出的5个方面关键技术为快速形成负碳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了攻关方向,同时为后续推动大规模地下储氢、储氦、压缩空气储能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双碳战略 大规模碳减排 水层CO_(2)地质封存 CCS地质体 CCS攻关方向
下载PDF
盐穴地下储氢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冰冰 冯进千 +3 位作者 武志德 丁国生 张冰童 姬振兴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8-12,17,共6页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充分挖掘氢能对净零排放的重要贡献潜力,满足未来新能源战略储备需求,急需开展大规模氢气地下储存研究。文章以国内已建某盐穴储气库为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盐穴地下储氢库实际注采运行条件下...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充分挖掘氢能对净零排放的重要贡献潜力,满足未来新能源战略储备需求,急需开展大规模氢气地下储存研究。文章以国内已建某盐穴储气库为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盐穴地下储氢库实际注采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密封性表现。结果表明:盐岩结构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对大规模氢气地下存储十分有利。盐穴储氢库运行期间围岩整体呈向内收缩趋势,夹层处变形形状不规则。内压恒定7 MPa、12 MPa、17 MPa顶板下沉量为3.9 m、2.35 m、0.96 m。采气期间腔体体积收缩较快,运行30 a体积收缩率为16.38%。腔体中上部及顶部渗透率明显增大,运行30 a围岩最大渗透率增长约2倍。高频率注采会对盐岩造成损伤,导致渗透率明显增高,氢气具有沿腔体中上部裂隙流动趋势。研究结果为氢气地下存储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地下储氢 盐穴储气库 流―固耦合 稳定性
下载PDF
语义在人脑中的分布式表征:来自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证据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嘉浩 赵国钰 +2 位作者 马英博 丁国盛 刘兰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2-1019,共18页
人脑如何表征语义信息一直以来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操纵刺激属性或任务要求等实验方法来定位语义表征脑区,这类方法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详细量化语义信息和语境效应等问题。基于语义的分布... 人脑如何表征语义信息一直以来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操纵刺激属性或任务要求等实验方法来定位语义表征脑区,这类方法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详细量化语义信息和语境效应等问题。基于语义的分布式假设,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离散的、难以客观量化的语义信息转变为统一的、可计算的向量形式,极大提高了语义信息的刻画精度,提供了有效量化语境和句法等信息的工具。运用NLP技术提取刺激语义信息,并通过表征相似性分析或线性回归建立语义向量与脑活动模式的映射关系,研究者发现表征语义信息的神经结构广泛分布在颞叶、额叶和枕叶等多个脑区。未来研究可引入知识图谱和多模态融合模型等更复杂的语义表示方法,将语言模型用于评估特殊人群语言能力,或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提高深度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表征 大脑 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模型
下载PDF
石墨烯负载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对H2O2的电化学检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园园 寇伟 +1 位作者 丁国生 徐联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91-4196,共6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然后以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并控制反应的pH=10来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采用化学还原法,以石墨烯为载体,以乙酰丙酮银为前体,以硼氢化锂四氢呋喃溶液为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制备了石墨烯负载...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然后以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并控制反应的pH=10来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采用化学还原法,以石墨烯为载体,以乙酰丙酮银为前体,以硼氢化锂四氢呋喃溶液为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制备了石墨烯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方法证明了石墨烯上负载的银纳米颗粒结晶良好、尺寸均一、分布均匀,其中银纳米颗粒直径约为8nm。通过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技术对石墨烯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以此复合纳米结构构建的过氧化氢传感器测试过氧化氢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1~62.3mmol/L (R=0.990),检出限为0.017mmol/L (S/N=3),响应时间小于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粒子 电化学检测 催化剂 过氧化氢
下载PDF
盐穴储气库群地表沉降及变形预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冰冰 武志德 +2 位作者 丁国生 李康 孟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18-425,共8页
盐穴型储气库腔体分布相对集中,埋深较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陷效应,影响生产建设和安全。基于Eickemeier模型对单个盐腔及多个盐腔地表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对埋深、蠕变、多腔叠加这些重要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ickemeier模... 盐穴型储气库腔体分布相对集中,埋深较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陷效应,影响生产建设和安全。基于Eickemeier模型对单个盐腔及多个盐腔地表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对埋深、蠕变、多腔叠加这些重要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ickemeier模型预测结果符合单腔沉降、水平变形规律;腔体埋深和蠕变率对地表沉降影响很大,储气库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埋深,且应避免过高的蠕变率;合理提高腔间距可以大大减弱多个盐腔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表集中沉降;当临近盐腔由于事故造成腔体严重收缩时,地表沉陷将集中在该盐腔附近,可以据此排查出事故盐腔位置。最后预测了国内某盐穴储气库群运行30年的地表最大沉降量为84.3 mm,水平位移为10.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气库 地表沉降 地表变形 Eickemeier模型
下载PDF
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内涵价值、内在逻辑与路径探讨
19
作者 关雅婷 丁国胜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5-11,共7页
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现有研究和实践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数字赋能乡村转型进而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讨论仍然不够,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核心... 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现有研究和实践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数字赋能乡村转型进而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讨论仍然不够,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核心价值、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有待进一步探讨。文章首先系统阐释了乡村空间重构内涵与数字赋能驱动价值,然后剖析了数字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多要素多维度研究框架,并从生态、生产、生活和社会空间4个层面探讨数字赋能驱动乡村空间重构的具体实现路径。本研究旨在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分析框架与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空间重构 内涵价值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冻融循环条件下淤泥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蓬勃 李栋伟 +4 位作者 王泽成 张潮潮 杨杰 丁国胜 蒋盛钢 《水力发电》 CAS 2021年第9期53-58,共6页
为研究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冻结作用下黏土强度的影响,对福州富水地层黏土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试验,研究其单轴瞬时抗压强度及蠕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增加幅度逐渐减... 为研究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冻结作用下黏土强度的影响,对福州富水地层黏土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试验,研究其单轴瞬时抗压强度及蠕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最大达6.56 MPa;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减小,且减少幅度也逐渐减小,最小达1.30 MPa;加载应力水平较低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小,主要为衰减阶段及稳定阶段,加载应力水平较高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大,出现加速蠕变阶段;多次冻融循环后,对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曲线形状影响逐渐减小;未做冻融循环试样在较高蠕变系数时土体基本发生塑性变化,曲线呈硬化型,多次冻融循环后或在较低蠕变系数时,曲线呈软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试验 淤泥黏土 冻融循环 单轴抗压 单轴蠕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