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CP转录因子在植物发育和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雅岚 熊瑛 +3 位作者 张均 陈鲜妮 郭静茹 马超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9-717,共9页
TCPs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因子,通过植物多样性进化来调节植物形态和结构,并参与植物配子体发育、昼夜节律以及激素信号转导等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TCP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等,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TCP... TCPs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因子,通过植物多样性进化来调节植物形态和结构,并参与植物配子体发育、昼夜节律以及激素信号转导等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TCP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等,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TCP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P转录因子 结构特征 生物学功能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聚磷酸铵磷肥对玉米苗期磷素吸收利用和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2
作者 郭大勇 周子琪 +7 位作者 陈鲜妮 杜鹃 周文利 徐晓峰 王旭刚 杜金磊 刘海燕 刘雪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5,共8页
聚磷酸铵磷肥具有缓释性,在石灰性土壤中能够长效供磷,但是释放缓慢易导致作物苗期供磷不足进而影响最终产量,探讨玉米苗期聚磷酸铵磷肥合理施用量及其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聚磷酸铵磷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 聚磷酸铵磷肥具有缓释性,在石灰性土壤中能够长效供磷,但是释放缓慢易导致作物苗期供磷不足进而影响最终产量,探讨玉米苗期聚磷酸铵磷肥合理施用量及其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聚磷酸铵磷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聚磷酸铵磷肥水平,P_(2)O_(5)0、30、60、90、120和150 mg/kg(分别用P0、P30、P60、P90、P120、P150表示),测定玉米的生物学指标和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状况,同时测定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相较于P0水平,聚磷酸铵磷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出0~90 mg/kg增幅大、90~150 mg/kg增幅小的趋势,P150水平的株高、茎粗、茎和叶生物量比P0水平分别提高了71.0%、68.8%、334.5%和201.6%。P90水平的玉米茎、根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为最低值,但磷肥利用效率与P120和P15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每1 mg/kg聚磷酸铵施用量相当于增加了0.0894 mg/kg的非根际土壤有效磷,施磷70 d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依然在13.23 mg/kg以上;土壤无机磷总量随聚磷酸铵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较于P0水平,Ca_(2)-P、Al-P含量出现了显著性变化,O-P含量与比例各施磷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150水平Ca_(10)-P含量显著高于P90及其以下各处理,相较于P0水平,其Ca_(10)-P累积量增加了101.70 mg/kg。基于本研究结果,聚磷酸铵磷肥可以在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潮土上维持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P_(2)O_(5)60 mg/kg水平以下玉米生物量累积不足,P_(2)O_(5)120 mg/kg水平以上增加了土壤Ca_(10)-P的含量与比例,P_(2)O_(5)90 mg/kg是潮土上玉米苗期较为适宜的聚磷酸铵磷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玉米 潮土 无机磷
下载PDF
蚯蚓粪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红薯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3
作者 张尚龙 孙哲 +4 位作者 陈鲜妮 寇太记 黄玉波 刘尚坤 徐晓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182,共11页
探究蚯蚓粪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红薯生长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为红薯种植时的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CK);6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0R);10%替代(氮素总量与0R处理相同的前提下,10%的化肥氮素由蚯蚓... 探究蚯蚓粪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红薯生长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为红薯种植时的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CK);6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0R);10%替代(氮素总量与0R处理相同的前提下,10%的化肥氮素由蚯蚓粪替代,10%R);20%替代(20%R);40%替代(40%R);60%替代(60%R);100%替代(100%R)。在红薯发根分枝结薯期(栽秧后40 d)、蔓薯并长期(栽秧后120 d)、收获期(栽秧后160 d)测定红薯的农艺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收获期的红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显示,在3个时期,40%R处理的红薯农艺性状(主蔓长、茎粗、叶长×叶宽、单株地上部分鲜重)整体较好,其次是0R处理。红薯单位面积产量在40%R处理(33.65×10^(3)kg/hm^(2))和0R处理(31.51×10^(3)kg/hm^(2))中最高,显著高于CK、60%R和100%R处理(P<0.05)。随着蚯蚓粪替代化肥的比例增加,红薯块根中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40%R处理中达到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相反规律。在红薯整个生长期,0R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整体较高,40%R处理与之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以20%R和40%R处理最高,分别为16.43和16.08 g/k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速效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发现,土壤速效养分对红薯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红薯品质的正向影响非常小,但可以通过显著影响红薯农艺性状间接影响红薯品质。综合来看,40%蚯蚓粪替代化肥能在保证红薯较高产量的同时提高红薯品质,且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红薯 农艺性状 品质 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升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寇太记 张明明 +6 位作者 徐晓峰 陈鲜妮 郭大勇 孙丽蓉 李亚娟 周文利 石兆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1期137-139,共3页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又是专业学科发展的根本。随着能源、气候环境变化和农村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又是专业学科发展的根本。随着能源、气候环境变化和农村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多数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应多举措扩大优质生源,强化研究生创新理念与意识,提升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与指导水平,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学术交流,为国家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学科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下载PDF
水溶性有机肥与常规肥料的肥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鲜妮 孙向前 +6 位作者 汪林峰 吴姗薇 黄琳琳 孙文皓 崔晓晗 石兆勇 常会庆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为了探讨水溶性有机肥与传统有机肥、化肥等相比在提高常见蔬菜的产量、品质及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等方面的效果,采用土培小白菜试验,施用化肥(NPK)、鸡粪有机肥(M)和水溶性有机肥(WS),设置10个处理:CK(不施肥)、NPK、M、WS1(0.4 mL/kg... 为了探讨水溶性有机肥与传统有机肥、化肥等相比在提高常见蔬菜的产量、品质及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等方面的效果,采用土培小白菜试验,施用化肥(NPK)、鸡粪有机肥(M)和水溶性有机肥(WS),设置10个处理:CK(不施肥)、NPK、M、WS1(0.4 mL/kg土)、WS2(2 mL/kg土)、WS3(4 mL/kg土)、WS4(6 mL/kg土)、MNPK(1/2NPK+1/2M)、MWS(1/2M+WS2)、NPKWS(1/2NPK+WS2),分析了收获期小白菜和土壤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WS用量越大,小白菜地上部鲜重越大,但处理NPK、MNPK、MWS、NPKWS的地上部鲜重均与WS4(8.62 g/株)无显著差异;高剂量WS处理(WS3、WS4)的粗纤维含量平均比CK、NPK处理分别减少62.6%、38.3%,处理M和MNPK对降低粗纤维含量有同等效果。此外,施用WS的剂量越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越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处理WS3、WS4中最高(均值10.1 mg/g),处理M次之(8.81 mg/g),在CK和NPK中最低(均值6.41 mg/g)。从经济效益来看,WS3、WS4处理的净收益为负值,而NPK和MNPK处理的净收益最高。因此,从产量、经济效益、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佳推荐施肥措施是化肥配施鸡粪有机肥,水溶性有机肥在降低成本后可推广作为速效有机肥料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水溶性有机肥 粗纤维 酶活性 小白菜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磁场在三维支架下对人脂肪源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宇雄 陈贤哲 +2 位作者 倪梦杉 郭文杰 田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828-2833,共6页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实验研究证实低频脉冲电磁场在二维支架下促进多种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鲜有研究磁场在三维支架下对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聚已内酯3D培养支架环境下,外加低频脉冲电磁场对人脂肪源干细胞增殖...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实验研究证实低频脉冲电磁场在二维支架下促进多种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鲜有研究磁场在三维支架下对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聚已内酯3D培养支架环境下,外加低频脉冲电磁场对人脂肪源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第3代人脂肪源干细胞接种于聚已内酯3D培养支架上,分2组培养,实验组给予50 Hz、1 m T的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2 h/d,连续干预14 d;对照组不给于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培养7 d后,Live/Dead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培养1,3,5,7 d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培养7,14 d,碱性磷酸酶染色及qR T-PCR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水平。结果与结论:(1)Live/Dead染色:人脂肪源干细胞已长入到支架材料的空隙结构内部,在材料中可保持较高的活性;(2)细胞增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细胞A值均逐渐升高,实验组培养1,3 d的细胞A值高于对照组(P<0.05);(3)碱性磷酸酶染色:实验组培养7,14 d的碱性磷酸酶阳性染色强于对照组;(4)qR T-PCR检测:培养7 d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培养14 d时,实验组骨桥蛋白、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结果表明:在聚已内酯3D培养支架环境下,外加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人脂肪源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聚已内酯3D培养支架 低频脉冲电磁场 人脂肪源干细胞 增殖 成骨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