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水和风对大气PM2.5、PM10的清除作用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于彩霞 邓学良 +4 位作者 石春娥 吴必文 翟菁 杨关盈 霍彦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620-4629,共10页
对合肥2015—2017年的降水、风和PM_(2.5)、PM_(10)浓度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水对PM_(2.5)、PM_(10)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小雨、中雨分别导致PM_(2.5)和PM_(10)浓度降低23.1%、40.4%和32.0%、63.7%.雨日PM_(2.5)... 对合肥2015—2017年的降水、风和PM_(2.5)、PM_(10)浓度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水对PM_(2.5)、PM_(10)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小雨、中雨分别导致PM_(2.5)和PM_(10)浓度降低23.1%、40.4%和32.0%、63.7%.雨日PM_(2.5)/PM_(10)比例上升8.4%,表明降水对PM_(10)清除作用更显著.降水前后PM_(2.5)浓度变化与降水前PM_(2.5)浓度、降水强度、降水时长密切相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高于115μg·m^(-3)时,降水对PM_(2.5)产生明显清除作用;而降水强度小于1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低于115μg·m^(-3)时由于吸湿增长作用极易造成PM_(2.5)浓度反弹升高;且持续3 h以上雨强介于1~4 mm·h^(-1)的降水也对PM_(2.5)产生清除作用.降水前后PM_(10)浓度变化与初始浓度密切相关,而与雨强相关性较弱.当PM_(10)初始浓度大于50μg·m^(-3),降水就对PM_(10)产生明显清除作用,且PM_(10)初始浓度越高,降水后PM_(10)浓度下降越多.风速大于2 m·s^(-1)可显著降低PM_(2.5)浓度,因此,当风速大于4 m·s^(-1)时合肥较少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但易造成地面起尘,使PM_(10)浓度不降反升.合肥冬季严重污染主要出现在西北风向,夏季中度以上污染天气较少,主要出现在风速低于3 m·s^(-1)的东南风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清除 初始浓度 雨强 PM2.5 PM10 合肥
原文传递
华东2018年冬季一次典型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述学 邓学良 +3 位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丁鹤鸣 杨开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 针对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东地区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雾霾过程,利用地面污染物观测、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探空等,从环流异常、地面气象条件以及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1)2018年冬季500 hPa亚欧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华北、黄淮位势偏高,冷空气影响偏北。700 hPa孟加拉湾北侧和四川盆地位势偏高,中纬度环流较平,没有形成西低东高有利于水汽输送形势。850 hPa和925 hPa存在偏南风异常,冬季风偏弱,阻碍冷空气南下。环流异常造成气温和湿度偏高、风速和能见度偏低,为污染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2)冷空气带来的区域输送叠加局地静稳积累是本次雾霾过程的显著特点,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对于污染程度和区域的影响具有差异。11月24日和27日两次冷空气较弱,淮河以北受到输送影响,之后均压场控制,地面条件趋于静稳,加剧了污染程度;11月29日冷空气稍强,污染物输送南压至长江以南,后期地面受鞍型场控制,表现出风速小、湿度高、能见度低的特征,污染范围和程度都达到峰值。(3)在污染发展和高峰阶段,边界层均为逆温或等温层结,整层均受到高湿和小风的控制,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加剧污染事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雾霾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合肥市冬季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程龙 魏桢 +3 位作者 董昊 霍彦峰 邓学良 张付海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利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合肥市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PM_(2.5)中OC和EC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其来源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碳质... 利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合肥市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PM_(2.5)中OC和EC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其来源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碳质气溶胶是PM_(2.5)中主要组分,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碳质气溶胶的质量浓度逐步增加,但其在PM_(2.5)中的占比先减小后增加。在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级别天气条件下,OC和EC的相关性说明不同程度下碳质气溶胶来源复杂。OC/EC表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源排放是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二次有机碳(SOC)会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升高趋势。OC和EC在冬季受温度影响较小;较大的相对湿度对OC和EC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明显降水或连续降水的清除作用更加显著;而风速对含碳气溶胶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污染天气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细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合肥市O_(3)浓度时空分布及典型污染过程潜在源分析
4
作者 徐倩倩 戴睿 +3 位作者 邓学良 金晓龙 武强 程志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26,共12页
近年来,合肥市O_(3)污染成为限制空气质量达标率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合肥地区O_(3)时空分布及潜在源区,在分析2015—2022年O_(3)时空分布及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基础上,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及潜在源贡献分析方法(PSCF),对典型O_(3)污染过... 近年来,合肥市O_(3)污染成为限制空气质量达标率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合肥地区O_(3)时空分布及潜在源区,在分析2015—2022年O_(3)时空分布及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基础上,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及潜在源贡献分析方法(PSCF),对典型O_(3)污染过程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合肥市MDA8-90th呈波动上升-下降-上升趋势,2022年相对于2015年增幅为47.6%,2019年臭氧质量浓度和超标率最高.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07:00浓度最低,15:00—16:00左右达峰值;月变化为“M”型,6月浓度最高,12月最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北低;郊区高、城区低的特点.(2)O_(3)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较复杂;平均气温为20~30℃,日照时数大于等于10 h,相对湿度为60%~70%,风速小于2 m·s^(-1)时,O_(3)超标率最高;在不同气象要素分级组合协同条件下,O_(3)与气温、日照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与风速和湿度的相关性.(3)受台风“海神”外围东北下沉气流影响,合肥出现典型O_(3)污染过程,轨迹聚类表明本地周边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短距离输送占比较大,占比分别为40.63%和23.97%;PSCF和CWT分析得出除本地影响外,省内的滁州、淮南是O_(3)浓度潜在源高值区.因此,当前合肥地区O_(3)污染防控除了对本地污染源排放进行严格管控外,还要对周边地市加强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时空分布 气象影响 潜在源区 合肥
原文传递
城市化背景下合肥暴雨时空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
5
作者 徐倩倩 戴睿 +4 位作者 原文杰 金晓龙 邓学良 武强 程志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326,共12页
[目的]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合肥暴雨事件的演变、水汽输送来源,可以为当地暴雨预报和制定适应性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平稳性检验、GIS空间插值等多种方法探究合肥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 [目的]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合肥暴雨事件的演变、水汽输送来源,可以为当地暴雨预报和制定适应性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平稳性检验、GIS空间插值等多种方法探究合肥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后向轨迹HYSPLIT模式对暴雨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合肥城市热岛强度呈上升趋势(0.266℃/10 a),不透水面持续增多,增幅达4.99%。城—郊暴雨月分布呈单峰型,大尺度年际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城市暴雨雨量和暴雨日数增多,暴雨强度减少,减少趋势1.7 mm/(10 a·d);郊区暴雨雨量和日数减少,暴雨强度增多,线性趋势1.1 mm/(10 a·d)。暴雨强度大值区空间分布从城区向郊区扩展。暴雨事件均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2)城市化对下风向区暴雨事件存在增加效应,暴雨雨量和日数分别增多26.84 mm/10 a和0.11 d/10 a,且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效应比缓慢阶段更显著,城市化影响对暴雨雨量、暴雨日数的正贡献度分别为41.2%和50.1%。(3)暴雨异常偏多年份,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贡献分别占总水汽的44%,64%和54%,且源自西南方向的水汽气团初始高度较低、比湿大,是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结论]合肥城郊暴雨事件年际变化的不对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更显著,未来应加强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暴雨事件变化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暴雨时空分布 HYSPLIT模式 水汽输送 合肥
下载PDF
多模式集成方法在安徽地区PM_(2.5)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关盈 石春娥 +4 位作者 邓学良 翟菁 霍彦峰 于彩霞 赵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6-816,共11页
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权重平均、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集成方法,对3种空气质量模式在安徽地区2017年2月—2018年2月PM_(2.5)预报结果进行集成释用.结果表明:各模式和订正产品的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均能达到显著相关,相较于WRF-Chem,多... 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权重平均、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集成方法,对3种空气质量模式在安徽地区2017年2月—2018年2月PM_(2.5)预报结果进行集成释用.结果表明:各模式和订正产品的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均能达到显著相关,相较于WRF-Chem,多元线性回归的均方根误差(RMSE)下降了21.7%,归一化平均偏差(NMB)下降了6%,且在16个地市中NMB均下降至-25%~25%之间;从不同时次的预报效果来看,在3个代表性城市(淮北、合肥和芜湖),多元线性回归均能大幅度降低RMSE和NMB,但从时间和空间效果来看,其对于提升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略差于权重平均的集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于重污染天气PM_(2.5)预报评分(TS)最高,为0.46.该方法能较为有效地提升不同模式的预报效果,可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预报 安徽 空气质量模式 多元回归
原文传递
2015-2018年淮北市冬半年重污染天气大气环流分型研究
7
作者 王苏瑶 邓学良 +1 位作者 胡建林 常炉予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74-83,共10页
选用2015—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6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月变化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潜在源分析(PSCF、CWT)、T-mode斜交旋转分解(PCT)等方法,分析淮北市冬半年重污染的传输通道、潜在源区,重污染天气不同阶段(形成、维持和结束)的大气环流类型... 选用2015—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6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月变化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潜在源分析(PSCF、CWT)、T-mode斜交旋转分解(PCT)等方法,分析淮北市冬半年重污染的传输通道、潜在源区,重污染天气不同阶段(形成、维持和结束)的大气环流类型。结果表明:淮北市冬半年PM_(2.5)、PM_(10)、CO、NO_(2)和SO_(2)的月均质量浓度较高。短距离轨迹为当地冬半年重污染的主要输送轨迹,山东西部、江苏中北部是淮北市重污染的重要潜在源区。持续性重污染形成、维持及结束期间的环流场存在异同点,共同点为3阶段均存在占比不同的均压场,不同点为大气环流分型、气压值、气压梯度、风向风速等存在差异。持续性重污染形成期间,大气环流可分为5种类型,其总次数的90%与均压场有关;持续性重污染维持期间6种大气环流类型均与均压场有关,但范围明显大于形成时期,气压值与形成时期相近,风速普遍为静风;持续性重污染结束期间淮北市多处于冷高压前沿,均压场仅占15%,气压梯度、海平面气压值及风速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PCT算法
下载PDF
合肥地区风廓线雷达资料评估初探
8
作者 祝颂 邓学良 +2 位作者 沈薇薇 吴月 金晓龙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16-531,共16页
风廓线雷达作为一种新型测风雷达,能够连续提供大气水平风场、垂直气流、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等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分布,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连续性好和实时性好等特点,是进行高空气象探测的重要设备。而雷达数据的质量是决定资料是否能够... 风廓线雷达作为一种新型测风雷达,能够连续提供大气水平风场、垂直气流、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等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分布,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连续性好和实时性好等特点,是进行高空气象探测的重要设备。而雷达数据的质量是决定资料是否能够投入业务使用的基本前提。通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与气球探空资料比对,验证了ERA5再分析资料在安徽区域的适用性,并利用其对没有气球探空资料的合肥和巢湖两地的风廓线雷达资料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与气球探空资料显著相关,多项指标均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可以作为评估基准,利用其对无气球探空资料区域的风廓线雷达进行评估具有可行性;(2)大气湍流强度对风廓线雷达最大探测高度影响明显,依季节划分最大探测高度分别为春季2.7km、夏季4.5km、秋季3.6 km、冬季2km;(3)经评估,合肥地区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数据相关性、偏差、均方根误差等方面u分量数据质量好于v分量。依季节划分,数据质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冬、夏、春、秋。其中,春、夏、冬数据质量较好,可以同化入数值预报模式,而秋季v分量数据需要进行偏差订正以及质量控制后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ERA5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评估方法
下载PDF
滁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一次连续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程龙 董昊 +3 位作者 王含月 陈林昌 邓学良 朱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5,共9页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_(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_(2.5)型”向“PM_(2...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_(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_(2.5)型”向“PM_(2.5)和O_(3)混合型”转变,O_(3)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拉长。9月4—9日一次连续O_(3)污染过程中O_(3)呈单峰状;受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峰值时气温大多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较小,风速大多处于小风区(WS≤1 m/s),也有部分处于风速较大区域(WS>3 m/s);VOCs/NO_(x)比值法和O_(3)/NO_(x)比值法均反映此次连续O_(3)污染为VOCs控制;体积分数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烷烃,其中单个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是乙烷;烯烃是对O_(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对O_(3)生成潜势的贡献为53.5%,控制1-戊烯、反2-戊烯、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等物种可以有效控制光化学生成对此次O_(3)污染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州市 臭氧 污染过程 挥发性有机物 气象要素
下载PDF
合肥冬半年降水及所处天气型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健 石春娥 +3 位作者 邓学良 程鲒 徐倩倩 孙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5-294,共10页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冬半年环境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降水强度及不同降水天气系统对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半年降水日PM_(2.5)、PM_(10)平均浓度较无...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冬半年环境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降水强度及不同降水天气系统对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半年降水日PM_(2.5)、PM_(10)平均浓度较无降水日分别下降18.1μg·m^(-3)(23.9%)、38.2μg·m^(-3)(37.8%);小于5 mm的日降水量对颗粒物清除效果不明显,且有28%样本PM_(2.5)和PM_(10)浓度不降反升;当日降水量大于10 mm,位于“优”等级的PM_(2.5)和PM_(10)浓度比例分别为54%和80%,显著上升.连续降水期间PM_(2.5)、PM_(10)日均浓度中位值和均值逐日下降,降水第2日PM_(2.5)、PM_(10)日均浓度降幅最大.合肥冬半年降水天气系统可以分为切变线Ⅰ型、切变线Ⅱ型、低槽冷锋型和西风槽型,其中切变线Ⅰ型对应的地面风速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对颗粒物的清除效果最为明显,对应着最低的PM_(2.5)、PM_(10)浓度;而西风槽型和切变线Ⅱ型由于风速和日降水量均低,对颗粒物清除效果差,在4类降水型中西风槽型对应的PM_(2.5)、PM_(10)平均浓度最高;低槽冷锋型风速最大,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仅次于切变线Ⅰ型,但由于日降水量不大,对应的PM_(2.5)、PM_(10)平均浓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天气型 PM_(2.5/10) 合肥
原文传递
基于光度立体的三维重建方法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学良 何扬波 周建丰 《现代计算机》 2021年第23期133-143,共11页
光度立体是利用不同方向光源下具有不同光度信息图像进行物体表面恢复的方法,在工业中常用于缺陷检测。从光度的立体原理、过程开始,介绍了光源标定方法的分类和经典标定方法的原理,对比了泊松方程、变分法、金字塔法等常见光度立体重... 光度立体是利用不同方向光源下具有不同光度信息图像进行物体表面恢复的方法,在工业中常用于缺陷检测。从光度的立体原理、过程开始,介绍了光源标定方法的分类和经典标定方法的原理,对比了泊松方程、变分法、金字塔法等常见光度立体重建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热门的两个方向:光度立体和主动式测量结合、深度学习和光度立体结合的进展。最后总结对未来的几点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立体 三维重建 光源标定
下载PDF
安徽地区多模式空气污染预报效果检验与订正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关盈 邓学良 +3 位作者 翟菁 霍彦峰 于彩霞 吴文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17-25,共9页
为提高安徽地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能力,采用实况观测数据,对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业务产品预报的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小时浓度进行评估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模式产品和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 为提高安徽地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能力,采用实况观测数据,对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业务产品预报的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小时浓度进行评估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模式产品和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O_(3)、NO_(2)和CO浓度的预报在安徽地区16个地市均能达到“达标”范围,而集成预报的方法预报结果达到“优秀”范围内的城市更多。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的预报在多个城市中均好于3种模式预报结果,在大部分城市集成预报的RMSE小于其他3种模式的,表明其预报值更为接近实况值。集成预报的方法能较为有效改进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对于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 6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效果,可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提供客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检验 集成预报
下载PDF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于彩霞 邓学良 +4 位作者 石春娥 吴瑞娇 霍彦峰 杨关盈 翟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7-1326,共10页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IPSO 气溶胶类型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的安徽省颗粒物浓度反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霍彦峰 杨关盈 +6 位作者 白庆梅 吴必文 邓学良 于彩霞 翟菁 黄骏凯 张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4,共6页
基于MODIS level2的气溶胶产品,分别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ECMWF再分析资料进行垂直订正和地面水汽订正,建立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ODIS光学厚度与地面PM_(2.5... 基于MODIS level2的气溶胶产品,分别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ECMWF再分析资料进行垂直订正和地面水汽订正,建立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ODIS光学厚度与地面PM_(2.5)和PM_(10)浓度相关性较差,经过垂直订正得到的地面消光系数与PM_(2.5)和PM_(10)浓度的相关性增强,水汽订正后的干消光系数与PM_(2.5)和PM_(10)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2)ECMWF再分析格点数据中边界层厚度和相对湿度产品适用于MODIS光学厚度的垂直订正和水汽订正。(3)利用MODIS光学厚度历史数据反演的合肥市月平均PM_(2.5)浓度自2000年以来呈震荡增长趋势,PM_(2.5)浓度冬季较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光学厚度 颗粒物浓度 垂直订正 水汽订正
下载PDF
清末《图画新闻》中气象记录的分析与验证
15
作者 司红君 孙大兵 +4 位作者 何冬燕 付伟 王亚玲 张丽 邓学良 《气象科技进展》 2022年第3期44-49,共6页
收集和整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至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上海滩最著名的三大时事新闻画报之一的《图画新闻》,遴选出40张与气象相关的画报资料,统计分析其记录的气象事件,包括大风15次,雨11次,水灾10次,雷电和雪7次,干旱3次... 收集和整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至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上海滩最著名的三大时事新闻画报之一的《图画新闻》,遴选出40张与气象相关的画报资料,统计分析其记录的气象事件,包括大风15次,雨11次,水灾10次,雷电和雪7次,干旱3次,冰雹2次,龙卷1次,另外还包括气候事件和国外人工降雨试验各1次。将这些气象记录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的气象记录进行查对,发现有9条气象记录在《总集》中已有相关记载,但其记录的事件有更详细的时间信息和灾害描述,其余31条《总集》中没有记载,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气象事件真实可靠,可充实清末的气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图画新闻》 气象记录 详细时间推断 真实性验证
下载PDF
一种多线结构光合成编码的三维重建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建丰 邓学良 《现代计算机》 2021年第23期119-123,共5页
基于线结构光编码和立体视觉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合成编码方式,利用投影仪和相机完成物体表面形貌测量。合成编码是通过投影仪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多条光栅和摄像机同步拍摄一组时间序列,根据时间序列和光栅条纹移动的规律获取任意时刻投... 基于线结构光编码和立体视觉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合成编码方式,利用投影仪和相机完成物体表面形貌测量。合成编码是通过投影仪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多条光栅和摄像机同步拍摄一组时间序列,根据时间序列和光栅条纹移动的规律获取任意时刻投影光栅在投影仪中的像素位置信息,简化了结构光编码的解码过程。最后利用双目立体视觉测量原理完成对物体形貌的三维重建。与传统的格雷码编码方法比较,对合成编码中包含特殊移动规律的光栅条纹进行亚像素细分,最大化利用投影仪分辨率,能有效提高测量精度。实物实验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中小型物体进行三维测量,结果证明合成编码方式可实现物体形貌三维重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视觉 三维重建 线结构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