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性功能、性激素及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邓姗姗 石荟莲 郭茹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8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性功能、性激素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26)和开腹组...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性功能、性激素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26)和开腹组(n=54)。腹腔镜组行LM治疗,开腹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分、性激素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结果。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腹腔镜组FSFI评分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性激素水平优于开腹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肌瘤残留率和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TAM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相比,LM治疗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性功能和卵巢功能的影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 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 性功能 性激素 复发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滩岸崩退过程概化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英珍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49,共11页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滩岸崩退是该河段河床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滩岸崩退过程对揭示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势稳定的主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断面尺度的崩岸概化模型,并计算了2004年汛期下游游荡段樊庄与夹河滩...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滩岸崩退是该河段河床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滩岸崩退过程对揭示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势稳定的主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断面尺度的崩岸概化模型,并计算了2004年汛期下游游荡段樊庄与夹河滩两个典型断面的滩岸崩退过程,分析了抗冲强度、抗剪强度、渗透系数、坡脚堆积比例等主要因素对滩岸崩退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断面滩岸累计崩退宽度计算值分别为413 m及733 m,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滩岸崩退与坡脚横向冲刷宽度的变化一致,且坡脚横向冲刷宽度越大越不利于滩岸的稳定。滩岸崩退宽度随土体抗冲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土体起动切应力由0.1 N/m2增加至0.3 N/m2时,樊庄及夹河滩断面滩岸崩退宽度分别减小34%和33%;滩岸崩退宽度随崩塌土体坡脚堆积比例的增大而减小,当坡脚堆积比例由50%增加至100%时,樊庄及夹河滩两断面滩岸崩退宽度分别减小10%和7%,因此坡脚堆积有利于增加滩岸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岸崩退 滩岸土体特性 概化模型 游荡河段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 被引量:11
3
作者 夏军强 周美蓉 +3 位作者 许全喜 孙启航 邓珊珊 姚记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7,共12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期长江中游水沙过程及河床冲淤情况,采用基于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的统计方法,计算了长江中游各河段平均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前5 a平均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于反演各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此外,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发,不仅影响河势稳定,同时危及防洪安全,因此还总结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提出了水流冲刷强度增加是导致崩岸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河床调整 河道崩岸 河槽形态参数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肠炎小鼠短链脂肪酸代谢 被引量:10
4
作者 孟拓 邓珊珊 +1 位作者 郝海平 曹丽娟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短链脂肪酸(SCFAs)分析方法,分析肠炎小鼠SCFAs代谢情况。方法盐酸饱和氯化钠溶液酸化生物样本,醋酸乙酯提取SCFAs后衍生化,建立GC/MS方法进行生物样本中SCFAs测定;考察盐酸溶液提取和盐酸饱和氯化...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短链脂肪酸(SCFAs)分析方法,分析肠炎小鼠SCFAs代谢情况。方法盐酸饱和氯化钠溶液酸化生物样本,醋酸乙酯提取SCFAs后衍生化,建立GC/MS方法进行生物样本中SCFAs测定;考察盐酸溶液提取和盐酸饱和氯化钠溶液提取SCFAs总离子流图谱;考察SCFAs混合物衍生化前后的稳定性,粪便、血清、小肠、结肠、肝脏组织中SCFAs测定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及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运用建立的方法对正常及硫酸葡聚糖(DSS)慢性肠炎小鼠血、肝、小肠、结肠、结肠内容物以及盲肠内容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SCFAs进行测定。结果用盐酸饱和氯化钠溶液进行SCFAs提取后,建立的GC/MS法可同时测定甲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异己酸、己酸、乳酸、琥珀酸共11种SCFAs;方法学考证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提取回收率;除乙酸外,其余SCFAs基质效应均较好,不能完全除去乙酸的基质效应,但其RSD均小于3.8%,说明基质的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小。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肠炎小鼠结肠内容物SCFAs蓄积;盲肠内容物SCFAs整体下调,乳酸蓄积,提示肠炎小鼠SCFAs代谢紊乱。结论建立了生物样品中SCFAs提取和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慢性肠炎小鼠SCFAs代谢分析,肠炎小鼠SCFAs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衍生化 代谢紊乱 慢性肠炎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慧华 胡筱艳 +2 位作者 曾克非 邓珊珊 何送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23期3571-3575,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比较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及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后肢体开始活动、胃肠开始排气、术后开始进普食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股静脉、腘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高凝状态 预防
下载PDF
规模化猪场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9
6
作者 邓珊珊 张海 +2 位作者 蔺俐仲 徐春志 袁林 《养猪》 202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为了解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药提供资料,试验采用药物敏感试验、耐药基因PCR检测、基因测序等方法。结果表明:经K-B法检测20株猪源大肠... 为了解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药提供资料,试验采用药物敏感试验、耐药基因PCR检测、基因测序等方法。结果表明:经K-B法检测20株猪源大肠杆菌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吡哌酸和青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强;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大肠杆菌耐药基因,9种耐药基因均检测出。说明该猪场大肠杆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较强且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城陵矶-汉口河段过流能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姚记卓 夏军强 +2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许全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0-841,共12页
受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自2003年后长江中游河段河床调整,引起河道自身过流能力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中游城陵矶-汉口河段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2003-2016年两个水文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及特征流量变化,并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受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自2003年后长江中游河段河床调整,引起河道自身过流能力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中游城陵矶-汉口河段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2003-2016年两个水文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及特征流量变化,并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河段尺度的平滩流量.结果表明:(1)螺山站及汉口站2003-2016年的水位-流量关系呈现枯水流量下水位降低、洪水流量下水位抬升的特点;(2)两站年最大流量下对应的水位整体抬升,警戒水位下对应的流量分别减小9%和16%;(3)2003-2016年城汉河段平滩流量有增有减,无明显单向变化趋势,2014年后呈减小趋势.分析断面的过流能力变化,发现螺山站与汉口站警戒流量与动床阻力呈明显的反比关系,过流能力由于河道阻力的增大而减小;床沙粗化、河道相对水深的减小及洲滩植被覆盖度的增大是引起河道阻力增大、过流能力减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流能力 河槽形态 河道阻力 城汉河段 长江中游
下载PDF
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国外实践与发展框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苏福 洪芳林 +2 位作者 黄颖燊 邓珊珊 刘秉宇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100,F0003,共11页
提出图书馆阅读空间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政策框架,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通过演绎归纳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了图书馆阅读空间这一议题的发展背景。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获得2020年度&qu... 提出图书馆阅读空间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政策框架,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通过演绎归纳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了图书馆阅读空间这一议题的发展背景。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获得2020年度"AIA/ALA图书馆建筑设计奖""ALA/IIDA图书馆室内设计奖"的12所国外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规划设计内容及特点。据此提出了图书馆阅读空间的理论研究-实践发展-政策体系三维框架模型,从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增进规划设计实践和完善政策指南三维度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空间 空间设计 国外实践 发展框架 图书馆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游荡段非均匀悬沙输移特点 被引量:8
9
作者 戈向阳 夏军强 +2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程亦菲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4,共11页
黄河下游水流含沙量大,河床调整迅速,河道输沙能力变幅大,输沙过程与规律复杂。因此研究黄河下游泥沙输移规律,是研究河床变形过程、预测河道发展趋势的基础,对水沙治理与河道整治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下游游荡段为对象,... 黄河下游水流含沙量大,河床调整迅速,河道输沙能力变幅大,输沙过程与规律复杂。因此研究黄河下游泥沙输移规律,是研究河床变形过程、预测河道发展趋势的基础,对水沙治理与河道整治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下游游荡段为对象,基于1986—2015年游荡段实测水沙资料与地形资料,分析了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与夹河滩-高村河段的非均匀沙输移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输沙率经验公式的相关性与泥沙粒径有关,泥沙粒径越小,输沙率经验公式的相关性越好,细沙的相关系数可达0.99。②排沙比与来沙系数、河相系数均呈负相关,且河相系数较大时,排沙比变幅较小。夹河滩-高村河段的中沙排沙比与来沙系数、河相系数的相关关系较其他粒径组泥沙更为密切,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则分别为细沙和粗沙排沙比。③在同时考虑了水沙条件与断面形态对河段排沙比的影响之后,输沙率经验公式的精度明显提高,相关系数在0.48~0.6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沙 输沙率 河段排沙比 游荡段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饱和系数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林林 夏军强 +2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李志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7,共11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含沙量大幅度降低,次饱和水流冲刷河床使含沙量在沿程逐渐恢复,但其恢复特点由于沿程床沙组成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基于Markov随机过程及泥沙起动理论,推导非均匀悬沙的泥沙落距表达式;结合悬移质扩散理...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含沙量大幅度降低,次饱和水流冲刷河床使含沙量在沿程逐渐恢复,但其恢复特点由于沿程床沙组成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基于Markov随机过程及泥沙起动理论,推导非均匀悬沙的泥沙落距表达式;结合悬移质扩散理论,修正非均匀悬沙恢复饱和系数公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荆江河段实测输沙过程,提出考虑床沙组成影响的分组悬沙恢复饱和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主要与泥沙粒径、悬浮指标、床沙组成及止滚概率、止悬概率等因素有关,无需考虑非饱和调整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①不考虑床沙组成时,沙市、监利站恢复饱和系数计算值均在区间0.12~0.27内变化,而考虑床沙组成时分别为0.0003~0.1718和0.0035~0.1579。②不考虑床沙组成时,分组悬沙恢复饱和系数计算值细沙>中沙>粗沙;考虑床沙组成时细沙<中沙<粗沙;除落水期外,沙市站粗沙的恢复速度均大于监利站。③沙市、监利站恢复饱和系数在各计算时段的变化过程对悬沙分组具有敏感性,其中洪水期恢复饱和系数大于枯水期、涨水期和落水期。采用河床变形方程反算分组悬沙恢复饱和系数,并与本文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公式能够用于描述荆江河段分组悬沙恢复特性,可为三峡工程下游非均匀悬沙沿程恢复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 床沙组成 恢复饱和系数 随机过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荆江段抛石护岸稳定性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夏军强 周悦瑶 +1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共11页
针对长江中游荆江段已护岸段的工程水毁问题,本文考虑单个块石起动及整体滑移破坏两种水毁模式,提出了基于力学过程的抛石护岸工程稳定性计算模型。以荆江北门口河段的两个典型断面为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水下抛石... 针对长江中游荆江段已护岸段的工程水毁问题,本文考虑单个块石起动及整体滑移破坏两种水毁模式,提出了基于力学过程的抛石护岸工程稳定性计算模型。以荆江北门口河段的两个典型断面为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水下抛石护岸工程的水毁破坏过程,定量分析了近岸流速、床面冲淤幅度、块石粒径及水下岸坡坡度对抛石护岸坍塌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时段内抛石护岸工程总体上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坍塌比均值仅为5%;坍塌比随近岸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流速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坍塌比急剧增加,且块石团休止角越大,该临界值越大;坍塌比也随河床冲刷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同样在特定冲刷深度下会出现急剧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块石粒径的增加和水下自然坡度变缓,抛石的坍塌比逐渐减小,且水下坡度缓于1:2.0的抛石护岸工程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石护岸工程 稳定性计算模型 坍塌比 荆江河段 失稳临界值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崩岸时空分布及其对河床调整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军强 刘鑫 +3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李志威 彭玉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6-306,共11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了河岸崩退对河床调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荆江段累计河岸崩退体积约为2.0亿m^(3),约占该河段总冲刷量的17.5%;腊林洲及北门口河段累计崩岸体积与累计水流冲刷强度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0.95,0.97);荆江段崩岸土体泥沙总量为2.7亿t,其中枝城-监利河段崩岸土体总量为1.67亿t,约占该河段沿程泥沙补给总量的30.7%,因此崩岸土体对悬沙沿程恢复有重要贡献;河岸持续崩退过程中,崩岸河段内的断面形态趋于宽浅,护岸工程修建后则明显趋于窄深,因此河道崩岸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河床的冲深下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崩岸 崩岸土体体积 断面形态 河床调整 荆江河段 三峡工程
下载PDF
低含沙量条件下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参数确定及其在荆江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美蓉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刘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9-419,共11页
水流挟沙力公式及其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计算精度。在少沙河流,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被广泛应用,但其系数和指数在不同研究中取值差异较大。本研究首先选取长江中游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下的水流含沙量资... 水流挟沙力公式及其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计算精度。在少沙河流,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被广泛应用,但其系数和指数在不同研究中取值差异较大。本研究首先选取长江中游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下的水流含沙量资料共计573组,将其近似等于水流挟沙力;然后点绘水流挟沙力和水沙综合参数的关系,从而确定参数k和m的计算关系;最后将完善后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嵌入到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中,模拟了长江中游荆江段2016年的水沙输移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当挟沙力公式中参数采用计算式确定时,各水文站计算和实测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在26%~36%之间;而这些参数取为常数时,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范围为39~49%。因此当采用计算式确定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的参数时,相较于取值为常数,水沙输移过程的计算精度更高。故该方法解决了以往在低含沙量条件下不易确定挟沙力公式中关键参数的难题,提高了水沙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沙量水流 冲淤平衡 水流挟沙力 参数确定 荆江河段
下载PDF
规模化猪场猪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海 邓珊珊 +5 位作者 蔺俐仲 杨源 刘艳 景书灏 徐春志 袁林 《养猪》 2021年第1期95-97,共3页
为了解贵阳地区某规模化猪场致腹泻猪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状况和耐药情况,采集腹泻仔猪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两株沙门氏菌,分别为鼠伤寒沙门氏... 为了解贵阳地区某规模化猪场致腹泻猪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状况和耐药情况,采集腹泻仔猪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两株沙门氏菌,分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生化试验显示均有沙门氏菌特异性特征;按照4.1×109 cfu/mL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分离菌,对小鼠的致死率均为100%;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均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两株沙门氏菌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吡哌酸高度耐药,对氧氟沙星、头孢克洛、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说明成功分离到了猪源沙门氏菌,且对部分药物耐药,为猪场腹泻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膝关节僵硬27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蕾 聂庆欣 +2 位作者 邓珊珊 李露茜 陈艳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9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给予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27例)和综合组(27例)。参照组采用中医常规康复治疗,综合组采用中医综... 目的探讨给予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27例)和综合组(27例)。参照组采用中医常规康复治疗,综合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采用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表和Barthel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肌力、屈曲角度、活动范围、伸直角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KSS与ADL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综合组KSS与ADL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同时肌力、屈曲角度、活动范围、伸直角度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关节僵硬,改善其膝关节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僵硬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 中药熏洗疗法 中医手法 运动疗法 电针疗法 痹证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滩岸崩退与淤长过程的耦合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英珍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41,共12页
黄河下游滩岸变形时常发生,对河床稳定、防洪安全、滩区耕地保护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河道水沙数学模型中考虑滩岸变形计算。以1维水沙输移及床面冲淤计算模型为基础,结合滩岸崩退与淤长计算模块,建立了能同时模拟河床... 黄河下游滩岸变形时常发生,对河床稳定、防洪安全、滩区耕地保护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河道水沙数学模型中考虑滩岸变形计算。以1维水沙输移及床面冲淤计算模型为基础,结合滩岸崩退与淤长计算模块,建立了能同时模拟河床纵向冲淤与滩岸横向变形的耦合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黄河全下游(755 km长河道)的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过程,选取2018年及2020年作为率定及验证年份对该模型进行测试。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黄河下游滩岸崩退及淤长过程,黄河下游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河段平滩宽度的计算误差在2018年分别为4、5、1 m, 2020年分别为12、14、4 m;选取典型断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模型可以精细地模拟黄河下游不同河型河段的断面形态变化过程、滩岸崩退及淤长宽度的变化过程,以及大致准确地模拟河床冲淤厚度变化过程。黄河下游3个河段滩岸变形程度差异较大,游荡段滩岸变形幅度远大于过渡段与弯曲段,过渡段与弯曲段变形幅度相差不大;3个河段滩岸崩退幅度均大于淤长幅度,体现出下游河床呈现展宽的趋势;黄河下游滩岸崩退与淤长会对河床冲淤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游荡段滩岸变形对于河床冲淤影响较大,而过渡段及弯曲段的河床变形主要表现为水沙不平衡输移引起的床面冲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岸崩退 滩岸淤长 床面冲淤 耦合模型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倩 郭羽晨 +2 位作者 邓珊珊 章越凡 李铁军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探讨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BATMAN-TCM)获取益母草的活性成分,然后从SwissTargetPrediction(STP)和TCMSP数据库中收集和预测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目的探讨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BATMAN-TCM)获取益母草的活性成分,然后从SwissTargetPrediction(STP)和TCMSP数据库中收集和预测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利用疾病靶点标准化数据库(Uniprot)获取益母草活性成分对应的靶标基因,与Genecards、DisGenet、OMIM三个数据库获取的神经损伤的疾病基因做映射,获得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潜在作用靶点。其次借助网络拓扑分析软件Cytoscape 3.6.0构建益母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蛋白互作平台数据库(STRING)构建作用靶点之间的互作关系(PPI),将其导入Cytoscape3.6.0软件构建PPI网络图。最后,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益母草中筛选出19个有效活性成分,涉及654个作用靶点,其中与神经损伤有关的作用靶点426个,关键靶点6个,这些靶点基因主要参与生物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细胞通讯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结合、离子结合和催化还原有关,它们在细胞膜外侧富集。其机制与MAPK、Toll样受体、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IL-17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益母草的活性成分可能是通过抗炎、抗凋亡和促进细胞生长来发挥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网络药理学 神经损伤
下载PDF
基于圆弧与平面滑动模式的上荆江崩岸过程模拟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启航 夏军强 +2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石林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51,共14页
基于平面滑动与圆弧滑动模式,构建了具有最危险滑动面搜索过程的崩岸概化模型.该模型耦合了坡脚冲淤、潜水位及河岸稳定性计算模块,其中圆弧滑动模式考虑了土体的垂向分层结构.采用该崩岸模型计算了2014年上荆江典型断面的崩岸过程,结... 基于平面滑动与圆弧滑动模式,构建了具有最危险滑动面搜索过程的崩岸概化模型.该模型耦合了坡脚冲淤、潜水位及河岸稳定性计算模块,其中圆弧滑动模式考虑了土体的垂向分层结构.采用该崩岸模型计算了2014年上荆江典型断面的崩岸过程,结果表明:在坡度较缓的断面,圆弧滑动模式的计算误差更小;在荆55断面,圆弧和平面滑动模式计算的崩塌次数分别为10次和2次,崩岸宽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1.5%和29.9%;在荆61断面分别为7次和1次,崩岸宽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和6.1%.最后开展了河岸土体参数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及土体垂向分层结构对崩岸过程的影响:随着抗剪强度参数的增加,模拟的总崩岸宽度呈减小趋势,单次崩岸宽度和崩岸次数的变化趋势与黏聚力及内摩擦角代表的力学特性有关;另外砂土层作为软弱夹层会通过增大单次崩岸宽度或崩岸次数来增加总崩岸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崩岸 概化模型 失稳模式 平面滑动 圆弧滑动 垂向分层 上荆江
原文传递
C57BL/6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改建与评估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姗姗 朱海涛 +1 位作者 陈宇 沈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6-382,共7页
目的 改建C57BL/6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为深入探讨NEC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2日龄C57BL/6新生小鼠随机分为NEC模型组(36只)和对照组(11只),NEC模型组给予100%氮气90s+4℃10 mi... 目的 改建C57BL/6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为深入探讨NEC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2日龄C57BL/6新生小鼠随机分为NEC模型组(36只)和对照组(11只),NEC模型组给予100%氮气90s+4℃10 min+脂多糖7 mg/kg干预建模,对照组仅予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间生长发育、肠道大体及病理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评估肠道细胞迁移和自我更新,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Nadler标准病理评分≥3分定义为NEC样肠道损伤.结果 NEC模型组24 h之内死亡1只,48 h存活率为81%,72 h存活率为69%.对照组存活率为100%.NEC模型组和对照组实验前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24 h、48 h和72 h,模型组平均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新生小鼠活动减少甚者完全静止,对刺激反应欠佳或无反应;而对照组生长发育良好[临床评分:对照组中位数=0(0~1),NEC模型组中位数=7(3~12),P<0.01].NEC模型组肠道标本表现为全肠段或部分肠段不同程度扩张和肠壁积气,严重者呈串珠样;以回盲部及其近端病变更为严重[肠道评分:对照组中位数=0(0~1);NEC模型组中位数=4(1~6),P<0.01],镜下肠绒毛病变明显,Nadler标准病理评分≥3分20例,成模率为71%(20/28).与对照组相比,NEC模型组细胞增殖减少(P<0J.05),细胞凋亡增加(P<0.05),细胞迁移距离缩短(P<0.05),炎症相关基因ICAM、CXCL-1、CX-CL-2表达上调,肠道干细胞Lgr5表达下降.结论 本研究成功改建C57BL/6新生小鼠NEC模型,模型简洁高效、稳定可重复,能用于NEC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小鼠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珊珊 肖光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选择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 目的探讨采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选择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中医针刺疗法。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率(FEV_(1)/FVC)]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VC、FEV_(1)、FEV_(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32/34)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P<0.05)。结论采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病 支气管哮喘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