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成就与经验 被引量:138
1
作者 王文兴 柴发合 +8 位作者 任阵海 王新锋 王淑兰 李红 高锐 薛丽坤 彭良 张鑫 张庆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1-1635,共1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同时,及时缓解了各类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有效避免了欧美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严重大气污染灾害.然而,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大气污染尤其是二次污染的严峻挑战.为此,非常有必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同时,及时缓解了各类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有效避免了欧美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严重大气污染灾害.然而,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大气污染尤其是二次污染的严峻挑战.为此,非常有必要全面梳理与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成就与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在各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就与较为丰富的污染防控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理论与管理模式,构建了系统科学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今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继续调整优化四大结构,统筹兼顾,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强化科技能力建设,注重大气环境问题预测,加强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历程 成就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与应急管控对策 被引量:50
2
作者 胡京南 柴发合 +3 位作者 段菁春 易鹏 褚旸晰 谢德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04-1712,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并以2016年12月16—22日和2019年1月10—14日两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的PM2.5爆发式增长为典型案例进行成因解析,归纳得出PM2.5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对于北京市,PM2.5爆发式增长通常不是上述某一原因独立导致,而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主要由本地积累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提前采取预警应急措施,降低ρ(PM2.5)峰值;对于主要由区域传输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降低传输通道沿线城市对ρ(PM2.5)累积的贡献;对于主要由二次转化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通过一次颗粒物和SO2、NOx、VOCs等气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降低高湿条件下污染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在2016年12月16—22日的大气重污染过程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采取上述应急管控对策,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降低了ρ(PM2.5)峰值.建议可根据各地PM2.5爆发式增长的具体成因,通过提前采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措施、区域应急联动和多污染物(一次颗粒物、SO2、NOx、挥发性有机物等)协同减排等应急管控对策,有效减少PM2.5爆发式增长的次数、降低PM2.5爆发式增长的速率,减缓大气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爆发式增长 大气重污染 预警应急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效果及完善建议 被引量:37
3
作者 何伟 张文杰 +5 位作者 王淑兰 柴发合 李慧 张敬巧 王涵 胡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96-1703,共8页
回顾了我国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发展历程,从目标效果、制度框架、措施手段等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期目标(2017年)基本实现,并且随着控制目... 回顾了我国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发展历程,从目标效果、制度框架、措施手段等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期目标(2017年)基本实现,并且随着控制目标逐渐严格,已由年尺度细化至日尺度.②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顶层制度框架逐渐成熟,运行机制逐渐健全统一,重污染应急管控预案趋向于成本有效性减排策略.③当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手段基本为命令控制型,在源头控制上主要采用新源环境准入、老旧源落后产能淘汰、燃煤控制与小规模炉窑综合整治等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策略;在末端控制上,逐步规范和强化大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移动源、面源排放管理模式.④建议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管理常设机构,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效化;建议实施区域性大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刺激型手段,建立基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大气固定源排污权交易制度,让市场机制促使污染源进一步减排和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机制 京津冀地区 实施效果 建议
下载PDF
兰州市典型企业VOCs排放特征及反应活性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吴亚君 胡君 +4 位作者 张鹤丰 张敬巧 张萌 柴发合 王淑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2-812,共11页
基于兰州市大气VOCs排放清单,选取石化厂、乙烯厂、涂料厂3个典型企业采集VOCs样品,分析其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MIR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和LOH(·OH反应速率)法综合评价其化学反应活性,识别各企业的VOCs活性优势物种,同时探究不... 基于兰州市大气VOCs排放清单,选取石化厂、乙烯厂、涂料厂3个典型企业采集VOCs样品,分析其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MIR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和LOH(·OH反应速率)法综合评价其化学反应活性,识别各企业的VOCs活性优势物种,同时探究不同企业特征VOCs比值.结果表明:不同排放源φ(VOCs)差异较大,范围为20. 8×10^(-9)~6 520. 3×10^(-9).从VOCs物种构成上来看,涂料厂芳香烃占比最高,而石化厂、乙烯厂均以烷烃物种最为丰富,石化厂不同工艺VOCs物种构成略有差异.从活性上看,涂料厂VOCs活性最高,其LOH和OFP (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2 676. 9 s-1和72 519. 0×10^(-9),约为其他行业的18~1 000倍,间/对-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等物种活性较大;其次为石化厂,其LOH和OFP分别为273. 2 s-1和4 039. 1×10^(-9),正戊烷、异戊烷、乙烯、丙烯等物种活性贡献率高,其中柴油工艺对石化厂VOCs活性贡献率最大;乙烯厂的OFP最低,其LOH和OFP分别为4. 6s-1和69. 7×10^(-9),其VOCs活性主要来自乙烯、丙烯、正丁烯等烯烃物种.各工业源BTEX (苯、甲苯、乙苯及3种二甲苯异构体的合称)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指示不同VOCs来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同源比值的重叠性也表明并非全部VOCs来源可以通过特征物种比值来区分.研究显示,控制工业源特别是涂料与石化工业VOCs的排放有助于控制兰州市O3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 VOCS 无组织排放 臭氧生成潜势 特征物种比值
下载PDF
欧洲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历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9
5
作者 鲍捷萌 曹娟 +5 位作者 高锐 任艳芹 毕方 毋振海 柴发合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0-901,共12页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大气颗粒物污染整体减轻,与此同时臭氧污染问题逐渐凸显,臭氧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达标管理的另一主...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大气颗粒物污染整体减轻,与此同时臭氧污染问题逐渐凸显,臭氧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达标管理的另一主要空气污染物.欧洲作为国际上较早开始关注臭氧污染的地区之一,虽然尚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的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研究欧洲臭氧污染防治经验对推进我国臭氧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全面收集和整理了欧洲国家臭氧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等资料,梳理欧洲国家臭氧污染防治历程,分析欧洲国家臭氧前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及臭氧污染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欧洲臭氧污染防治经验,结合对我国目前开展的臭氧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得出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几点启示:①加强臭氧污染防治顶层设计;②完善基础支撑科技能力建设;③深化臭氧污染防治科学研究;④加快长效环境行动计划的制定;⑤构建区域协调与协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臭氧污染 历程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楚涵 张鑫 +8 位作者 吴鸣 高健 高锐 毕方 毋振海 赵帝 惠宇 柴发合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71-2784,共14页
为探究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8月24日-9月2日采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沈阳市郊区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观测分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部分有毒有害醛酮类化... 为探究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8月24日-9月2日采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沈阳市郊区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观测分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部分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比值法对醛酮类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为23.16~38.38μg m^3;质量浓度最高的4种醛酮类化合物依次是丙酮、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其质量浓度日均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71、5.90、5.48和2.95μg m^3.对·OH消耗速率(L OH)贡献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正丁醛、甲醛和乙醛,臭氧生成潜势贡献(OFP)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在研究区影响醛酮类化合物光化学反应活性的物种主要是甲醛、乙醛和正丁醛.研究区观测期间,环境空气中甲醛和乙醛的致癌性风险值分别为1.18×10^-5和5.91×10^-6,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乙醛的非致癌风险值为0.05,对暴露人群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在研究区的一次臭氧轻度污染过程期间,环境空气中的甲醛和乙醛受天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减弱,甲醛、乙醛和丙酮受到炼焦工业和机动车等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增强,而正丁醛主要受当地精细化工产业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沈阳市应加大对炼焦工业、精细化工和机动车来源排放醛酮类化合物的管制,以降低环境空气中活性醛酮类化合物及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类化合物 污染特征 人体健康风险 污染防控 沈阳市
下载PDF
本溪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敬巧 王涵 +4 位作者 胡君 张萌 柴发合 段菁春 王淑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6-252,共7页
为研究本溪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于2016年1—10月在本溪市开展PM_(2.5)样品采集,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其中8种水溶性离子(Cl^-、NO_3^-、SO_4^(2-)、NH_4^+、Ca^(2+)、Na^+、Mg^(2+)、K^+),并采用PMF(positive matrix fa... 为研究本溪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于2016年1—10月在本溪市开展PM_(2.5)样品采集,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其中8种水溶性离子(Cl^-、NO_3^-、SO_4^(2-)、NH_4^+、Ca^(2+)、Na^+、Mg^(2+)、K^+),并采用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正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对水溶性离子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本溪市ρ(PM_(2.5))平均值为(57.6±21.9)μg/m^3,ρ(PM_(2.5))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趋势;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为19.3μg/m^3,占ρ(PM_(2.5))的33.6%,各离子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SO_4^(2-)>NO_3^->NH_4^+>Cl^->Ca^(2+)>K^+>Na^+>Mg^(2+);SNA(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3种离子,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占水溶性离子的73.2%、88.2%、82.5%和73.6%,表明夏季的二次污染较为严重.阴、阳离子电荷平衡分析结果显示,阴离子相对亏损,本溪市PM_(2.5)整体呈弱碱性,NO_3^-、SO_4^(2-)与NH_4^+相关性较高,其在PM_(2.5)中主要以NH_4NO_3和NH_4HSO_4的形式存在.PMF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来源主要包括二次转化源、燃煤源和扬尘源.研究显示,本溪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二次转化源、燃煤源和扬尘源是其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市 PM2.5 水溶性离子 SNA 来源
下载PDF
美国人为源VOCs管控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娟 毋振海 +6 位作者 鲍捷萌 储王辉 毕方 纪元元 高健 柴发合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9,共17页
“十四五”期间加强对PM_(2.5)和臭氧(O_(3))共同前体物VOCs的有效管控,对于我国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非常关键,但目前人为源VOCs管控仍然是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中的短板,我国亟待构建有效的人为源VOCs管控机制.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 “十四五”期间加强对PM_(2.5)和臭氧(O_(3))共同前体物VOCs的有效管控,对于我国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非常关键,但目前人为源VOCs管控仍然是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中的短板,我国亟待构建有效的人为源VOCs管控机制.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人为源VOCs管控,历经70多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学习借鉴美国人为源VOCs管控经验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人为源VOCs的管控.本文全面梳理了美国人为源VOCs的管控历程,总结其成效与经验,结合对我国自2000年以来人为源VOCs的管控状况与所存在不足的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为源VOCs管控建议.研究发现,美国在人为源VOCs管控中,通过逐渐厘清VOCs的定义、认清VOCs与O_(3)、PM_(2.5)污染间的联系,逐步推进VOCs管控工作,逐渐形成了集科学认识、技术支撑、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有效的VOCs管控体系,因而在人为源VOCs排放量降低及有毒有害污染物、O_(3)、PM_(2.5)浓度降低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人为源VOCs管控在管控框架、基础支撑、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为有效推进我国“十四五”期间人为源VOCs的管控,建议加强以下工作:①优化管控体系;②提升基础能力;③完善制度保障;④促进创新发展;⑤调动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大气VOCs 管控历程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北京市中心城区PM_(2.5)长期变化趋势和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妤希 陈义珍 +2 位作者 杨欣 柴发合 张玮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93-1498,共6页
利用2008—2015年北京中心城区PM2.5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长期的污染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多年年均质量浓度为95.4μg.m-3,其总体变化趋势是改善的,各年改善程度不同,年均改善幅度约为2.85%,按... 利用2008—2015年北京中心城区PM2.5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长期的污染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多年年均质量浓度为95.4μg.m-3,其总体变化趋势是改善的,各年改善程度不同,年均改善幅度约为2.85%,按照此速度,要解决北京的灰霾污染,尚需约18a的时间。春季各年PM2.5污染维持平稳的趋势,夏季和秋季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冬季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冬季的污染来源和排放控制应引起重视。从小时变化的特征看,春、夏、秋、冬各季的PM2.5小时质量浓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落前的2~3小时,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09:00、07:00、00:00和22:00点;春、夏季PM2.5易在早晨累积,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日较差不甚明显,秋、冬季易在半夜累积,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日较差较明显;研究提示,为了健康,秋、冬季尽量不要在夜间进行户外运动。从健康暴露来看,“不健康”以上平均暴露水平占58.5%,处在非常严重的污染水平,暴露频率总体呈维持或改善的趋势;达到“警戒状态”的极端污染日平均暴露频率为4.4%,暴露频率呈不降反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长期变化趋势 时序变化特征 健康暴露
下载PDF
2018年3月两会期间北京重污染过程边界层气象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妤希 陈义珍 +4 位作者 杨欣 胡京南 柴发合 易鹏 毋振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92-1499,共8页
为研究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采用边界层风场、温湿场和气溶胶垂直探测等雷达综合遥测手段,对2018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的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污染过程历时7d,轻度以上污... 为研究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采用边界层风场、温湿场和气溶胶垂直探测等雷达综合遥测手段,对2018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的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污染过程历时7d,轻度以上污染时数达118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69.8%),严重污染时数达16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9.5%),ρ(PM2.5)最高达333.5μg/m^3.②从气溶胶的垂直空间演变来看,重污染天气的形成,除受本地源排放积累的影响外,还存在北京南部和东部的外部污染传输.贴地或上部逆温的稳定温度层结基本上对应ρ(PM2.5)的累积过程,其中,重污染时段逆温维持达68h,逆温层厚度为500~1100m,最大平均逆温强度为0.6℃(100m).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积累过程白天在1000m以下,夜间只有300~500m),导致污染物持续积累.整个污染过程中,高湿时段引起PM2.5吸湿增长和转化加重了污染程度;近地层持续小风导致污染积累;西南、东或东南方向大风层(10m/s左右)向低空下探,有利于污染的缓解;强西北风或北风作用,使污染得以清除.研究显示,污染过程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演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气象 雷达探测 PM2.5 重污染过程 时空演变
下载PDF
桂林市酸雨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陵 黎泳珊 +5 位作者 彭良 周艺 柴发合 莫招育 陈志明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3-1401,共9页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桂林市降雨的pH年均值范围为4.85~5.23.酸雨频率范围为42.5%~74.9%,2017年酸雨频率达74.9%.虽然近年来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酸雨污染却没有明显减轻,反而在2015年后出现恶化.降雨的离子组成中,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8.19%和10.82%;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3.46%和17.64%.酸中和效应分析显示,Ca^2+和NH4^+为降雨中主要的中和物质.②降雨中碱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比酸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大,这是导致桂林市近年酸雨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来自西部和东南部方向的气流对应了较高的降雨酸度和总离子当量浓度,因此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对降雨酸度和离子当量浓度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桂林市SO2和NOx排放的持续管控将有利于酸雨污染防治,但桂林市目前实施的削减大气粗颗粒物和NH 3排放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对于降雨酸度的影响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化学特征 中和效应 防治对策 桂林市
下载PDF
城市与郊区大气PM_(2.5)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英石 高健 +3 位作者 柴发合 马琳 潘峰 王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104-110,共7页
为了对北京市PM_(2.5)成分组成及其来源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生态监测站的4个站点(教学植物园、生态中心、蟒山站和大兴采育)开展了样品采集。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PM_(2.5)的元素组成,... 为了对北京市PM_(2.5)成分组成及其来源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生态监测站的4个站点(教学植物园、生态中心、蟒山站和大兴采育)开展了样品采集。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PM_(2.5)的元素组成,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离子,利用PMF方法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4个站点水溶性离子的总平均质量浓度为44.51μg/m^3,占PM_(2.5)质量浓度的61%(质量分数);水溶性离子的月变化幅度较大,2014年2月出现最高质量浓度,为120.60μg/m^3,占全部水溶性例子浓度的比例为94%。观测期间全市平均NO_3^-/SO_4^(2-)(质量比)较高(0.92),说明流动源的贡献要大于固定源;源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排放为北京市PM_(2.5)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离子 源解析
下载PDF
基于低成本高密度颗粒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上海嘉定为例
13
作者 宋英石 高健 +3 位作者 柴发合 王效科 张红星 孙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102-110,共9页
将100台颗粒物传感器在嘉定区国家站集中进行校准,确保颗粒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采用规定的布点原则和方法将校准后的颗粒物传感器布设在全嘉定区域范围内,将嘉定区网格化,形成空气环境全覆盖监测网络。将颗粒物传感器采... 将100台颗粒物传感器在嘉定区国家站集中进行校准,确保颗粒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采用规定的布点原则和方法将校准后的颗粒物传感器布设在全嘉定区域范围内,将嘉定区网格化,形成空气环境全覆盖监测网络。将颗粒物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当地气象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空气质量分布式监测系统,可以对嘉定区的污染颗粒物空间变化,污染热点区域和污染事件进行精细化分析与监测,从而实现更好、更高效地对嘉定区域内的环境空气情况进行预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传感器 环境监测网络 网格化 PM2.5
下载PDF
中韩合作助力东北亚蓝天
14
作者 李海生 安达 +2 位作者 裴莹莹 柴发合 胡京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5-851,共7页
中韩两国乃至整个东北亚都面临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需求和挑战,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环境合作的热点议题.为共同应对雾霾挑战,2019年以来,中韩两国通过密切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合作机制创新、共同平台建设、旗... 中韩两国乃至整个东北亚都面临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需求和挑战,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环境合作的热点议题.为共同应对雾霾挑战,2019年以来,中韩两国通过密切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合作机制创新、共同平台建设、旗舰项目打造、互助联合研究等为主体的务实高效的合作范式,打破了双方在组织、地域、学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五大壁垒”,实现了政策、技术、数据、信息、成果等共享,助力了两国空气质量改善,也推动了东北亚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层面的实践提供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宝贵经验.本文在分析阐释2015—2019年中韩两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紧迫需求和挑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2019—2021年中韩大气领域合作进展和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复制性的合作范式,阐明双方在提升两国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助力空气质量改善、切实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实现增信释疑、支撑多边环境外交等方面的合作成效,并基于东北亚大气环境治理需求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和建议,建议未来两国应持续打造和推广中韩大气领域双边合作范式,积极推动建立“中韩+”环境合作新格局,为东北亚乃至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贡献中韩智慧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 环境合作 大气污染 合作范式 东北亚
下载PDF
我国PM2. 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97
15
作者 李红 彭良 +5 位作者 毕方 李陵 鲍捷萌 李俊玲 张浩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3-1778,共16页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PM2.5与臭氧(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者协同控制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焦点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PM2.5与臭氧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协同控制具...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PM2.5与臭氧(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者协同控制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焦点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PM2.5与臭氧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协同控制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分析了PM2.5与臭氧成因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影响,阐明了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所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的污染形势及二者的关联性,梳理了我国自2013年以来在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中已采取的重要举措,论述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在科学与管理上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分析,提出推进我国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工作的相关建议:①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管理体系;②强化科技支撑,提高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精准性;③加快构建VOCs与NOx治理技术体系;④加大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力度,保障减排方案落实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臭氧 耦合机制 协同控制 控制策略
下载PDF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0
16
作者 柴发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3期5-15,共11页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 回顾与展望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理论框架初探 被引量:62
17
作者 姜华 高健 +2 位作者 李红 储王辉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1-610,共10页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可喜成绩,PM_(2.5)浓度及重污染天数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地区臭氧(O_(3))污染问题凸显,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PM_(2.5)与O_(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可喜成绩,PM_(2.5)浓度及重污染天数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地区臭氧(O_(3))污染问题凸显,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PM_(2.5)与O_(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二者的协同控制是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PM_(2.5)和O_(3)协同控制进展的梳理,总结我国大气复合污染协同治理的现状与挑战,从协同防控目标、核心协同任务、重点支撑保障等角度提出大气复合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对我国PM_(2.5)与O_(3)协同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坚持科学精准治气;②坚持综合系统治气;③坚持严格依法治气;④坚持多维协同治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复合污染 协同治理 理论体系
下载PDF
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空气监测与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5
18
作者 秦孝良 高健 +5 位作者 王永敏 宋英石 徐义生 陈少华 沈茜 柴发合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是建立污染源与环境污染关系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大气综合治理决策所需数据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和污染源精准控制的需求逐渐增长,对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感器技术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方...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是建立污染源与环境污染关系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大气综合治理决策所需数据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和污染源精准控制的需求逐渐增长,对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感器技术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方法的补充,是实现城市空气质量高时空分辨率测量的新手段。研究从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入手,通过综述其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管理、个人暴露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应用,总结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进展、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其发展方向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监测 传感器 研发进展 问题与挑战
下载PDF
北京怀柔O_3污染过程初始VOCs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胡君 王淑兰 +4 位作者 吴亚君 张敬巧 张萌 王涵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为了解北京怀柔区夏季典型O_3污染过程中初始VOCs (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以φ计)的特征,识别其关键物种及主要来源,于2016年8月3—1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学楼顶开展强化观测,利用光化学物种比值法和连续反应模型法测算观测期... 为了解北京怀柔区夏季典型O_3污染过程中初始VOCs (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以φ计)的特征,识别其关键物种及主要来源,于2016年8月3—1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学楼顶开展强化观测,利用光化学物种比值法和连续反应模型法测算观测期间大气初始φ(VOCs),采用MIR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估算初始VOCs的OFP (O_3生成潜势),识别关键物种,并应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对初始VOC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北京怀柔区O_3污染过程中初始φ(VOCs)平均值为25. 27×10-9,如忽略化学损失,φ(VOCs)将被低估约18. 6%.初始VOCs的总OFP值为144. 6×10-9,VOCs物种对总OFP贡献率的顺序依次为醛酮类>烯烃>芳香烃>烷烃,异戊二烯、乙醛、己醛、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丙烯、1,2,4-三甲苯、丁酮、1,3,5-三甲苯是怀柔区O_3形成的关键活性物种. 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源对初始φ(VOCs)的贡献率(23. 5%)最高,其次是溶剂使用源(18. 3%)、植物排放源(18. 1%)、工业过程源(17. 6%)、生物质燃烧源(12. 1%)和煤炭燃烧源(10. 5%).研究显示,在北京怀柔区典型O_3污染过程中,减少机动车尾气源、溶剂使用源、上风向工业过程源的排放是控制怀柔区VOCs的有效措施,而控制异戊二烯、乙醛、己醛、间/对-二甲苯、甲苯等关键活性物种则是有效抑制VOCs排放对O_3生成贡献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VOCs初始浓度 O3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基于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探讨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树民 余学海 +4 位作者 顾永正 袁军 张翼 陈寅彪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5-984,共10页
针对神华集团典型"近零排放"燃煤机组,考察了大气污染物(烟尘、SO_2、NO_x、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特征,提出了更加契合绿色发展生态环保要求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即烟尘、SO_2、NO_x和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1... 针对神华集团典型"近零排放"燃煤机组,考察了大气污染物(烟尘、SO_2、NO_x、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特征,提出了更加契合绿色发展生态环保要求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即烟尘、SO_2、NO_x和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10、20和0.003mg/m^3(简称"‘1123’排放限值").评估了新建"近零排放"燃煤机组的长期运行排放状态,并研究了"近零排放"机组汞污染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17年1—10月新建机组烟尘、SO_2、NO_x排放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在0.69~0.77、6.04~6.63、16.56~16.79mg/m^3之间,排放绩效可低至0.0023、0.022、0.057 g/(k W·h),污染减排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123"排放限值下烟尘、SO_2和NO_x的达标率分别超过92.06%、85.43%和77.46%,"近零排放"原则性技术路线可实现更好、更优的生态环保排放指标.燃煤机组通过"近零排放"技术改造,可提高烟气中Hg0的氧化效率和汞化合物的捕获效率,环保设施组合协同脱汞效率提升至75.3%~90.9%(平均值为82.8%±8.1%),汞排放水平降至0.51~1.45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0.94±0.47)μg/m^3],基本达到国际先进煤电机组的协同控制水平.研究显示,清洁煤电大气污染物新排放限值总体上比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小1个数量级,可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订先进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近零排放” 大气污染物 汞污染减排 “1123”排放限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