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203例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倩 李聪慧 +3 位作者 信伟 尚文青 杨静 潘爱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方法:采用RetcamⅢ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对2015-01-15/2017-10-15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及...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方法:采用RetcamⅢ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对2015-01-15/2017-10-15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及眼科门诊就诊的出生胎龄<37wk或出生体质量≤2 000g的2 203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根据筛查结果计算ROP发病率,并分析致病因素。结果:早产儿2 203例中,共检出ROP者367例(621眼),发病率为16.66%。符合《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筛查标准的887例早产儿中检出ROP者236例(399眼),发病率26.61%,筛查标准之外的1 316例检出ROP者131例(222眼),发病率9.95%。ROP组与无ROP组两组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与ROP发病密切相关,人工受孕、剖宫产、性别、多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母亲孕期高血压、母亲孕期糖尿病、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与ROP发病无关。ROP发病在不同胎龄组、不同出生体质量组、不同吸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ROP发病率为16.66%,《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筛查标准之外ROP仍占有一定比例。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率 致病因素
下载PDF
儿童弱视715眼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聪慧 王倩 +2 位作者 尚文青 杨静 信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7-07我院确诊收治的弱视儿童393例715眼,建立弱视治疗档案,给予弱视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影响疗...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7-07我院确诊收治的弱视儿童393例715眼,建立弱视治疗档案,给予弱视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影响疗效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儿393例715眼中,基本治愈者520眼(72. 7%),进步者117眼(16. 4%),无效者78眼(10. 9%),总有效率为89. 1%。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结论:儿童弱视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关系密切。年龄偏大,弱视类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弱视程度重、旁中心注视及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弱视 综合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聪慧 王倩 +2 位作者 杨静 尚文青 信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36-1939,共4页
目的:分析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3~6岁)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1/2018-12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03例405眼,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行检影验光,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度将患儿分为轻度远视... 目的:分析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3~6岁)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1/2018-12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03例405眼,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行检影验光,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度将患儿分为轻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高度远视组。眼科A型超声仪测量眼球相关参数,收集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ITR)和眼轴长度(AL),自动验光仪检查水平和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并分析各组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平均ACD为3.08±0.38mm,LT为3.91±0.34mm,VITR为14.53±1.85mm,AL为21.45±1.01mm,K值为43.34±1.70D。AL、ACD、LT和VITR在三组间均有差异(P<0.05);而K值在各组间无差异(P>0.05)。远视屈光度与AL和VITR呈负相关(P<0.01),与ACD、LT、K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AL的变化是影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远视屈光程度越高,AL越短,玻璃体腔越浅,协同参与屈光状态的变化,而远视程度与ACD、LT和K值无相关性。学龄前儿童远视屈光不正以轴性屈光不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学龄前儿童 生物参数 眼轴 屈光状态
下载PDF
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早期眼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倩 李聪慧 +3 位作者 潘爱洁 信伟 杨静 尚文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5-1917,共3页
目的:探究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早期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分析AL与性别、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其它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3/10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眼科筛查的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400例800... 目的:探究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早期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分析AL与性别、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其它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3/10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眼科筛查的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400例800眼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生后4~6wk内首次检查所获得的AL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早产儿400例800眼,右眼和左眼AL分别为16.11±0.58、16.13±0.5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以双眼AL的平均值作为该组受检者的AL即16.12±0.55mm。本研究中,不同性别早产儿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AL与胎龄、出生体质量、矫正胎龄、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均呈正相关(r=0.427、0.401、0.635、0.691、0.878,均P<0. 01),与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r=-0.153,P<0.01)。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L与胎龄、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得出回归方程Y=4. 109+0.029X1+0.481X2+0.978X3(Y=AL,X1=胎龄,X2=前房深度,X3=玻璃体腔长度)。结论: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早期平均AL为16. 12±0.55mm,且其与性别无关,与胎龄、出生体质量、矫正胎龄、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均呈正相关,与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眼轴长度 胎龄 出生体质量 矫正胎龄 前房深度 晶状体厚度 玻璃体腔长度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眼球生物学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 信伟 +3 位作者 李聪慧 吴琼 马盼盼 王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1-536,共6页
目的:比较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及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轻中度屈光参差的学龄期儿童(6-12岁)128例。根据屈光参差的类型分为5组。所有患儿均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部A超、角膜地形图检... 目的:比较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及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轻中度屈光参差的学龄期儿童(6-12岁)128例。根据屈光参差的类型分为5组。所有患儿均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部A超、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以下数据: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房深度(ACD)、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CD)、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CR)、轴率比(AL/CR)。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和检验。结果:远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差异最大(0.14±0.20),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眼球生物学参数AL和VCD差异最大(0.56±0.41,0.56±0.39 mm)。双眼间屈光参差和BCVA、VCD、AL、AL/CR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6、0.379、0.350、0.263与LT、CR无显著相关(r=-0.019,-0.069,P>0.05)。然而在每个类型的组别中,屈光参差与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学龄期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四种屈光参差类型中双眼视力差异最大。单纯远视或近视型屈光参差两眼间生物学参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VCD和AL的不对称,而散光型屈光参差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远视 近视 散光 学龄期儿童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叶丛丛 姜辉 潘丽琴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10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M合并OP患者94例,经随机数表法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M合并OP患者94例,经随机数表法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仑膦酸钠联合胰岛素治疗,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钙(Ca)、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水平。经DPX-LBMD双能x线测量仪测定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的骨密度(BM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6%,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P、TRAP-5b、BGP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的BM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胰岛素对DM合并OP治疗可有效提高骨密度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胰岛素 糖尿病 骨质疏松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