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杂作用模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4
1
作者 韩利文 陈善军 +2 位作者 董榕 张友刚 王晓静 《山东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22-31,共10页
中药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作用模式的表征一直是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网络药理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网络靶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成分-靶标-疾病的分子网络构建,在中药现... 中药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作用模式的表征一直是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网络药理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网络靶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成分-靶标-疾病的分子网络构建,在中药现代研究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对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网络构建及分析技术、中药复杂作用模式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传统中药科学内涵的深入阐释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中药 作用模式 网络靶标 应用进展
下载PDF
咖啡酸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善俊 范建 +5 位作者 罗智能 陈艳 李松 张伟斌 卢念 韦建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63-1767,共5页
咖啡酸(CA)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的药物成分,在抗菌抗病毒方面应用广泛,尤其是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巨大作用,现在对咖啡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都是关于咖啡酸医学性质的研究,所以对咖啡酸分子的微观结构研究... 咖啡酸(CA)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的药物成分,在抗菌抗病毒方面应用广泛,尤其是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巨大作用,现在对咖啡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都是关于咖啡酸医学性质的研究,所以对咖啡酸分子的微观结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关于CA在Ag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而对其振动光谱及表面增强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咖啡酸的各种药学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物理解释,所以有必要将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相结合,对咖啡酸在Ag纳米颗粒上的吸附性质及表面增强机理进行全面的研究,这对推进它们在医药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SERS与DFT技术对CA分子在Ag纳米颗粒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进行了研究。在实验方面,利用热还原反应原理,使用柠檬酸三钠和硝酸银在加热搅拌情况下制备Ag纳米颗粒,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量了CA分子的常规拉曼散射(NRS)光谱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在理论计算方面,采用DFT的B3LYP方法,以6-31+G**和LANL2DZ分别作为C,H,O和Ag的计算基组来优化咖啡酸的分子构型,羟基与Ag4的吸附构型,羧基与Ag4的吸附构型,羟基与羧基共同与Ag4吸附的构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计算了CA分子的NRS光谱以及三种可能吸附模型的SERS光谱,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CA分子的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指认。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分析,在452cm^-1处的谱峰归属为环面外弯曲振动和O—H面外弯曲振动的耦合,这说明CA分子上的酚羟基是与Ag纳米颗粒表面作用的,不过相互作用较弱,推测CA分子平面可能与Ag基底表面不垂直;出现在1338cm^-1处的谱峰归属于COO—伸缩振动,则可以说明CA分子上的羧基可能与Ag纳米颗粒垂直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SERS DFT 吸附构型
下载PDF
立方形BaLiX_(3)(X=Cl,Br)钙钛矿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3
作者 杜逸飞 宋瑞杰 +3 位作者 陈艳 陈善俊 罗伟 施再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4-20,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优化后立方形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BaLiCl_(3)和BaLiBr_(3)晶体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其中电子结构包括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光学性质包括介电函数、吸收谱、反射谱、能量损失函数、复折射率等。计算的立方形Ba... 基于第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优化后立方形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BaLiCl_(3)和BaLiBr_(3)晶体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其中电子结构包括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光学性质包括介电函数、吸收谱、反射谱、能量损失函数、复折射率等。计算的立方形BaLiCl_(3)和BaLiBr_(3)的晶格常数分别为0.480 3 nm和0.510 8 nm。能带间隙值分别为4.087 eV、3.257 eV。光学性质研究表明,这两种晶体均是光学各向异性的,光学吸收边分别位于2.121 eV和1.342 eV处,BaLiBr_(3)晶体体现出了更强的光吸收能力;这两种钙钛矿晶体均仅在真空紫外光区域损失较大,其静态折射率分别为1.78和2.03,BaLiCl_(3)晶体体现了更强的透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iCl_(3) BaLiBr_(3)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低氯根稀土氧化物生产工艺改进研究
4
作者 陈善军 陈善坤 +4 位作者 刘威 刘建军 云强 李俊平 姜晓丽 《包钢科技》 2018年第2期80-84,共5页
为了生产出低氯根稀土氧化物,通过对料液与沉淀剂中的有机溶剂夹带物的处理、碳酸稀土洗涤方式及碳酸稀土后处理方式的改进,能有效地控制稀土产品中氯根及其他杂质的含量,得到低氯根的稀土氧化物产品。
关键词 低氯根 除油 高浓度碳沉 洗涤 灼烧
下载PDF
利用蒙脱石富集实现水中痕量铬的LIBS测量 被引量:4
5
作者 吴青峰 石俊 +4 位作者 黄达 郝东元 陈善俊 熊艳 王阳恩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4,共4页
为了实现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自然水体中痕量铬(Cr)元素的快速检测,实验以蒙脱石为吸附基底,对溶液中的Cr元素富集后进行LIBS测量。通过分析样品的发射光谱特性,确定了425.4 nm的特征谱线为Cr的分析线;并基于不同参数条件下分... 为了实现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自然水体中痕量铬(Cr)元素的快速检测,实验以蒙脱石为吸附基底,对溶液中的Cr元素富集后进行LIBS测量。通过分析样品的发射光谱特性,确定了425.4 nm的特征谱线为Cr的分析线;并基于不同参数条件下分析线的强度和信噪比,得出最佳激光光斑尺寸为50μm,最优的激光能量为40.8 m J,最佳延迟时间为5μs。在最佳实验参数条件下,建立了水体中Cr元素的定标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线性相关系数为0.989,检测限达到0.33 mg/L。研究结果为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LIBS测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重金属 铬元素 蒙脱石 吸附
下载PDF
宽温域下MoCN、MoCN+MoS_(2)及MoCN+C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6
作者 鲍碧霞 钱建国 +4 位作者 李淑欣 蒲吉斌 毛春龙 毛金根 陈善俊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1年第8期6-13,共8页
为了研发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在宽温域下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的涂层,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718镍基高温合金及单晶硅片基体上沉积了MoCN单层、MoCN和MoS_(2)双层及MoCN和C双层3种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 为了研发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在宽温域下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的涂层,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718镍基高温合金及单晶硅片基体上沉积了MoCN单层、MoCN和MoS_(2)双层及MoCN和C双层3种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薄膜的表截面形貌、成分及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MTS Nano Indenter G200系统测试了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并利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CSM)对3种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下(25,300,500℃)的摩擦测试,系统研究了宽温域下3种薄膜的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常温下,MoCN和C双层薄膜显示出最低的摩擦系数0.09,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而MoCN单层薄膜的摩擦系数最大,摩擦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当摩擦温度上升到300℃时,MoS_(2)和C顶层通过抑制MoCN薄膜的氧化而改善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而摩擦温度为500℃时,3种薄膜均发生严重的氧化行为,但高温下生成的自润滑相MoO3使得摩擦系数降低,且3种薄膜的摩擦系数值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MoCN薄膜 MoCN+MoS_(2)双层薄膜 MoCN+C双层薄膜 宽温域摩擦
下载PDF
冷连轧过程中间辊横移模型研究与设定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金山 王君 +1 位作者 韩武强 曹勇 《轧钢》 2016年第6期11-15,共5页
中间辊横移对高速冷连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建立了UCM轧机的横刚度系数分布曲线,计算并分析了中间辊横移位置设定对成品带钢板形和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 中间辊横移对高速冷连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建立了UCM轧机的横刚度系数分布曲线,计算并分析了中间辊横移位置设定对成品带钢板形和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单位轧制力、工作辊辊径及工作辊热凸度等因素对最优中间辊横移位置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中间辊横移位置的设定计算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中间辊横移位置,成品带钢的边部减薄量减小了22μm,板形统计值提高了4.41%,板形标准差平均减小了1.51IU,新模型对成品带钢边部减薄量和板形的控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实践证明,该中间辊横移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适合于工业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辊 冷连轧 横移 板形 模型
原文传递
冷连轧过程工作辊辊间接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金山 王君 +1 位作者 韩武强 曹勇 《轧钢》 2016年第5期27-33,共7页
辊间接触对高速冷连轧过程有重要影响。针对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通过对UCM轧机辊系的受力分析,采用离散化处理方法和影响函数法,建立了辊系弹性变形影响函数模型、轧辊压扁影响函数模型,并给出了辊系变形的基... 辊间接触对高速冷连轧过程有重要影响。针对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通过对UCM轧机辊系的受力分析,采用离散化处理方法和影响函数法,建立了辊系弹性变形影响函数模型、轧辊压扁影响函数模型,并给出了辊系变形的基本物理方程,基于接触力学,最终提出了冷连轧过程中工作辊辊间接触判定准则,为精确计算工作辊间的压力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工作辊辊间接触对单位宽度轧制力分布、工作辊与中间辊辊间单位压力分布、工作辊弯曲挠度和压扁量分布以及成品带钢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实践证明,建立的辊间接触和辊系变形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充分反映轧后带钢的横向厚度分布和板形分布规律,适合于工业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辊 冷连轧 影响函数法 辊间接触 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