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1 位作者 揣小伟 孙树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86-1496,共11页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引导低碳产业,弥补绿色发展的短板。掌握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地区低碳高效发展及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考虑非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引导低碳产业,弥补绿色发展的短板。掌握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地区低碳高效发展及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窗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碳排放效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95~2017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7年碳排放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2017年,上海、苏州和无锡的碳排放效率为1。碳排放效率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碳排放效率存在不均衡现象。(2)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2005年后,空间格局变化不大,上海、苏州和无锡形成了碳排放效率高值区。碳排放效率重心主要分布在南京市,总体向西北移动。(3)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结果表明:提高技术水平是改变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和空间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外商投资、单位GDP能耗和生态环境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时空特征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及其空间格局——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调查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帅 赵荣钦 +6 位作者 杨青林 肖连刚 杨文娟 余娇 朱瑞明 揣小伟 焦士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92-2104,共13页
基于村庄尺度探索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差别化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不同样点的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基于村庄尺度探索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差别化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不同样点的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主要受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条件、人类各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约束下的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根据农业生产效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可将样点村庄分为低碳高效村、高碳低效村、高碳高效村和低碳低效村四种类型。其中高碳低效村和低碳低效村的比例较大。建议未来应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能源和物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节能新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动农业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农业生产效率 Super-SBM模型 空间格局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中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3 位作者 揣小伟 解宪丽 朱振宇 汪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4,F0003,共7页
分析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对科学评估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该文借助多源空间数据,对2000-2015年中国的NEP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 分析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对科学评估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该文借助多源空间数据,对2000-2015年中国的NEP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陆地NEP约为0.134 Pg C a^-1,表现为碳汇,碳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域,而碳源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藏和青海等区域;从时间变化趋势看,中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总体呈增强趋势,特别是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以及云南、陕西、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部分区域;NEP呈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趋势的省级区域数量占比分别为55%、29%和16%;NEP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主要受NPP、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土壤呼吸 异养呼吸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晓敏 揣小伟 +3 位作者 张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扬子江城市群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基于LEAP模型的长三角某市碳达峰情景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峰 张贵驰 +3 位作者 孙佶 谢放尖 揣小伟 孙瑞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基于LEAP模型,构建了适用于X市的LEAP-X分部门测算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和2023年达峰情景等4种碳排放达峰情景.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仅在强化低碳情景与2023年达峰情景下可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强化低碳情景... 基于LEAP模型,构建了适用于X市的LEAP-X分部门测算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和2023年达峰情景等4种碳排放达峰情景.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仅在强化低碳情景与2023年达峰情景下可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强化低碳情景达峰时间约在2025年但实际可能推迟,峰值约为1.7亿t.工业是碳排放量最大部门,石化行业是工业中占比最大行业,不同情景下其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发电与钢铁行业占比逐年降低,净调入电力逐渐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是X市碳达峰主要驱动因素.强化低碳情景下单位GDP碳排放量在2030年将较2020年下降4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LEAP模型 情景分析 X市 碳排放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碳源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建豹 陈红梅 +2 位作者 张彩莉 揣小伟 周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90-4100,共11页
掌握碳源碳汇时空演化规律,对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高减碳增汇政策的科学性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41个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源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 掌握碳源碳汇时空演化规律,对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高减碳增汇政策的科学性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41个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源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增长较快,2011年以后碳排放波动上升. 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汇增加缓慢.碳排放与碳汇的区域差异均较大,空间格局均较稳定.(2)长三角地区碳补偿率呈下降趋势,碳生产力、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碳补偿率的主要来源.碳补偿率与碳生态承载系数均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中南部地区,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3)依据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将长三角地区各市分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综合优化区4类,并针对每类市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时空演化特征 碳平衡分区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PM_(2.5)排放/浓度时空变化及区域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揣小伟 高润艺 +2 位作者 李建豹 赵荣钦 卢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93-2702,共10页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_(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_(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时间序列上,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基于PM_(2.5)排放和浓度的区域公平性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占据优势,而西北和北部内陆地区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排放 PM_(2.5)浓度 时空变化 耦合关系 区域公平
原文传递
江阴市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一行 高润艺 +2 位作者 李海东 揣小伟 郭晓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90-1298,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来达到增碳减排的目的,是当前学术界和相关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江阴市为例,分析2000—2015年土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来达到增碳减排的目的,是当前学术界和相关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江阴市为例,分析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应的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变化,并对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江阴市2000—2015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江阴市植被碳储量减少7.50万t,土壤碳储量减少0.76万t。其中,耕地、林地转出导致的碳储量损失最大。根据江阴市历史土地利用变化,基于碳储量最大化目标提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建议。优化模式下,2030年江阴市生态系统碳储量将达445.25万t,较自然增长模式增加0.29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优化研究 江阴市
下载PDF
亚洲旱区草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滞后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缪丽娟 张宇阳 +3 位作者 揣小伟 包刚 何昱 朱敬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75-1385,共11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干旱区进一步扩张。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增强。因此,探究干旱区植被长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滞后效应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干旱区进一步扩张。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增强。因此,探究干旱区植被长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滞后效应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提供的逐月网格化CRUTS4.05气候资料和干旱指数资料、ERA5(ECMWF全球气候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太阳辐射资料和欧洲航天局全球基本气候变化监测项目提供的土壤水分资料,借助于窗口交叉相关法和线性回归法,探究了2001-2020年亚洲旱区草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草地NDVI对当月平均气温和降水总量的响应最为强烈,对太阳辐射和土壤水分则存在显著的滞后响应。具体表现为草地NDVI对太阳辐射和土壤水分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滞后;2)草地NDVI与各气候要素响应的滞后时间在空间分布上较不均匀,在亚洲旱区的东部和西部存在明显差异;3)草地NDVI与自矫正帕默尔干旱指数间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4)海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旱区草地NDVI与各要素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影响要素 归一化植被指数 滞后效应 亚洲旱区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误区和未来趋向 被引量:51
10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揣小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3-92,共10页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基于土地科学视角的该领域整合研究的设想。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调查和回顾,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研究结果:当前研究在碳收支研究参数的选择、研究...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基于土地科学视角的该领域整合研究的设想。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调查和回顾,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研究结果:当前研究在碳收支研究参数的选择、研究尺度的匹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土地利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综合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制约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土地科学在区域碳排放研究中具有综合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应考虑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并开展区域示范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基于地块尺度的"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的综合集成及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效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研究误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