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口-怀来地区下马岭组页岩气储层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学元 陈尚斌 +2 位作者 李绪慧 陈司 王笑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7,共7页
为研究张家口-怀来地区下马岭组页岩气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性特征,并对该区资源潜力进行精细评价,以研究区暗色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和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页岩气储层... 为研究张家口-怀来地区下马岭组页岩气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性特征,并对该区资源潜力进行精细评价,以研究区暗色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和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指明勘探方向。结果表明:下马岭组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其中,三段和四段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累计厚度约为80~110 m,埋藏深度约为1 000~2 500 m;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部分为Ⅱ1型,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 12%,有机质成熟度为0. 69%~1. 90%,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其高值已进入热解生气阶段;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分别占59. 9%和36. 0%,主要发育溶蚀孔、粒间孔、层间孔和微裂隙,孔隙度平均为2. 71%,孔径平均为4. 33 nm,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分别为0. 012 cm^3/g和7. 020 m^2/g,渗透率为1. 932×10^(-7)μm^2,总含气量平均为3. 02 m^3/t;下马岭组页岩埋藏深度适中,有效厚度大,生烃潜力高,储层物性较好,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础条件,为Ⅰ、Ⅱ类储层;估算地质资源量为1 753. 68×10~8m^3,资源丰度为5. 83×10~8m^3/km^2,资源潜力较高,具备商业开发潜力。因受限于较低的成熟度和渗透率,"低中寻高"并采用经济有效的压裂增产措施是下马岭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突破的关键。研究成果可为下马岭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评价 资源潜力评价 下马岭组 张家口-怀来地区
下载PDF
燃爆冲击载荷对页岩储层孔裂隙系统的改造作用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尚斌 罗宁 +6 位作者 翟成 林威 翟潇航 张瑛堃 张宇航 王阳 刘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878,共10页
燃爆压裂是近年提出的一项针对页岩气储层压裂的变革性技术,研究燃爆冲击载荷的改造作用可为燃爆压裂法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选取川南泸州区块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样品,采用自制的燃爆冲击载荷试验系统开展燃爆冲击实验,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燃爆压裂是近年提出的一项针对页岩气储层压裂的变革性技术,研究燃爆冲击载荷的改造作用可为燃爆压裂法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选取川南泸州区块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样品,采用自制的燃爆冲击载荷试验系统开展燃爆冲击实验,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μ-CT)扫描燃爆前后样品,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孔隙并重构,统计孔隙数据获取孔径分布,研究燃爆冲击载荷作用前后孔裂隙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瞬时升温产生的热应力破坏页岩中层理弱介质,使其内部微裂缝失稳、扩展乃至贯通;受燃爆冲击载荷作用影响,页岩中心位置应力集中,应力波冲击使页岩形成多条裂缝,产生大量孔隙;(2)燃爆冲击载荷作用对页岩储层孔裂隙系统的改造显著受层理和微裂缝的影响;层理和微裂缝越发育,改造后形成的裂缝网络越复杂;受黏土矿物等塑性矿物的约束性降低,储层应用范围更广;(3)瞬时升温和燃爆冲击载荷作用对页岩复杂缝网的形成和扩展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燃爆冲击载荷作用更加有效地改造页岩储层孔裂隙系统并产生大量连通性孔裂隙,连通性孔隙增加约67%。这一研究从微观层面证实燃爆冲击载荷作用能有效改造页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裂隙系统 页岩储层 燃爆压裂 燃爆冲击载荷实验 计算机断层扫描(μ-CT)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开发的理论技术初探——兼论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条件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红岩 段瑶瑶 +9 位作者 刘洪林 赵群 陈尚斌 卢海兵 施振生 孙钦平 陈振宏 周尚文 杨明伟 王聪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9,共13页
经过30 a的不懈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井型逐渐由直井向水平井开发过渡,水平井开发煤层气的基础理论是制约当前煤层气开发的主要问题。和页岩相比,煤层页理和脆性矿物不发育,非均质性更强,不利于体积缝网的形成。但煤层顶底板封盖强,机械... 经过30 a的不懈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井型逐渐由直井向水平井开发过渡,水平井开发煤层气的基础理论是制约当前煤层气开发的主要问题。和页岩相比,煤层页理和脆性矿物不发育,非均质性更强,不利于体积缝网的形成。但煤层顶底板封盖强,机械强度高,具备较好的水力压裂条件。部分煤层裂隙被方解石等填充,酸化有利于储层渗透率改善和复杂裂缝形成。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煤层气储层特征的水平井开发工艺尤为重要。针对煤层地质特征,从水平井长度优化、簇间距优化、压裂液选择、支撑剂选择、返排率、最终可采储量(EUR)特征6个方面,系统分析煤层气水平井开发技术经济政策,认为煤层气水平段长度一般不超过1000 m,簇间距15~30 m储层改造效果较好;深部煤层气压裂液中加入滑溜水破胶剂及少量低温辅助破胶剂可提高破胶效率;相比中浅部煤层气储层,深部煤层压裂支撑剂应提高大粒径(0.425/0.850 mm)比例;深部煤层(如大吉区块8号煤)达到最高产气时的压裂液返排率与威远-长宁页岩气相近;煤层气EUR偏低,但用液强度、加砂强度大,应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率及经济效益等。煤层气开发效果受地质特征和开发工程技术协同控制,从地质工程一体化角度,提出下步煤层气水平井开发的对策,指出应进一步优化煤层气水平井开发工艺;完善水平井钻完井与配套技术,降低单井钻完井成本;依据煤粉迁移规律,实现煤层气水平井控粉有序返排,提高排采效果;依据游离与吸附气赋存比例,优化生产控制技术提升单井E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页岩气 开发条件 储层对比 水平井
下载PDF
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翟成 曲占庆 +11 位作者 邓守春 孙伟福 罗宁 王宇 刘厅 郭天魁 吴飞鹏 刘静 宋正昶 陈尚斌 杨威 蔡承政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55,共21页
页岩气通常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高碳泥页岩等产气岩中,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相比于常规天然气藏,页岩气储层普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压裂改造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攻关... 页岩气通常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高碳泥页岩等产气岩中,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相比于常规天然气藏,页岩气储层普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压裂改造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本文创新性提出了一种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的技术构想,该技术利用页岩气储层原位解吸产生的甲烷气体与注入的助燃剂协同燃爆,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冲击压裂页岩储层,创造立体裂缝网络,为页岩气提供高效运移通道.论文全面分析了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的技术构想、可行性以及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甲烷-助燃剂协同起爆机制及燃爆压力波传播特性、甲烷燃爆对井筒介质的瞬态冲击动力学响应特征与控制机制、多级燃爆压裂立体缝网逐级构建及效果评价技术等3个关键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认为,燃爆冲击载荷作用对页岩复杂缝网的形成和扩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甲烷燃爆压裂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压裂液,也不涉及火工品的地上运输和混合等过程,安全、经济和环保优势非常明显,是一项前瞻性、变革性技术,有助于实现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创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页岩储层 甲烷原位燃爆 燃爆压裂理论 燃爆压裂技术
原文传递
断裂体系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以滇东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向杰 陈尚斌 +4 位作者 王阳 蒋天国 薛晓辉 王笑奇 朱炎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99-3612,共14页
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断裂体系的封闭性对页岩气保存至关重要。四川盆地西南缘滇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TOC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及潜力,但不同钻井储层含气显示差异显著,区域断... 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断裂体系的封闭性对页岩气保存至关重要。四川盆地西南缘滇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TOC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及潜力,但不同钻井储层含气显示差异显著,区域断裂构造对页岩气保存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区域页岩气地质调查及二维地震资料,通过不同含气性典型页岩气井岩心裂缝统计,结合裂缝中流体包裹体的测试,探讨该区断裂体系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滇东北地区受到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以逆冲走滑性质为主,近平行发育,多期活动;在距一级和二级断裂距离大于5 km、距三级断裂距离大于3 km,距四级断裂距离大于1.5 km和相对简单的断裂组合下,页岩气保存条件受断裂影响较小;断裂控制储层裂缝的发育,并促进层间缝和高角度构造缝的发育,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破坏了页岩储层自封闭性,不利于页岩气保存;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下本区主要断裂表现为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早—中期持续活动型;与四川盆地内改造强度相对较弱的长宁—威远页岩气田不同,滇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水平挤压褶皱/冲断是地层抬升剥蚀的重要作用机制,褶皱强烈、断裂密集发育对页岩气的成藏保存影响强烈。基于断裂发育特征、构造组合样式、五峰—龙马溪组地层埋深、倾角等地质控制因素,提出逆断层侧向遮挡宽缓向斜翼部和逆冲断层间传播褶皱高位2种页岩气富集保存有利构造样式,是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断裂体系 裂缝 流体包裹体 保存条件 复杂构造区 滇东北地区
下载PDF
矿井瞬变电磁透视探测技术响应特征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李毛飞 姜志海 +4 位作者 刘树才 童雪瑞 陈尚斌 高兆丰 代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6-1988,共13页
针对大采长/超宽工作面内部隐蔽地质异构体常规地球物理探测难的问题,揭示了对侧发射接收的瞬变电磁透视探测电磁响应机制。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瞬变电磁透视探测技术电磁场扩散特征、数据影响机... 针对大采长/超宽工作面内部隐蔽地质异构体常规地球物理探测难的问题,揭示了对侧发射接收的瞬变电磁透视探测电磁响应机制。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瞬变电磁透视探测技术电磁场扩散特征、数据影响机制以及探测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地空边界的影响,全空间长条形发射回线瞬态电磁场扩散与半空间电磁场扩散不同,全空间状态下感应电动势极值长期位于发射线圈中心位置,无法直接沿用地面“烟圈效应”进行处理解释;对侧发射接收的瞬变电磁透视早期数据主要受一次磁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左右低阻异常分辨能力和探测能力,晚期数据与同侧发射接收数据产生机制相同,为发射线圈附近产生的二次场相互感应扩散形成,其分辨能力和探测能力相对较弱;相较于同侧发射接收的瞬变电磁法,对侧发射接收的瞬变电磁透视技术结合早晚期数据,可以很好的区分低阻异常体相对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点的空间位置;低阻异常体越靠近发射线圈,对侧接收的早期数据受到的影响越大,晚期数据影响时间段有所增加,但影响程度越小,越靠近接收点所在巷道,其影响特征相反,以此可以粗略判断低阻异常体沿工作面切向的位置。早晚期数据相结合的瞬变电磁透视探测技术,能更加精细地解译工作面内部及附近隐蔽突水地质异构体的空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透视 大采长工作面 一次磁场 感应磁场 水害防治
下载PDF
不同升温速率下褐煤热解特征及产氢过程
7
作者 石莹 朱炎铭 +2 位作者 陈尚斌 王阳 徐倩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6,共10页
煤制氢是现阶段中国H_(2)的主要来源,开展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褐煤热解反应和产氢机理研究,对提高H_(2)产率、优化工艺流程以及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至关重要。为此,基于实验测试—分子模拟—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通过热分析红外气质联用仪(TG... 煤制氢是现阶段中国H_(2)的主要来源,开展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褐煤热解反应和产氢机理研究,对提高H_(2)产率、优化工艺流程以及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至关重要。为此,基于实验测试—分子模拟—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通过热分析红外气质联用仪(TG—FTIR—MS)实验测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ReaxFF MD)对云南省先锋煤矿的褐煤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10℃/min、20℃/min和30℃/min)的主要热解产物,尤其是H_(2)的生成特征,标定了氢原子的热解路线,从多角度探究了褐煤热解生成H_(2)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升温速率下褐煤热解的最终失重率接近,升温速率越高反应越易进行;②20℃/min条件下褐煤热解气体产物最多,主要成分为CO_(2)、H_(2)等小分子气体,气体析出总量随升温速率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③H_(2)的生成过程主要为脂肪链上的氢原子发生脱落,生成氢自由基,氢自由基之间再进行结合而生成H_(2)。结论认为,褐煤热解H_(2)析出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约350~700℃,H_(2)缓慢生成,主要由脂肪链甲基C—H和羟基中的O—H键断裂后组合形成;第二阶段为700~900℃,H_(2)快速生成,主要与羧基官能团、脂肪烃结构以及吡咯结构中氢键断裂的反应有关;第三阶段为900℃以上,H_(2)大量生成,主要表现为芳香结构的氢自由基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煤矿褐煤 煤热解 产氢过程 分子动力学 升温速率 热分析红外气质联用仪
下载PDF
煤系气叠置含气系统与天然气成藏特征——以沁水盆地榆社—武乡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尚斌 侯晓伟 +5 位作者 屈晓荣 王阳 周宝艳 朱炎铭 苏育飞 刘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2,共11页
中国煤系气资源丰富,其中沁水盆地是中国煤系气分布的主要盆地之一,明确煤系气叠置含气系统分布特征,有助于实现煤系气的共探合采。为此,以沁水盆地榆社—武乡示范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煤系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 中国煤系气资源丰富,其中沁水盆地是中国煤系气分布的主要盆地之一,明确煤系气叠置含气系统分布特征,有助于实现煤系气的共探合采。为此,以沁水盆地榆社—武乡示范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煤系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煤系气叠置含气系统,研究了煤系气的源岩—储层共生组合特征、储层分布特征、共生成藏特征,并详细分析了示范井的压裂合采效果,预测了示范井产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目标煤系空间上发育3个独立叠置含气系统,其中含气系统Ⅰ是以15号煤和富有机质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的“泥岩—煤—泥岩”组合;含气系统Ⅱ是以11号、12号煤和富有机质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的“泥岩—砂岩—煤—泥岩”组合和以8号煤与富有机质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的“泥岩—煤—砂岩—泥岩”组合;含气系统Ⅲ是以3号煤和富有机质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的“泥岩—煤—砂岩”组合;②煤系气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的空间展布特征,各含气系统中气藏组合类型以煤层气为主,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发育较差;③示范井煤系气合采甜点含气层段发育于含气系统Ⅱ和Ⅲ,具备压裂合采基础,运用电缆桥塞与射孔联作投球分层压裂工艺配套技术实现了深部煤系气的有效开采。结论认为:①叠置含气系统兼容性是控制煤系气开采的关键因素,未来仍需不断优化排采制度以提高煤系气的合采产能;②研究成果对深化煤系气共生成藏机理、优选合采甜点层段、释放深部煤层气资源和实现煤系气高效合采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叠置含气系统 共生成藏 压裂合采 榆社—武乡示范区 沁水盆地
下载PDF
三河尖关闭煤矿顶板砂岩三轴力学及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张卫强 潘梓良 +6 位作者 张凤鸣 罗跃 陈尚斌 朱术云 吴云 石章浩 金鑫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7-1278,共12页
针对三河尖关闭煤矿地下空间稳定性和封闭性问题,对其顶板砂岩试样开展三轴伺服渗透试验并同步开展声发射监测,研究不同围压下试样应力、应变、声发射和渗透率变化规律,分析渗透率与应力-应变和声发射的关联关系,在特征应力识别的基础... 针对三河尖关闭煤矿地下空间稳定性和封闭性问题,对其顶板砂岩试样开展三轴伺服渗透试验并同步开展声发射监测,研究不同围压下试样应力、应变、声发射和渗透率变化规律,分析渗透率与应力-应变和声发射的关联关系,在特征应力识别的基础上探究变形过程中岩石破裂类型和最终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大,峰值强度、破坏应变、弹性模量和残余强度逐渐增大,围压由5 MPa增至15 MPa时,其增幅分别为68.17%,49.18%,17.26%和60.13%;空隙渗透率和破坏过程中的最大渗透率逐渐减小,但数量级未变;破坏时剪裂纹占比逐渐增大,破坏形态由单侧剪切破坏变为双侧剪切破坏。渗透率随应变的变化可分为略微下降、基本稳定、缓慢上升和快速上升4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后出现数量级变化。裂纹体积法和渗透率取值法可对试样特征应力进行较好识别,但声发射受渗流作用的影响较大,无法对闭合应力和起裂应力进行有效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顶板砂岩 围压 力学性质 渗透性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山西组—太原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
10
作者 王阳 张涵宇 +4 位作者 朱炎铭 秦勇 陈尚斌 王之炫 曹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0-1107,共18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矿物、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数值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裂难度大,TOC含量平均值为4.03%,属于优质烃源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太原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频繁变化的陆源碎屑输入、较低的沉积速率以及低—中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滞留环境;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古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具有稳定且较高的陆源碎屑输入、中等的沉积速率以及中—高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微咸水—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强滞留环境。根据古环境条件与TOC含量的线性相关性、灰色关联度以及稳健回归分析,认为太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体盐度条件,而山西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以及陆源碎屑输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临清坳陷西部 山西组—太原组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基于AFM的巫溪2井页岩储层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卓 陈尚斌 +1 位作者 李学元 王慧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6-223,共8页
页岩储层孔隙是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的基础,但在其研究中很难将孔隙定量信息和页岩表面形貌相结合,且现有的孔隙定性、定量研究手段都存在自身的限制。为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特征,并将孔隙定量信息和页岩表面形貌结合,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 页岩储层孔隙是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的基础,但在其研究中很难将孔隙定量信息和页岩表面形貌相结合,且现有的孔隙定性、定量研究手段都存在自身的限制。为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特征,并将孔隙定量信息和页岩表面形貌结合,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页岩样品,利用NanoScope Analysis和Gwyddion两种软件对AFM数据进行分析,定性、定量地研究了巫溪2井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特征,将部分结果同低温N2吸附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巫溪2井龙马溪组页岩的均方根粗糙度在1.7~13.6 nm,平均粗糙度在1.3~10.7 nm,TOC(总有机碳含量)和均方根粗糙度的相关系数为0.8112,TOC和平均粗糙度的相关系数为0.9008,页岩粗糙度受显微组分尤其是有机质组分的控制;页岩孔隙多为狭缝形孔、楔形孔,主孔段位于4~6 nm和14~50 nm,平均孔径在3.9~6.6 nm波动,介孔占70%以上;孔隙截面长宽比在1.5~3.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获得的孔隙形貌、IUPAC分类标准的各孔径范围内的孔隙占比、平均孔径和利用低温N2吸附试验获得的结果相近;AFM测定部分样品主孔段和低温N2吸附试验结果不同。AFM和低温N2吸附试验的结果对比表明,AFM定性表征内部具有复杂结构的孔隙能力不足,对孔隙的定性测定结果较低温N2吸附试验结果直观,适于定性、定量地表征2~50 nm的孔隙特征,并且能得到传统试验手段未获得的一些重要参数,是一种潜在的重要表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页岩 巫溪2井 孔隙结构 储层
下载PDF
STP车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及对分路不良问题的处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尚彬 曹子昱 栾德杰 《铁道通信信号》 2020年第7期76-78,共3页
介绍了STP车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分路不良对STP系统的影响;讨论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分路不良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车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 智能分析 分路不良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热模拟实验的页岩孔隙连通性与形状系数演化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宇航 陈尚斌 +4 位作者 张瑛堃 李学元 王阳 林威 彭一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02-2714,共13页
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演化与页岩气赋存富集关系密切,孔隙连通性与形状演化特征对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和页岩气赋存机理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东半岛北部古近系黄县组低成熟富有机质页岩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模拟产物开展低温液氮吸附和... 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演化与页岩气赋存富集关系密切,孔隙连通性与形状演化特征对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和页岩气赋存机理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东半岛北部古近系黄县组低成熟富有机质页岩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模拟产物开展低温液氮吸附和扫描电镜实验,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页岩孔隙连通性和形状系数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低成熟阶段,有机孔少量发育,无机孔主要为矿物基质孔;随热演化程度增加,大量近圆形有机孔逐渐形成,少量溶蚀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生成;到过成熟阶段,压实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减小或消失;(2)随热演化程度增加,有机孔和无机孔孔径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形状系数均呈现近“V”型变化趋势;(3)高温高压导致样品孔隙系统第二个优势孔径峰值变大,表明孔隙系统增加了狭长-裂缝型孔隙,有助于沟通其他类型孔隙,提高孔隙系统的连通性;(4)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大量近圆形有机孔能为甲烷提供更多吸附位,生成的黏土矿物层间孔等狭缝型无机孔能够提高孔隙连通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能力。本研究可为页岩气储层表征与页岩气赋存富集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熟页岩 孔隙连通性 形状系数演化 热模拟实验 页岩气 黄县组
下载PDF
国外留学生地球科学概论课程野外地质实习全英文教学探索
14
作者 王阳 陈尚斌 刘晶晶 《科教导刊》 2023年第25期96-98,共3页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野外地质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国际班为研究对象,结合徐州大北望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探索“地球科学概论”课程野外地质实习全英文教学模式。基于来...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野外地质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国际班为研究对象,结合徐州大北望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探索“地球科学概论”课程野外地质实习全英文教学模式。基于来华留学生的野外实习效果反馈,发现全英文野外教学模式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地球科学概论 野外地质实习
下载PDF
“数四字标化两转实型”的价值核算体系与财务——基于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案例研究
15
作者 陈尚斌 姬鲁阳 +3 位作者 李军 王应聪 张玉婷 孙健 《管理会计研究》 2022年第6期8-18,共11页
本文基于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四标两实”的价值核算体系,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构建背景、内容及其对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塔里木油田公司通过“业财语言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通用表单标准化、... 本文基于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四标两实”的价值核算体系,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构建背景、内容及其对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塔里木油田公司通过“业财语言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通用表单标准化、数据采集和应用标准化”四个标准化建设以及“成本”与“资产”两个写实,构建一套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本文以塔里木油田公司“四标两实”的价值核算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构建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不仅为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借鉴,也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核算 价值创造 业财一体化 财务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质发展历程与特点——兼谈惠州城市地质发展前景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慧军 张晓波 +2 位作者 李海龙 葛伟亚 陈尚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9-1239,共11页
城市地质研究的缺失或滞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中城市地质相关论文产出特点,结合城市化发展历程,将我国城市地质研究进程分为'蹒跚起步'、'夯实基础'、'摸清家底'、'全面发展'... 城市地质研究的缺失或滞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中城市地质相关论文产出特点,结合城市化发展历程,将我国城市地质研究进程分为'蹒跚起步'、'夯实基础'、'摸清家底'、'全面发展'和'精准研究'五个阶段。结合惠州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城市地质的发展应基于多因素城市地质综合调查,通过多学科融合,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三维地质建模进行深入研究,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发展历程 文献分析 惠州 综述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储层物质组成与孔隙贡献及其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建发 赵圣贤 +7 位作者 张瑛堃 夏自强 李博 苑术生 张鉴 张成林 何沅翰 陈尚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2-653,共12页
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但在复杂地质演变过程中,其储层物质组成、力学性质和相态赋存等发生了变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对储层孔隙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以四川盆地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基于储层物质组成和孔隙... 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但在复杂地质演变过程中,其储层物质组成、力学性质和相态赋存等发生了变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对储层孔隙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以四川盆地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基于储层物质组成和孔隙结构表征等实验,获取储层的物质组成和储集空间特征,研究储层物质演化规律及其孔隙贡献。结果表明:①垂向上由浅至深,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含量先增高后降低;储层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他矿物包括长石、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②龙马溪组有机质孔隙贡献随埋藏深度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增大的趋势,至五峰组孔隙贡献随埋深增加而减小,黏土矿物孔隙贡献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反。③石英及黄铁矿等质地坚硬的矿物具有“抗压保孔”作用,是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有机质孔隙保存的关键因素。④区内五峰组上部—龙一1亚段是研究区内开发优质层段,其中五峰组上部—龙一13小层为Ⅰ类储层。为实现经济开发,建议针对深层储层高温压和大抗拉强度等特点,优化压裂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物质组成 孔隙贡献 泸州区块
原文传递
巨鹿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双宏 李学元 +2 位作者 李澎 王慧军 陈尚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8,共8页
为揭示巨鹿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的分形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低温液氮吸附等实验,对巨鹿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运用FHH模型计算孔隙分形维数,并探讨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研... 为揭示巨鹿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的分形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低温液氮吸附等实验,对巨鹿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运用FHH模型计算孔隙分形维数,并探讨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其中,黏土矿物包括伊蒙混层、伊利石和绿泥石;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粒间孔、矿物粒内孔和微裂隙;不同孔径范围内孔隙微观非均质性存在差异,4.34~100.00 nm范围内孔隙微观非均质性更强,分形维数与黏土矿物、脆性矿物含量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构造及成岩作用也会影响孔隙微观非均质性。该研究可为巨鹿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孔隙特征 微观非均质性 石炭系-二叠系 巨鹿地区
下载PDF
三河尖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潜力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静 易高峰 +4 位作者 周琦忠 汤志刚 彭一轩 王阳 陈尚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关闭煤矿煤层CO_(2)地质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短期内实现碳减排指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苏省徐州市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分析了已采7号煤和9号煤的煤岩煤质特征,统计了剩余煤炭资源储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稳定... 关闭煤矿煤层CO_(2)地质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短期内实现碳减排指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苏省徐州市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分析了已采7号煤和9号煤的煤岩煤质特征,统计了剩余煤炭资源储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稳定系数、上覆岩层性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地下水指标、封存煤层压温比、封存煤层深厚比、封存煤层渗透率、采空塌陷程度和其他因素等9个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对7号煤和9号煤封存CO_(2)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立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评价方法并评估CO_(2)封存潜力。结果表明,三河尖关闭煤矿7号煤和9号煤剩余储量较大,CO_(2)封存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86.209和87.698,评价等级均为较稳定,封存潜力较高。根据建立的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评价方法,计算获得三河尖关闭煤矿7号和9号煤层CO_(2)理论封存量分别为207.6 Mt和80.9 Mt,并据此划分封存有利区为有利区、较有利区和不利区3个等级。研究可为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煤层CO_(2)封存 稳定性评价 封存潜力 三河尖煤矿 碳封存
下载PDF
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对稻谷中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斌 袁建 +4 位作者 赵腾 丁超 邢常瑞 唐莹莹 陈尚兵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7年第6期68-72,共5页
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因其相对营养安全的特点,已成为目前食品加工领域的热点。文章综述了微波、超临界CO2、超高压、紫外线、超声波、挤压、高压脉冲电场7种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对微生物灭活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为研究... 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因其相对营养安全的特点,已成为目前食品加工领域的热点。文章综述了微波、超临界CO2、超高压、紫外线、超声波、挤压、高压脉冲电场7种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对微生物灭活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为研究出更为科学的综合性稻谷非热物理杀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非热物理加工 微生物 灭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