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2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偏二氟乙烯的C—F伸缩振动模式三级中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李萌萌 常明 +3 位作者 张勇 齐哲真 王晓萱 于宏伟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4,共6页
采用中红外光谱研究了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分子结构,开展了PVDF分子变温中红外光谱研究,并采用二维中红外光谱研究了PVDF分子的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PVDF分子CF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CF_(2)-PVDF))对应的... 采用中红外光谱研究了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分子结构,开展了PVDF分子变温中红外光谱研究,并采用二维中红外光谱研究了PVDF分子的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PVDF分子CF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CF_(2)-PVDF))对应的吸收峰趋于消失,CF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F_(2)-PVDF))对应的吸光度先增加后减少,而相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先红移后蓝移;ν_(asCF_(2)-PVDF)和ν_(sCF_(2)-PVDF)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都存在较大差异;拓展了三级中红外光谱在重要的有机氟高分子材料结构及热老化性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二氟乙烯 中红外光谱 变温中红外光谱 二维中红外光谱 分子结构 热老化性能
下载PDF
贵州省典型城镇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40
2
作者 周超 常鸣 +1 位作者 徐璐 车宏晓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2-1791,共10页
大量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特殊的地质环境使贵州省成为矿山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等特点。以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为研究区,在详细调查矿山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山地质灾害风险... 大量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特殊的地质环境使贵州省成为矿山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等特点。以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为研究区,在详细调查矿山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通过证据权重法,选取坡度、坡向、高程、曲率、人类工程活动、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采空区距离等8个评价指标,实现了矿山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以不同频率(10%、5%、2%、1%)下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时间动态因素,提出了不同降雨概率下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根据典型城镇不同承灾体的分布特征,制作了易损性分布图;结合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综合构建了典型城镇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频率下,80.55%的区域始终保持低风险;19.29%的区域风险等级随降雨频率的降低而增大;0.16%的区域始终保持高风险,应立即采取监测预警、工程防治与应急避险相互结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灾害 盘关镇 危险性评价 易损性评价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温度对聚偏二氟乙烯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倩 李萌萌 +4 位作者 戎媛 王晓萱 哈婧 常明 于宏伟 《弹性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2,共7页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PVDF)分子的晶型结构研究。开展了PVDF分子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PVDF分子晶型互变机理研究。实验发现:PVDF分子晶型结构主要包括:α晶型、β晶型...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PVDF)分子的晶型结构研究。开展了PVDF分子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PVDF分子晶型互变机理研究。实验发现:PVDF分子晶型结构主要包括: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PVDF分子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在303~433 K、433~453 K和453~523 K这三个温度区间,PVDF分子晶型结构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进行了晶型结构互变机理的研究。本项研究拓展了三级MIR光谱在重要的有机氟高分子材料(PVDF)晶型结构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二氟乙烯 晶型结构 PVDF
下载PDF
中国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以稻谷、小麦、玉米为例 被引量:33
4
作者 常明 王西琴 贾宝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32-2042,共11页
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本文运用投入导向型DEA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2008-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效率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结果表... 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本文运用投入导向型DEA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2008-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效率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高提升空间,其中稻谷和小麦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玉米则呈现倒“U”型趋势.空间分布方面,玉米各主产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基本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为效率值波动较大;而稻谷和小麦主产区中,华南双季稻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增长幅度较低.进一步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资源环境的变化更易驱动玉米灌溉用水效率;现有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对不同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的驱动方向和作用程度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3种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大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粮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灌溉 用水效率 投入导向型DEA 面板Tobit 驱动因素 时空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珠三角产业重镇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邓思欣 刘永林 +8 位作者 司徒淑娉 焦灵 常鸣 谢敏 李婷苑 安丽娜 郑炼明 周雪玲 邝敏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993-3003,共11页
2019年在珠三角典型产业重镇佛山市狮山镇在线监测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并开展大气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及来源贡献分析.观测期间共测得56种VOCs物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浓度为(39.64±30.46)×10^(-... 2019年在珠三角典型产业重镇佛山市狮山镇在线监测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并开展大气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及来源贡献分析.观测期间共测得56种VOCs物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浓度为(39.64±30.46)×10^(-9),主要组成为烷烃(56.5%)和芳香烃(30.1%).大气VOCs在冬季和春季浓度较高.VOCs各组分呈“U”型日变化特征,污染时段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非污染时段.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O_(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2019年VOCs的OFP为107.40×10^(-9),其中芳香烃对总OFP贡献最大(54.6%).OFP浓度最高的10种VOCs占总OFP的80.3%,占TVOCs体积浓度的59.9%,高反应活性的VOCs物种在研究区域具有较高的大气浓度,应重点控制.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溶剂使用源(42.4%)和机动车排放源(25.8%)是研究区域2019年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工业过程源(14.6%)、汽油挥发(7.9%)和天然源(1.7%),控制上述源的VOCs排放是缓解该地区臭氧污染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PMF模型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来源解析 产业重镇
下载PDF
涤纶晶体结构三级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武玉洁 常明 +3 位作者 杨若冰 胡梦璇 董妍 于宏伟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9-597,共9页
采用红外(IR)光谱研究涤纶的晶体结构(ν-crystal-涤纶)。研究发现:涤纶主要存在着ν-crystal-1-涤纶(1335 cm^-1)、ν-crystal-2-涤纶(969 cm^-1)和ν-crystal-3-涤纶(847 cm^-1)等3大晶体特征吸收谱带。采用变温红外(TD-IR)光谱开展... 采用红外(IR)光谱研究涤纶的晶体结构(ν-crystal-涤纶)。研究发现:涤纶主要存在着ν-crystal-1-涤纶(1335 cm^-1)、ν-crystal-2-涤纶(969 cm^-1)和ν-crystal-3-涤纶(847 cm^-1)等3大晶体特征吸收谱带。采用变温红外(TD-IR)光谱开展了涤纶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在353~393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涤纶ν-crystal-涤纶对应的吸收强度及频率有明显的改变。这主要是因为玻璃化温度后,会进一步破坏涤纶晶体的结构。采用二维红外(2D-IR)光谱,以涤纶ν-crystal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了涤纶玻璃化转变研究机理。在加热过程中,涤纶大分子链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玻璃化温度前(313~343 K),涤纶分子发生分子运动的冻结,玻璃化温度后(353~393 K)涤纶即将进入高弹态。本项研究拓展了三级IR光谱(包括:IR光谱,TD-IR光谱和2D-IR光谱)在涤纶结构,热稳定性及玻璃化转变的应用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 红外光谱 晶体 热稳定性 玻璃化转变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与PM_(2.5)复合超标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7
作者 颜丰华 陈伟华 +7 位作者 常鸣 王伟文 刘永林 钟部卿 毛敬英 杨土士 王雪梅 刘婵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0-1614,共15页
基于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12个监测子站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梳理2013~2017年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NO_(2)+O_(3))与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定义为NO_(2)和PM_(2.5)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以及O_(3... 基于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12个监测子站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梳理2013~2017年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NO_(2)+O_(3))与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定义为NO_(2)和PM_(2.5)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以及O_(3)浓度日最大8 h平均值(O_(3)MDA8)同时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复合超标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7年珠三角PM_(2.5)年均质量浓度由(44±7)μg·m^(-3)下降至(32±4)μg·m^(-3),实现PM_(2.5)连续3 a达标.O_(x)年均质量浓度由2013年(127±14)μg·m^(-3)下降至2016年(114±12)μg·m^(-3),2017年反弹至(129±13)μg·m^(-3),O_(3)浓度上升明显(10μg·m^(-3)).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占比由2013年33%增多至2017年78%,多个城市同时发生污染的区域特征明显.研究时段内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共发生60次,主要在城区站点(78%)和郊区站点(22%).秋季发生复合超标污染天数最多(52%),是因为强太阳辐射有利于臭氧生成,大气氧化性增加,进而促进了PM_(2.5)二次生成.造成珠三角复合超标污染的天气形势主要为高压出海型(43%)、高压控制型(30%)和热带低压型(27%).就具体气象因素而言,气温在20~25℃且相对湿度在60%~75%的范围内时,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发生占比最高(22%).在O_(3)重污染过程中,夜间高湿和低风速使得NO_(2)和PM_(2.5)浓度显著上升,日间高温加剧了复合超标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 PM_(2.5) 复合污染 天气形势 珠江三角洲(PRD)
原文传递
北方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以岱海流域为例(2000-2018年) 被引量:27
8
作者 梁旭 刘华民 +5 位作者 纪美辰 常明 温璐 于瑞宏 卓义 王立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7-736,I0003,I0004,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的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技术、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2000-2018年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湖泊水质的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的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技术、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2000-2018年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湖泊水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模型探究长时间序列尺度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岱海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变化特征主要是草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水域转化为季节性河流,岱海转化为内陆滩涂、沼泽草地和灌丛沼泽;岱海湖泊水质因子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岱海、湿地、林地对水质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岱海湖泊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水质 马尔可夫转移矩阵 计量分析模型
下载PDF
新生儿ALI/ARDS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解霞 王秋霞 +2 位作者 常明 鞠慧敏 卢红艳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6期2433-2436,共4页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需...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需要机械通气的56例ALI/ARDS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ALI组30例,ARDS组26例,将同期20例无肺部疾病需上机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患儿BALF中TNF-α、IL-6、IL-8、SP-A及SP-B水平,检测ALI组和ARDS组患儿上机前、上机24 h、撤机前BALF中TNF-α、IL-6、IL-8、SP-A、SP-B水平。结果 ALI组和ARDS组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P-A、SP-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组TNF-α、IL-6及IL-8水平高于ALI组,SP-A及SP-B水平均低于A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I组和ARDS组患儿撤机前TNF-α、IL-6及IL-8水平较上机前均明显下降,SP-A、SP-B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LI/ARDS新生儿BALF中TNF-α、IL-6、IL-8、SP-A及SP-B水平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预测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所综合征 新生儿 炎症因子 肺表面活性蛋白
下载PDF
凯芙拉酰胺基团结构及热变性三级中红外光谱 被引量:26
10
作者 常明 魏爱佳 +4 位作者 孟露 李佳欣 吴梦谣 于宏伟 徐元媛 《弹性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6,共8页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凯芙拉)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芳纶纤维材料。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凯芙拉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凯芙拉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NH)、ν_(amide-Ⅰ)、ν_(amide-Ⅱ)、ν_(amide-Ⅲ)、ν_(amide-...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凯芙拉)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芳纶纤维材料。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凯芙拉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凯芙拉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NH)、ν_(amide-Ⅰ)、ν_(amide-Ⅱ)、ν_(amide-Ⅲ)、ν_(amide-Ⅴ)、ν_(amide-Ⅵ)、ν_(C=C)、β_(C—H)和γ_(C—H)。进一步开展了凯芙拉分子的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在303~57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凯芙拉分子酰胺基团(ν_(NH)、ν_(amide-Ⅴ)和ν_(amide-Ⅵ))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凯芙拉分子热变性的研究。在三个温度区间,凯芙拉分子酰胺基团(ν_(NH)、ν_(amide-Ⅴ)和ν_(amide-Ⅵ))对热的敏感程度及官能团变化快慢顺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进行了机理的研究。本项研究拓展了三级MIR光谱在重要的芳纶类高分子材料凯芙拉分子酰胺基团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芙拉 中红外光谱 变温中红外光谱 二维中红外光谱 结构 热变性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法模型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磊 常鸣 邢月龙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1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查明理县滑坡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根据滑坡高易发的特征,选取坡度、坡向、构造、岩性、水系、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8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土地资源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信息... 为查明理县滑坡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根据滑坡高易发的特征,选取坡度、坡向、构造、岩性、水系、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8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土地资源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模型,使用GIS技术开展理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符合理县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理县有效防治滑坡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法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前沿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维哲 常明 王西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07-1414,共8页
农业部门是我国用水大户,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选取C-D生产函数构建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小麦种植中的生产技术效率与灌... 农业部门是我国用水大户,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选取C-D生产函数构建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小麦种植中的生产技术效率与灌溉用水效率,在此基础上选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灌溉特征和耕地特征相关变量,采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识别限制和促进灌溉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为0.7~1.0,均值为0.87。灌溉用水效率远低于生产技术效率,为0~0.5,均值仅为0.31,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户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水平、灌渠完好程度、用水紧缺程度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对灌溉用水效率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非农就业、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为负向影响,农户年龄、灌溉水价、经营规模和耕地块数与灌溉用水效率没有明显相关性。说明关中地区灌溉用水具有节水空间,可通过维修灌渠、改进节水灌溉技术、适当提高水价等,逐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效率 生产技术效率 农户特征 灌溉特征 地块特征 随机前沿 关中地区
下载PDF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卢隽滢 卢红艳 +1 位作者 常明 王秋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797-2801,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早产儿撤机后分别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和经鼻...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早产儿撤机后分别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RDS早产儿依据拔管撤除呼吸机后呼吸支持方式分为NIPPV组(20例)、BiPAP组(24例)和NCPAP组(26例),分析三组患儿无创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指标、1周内拔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拔管前三组PaO2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BiPAP组无创通气后6 h PaO2、12 h 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6 h PaCO2最低,NCPAP组最高,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BiPAP组12 h 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7 d内再插管、气胸、脑室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无创通气期间患儿腹胀发生率较BiPAP组和NCPAP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早产儿RDS撤机后的过渡方式,NIPPV与BiPAP均能更好改善肺通气功能;在NIPPV使用中需要关注避免PaCO2过低;在BiPAP和NCPAP使用中需关注腹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双水平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症 早产儿 撤机
下载PDF
降雨驱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8
14
作者 常鸣 窦向阳 +2 位作者 唐川 李宁 范宣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94-2802,共9页
'5·12'汶川地震后大量滑坡崩塌体出现,伴随极端降雨极易向泥石流转换,其规模及危害程度远高于预期.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池场镇突发暴雨,导致八一沟泥石流暴发,冲毁拦挡坝,掩埋道路、房屋及农田.为了探索降雨驱动泥石流... '5·12'汶川地震后大量滑坡崩塌体出现,伴随极端降雨极易向泥石流转换,其规模及危害程度远高于预期.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池场镇突发暴雨,导致八一沟泥石流暴发,冲毁拦挡坝,掩埋道路、房屋及农田.为了探索降雨驱动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八一沟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暴发强度及周期,采用FLO-2D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危险性评价.经验证模拟精度可达78%,结合降雨频率(5年、20年、50年、100年、200年)、流速和堆积深度构建八一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并绘制分布图.结果表明,八一沟泥石流危险范围内高危险区占62%,中危险性区占28%,低危险区占10%,该结论为危险范围内重点设施的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沟 泥石流 FLO-2D 降雨频率 危险性评价 工程地质
原文传递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成汶高速汶川段滑坡易发区选线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沛源 常鸣 +2 位作者 武彬彬 罗超鹏 周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48-2057,共10页
西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大量的滑坡分布.为了科学有效的指导西南山区道路选线,提前规避地质灾害高风险,滑坡灾害早期识别必不可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因其全天候、多时相等特... 西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大量的滑坡分布.为了科学有效的指导西南山区道路选线,提前规避地质灾害高风险,滑坡灾害早期识别必不可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因其全天候、多时相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中.收集了87景Sentinel-1A降轨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成汶高速路汶川段进行形变区的识别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识别出10处,经野外复核均为处于持续变形中的滑坡,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早期识别结果,对3个比选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方案B为最优选择.SBAS-InSAR技术能有效识别山区公路潜在滑坡隐患区,为山区公路的准确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选线 滑坡隐患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 时序形变分析 工程地质
原文传递
高钠煤灰烧结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黄东东 张守玉 +6 位作者 常明 石岳 林春雨 徐嘉庆 张培争 张华 胡南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94,共12页
中国新疆准东煤具有储量巨大、开采成本低、挥发分高、硫含量低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但准东煤钠含量高,燃烧利用时易在受热面上形成烧结性积灰,产生严重的结渣,极大限制了高钠煤的开发利用。因此,要实现高钠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需充... 中国新疆准东煤具有储量巨大、开采成本低、挥发分高、硫含量低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但准东煤钠含量高,燃烧利用时易在受热面上形成烧结性积灰,产生严重的结渣,极大限制了高钠煤的开发利用。因此,要实现高钠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需充分认识高钠煤灰的烧结特性。总结了高钠煤积灰结渣机理,概述了高钠煤灰烧结机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高钠煤在燃烧过程中,煤中碱金属(主要为钠)释放并以Na_2SO_4、NaCl及Na的形式存在于烟气中,与受热面接触并于其上冷凝形成黏性内白层,内白层捕获飞灰颗粒后反应生成低熔点化合物,其烧结温度降低,使锅炉受热面上发生沾污增强型的"沾污烧结"过程。高钠煤灰的烧结过程包含固相烧结、液相烧结和气相烧结3种方式,对煤灰烧结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温度、化学组成、煤灰粒径、反应气氛、添加剂种类、锅炉设计和锅炉运行工况等。其中添加剂按氧化物种类可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一般情况下碱性氧化物可以降低煤灰烧结温度,酸性氧化物可提高煤灰烧结温度。未来对于提高高钠煤灰烧结温度的研究方向可从新型添加剂出发,找到既能固定烟气中的钠,又能与灰渣中的低熔点含钠矿物质反应生成高熔点化合物的单一或混合成分的添加剂。同时,关于钠蒸气对积灰结渣在微观层面上的动态特性的影响机制也需进一步研究。概述了煤灰烧结温度的测量方法,热导率分析法、压力测量法、热机械分析法、筛分法和压降法,其中压降法是目前为止测量烧结温度较为准确的方法。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碳基燃料洁净转化实验室在高钠煤灰烧结特性方面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解决燃用高钠煤锅炉积灰结渣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钠煤 碱金属 烧结 积灰结渣 烧结机制
下载PDF
油茶籽油的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兰念念 刘睿杰 +2 位作者 常明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88,共5页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微量营养成分 抗炎活性
下载PDF
聚偏二氟乙烯分子晶型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碧涵 戎媛 +4 位作者 王晓萱 常明 张勇 于宏伟 徐元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533-11541,共9页
压电材料是一种材料变形时能产生电压的智能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因具有优良的压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首先,采用中红外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的晶型结构研究。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的晶型主要包括: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其次,开展聚... 压电材料是一种材料变形时能产生电压的智能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因具有优良的压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首先,采用中红外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的晶型结构研究。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的晶型主要包括: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其次,开展聚偏二氟乙烯分子变温中红外光谱及二维中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定温度由303 K升高至523 K,聚偏二氟乙烯分子α晶型、β晶型及γ晶型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其晶型对热敏感程度及变化顺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最后,对聚偏二氟乙烯分子进行晶型互变机理的研究。本文研究拓展了三级中红外光谱(包括:中红外光谱、变温中红外光谱及二维中红外光谱)在重要的具有压电特性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分子晶型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二氟乙烯 中红外光谱 变温中红外光谱 二维中红外光谱 压电材料
下载PDF
列车虚拟编组应用需求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纪玉清 欧冬秀 +1 位作者 常鸣 宁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7-61,共5页
列车虚拟编组是基于车车通信的新型列车灵活编组技术,已逐渐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列车灵活编组可有效解决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在节能降耗上也意义重大。阐述了轨道交通运输网络的运力瓶颈问题及其对列车灵活编组的需求,对... 列车虚拟编组是基于车车通信的新型列车灵活编组技术,已逐渐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列车灵活编组可有效解决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在节能降耗上也意义重大。阐述了轨道交通运输网络的运力瓶颈问题及其对列车灵活编组的需求,对比了国内外列车灵活编组实际应用案例及其特征。分析了列车虚拟编组的技术理念,研究了虚拟编组车队的组编过程及解编过程。提出了列车虚拟编组应用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包括高精度的列车主动实时定位及低延时、高可靠的车车无线通信等),以及其核心技术(包括高智能、自适应的编队协同优化及高安全、强韧性的多车协同控制与防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灵活编组 虚拟编组
下载PDF
流域水污染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魏潇淑 陈远航 +2 位作者 常明 高红杰 张列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7,共11页
水污染特征识别和溯源是实施水污染精准治污的关键一步,也是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该文概述了不同分析监测技术、传统溯源方法与人工智能在水污染监测与溯源中的应用进展。光谱分析由于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在实现水污染快速监测中... 水污染特征识别和溯源是实施水污染精准治污的关键一步,也是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该文概述了不同分析监测技术、传统溯源方法与人工智能在水污染监测与溯源中的应用进展。光谱分析由于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在实现水污染快速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传统溯源方法在复杂多样的水污染事故中不能准确快速地确定其污染源类型,而人工智能技术由于可以解决动态环境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够准确、智能地识别水质特征和追踪污染源。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是流域水污染溯源的发展趋势。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水污染溯源方面的应用前景,为实现流域水污染全面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监测 溯源 光谱分析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