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参照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对象的世界城市网络系列研究选取全球526个主要城市,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分析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空间结构方面,“头部”城...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参照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对象的世界城市网络系列研究选取全球526个主要城市,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分析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空间结构方面,“头部”城市格局稳定,欧美城市垄断明显;城市在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与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网络中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均呈现出非均衡特征,网络重心有显著的东移和南移趋势。(2)拓扑特征方面,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和连通性不断增强;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核心-边缘”结构和“社群”结构;不同城市在网络中发挥着不同的“全球功能”和“国家功能”。(3)驱动因素方面,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演化由内生和外生驱动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内生驱动因素包括当代知识创新范式的转变、知识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演进、知识组合的特定方式、合作对象择取的“偏好依附”以及维持合作关系的“社会纽带”;外生驱动因素包括地理邻近、国家边界、区域协定以及殖民历史。展开更多
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时代,知识合作网络成为理解城市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即“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本文以“蜂鸣—管道”模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假设为基础,探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种不...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时代,知识合作网络成为理解城市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即“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本文以“蜂鸣—管道”模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假设为基础,探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种不同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蜂鸣与管道的测度方法;然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中国20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考察了网络中蜂鸣和管道的演化路径和组合特征,归纳出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不同类型;最后,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蜂鸣和管道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中的蜂鸣与管道表现出渐进积累和自我强化的空间演化特征;②根据蜂鸣和管道的组合特征,可将城市划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孤岛型”“内向型”4类,不同类型的城市在知识网络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进路径存在差异;③根据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蜂鸣与城市知识产出呈倒“U”型关系;管道与城市知识产出显著正相关;此外,两种合作模式在促进城市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展开更多
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②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③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展开更多
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多中心发展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国学者2012—2016年的论文发表数据,采用Taylor的多中心性测度,从知识规模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中国19个城...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多中心发展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国学者2012—2016年的论文发表数据,采用Taylor的多中心性测度,从知识规模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中国19个城市群知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进行量化,进而分析不同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发展状况、原因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城市群的知识规模分布和知识合作格局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城市群知识多中心发育优于中西部城市群,城市群形态与功能多中心发展整体匹配度高。(2)以中国19个城市群知识形态和功能多中心度的平均值为界,可将城市群分为4类:Ⅰ知识形态与功能均相对多中心发展的城市群,以长三角城市群最为典型;Ⅱ知识形态相对单中心但功能相对多中心发展的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Ⅲ知识形态与功能均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以宁夏沿黄城市群最为典型;Ⅳ知识形态相对多中心但功能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如成渝城市群。(3)中国城市群知识多中心发展是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知识形态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需重点加强知识创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对于知识功能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需积极打破知识流通壁垒,形成多元合作共享机制。展开更多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领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理邻近性和非地理邻近性之间的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文化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②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③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④地理邻近性与文化邻近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展开更多
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城市知识合作网络。通过边联系强度、节点中心性和QAP网络回归分析,研究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就空间格局而言,长三角知识流集中于沪宁合杭甬"Z"型发展带上,呈现出"富人俱乐部"现象。南京在长三角的知识生产力和控制力超越上海,居于首位。江苏城市的省内外合作量都较高且均衡,呈现多极发展。安徽城市的省内合作稀疏,主要靠合肥的对外合作发展。浙江的省内联系呈杭州和宁波双核格局,联系强度介于江苏和安徽之间。(2)就影响机制而言,人口规模、研发投入、高校数量对城际知识合作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的影响最突出。距离衰减效应仍然存在,行政边界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不如距离阻尼大。文化邻近性对长三角知识合作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等级效应较为明显。展开更多
除了经济本底、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自身禀赋外,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其在全球资本体系中的支配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在创新网络中的控制力。利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和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除了经济本底、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自身禀赋外,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其在全球资本体系中的支配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在创新网络中的控制力。利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和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分别构建了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和全球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并对比了两种网络的结构差异,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①空间结构方面,两种网络均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东-西”差距。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的顶级城市比科研合作网络中的顶级城市空间分布更为广阔。②拓扑结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总体网络连通性比科研合作网络更高。两种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也呈现出明显的“社群”结构和“中心-腹地”结构,但组织形式有所不同。③生产性服务业与科研合作实践逻辑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内在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参照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对象的世界城市网络系列研究选取全球526个主要城市,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分析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空间结构方面,“头部”城市格局稳定,欧美城市垄断明显;城市在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与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网络中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均呈现出非均衡特征,网络重心有显著的东移和南移趋势。(2)拓扑特征方面,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和连通性不断增强;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核心-边缘”结构和“社群”结构;不同城市在网络中发挥着不同的“全球功能”和“国家功能”。(3)驱动因素方面,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演化由内生和外生驱动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内生驱动因素包括当代知识创新范式的转变、知识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演进、知识组合的特定方式、合作对象择取的“偏好依附”以及维持合作关系的“社会纽带”;外生驱动因素包括地理邻近、国家边界、区域协定以及殖民历史。
文摘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时代,知识合作网络成为理解城市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即“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本文以“蜂鸣—管道”模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假设为基础,探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种不同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蜂鸣与管道的测度方法;然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中国20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考察了网络中蜂鸣和管道的演化路径和组合特征,归纳出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不同类型;最后,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蜂鸣和管道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中的蜂鸣与管道表现出渐进积累和自我强化的空间演化特征;②根据蜂鸣和管道的组合特征,可将城市划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孤岛型”“内向型”4类,不同类型的城市在知识网络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进路径存在差异;③根据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蜂鸣与城市知识产出呈倒“U”型关系;管道与城市知识产出显著正相关;此外,两种合作模式在促进城市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
文摘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②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③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
文摘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多中心发展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国学者2012—2016年的论文发表数据,采用Taylor的多中心性测度,从知识规模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中国19个城市群知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进行量化,进而分析不同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发展状况、原因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城市群的知识规模分布和知识合作格局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城市群知识多中心发育优于中西部城市群,城市群形态与功能多中心发展整体匹配度高。(2)以中国19个城市群知识形态和功能多中心度的平均值为界,可将城市群分为4类:Ⅰ知识形态与功能均相对多中心发展的城市群,以长三角城市群最为典型;Ⅱ知识形态相对单中心但功能相对多中心发展的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Ⅲ知识形态与功能均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以宁夏沿黄城市群最为典型;Ⅳ知识形态相对多中心但功能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如成渝城市群。(3)中国城市群知识多中心发展是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知识形态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需重点加强知识创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对于知识功能相对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群,需积极打破知识流通壁垒,形成多元合作共享机制。
文摘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领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理邻近性和非地理邻近性之间的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文化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②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③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④地理邻近性与文化邻近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文摘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城市知识合作网络。通过边联系强度、节点中心性和QAP网络回归分析,研究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就空间格局而言,长三角知识流集中于沪宁合杭甬"Z"型发展带上,呈现出"富人俱乐部"现象。南京在长三角的知识生产力和控制力超越上海,居于首位。江苏城市的省内外合作量都较高且均衡,呈现多极发展。安徽城市的省内合作稀疏,主要靠合肥的对外合作发展。浙江的省内联系呈杭州和宁波双核格局,联系强度介于江苏和安徽之间。(2)就影响机制而言,人口规模、研发投入、高校数量对城际知识合作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的影响最突出。距离衰减效应仍然存在,行政边界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不如距离阻尼大。文化邻近性对长三角知识合作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等级效应较为明显。
文摘除了经济本底、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自身禀赋外,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其在全球资本体系中的支配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在创新网络中的控制力。利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和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分别构建了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和全球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并对比了两种网络的结构差异,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①空间结构方面,两种网络均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东-西”差距。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的顶级城市比科研合作网络中的顶级城市空间分布更为广阔。②拓扑结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总体网络连通性比科研合作网络更高。两种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也呈现出明显的“社群”结构和“中心-腹地”结构,但组织形式有所不同。③生产性服务业与科研合作实践逻辑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