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
作者 陈发虎 吴绍洪 +23 位作者 崔鹏 蔡运龙 张镱锂 尹云鹤 刘国彬 欧阳竹 马巍 杨林生 吴铎 雷加强 张国友 邹学勇 陈晓清 谈明洪 王训明 包安明 程维新 党小虎 韦炳干 王国梁 王五一 张兴权 刘晓晨 李生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99-1830,共32页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科学实践 应用研究 区域发展 国家战略
原文传递
反倾岩坡倾倒变形结构面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御阳 裴向军 +3 位作者 唐皓 王东坡 谷虎 董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形态有明显规律性影响,陡倾裂隙倾角越陡,发生倾倒破坏的初始破坏部位逐渐偏浅,破坏面积相对减小,破裂面从近直线型逐渐转变成近弧形;缓倾裂隙的赋存,使陡倾裂隙顺尖端开裂增长并且相互沟通形成贯通的破裂面过程更加快捷;主破裂面上覆层状岩体在倾倒变形时,会在其中部产生反向弯曲折断;通过定量分析,发现随着陡倾裂隙倾角增大,岩坡倾倒变形破坏幅度降低,而主破裂面无论是长度还是反映迹线复杂度的分维值亦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坡 倾倒变形 陡缓裂隙 底摩擦试验 结构面效应
下载PDF
花岗岩高温疲劳效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田振兴 苏培东 孙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0-690,共11页
我国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花岗岩岩体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上部或内部构筑物的安全。目前,关于花岗岩在高温循环作用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研究较少,为研究高温循环作用对花岗岩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在对花岗岩进行高温-淬火循环(100~... 我国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花岗岩岩体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上部或内部构筑物的安全。目前,关于花岗岩在高温循环作用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研究较少,为研究高温循环作用对花岗岩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在对花岗岩进行高温-淬火循环(100~700℃,循环1~7次)处理后,对花岗岩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其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对花岗岩岩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其抗拉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100~70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抗拉强度降幅不断加大、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降幅呈现由大到小再增大的趋势;(2)在循环1~7次范围内,随循环次数增加,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变化幅度在10%以内;(3)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变幅波动均为V字形,且V字开口方向相同,其中,随温度升高V字开口向下、随循环次数增加V字开口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热循环 高温疲劳 物理力学性质
下载PDF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深基坑安全预警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韦猛 吴王正 张弘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756-762,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深基坑安全预警方法。验证了T-S模糊神经网络是适用于处理非线性、大量数学分析的多信息融合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该模型的构建。通过大量样本对模型训练与检测,实现对应空间区位与事故警情的各组多...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深基坑安全预警方法。验证了T-S模糊神经网络是适用于处理非线性、大量数学分析的多信息融合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该模型的构建。通过大量样本对模型训练与检测,实现对应空间区位与事故警情的各组多信息融合模型的准确性与泛化能力,提升现有深基坑安全预警信息分析处理的智能化。最后,以黄浦新城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实例,实地采取各信息源相应预警信息,并代入已训练好的各组多信息融合模型。结果表明,融合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为深基坑安全预警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信息融合 T-S模糊神经网络 深基坑 安全预警
原文传递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applied research on physical geograph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1949-2019) 被引量:5
5
作者 CHEN Fahu WU Shaohong +23 位作者 CUI Peng CAI Yunlong ZHANG Yili YIN Yunhe LIU Guobin OUYANG Zhu MA Wei YANG Linsheng WU Duo LEI Jiaqiang ZHANG Guoyou ZOU Xueyong CHEN Xiaoqing TAN Minghong WANG Xunming BAO Anming CHENG Weixin DANG Xiaohu WEI Binggan WANG Guoliang WANG Wuyi ZHANG Xingquan LIU Xiaochen LI Sheng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3-45,共43页
Physical geography is a basic research subject of natural sciences. Its research object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ving and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 Physical geography is a basic research subject of natural sciences. Its research object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ving and development, and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diverse. According to national need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hysical geographer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pplied basis and applied research, which also ha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of macro ecosystems 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reduction;process and prevention of desertification;upgrading of medium-and low-yield fields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permafrost areas;geochemical element anomali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positioning and observ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geographical detectors. Furthermore, we have propos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ge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geography scientific practice applied research reg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trategy
原文传递
巯基棉分离富集光度法测定矿石中微量钯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玉茹 安莲英 +1 位作者 陈明德 戴辰元 《岩矿测试》 CAS 1988年第4期284-287,共4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巯基棉柱分离富集钯(Ⅱ)的最佳条件,建立一种用0.1克巯基棉对微量钯(Ⅱ)分离富集的可行方法。解决了湿法溶样,用3,5-diCl-PADAT光度法测定矿石中微量钯时,常见离子Fe^(3+)、Al^(3+)和Ti(Ⅳ)等的干扰问题。方法操作简便...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巯基棉柱分离富集钯(Ⅱ)的最佳条件,建立一种用0.1克巯基棉对微量钯(Ⅱ)分离富集的可行方法。解决了湿法溶样,用3,5-diCl-PADAT光度法测定矿石中微量钯时,常见离子Fe^(3+)、Al^(3+)和Ti(Ⅳ)等的干扰问题。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用于矿石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Ⅱ) 分离富集 可行方法 Ti(Ⅳ) 巯基棉 矿石样品 最佳条件 光度法测定
下载PDF
韩城地区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微生物开发潜力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智栋 王玉斌 +2 位作者 鲍园 胡宜亮 袁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为重新梳理韩城地区煤层气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预测低产煤层气井微生物开发的潜力区,通过煤层气和煤层产出水样品采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判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计算煤层赋存热成因气和生物成因气的... 为重新梳理韩城地区煤层气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预测低产煤层气井微生物开发的潜力区,通过煤层气和煤层产出水样品采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判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计算煤层赋存热成因气和生物成因气的相对含量,讨论适合低产煤层气井微生物开发的潜力区。结果表明:韩城地区太原组煤层气气体组分以甲烷为主,平均含量为94.78%;煤层气气体类型是以热成因气为主并含有少量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成因气,其中次生生物成因气占比为4.79%~28.28%;煤层产出水中优势古菌种属为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rix,二者之和平均占比达45.45%。基于低产井煤层埋深、构造条件、水化学条件、储层温度和古菌群落结构等关键因素,认为韩城地区中部和南部井区是有利于煤层气生物实现增产目的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类型 产甲烷菌 韩城地区
下载PDF
微波照射冻土热融软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贾海梁 陈伟航 +2 位作者 王婷 秦立科 姚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636-3644,共9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极地资源的开发,在全球冻土地区将要进行大量的工程活动。此外,在人工冻结法工程中,通过人工解冻手段对冻结地层融化过程进行干预是解决融沉变形问题的有效途径。微波照射冻土效率高,可用于冻土的快速解冻和辅...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极地资源的开发,在全球冻土地区将要进行大量的工程活动。此外,在人工冻结法工程中,通过人工解冻手段对冻结地层融化过程进行干预是解决融沉变形问题的有效途径。微波照射冻土效率高,可用于冻土的快速解冻和辅助开挖。本文研究了微波照射下冻土的融化和软化规律以及冻土软化的微细观机制。研究表明:(1)微波照射85 s后初始温度为-15℃的冻土已完全融化,在微波穿透深度内,冻土内部和表面同步融化;(2)微波照射解冻的热效率远高于传统热传导解冻方法;(3)微波加热过程中冻土的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热弛豫阶段;(4)微波加热过程中土体强度快速丧失,微波持续照射30 s后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由1.43 MPa降低至0.05MPa。根据微波照射过程中冻土的核磁共振测试结果,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发现:(1)微波照射下冻土能够快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含有一定量的未冻水,未冻水吸波后分子热运动增强,温度升高,并向相邻的冰和土颗粒传递热量,导致冰的不断融化及整体温度的升高;(2)微波照射下冻土的融化过程和软化过程受未冻水的含量及类型控制。综上,微波照射是一种有潜力的人工解冻方法,可用于寒区各种工程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照射 人工解冻 热融软化 未冻水 核磁共振 介电常数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影像与InSAR解译的西藏林芝则隆弄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军 褚宏亮 +4 位作者 李滨 高杨 王猛 赵超英 刘晓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42-50,共9页
则隆弄沟位于西藏林芝米林县雅鲁藏布江右岸,属于震后影响区,因沟内地形陡峻、物源充足以及水源充沛,1950—2020年期间沟内高位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沟口村庄和桥梁长期遭受其严重威胁。根据现场调查与无人机航拍,结合多期遥感影像和InSAR... 则隆弄沟位于西藏林芝米林县雅鲁藏布江右岸,属于震后影响区,因沟内地形陡峻、物源充足以及水源充沛,1950—2020年期间沟内高位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沟口村庄和桥梁长期遭受其严重威胁。根据现场调查与无人机航拍,结合多期遥感影像和InSAR数据,对则隆弄沟形成区高风险物源类别、数量以及流通区、堆积区的松散堆积物运动堆积特征进行解译,结果显示:目前则隆弄沟内形成区与流通区陡缓坡交界区域多级多期堆积有大量冰碛物松散物源,流动性较强,区域地质条件、地震活动、气象水文等因素为则隆弄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不稳定的物源结构、良好的临空条件和储藏平台、充足的势动能转换条件以及水动力条件。总结出则隆弄高位地质灾害链形成及演化过程为:高位冰崩(岩崩)-碎屑流-泥石流-堵江堰塞坝(湖)-洪水灾害,其长期具备高易发性和高危险性,后期应加强则隆弄沟高位地质灾害链的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链式地质灾害 遥感和InSAR解译 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西藏林芝
下载PDF
GNSS反演数据与PM2.5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燕敏 高雅萍 +2 位作者 魏瑶 程娜 王涛 《测绘地理信息》 2019年第4期65-67,共3页
针对目前雾霾中PM2.5的测定方法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技术探测大气颗粒物PM2.5浓度的新思路。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雾霾天气的变化具有季节性,为此选取4个不同时... 针对目前雾霾中PM2.5的测定方法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技术探测大气颗粒物PM2.5浓度的新思路。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雾霾天气的变化具有季节性,为此选取4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GNSS反演,获得大气对流层中的一些延迟量,进而获得大气可降水量。通过分析大气可降水量与同时期的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GNSS反演技术探测PM2.5浓度思路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GNSS反演数据与PM2.5浓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监测PM2.5浓度方面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为完善当前的雾霾预警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2.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演技术 大气可降水量 监测
原文传递
长短钻孔脉冲动压注碱吸硫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小岩 贺永亮 +1 位作者 高明仕 张志聪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6-80,共5页
为了降低硫化氢气体对主采工作面开采影响,保障工作面人员安全和矿井高效、快速、安全生产,提出长短钻孔脉冲动压注碱吸硫技术,基于巍山矿15#煤层煤质、赋存特征及生产条件,针对15107工作面硫化氢涌出异常现状,结合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 为了降低硫化氢气体对主采工作面开采影响,保障工作面人员安全和矿井高效、快速、安全生产,提出长短钻孔脉冲动压注碱吸硫技术,基于巍山矿15#煤层煤质、赋存特征及生产条件,针对15107工作面硫化氢涌出异常现状,结合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长短钻孔脉冲动压注碱吸硫机理;提出了巍山矿长短钻孔脉冲动压注碱吸硫技术;制定了巍山矿15107工作面硫化氢注碱吸硫方案并进行了现场试验,有效减少矿井工作面硫化氢异常涌出量,最终达到巍山矿安全高产高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钻孔 脉冲动压 注碱吸硫 注碱参数 应急预案
下载PDF
一种基于PDF的矢量瓦片地图存储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校东 谢鹏 +2 位作者 何列松 罗安平 孟妮娜 《测绘科学与工程》 2018年第5期62-68,共7页
“矢量瓦片”地图是Web地图的研究热点问题,但现有的矢量瓦片在生成时主要采用地理信息的图示表达,而该表达方式无法满足地图出版要求的精细制图编辑,从而影响地图的阅读效果和Web地图的服务能力。因此,本文以满足地图出版要求的地理信... “矢量瓦片”地图是Web地图的研究热点问题,但现有的矢量瓦片在生成时主要采用地理信息的图示表达,而该表达方式无法满足地图出版要求的精细制图编辑,从而影响地图的阅读效果和Web地图的服务能力。因此,本文以满足地图出版要求的地理信息地图表达的成果为数据基础,以PDF地图技术为技术支持,提出了一种适合Web地图服务的矢量瓦片地图存储模型——PDF瓦片,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基于PDF格式的高普及度,无需特定符号库及特定系统的支持,使得PDF瓦片更易于地图共享和一般公众使用;二是同时存储用于空间认知的地图表达信息和空间分析的地理实体信息,有效解决了目前矢量瓦片地图不精细、阅读体验差和栅格瓦片存储量大、无法交互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地图 矢量瓦片 瓦片地图 PDF瓦片
下载PDF
川藏铁路沿线Sentinel-1影像几何畸变与升降轨适宜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戴可人 张乐乐 +3 位作者 宋闯 李振洪 卓冠晨 许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0-1460,共11页
川藏铁路作为中国意义非凡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铁路史上地形最复杂、地质安全问题最严峻的铁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凭借其广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地质灾害隐患早... 川藏铁路作为中国意义非凡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铁路史上地形最复杂、地质安全问题最严峻的铁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凭借其广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在川藏线地形起伏剧烈的高山峡谷区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几何畸变问题。以覆盖面最广、获取时间最密的全球完全开放获取的哨兵1号卫星(Sentinel-1)数据为例,将川藏铁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开展卫星雷达影像几何畸变与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几何、Sentinel-1影像斜距向入射角差异及被动几何畸变3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基于局部入射角的Sentinel-1影像几何畸变区域精准定量识别方法,并对川藏线全线几何畸变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升降轨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川藏线所在极陡高山峡谷区单轨道几何畸变区域达到31%~35%,升降轨联合观测可以有效将几何畸变区域减小至1.5%,同时约有35%区域适宜升降轨同时观测进行联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Sentinel-1 SAR几何畸变 InSAR升降轨
原文传递
氧化改性对污泥生物炭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晶然 李琳琳 +1 位作者 卢许佳 谭维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3,共12页
采用KMnO_(4)氧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污泥生物炭(KBC)用于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污染物浓度对改性生物炭去除Cd(Ⅱ)的效能,并通过表征技术探究改性生物炭对Cd(Ⅱ)的... 采用KMnO_(4)氧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污泥生物炭(KBC)用于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污染物浓度对改性生物炭去除Cd(Ⅱ)的效能,并通过表征技术探究改性生物炭对Cd(Ⅱ)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KMnO_(4)氧化改性提高了KBC中含O基团的数量、比表面积及石墨化程度。批量吸附试验表明,在最佳条件:温度25℃、投加量1 g/L、吸附时间300 min及pH=5.0时,原始污泥生物炭(BC)和KBC对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3.27和99.22 mg/g。此外,共存离子NaCl浓度对BC和KBC对Cd(Ⅱ)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经过4次重复试验后,BC和KBC对Cd(Ⅱ)的去除率分别为64.05%和90.34%。Cd(Ⅱ)与含O基团的络合、Cd—π相互作用及静电作用是BC和KBC去除水溶液中Cd(Ⅱ)的主要机理。KMnO_(4)氧化改性能够有效提高污泥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nO_(4)氧化改性 污泥生物炭 吸附性能 Cd(Ⅱ) 机理
下载PDF
基于InSAR相位梯度叠加的毛尔盖库岸滑坡隐患快速识别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光民 戴可人 +3 位作者 卓冠晨 沈月 陈晨 许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6-1105,共10页
库岸滑坡失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已成为滑坡探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时序InSAR具备识别滑坡隐患的能力,但是面对海量数据,该技术仍然存在... 库岸滑坡失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已成为滑坡探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时序InSAR具备识别滑坡隐患的能力,但是面对海量数据,该技术仍然存在数据处理耗时久、识别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InSAR相位梯度叠加的滑坡隐患快速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改进后的Sobel算子对InSAR差分干涉对进行梯度运算,去除各项误差后,采用梯度叠加方式快速识别发生形变的区域。通过该方法在毛尔盖库岸成功快速识别出23处滑坡隐患,识别结果可靠性高,并且具备更优秀的微弱形变探测能力。在识别速度方面,相较于Stacking-InSAR和SBAS-InSAR分别提升1.4和1.9倍,该方法能从海量数据中快速且准确识别滑坡隐患,可以为广域滑坡隐患的快速识别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 相位梯度叠加 快速识别 INSAR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铁路边坡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祥 阎飞 谭维佳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3-109,共7页
大量铁路修建区域存在海拔高、降雨不稳定的特点,从而易触发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诸如气象雷达等手段监测滑坡风险通常需要高性能的计算工具和较长的计算时间。为了满足预警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地下水位模拟要求,在半无限均质边坡... 大量铁路修建区域存在海拔高、降雨不稳定的特点,从而易触发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诸如气象雷达等手段监测滑坡风险通常需要高性能的计算工具和较长的计算时间。为了满足预警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地下水位模拟要求,在半无限均质边坡假定下,通过有限元分析参数化研究,建立了预测天然边坡浅层地下水上升的简化方法,提出了预测模型公式,并进行了扩展应用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所提出的预测公式,不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水位上升预测结果中75%略低于FEM计算结果,但误差小,总体趋势一致;(2)对半无限边坡的192组分析显示,当确定了初始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可在任意降雨强度条件下对水位上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有限元解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5。对先前大规模预测地下水位上升的方法进行了简化,可为工程师相关实时监测分析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半无限边坡 有限元法 渗流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复杂应力下巷道底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祥 谭维佳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1期299-304,310,共7页
针对回坡底煤矿1021软岩巷道底板变形失稳问题,旨在研究其底鼓变形机理,并提出合理的底鼓控制方案。采用了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井下应用等研究手段,详细研究了巷道底板围岩非对称受力分布状态、底鼓非对称变形分布状态及底... 针对回坡底煤矿1021软岩巷道底板变形失稳问题,旨在研究其底鼓变形机理,并提出合理的底鼓控制方案。采用了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井下应用等研究手段,详细研究了巷道底板围岩非对称受力分布状态、底鼓非对称变形分布状态及底鼓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021巷道处于上部采空区遗留煤柱底板破坏范围内,距离煤柱远的一侧位移速度更快;底板围岩受力非对称性,导致非对称性变形,巷道底板近煤柱侧水平变形量为近胶带侧1.2倍,近胶带侧底板垂直变形量为近煤柱侧的1.5倍;靠近煤柱侧采用卸压法改善应力环境,近胶带侧采用加固法控制围岩变形,因此提出了卸压孔和加固孔相结合的底鼓控制方案,并确定了相关孔位的具体技术参数。将该方案应用于井下巷道现场,防治段底板变形量与未防治段相比大幅减小,20 d后变形趋于稳定,底鼓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应力 巷道 底鼓 非对称变形 底板破坏 应力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