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在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启动运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初永宝 赵少奇 +1 位作者 刘生 赵华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5-282,共8页
针对新型脱氮工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过程中亚硝氮难以稳定生成的难题,设计水解酸化+UASB+好氧氧化的处理工艺,应用于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为610~1900 mg/L,C/N比为1.8~3.5时,在进水量为100 m3/d... 针对新型脱氮工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过程中亚硝氮难以稳定生成的难题,设计水解酸化+UASB+好氧氧化的处理工艺,应用于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为610~1900 mg/L,C/N比为1.8~3.5时,在进水量为100 m3/d,回流比为2:1,pH值为7.5~8.0,DO为2.0 mg/L的调试条件下,O池发生短程硝化,积累200 mg/L的亚硝氮,积累率最高达78%。微生物DNA检测发现,O池中AOB物种丰度是NOB的10倍以上。水解酸化池中存在COD、氨氮和总氮同时去除的现象,COD去除量不能满足全部总氮反硝化,剩余的总氮通过厌氧氨氧化过程去除,通过ANAMMOX反应去除的总氮占水解酸化池总氮去除量的35%~67%。在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通过控制进水量、回流比、pH和溶解氧等条件,成功地启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 脱氮 水处理工程
下载PDF
分体式流化床催化臭氧-絮凝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 被引量:5
2
作者 初永宝 陈德林 +2 位作者 刘生 徐毅 赵华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5,共9页
采用催化臭氧-絮凝联用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寻求最优处理效果,探究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和降解过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分体式流化床催化臭氧装置对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30%体积比的催化剂投加量、3L/min的臭氧流量以及7... 采用催化臭氧-絮凝联用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寻求最优处理效果,探究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和降解过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分体式流化床催化臭氧装置对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30%体积比的催化剂投加量、3L/min的臭氧流量以及700mg/L的絮凝剂投加量这一最佳反应条件下,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COD去除率为83.7%,TOC去除率为72.3%。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生化尾水中普遍存在的芳香族化合物、腐殖酸类物质、可溶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富里酸类物质在催化臭氧化阶段被部分降解,最终在絮凝阶段实现残留污染物和惰性中间产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催化臭氧化 絮凝 流化床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平板式电化学过滤器构建及对甲基橙去除机制研究
3
作者 初永宝 李迎新 马青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构建了一种“一锅式”平板式电化学过滤器。同时,从电压、流速、电解质、pH多角度优化其甲基橙降解效率,并对其降解机制、稳定性和普适性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压3 V,电解质浓度10 mmol·L^(-1),流速1.5 mL·min^(-1),pH(... 构建了一种“一锅式”平板式电化学过滤器。同时,从电压、流速、电解质、pH多角度优化其甲基橙降解效率,并对其降解机制、稳定性和普适性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压3 V,电解质浓度10 mmol·L^(-1),流速1.5 mL·min^(-1),pH(4~10)的条件下,甲基橙去除率达95%。淬灭实验表明,体系降解机制为直接氧化。同时,在长时间稳定性实验中,甲基橙去除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除甲基橙外,罗丹明B以及两者混合后的污染物降解率均在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式过滤器 碳纳米管膜 电化学降解
下载PDF
共价键型絮凝剂去除有机磷的定量构效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初永宝 李敏 赵华章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57-60,共4页
选用新型絮凝剂CBHyC对7种有机磷模拟废水进行絮凝处理,并对其去除率与有机磷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BHyC对有机磷的去除率与分子轨道最高占有能(E_(LUMO))、分子结构总能量(TE)、磷原子电荷(Q_P)、结构体系内氢原子电荷最大值(Q... 选用新型絮凝剂CBHyC对7种有机磷模拟废水进行絮凝处理,并对其去除率与有机磷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BHyC对有机磷的去除率与分子轨道最高占有能(E_(LUMO))、分子结构总能量(TE)、磷原子电荷(Q_P)、结构体系内氢原子电荷最大值(Q_H^+)和碳原子电荷最大值(Q_C^-)这5个有机磷分子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显著。Q_p和Q_H^+的数值越大,或者Q_C^-的数值越小,CBHyC对有机磷的去除率越高;E_(LUMO)越大,有机磷得电子能力越强,去除率越高;TE越大,有机磷越难以反应,去除率越低。该研究结果可为絮凝去除率与有机磷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的构建、絮凝条件的优化和结果预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键型絮凝剂 除磷 有机磷 定量构效关系(QSAR) 量子化学参数
下载PDF
锑锡氧化物掺杂碳纳米管导电膜的制备及电氧化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静怡 孟雪 +1 位作者 宁月婷 初永宝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3期1-7,共7页
塑料添加剂双酚A(BPA)作为典型激素/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EDCs)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为实现BPA的高效去除,采用抽滤的方式制备了锑锡氧化物掺杂碳纳米管的导电膜(SnO_(2)-Sb@CNTEM),并通过膜过滤和电氧化过程的耦合去除BPA。通过SEM、XPS... 塑料添加剂双酚A(BPA)作为典型激素/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EDCs)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为实现BPA的高效去除,采用抽滤的方式制备了锑锡氧化物掺杂碳纳米管的导电膜(SnO_(2)-Sb@CNTEM),并通过膜过滤和电氧化过程的耦合去除BPA。通过SEM、XPS、XRD对膜电极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通过LSV、CV、EIS对SnO_(2)-Sb@CNTEM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以BPA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膜电极的电氧化性能、稳定性,以SMX、DCF、CIP、TC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膜电极的通用性。研究表明,成功制备了SnO_(2)-Sb@CNTEM;SnO_(2)-Sb@CNTEM的电氧化性能优于CNTEM;BPA在本研究条件下更容易被降解;SnO_(2)-Sb@CNTEM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锡氧化物掺杂碳纳米管导电膜 电催化氧化 双酚A 降解
下载PDF
基于FlowCam影像和YOLOv3深度学习模型的多纹膝沟藻检测
6
作者 刘扬 孔凡洲 +1 位作者 于仁成 初永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海洋中的有害藻华,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以及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和金潮,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2021年11—12月,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发生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形成的大规模赤潮,导致海带养殖严重受损,亟待... 海洋中的有害藻华,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以及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和金潮,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2021年11—12月,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发生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形成的大规模赤潮,导致海带养殖严重受损,亟待构建有针对性的赤潮监测预警体系。本文以多纹膝沟藻为对象,尝试应用流式影像仪(FlowCam)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YOLOv3,分别对含有多纹膝沟藻的浓缩海水样品、含有多纹膝沟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浓缩海水样品,以及含有多纹膝沟藻活细胞及空壳的浓缩海水样品进行了检测实验,探究了基于藻种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赤潮原因种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在以FlowCam获取的影像数据集训练3万次后,YOLOv3对多纹膝沟藻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对浓缩海水样品中目标藻种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8.2%;当样品中存在与多纹膝沟藻形态相似的链状亚历山大藻时,模型对多纹膝沟藻识别的平均精度下降为76.6%,对两种微藻同时进行训练和检测,可将对多纹膝沟藻识别的平均精度提高至84.6%。对于低温下出现脱壳现象的多纹膝沟藻,模型对海水中活细胞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6.7%,对空壳识别的平均精度87.8%,将多纹膝沟藻活细胞与空壳分别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87.3%)高于将两者统一作为多纹膝沟藻进行检测的识别精度(84.2%),整体识别精度提升3.1%。综合相关结果可以看出,FlowCam与深度学习模型相结合在赤潮监测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FlowCam 有害藻华 多纹膝沟藻 微藻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