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2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1
作者 肖文交 宋东方 +6 位作者 brian FWINDLEY 李继亮 韩春明 万博 张继恩 敖松坚 张志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2-1545,共34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论相继运用于解释中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改革开放初期,李春昱先生等开创性地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析北疆及兴蒙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三大板块俯冲-碰撞的认识,并提出了索伦山至延边缝合线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多陆块碰撞模型;土耳其学者提出了单一岛弧增生模型,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等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划分了主要缝合带. 1999年,"中亚成矿域"概念被提出,并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全球三大成矿域.进入21世纪,鉴于中亚在大陆增生理论和成矿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中亚造山带研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在中亚地区布局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微陆块属性、蛇绿岩时代和构造背景、岩浆弧性质、增生楔识别和解剖、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洋中脊俯冲、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时空格架、大陆增生、增生成矿、构造叠加改造等.这些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展望未来,中亚造山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古亚洲洋早期演化历史及起始俯冲机制;(2)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Extroversion)的增生机制;(3)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4)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过程;(5)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6)中亚成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增生造山过程 成矿作用 研究进展 研究前沿
原文传递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厘定(英文) 被引量:84
2
作者 brian J. DARBY Gregory A. DAVIS +3 位作者 ZHANG Xiao-hui WU Fu-yuan Simon WILDE YANG Jin-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位于变质核杂岩的西侧 ,倾角 10~ 4 0°,构造标志指示向北西方向 (约 2 90°)剪切。与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相伴生的下盘糜棱岩剪切方向也是北西向 ,这与瓦子峪拆离断层运动相关。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锆石U Pb年龄、40 Ar/3 9Ar热年代学和上盘阜新盆地中生物地层的时代研究表明 ,地壳伸展和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2 7~ 116Ma)。我们未发现以前文献报道的医巫闾山是一对称的变质核杂岩的任何证据。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以及WNW侧的拆离断层的厘定会加深我们对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包括野外构造研究以确定拆离断层和下盘糜棱岩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采集样品以研究变质核杂岩的地质 /热年代学和变质核杂岩范围内的岩体成因。我们认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边界重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致使地壳升温 ,从而导致经造山作用而加厚的地壳垮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间山 变质核杂岩 瓦子峪拆离断层 中国辽宁
下载PDF
卫星观测在全球细颗粒物浓度长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4
3
作者 Aaron van Donkelaar Randall V.Martin +4 位作者 Michael Brauer brian L.Boys 王晓宇 张伊人 金泰廙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5,F0004,共6页
[背景]十余年的卫星观测提供了全球细颗粒物(PM2.5)人群暴露趋势和大小的信息。[目的]利用多个卫星的测量值推断的PM:5浓度,建立和改进大气PM2.5质量和趋势的全球暴露评估。[方法]结合3个卫星反演的PM25源数据,得出1998-2012年10km... [背景]十余年的卫星观测提供了全球细颗粒物(PM2.5)人群暴露趋势和大小的信息。[目的]利用多个卫星的测量值推断的PM:5浓度,建立和改进大气PM2.5质量和趋势的全球暴露评估。[方法]结合3个卫星反演的PM25源数据,得出1998-2012年10km×10km尺度上全球PM2.5估计值。对每一个源数据,通过GEOS—Chem化学物运输模型把气溶胶光学厚度总柱反演与近地面PM2.5联系起来,以表示当地的气溶胶光学性能和垂直廓线。从文献中收集210个全球基于地面的PM2.5观测值,用北美和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测量值来评估基于卫星的估计值。[结果]1998--2012年,全球人口加权的大气PM25浓度每年增加0.55gg/m3(95%CI:0.43~0.67)(2.1%/年;95%CI:1.6%-2.6%)。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PM2.5减少,但在一些发展中地区PM2.s的增加推动了这一全球性的变化。在东亚,PMzs水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个中期目标35μg/m3的人口比例从1998--2000年的51%上升到2010---2012年的70%。相比之下,北美高于WHO空气质量指南10μg/m3的人口比例,从1998--2000年的62%下降到2010---2012年的19%。北美及欧洲以外地区的卫星反演估计值和地面测量值之间存在关联(r=0.81;n=210;斜率=0.68)。卫星反演的估计值偏低,提示真实的全球浓度可能更高。[结论]卫星观测值提供了大气PM2.5浓度的全球性长期变化的新认识。从这项研究中获得的PM2.5的卫星反演估计值和地面观测值可供公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卫星 浓度 评估 长期暴露 观测 PM2.5 应用
原文传递
帕博利珠单抗单用或与放疗联用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两个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 被引量:70
4
作者 陈大卫(翻译) 于金明(校对) +18 位作者 Willemijn S M E Theelen Vivek Verma brian P Hobbs Heike M U Peulen Joachim G J V Aerts Idris Bahce Anna Larissa N Niemeijer Joe Y Chang Patricia M de Groot Quynh-Nhu Nguyen Nathan I Comeaux George R Simon Ferdinandos Skoulidis Steven H Lin Kewen He Roshal Patel John Heymach Paul Baas James W Welsh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841-1850,共10页
背景放疗可以提高整个机体对免疫治疗的应答。在Ⅱ期PEMBRO-RT研究和Ⅰ/Ⅱ期MDACC研究中,患有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入组,接受免疫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放疗联合疗法,或免疫治疗单一疗法。当上述2个研究单独分析时,... 背景放疗可以提高整个机体对免疫治疗的应答。在Ⅱ期PEMBRO-RT研究和Ⅰ/Ⅱ期MDACC研究中,患有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入组,接受免疫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放疗联合疗法,或免疫治疗单一疗法。当上述2个研究单独分析时,联合疗法组显示出潜在获益。由于每个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缓解率和结局并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然而却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因此,本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来判断放疗是否会改善转移性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应答。方法PEMBRO-RT和MDACC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岁,患有转移性NSCLC,且有≥1处未经放疗照射的病灶,以便进行射野外应答监测。PEMBRO-RT研究纳入曾接受过化疗患者,MDACC研究纳入曾接受过治疗或新诊断患者。2个研究中的患者均未接受过免疫治疗。在PEMBRO-RT研究中患者被等比例随机分配入组,并根据吸烟状态进行分层(分为<10年组和≥10年组)。MDACC研究的患者根据放疗计划可行性被等比例随机分配入2个受试组。由于联合治疗组的干预本质,每个研究中的放疗均不适用盲法。在2个研究中,不论是否进行放疗,均静脉滴入帕博利珠单抗(每3周200 mg)。在PEMBRO-RT研究中,在放疗(24 Gy 3次分割照射)结束后1周给予第1剂帕博利珠单抗。在MDACC研究中,在第1次放疗(50 Gy 4次分割照射或45 Gy 15次分割照射)同时给予帕博利珠单抗。仅检测未经照射病灶的应答。本研究的终点为最佳射野外(远隔)应答率(ARR)、最佳射野外疾病控制率(ACR)、12周时ARR、12周时A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2个研究的意向治疗(ITT)人群均纳入分析。PEMBRO-RT研究(NCT02492568)和MDACC研究(NCT02444741)均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发现纳入148例患者,76例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72例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放疗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3个月[四分位距(IQR):32.4~33.6]。14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博利珠单抗 非小细胞肺癌 放疗 汇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IMRT时代的第八版AJCC/UICC鼻咽癌临床分期建议 被引量:70
5
作者 潘建基 Wai Tong Ng +16 位作者 宗井凤 Lucy L.K.Chan brian O' Sullivan 林少俊 Henry C.K.Sze 陈韵彬 Horace C.W.Choi 郭巧娟 Wai Kuen Kan 肖友平 Xu Wei Quynh Thu Le Christine M.Glastonbury A.Dimtrios Colevas Randal S.Weber Jatin P.Shah Anne W.M.Lee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目的准确的分期系统对癌症的治疗至关重要。随着癌症分期和治疗方法的演变,需要不断评价分期的适用性和改进性。方法基于第7版AJCC/UICC分期回顾性分析香港和中国大陆2个肿瘤中心收治的1609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首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 目的准确的分期系统对癌症的治疗至关重要。随着癌症分期和治疗方法的演变,需要不断评价分期的适用性和改进性。方法基于第7版AJCC/UICC分期回顾性分析香港和中国大陆2个肿瘤中心收治的1609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首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核磁共振分期评估。结果无其他T3、T4期解剖结构受侵患者中,伴有咀嚼肌间隙(翼内肌和/或翼外肌)侵犯、椎前肌侵犯及咽旁间隙侵犯的三组患者之间0s相近。伴广泛软组织(上述侵犯结构以外的软组织)受侵患者OS与伴有颅内侵犯或颅神经侵犯相似。仅2%患者锁骨上窝以上淋巴结转移者直径〉6cm,其0s率与下颈淋巴结转移者类似。用下颈(环状软骨尾侧缘水平以下)代替锁骨上窝并不影响N分期之间的风险差异性。采用推荐的T、N分期,T。N。、T。N,期0s相近。结论经AJCC/UICC分期筹备委员会审阅后,建议第8版分期应将翼内肌/翼外肌从T。降到T:期,增加椎前肌为L期,用下颈取代锁骨上窝,将淋巴结最大直径〉6cm合并归为N,期,将T。、N,期统一归为Ⅳ。期。这些改变不仅使得相邻分期间风险差异性更好,而且使得临床实践性与全球适用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预后 TNM分期
原文传递
板液压成形及无模充液拉深技术 被引量:50
6
作者 朗利辉 Joachim Danckert +2 位作者 Karl brian Nielsen 张士宏 康达昌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4,共6页
板液压成形技术是液压成形技术中重要的一类 ,广泛地应用于宇航、汽车等工业领域。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和复杂几何形状零件的不断出现 ,更加突出此种技术的关键性。本文就板液压成形技术原理、数值模拟技术和分类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此种技... 板液压成形技术是液压成形技术中重要的一类 ,广泛地应用于宇航、汽车等工业领域。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和复杂几何形状零件的不断出现 ,更加突出此种技术的关键性。本文就板液压成形技术原理、数值模拟技术和分类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此种技术将来的发展 ,介绍了基于板液压成形技术的无模充液拉深技术 ,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此技术进行了分析 ,验证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成形 板成形 无模充液拉深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芪总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汪德清 丁保国 +3 位作者 Tomas G Neil 田亚平 王成彬 Tomlinson brian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高脂饲料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护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正常饲料(对照组,n=10)、高脂饲料(造模组,n=10)、高脂饲料加维生素E 400 IU·d^(-1)(VitE组,n=10)、高脂饲料加T...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高脂饲料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护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正常饲料(对照组,n=10)、高脂饲料(造模组,n=10)、高脂饲料加维生素E 400 IU·d^(-1)(VitE组,n=10)、高脂饲料加TFA 60 mg·d^(-1)(TFA 1组,n=15)和高脂饲料加TFA 120 mg·d^(-1)(TFA 2组,n=15)处理12 wk,动态监测(0、8和12 wk)血脂的变化,实验结束前,所有动物用CO_2处死,分别检测主动脉弓的病理变化和胆固醇的含量。结果 实验数据表明所有接受高脂饲料的动物血浆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主动脉弓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胆固醇含量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平均厚度比值均高于正常饲料组。TFA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P<0.05)、动脉壁中的胆固醇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比率;两种浓度的TFA(60和120 mg·d^(-1))能分别降低43.1%和63.0%的AS斑块面积;维生素E可降低动脉壁中的胆固醇沉积和动脉壁内膜与中膜比率(P<0.05),减低43.7%的AS斑块面积。在本实验中TFA和维生素E对甘油三脂代谢无影响。结论 TFA对高脂饲料诱导家兔AS形成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黄芪总黄酮 维生素E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活性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范伯丽 董会奕 +1 位作者 蒋宝琦 brian Tomlins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探讨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危险因子对血小板活性 ,内皮细胞功能及体内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应用安慰剂自身对照交叉设计方法 ,蛋氨酸负荷实验诱导 15个正常个体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检测轻中度同... 目的 探讨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危险因子对血小板活性 ,内皮细胞功能及体内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应用安慰剂自身对照交叉设计方法 ,蛋氨酸负荷实验诱导 15个正常个体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检测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及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 ,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 ,内皮细胞因子及体内氧化指标硫巴比妥酸反应物和结合二烯的影响。结果 蛋氨酸负荷后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6 5 6±1 83) μmol L比 (15 2 0± 3 0 1) μmol L ,P <0 0 0 1],并伴随范登伯因子 ,血浆凝血酶活化因子抑制剂 1和血浆 β 血栓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分别为 (6 8± 33) %比 (86± 13) % ,P <0 0 5 ,(35± 11)ng ml比(6 9± 38)ng ml,P <0 0 5 ,(78± 5 0 )U ml比 (12 5± 5 0 )U ml,P =0 0 5 8],而安慰剂负荷后则无变化。然而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和氧化状态无论在蛋氨酸负荷还是在安慰剂负荷前后均无变化。结论 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人体血小板活性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 ,提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小板 内皮细胞 活性 体内研究 危险因子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原文传递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53
9
作者 韩双彪 张金川 +4 位作者 brian HORSFIELD 蒋恕 李婉君 陈前 王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7-253,共7页
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 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对页岩中烃类运移的影响。研究认为,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隙是页岩气储层孔隙的4种类型,有机质表面的分散状孔隙多为nm级,石英碎屑可形成粒内或粒间孔隙,黄铁矿颗粒内部小晶体排列分布产生孔隙空间,黏土絮状沉淀形成片粒状结构孔隙,微裂隙普遍发育在页岩基质中,可达mm级。不同类型的孔隙能够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不同尺度的储集空间,页岩吸附含气量与表征孔隙特征的参数(TOC、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裂隙与粒间孔隙对页岩中烃类的运移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下古生界 页岩气 孔隙类型 储气 烃类运移
下载PDF
高导热大直径中间相沥青炭纤维的研制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46
10
作者 芦时林 brian Rand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中间相沥青炭纤维由于其石墨晶体结构沿纤维轴高度择优取向 ,具有极高的热导率。报道了高热导石墨材料开发研究的初步结果 :用萘系中间相沥青制备了大直径 ( 1 5μm~ 2 0 μm)炭纤维 ,并用测定炭丝电阻率的方法估算其热导系数。结果表... 中间相沥青炭纤维由于其石墨晶体结构沿纤维轴高度择优取向 ,具有极高的热导率。报道了高热导石墨材料开发研究的初步结果 :用萘系中间相沥青制备了大直径 ( 1 5μm~ 2 0 μm)炭纤维 ,并用测定炭丝电阻率的方法估算其热导系数。结果表明 ,尽管炭纤维的力学性能随丝径的增大而降低 ,但其热导率却随丝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电阻率 热导性 中间相沥青
下载PD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iver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nsights from transgenic knockout models 被引量:51
11
作者 Gourab Datta Barry J Fuller brian R Davidso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1期1683-1698,共16页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 major obstacle in liver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surgery.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liver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counteract this ...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 major obstacle in liver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surgery.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liver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counteract this injury will therefore reduce acute complications in hepatic resection and transplantation,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potential pool of usable donor grafts.The initial liver injury is initiat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hich cause direct cellular injury and also activate a cascade of molecular mediators leading to microvascular changes,increased apoptosis and acute inflammatory changes with increased hepatocyte necrosis.Some adaptive pathways are activated during reperfusion that reduce the reperfusion injury.IRI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neutrophils,natural killer T-cells cells,CD4+ T cell subtypes,cytokines,nitric oxide synthases,haem oxygenase-1,survival kinases such as the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Akt and nuclear factor κβ pathways.Transgenic animals,particularly genetic knockout models,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at elucidating mechanisms of liver ischaemia reperfusion injury and are complementary to pharmacological studies.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protein at the genetic level is more specific and maintained than pharmacological inhibitors or stimulants of the same protei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idence from knockout models of liver IRI abou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liver 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TRANSGENIC KNOCKOUT Nitric oxide synthase HAEM OXYGENAS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T cell receptor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overprinting of the Mesozoic Daqing Shan fold-and-thrust belt by the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50
12
作者 Gregory A.Davis brian J.Darby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1-20,共20页
The Early Cretaceous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of the Daqing Shan (Mtns.)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among the best exposed and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spatially isolated mcc'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ohhot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of the Daqing Shan (Mtns.)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among the best exposed and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spatially isolated mcc'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ll of these mcc's were formed within the basement of a Late Paleozoic Andean-style arc and across older Mesozoic fold-and-thrust belts of variable age and tectonic vergence. The master Hohhot detachment fault roots southwards within the southem margin of the Daqing Shan for an along-strike distance of at least 120 km. Its geometry in the range to the north is complicated by interference patterns between (1) primary, large-scale NW-SE-trend- ing convex and concave fault corrugations and (2) secondary ENE-WSW-trending antiforms and syn- forms that folded the detachment in its late kinematic history. As in the Whipple Mtns. of California, the Hohhot master detachment is not of the Wernicke (1981) simple rooted type; instead, it was spawned from a mid-crustal shear zone, the top of which is preserved as a mylonitic front within Carboniferous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its exhumed lower plate. 4~Ar-39Ar dating of siliceous volcanic rocks in basal sections of now isolated supradetachment basins suggest that crustal extension began at ca. 127 Ma, although lower-plate mylonitic rocks were not exposed to erosion until after ca. 119 Ma. Essentially synchronous cooling of bornblende, biotite, and muscovite in footwall mylonitic gneisses indicates very rapid exhumation and at ca. 122--120 Ma. Contrary to several recent reports, the master detachment clearly cuts across and dismembers older, north-directed thrust sheets of the Daqing Shah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 Folded and thrust-faulted basalts within its foredeep strata are as young as 132.6 ± 2.4 Ma, thus defining within 5--6 Ma the regional tectonic transition between crustal contraction and profound crustal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Yin Shah Daqing Shan Hohhot mcc Cretaceous extension
下载PDF
恢复力与可持续发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增强适应能力 被引量:42
13
作者 Carl Folke Steve Carpenter +4 位作者 Thomas Elmqvist Lance Gunderson C.S.Holling brian Walker 刘林群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2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由于在以往的自然资源政策上逐渐暴露出了两个带根本性的错误,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环境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行一场全球性的重大改革。第一个错误是毫无保留地假定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所作出的反应是呈线性关系、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由于在以往的自然资源政策上逐渐暴露出了两个带根本性的错误,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环境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行一场全球性的重大改革。第一个错误是毫无保留地假定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所作出的反应是呈线性关系、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第二个错误是认定人娄社会与天然系统可以分别对待,不必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然而,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证据表明,天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是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在其动态运行过程中均有其显著的极限,而且,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表现为一种紧密相联的、复杂的且不断演变的综合系统。本文是代表瑞典政府环境咨询委员会编写的一份报告的摘要,这份报告是作为向2002年8月26日~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献礼的论文而撰写的。从概念上说,恢复力是一种能缓冲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学习知识和求得发展的能力,我们将它作为在一个纷纭复杂、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是否真正懂得如何维护和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参照标准来使用。在社会、生态综合系统中,有两种有用的工具可用来提高恢复力,一种是结构严谨的工作方案,另一种是积极的适应力管理。这两种工具都需要而且有助于形成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具有灵活开放的组织机构和多层次的监管体制,允许学习适应力方面的知识和提高适应力但又不妨碍对来来的发展作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适应力管理 适应能力
下载PDF
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云才 Patrick MILLER brian KATEN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并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针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并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针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现代化的复杂过程和众多因子影响,建立以生产空间、居住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为主体,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动力与交通、建筑与院落、村镇聚落、自然生态空间、人工生态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环节共22个指标构成的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的评价体系,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典型,选取建筑空间、水系网络和农业景观3个核心因素进行传统性评价。在传统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为核心,探讨由传统文化景观战略点、文化景观廊道、文化景观的源与汇、踏脚石系统等构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空间 传统性 评价体系 整体保护 千灯—张浦片区
原文传递
管件内高压成形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郎利辉 苑世剑 +3 位作者 王仲仁 王小松 Joachim Danckert Karl brian Nielsen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利用管件内高压成形技术成形的工件具有质量轻、刚度好、装配零件少、后续装配工序少等诸多优点 ,在国外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汽车、宇航领域中。介绍并探讨了管件内高压成形技术的原理、优点。
关键词 液力成形 内高压成形 轻体件 应用
下载PDF
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汪德清 丁保国 +6 位作者 马艳青 赵海潞 Thomas G Neil Tomlinson brian 田亚平 王成彬 Critchley Julian AJH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 1%羧甲基纤维素钠 10ml·kg-1,TFA10 0mg·kg-1或维生素C (Ascorbicacid ,VC) 10 0 0mg·kg-1给小鼠灌胃 1h后 ,灌扑热息痛 10 0 0mg·kg-1,观察...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 1%羧甲基纤维素钠 10ml·kg-1,TFA10 0mg·kg-1或维生素C (Ascorbicacid ,VC) 10 0 0mg·kg-1给小鼠灌胃 1h后 ,灌扑热息痛 10 0 0mg·kg-1,观察小鼠死亡率的变化 ;提前 1h用不同剂量的TFA或VC处理后 ,再灌 40 0mg·kg-1的扑热息痛 ,检测血清酶学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变。结果 :给小鼠扑热息痛 10 0 0mg·kg-1灌胃组 ,2 4h后可致 80 %小鼠死亡 ;提前 1h用TFA10 0mg·kg-1或VC灌胃其死亡率可分别下降至 2 0 %和 0 %。血清转氨酶 (ALT)和病理切片显示当给 40 0mg·kg-1扑热息痛灌胃 2 4h后即可引起严重肝损伤 (ALT升高和肝组织大面积坏死 ,P <0 .0 0 1)。TFA或VC预防组 (提前 1h给药 )的肝损伤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 ,其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结论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黄酮 扑热息痛 肝损伤 维生素C 防护作用
下载PDF
浙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周本智 傅懋毅 +5 位作者 李正才 谢锦忠 Manuel Ruiz Perez brian Belcher 杨校生 吴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比较明显,乔木树种以青冈为主,灌木树种以柃木和木占优势,草本植物则以箬竹为主;(2)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乔木树种种数最多,草本植物稀少;就各层次而言,草本层物种数最多,乔木层和灌木层比较接近,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的趋势是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乔木层居中;以多种指标计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均显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层最低,尽管草本层具有最高的丰富度;(3)封育时间长、人为干扰轻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以及数量指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 群落 多样性指数 浙西北
下载PDF
Accretionary processes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38
18
作者 Wenjiao XIAO Dongfang SONG +6 位作者 brian FWINDLEY Jiliang LI Chunming HAN Bo WAN Ji'en ZHANG Songjian AO Zhiyong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29-361,共33页
As one of the largest Phanerozoic orogens in the world,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metallogene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 As one of the largest Phanerozoic orogens in the world,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and metallogene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accretionary processes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CAOB since the Peopled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During the early period(1950s-1970s),several geological theories were applied to explain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Central Asia.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was appli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and Xingmeng regions,and the opinion of subduction-collision between Siberian Kazakhstan and China-North Korea-Tarim plates was proposed.The idea of the Solonker-Yanbian suture zone was established.In the 1990s,the study of the CAOB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One school of scholars including geologis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proposed a multi-block collision model for the assemblage of the CAOB.In contrast,another school of scholars,led by a Turkish geologist,Celal Sengor,proposed that the Altaids was formed through the growth and strike-slip duplicates of a single island arc,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Altaids is a special type of collisional orogen.During this period,Chinese geologists carried out a lot of pioneering researches on ophiolites and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northern China,and confirmed the main suture zones accordingly.In 1999,the concept of"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was proposed,and it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metallogenic domains in the world.Since the 21st century,given the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continental accretion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the CAOB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efront.China has laid out a ser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Central Asia.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spawned,including the tectonic attribution of micro-continents,timing and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B Accretionary orogenic processes METALL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frontier
原文传递
Membrane-Transport Systems for Sucrose in Relation to Whole-Plant Carbon Partitioning 被引量:38
19
作者 brian G. Ayre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77-394,共18页
Sucrose is the principal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assimilated carbon in plants.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y influenc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by relieving product inhibition a... Sucrose is the principal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assimilated carbon in plants.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y influenc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by relieving product inhibition and contribute to plant vigor by controlling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and biomass partitioning. Sucrose is synthesized in the cytoplasm and may move cell to cell through plasmodesmata or may cross membranes to be compartmentalized or exported to the apoplasm for uptake into adjacent cells. As a relatively large polar compound, sucrose requires proteins to facilitate efficient membrane transport. Transport across the tonoplast by facilitated diffusion, antiport with protons, and symport with prot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ransport across plasma membranes, symport with protons and a mechanism resembling facilitated diffusion are evident.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only symport with protons is well establish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his review aims to integrate recent and older studies on sucrose flux across membranes with principles of whole-plant carbon parti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molecular transport membrane proteins phloem physiology gene expression.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跌倒风险、骨密度、肌力和体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32
20
作者 朱秀芬 彭志坚 +4 位作者 brian Lin 马大年 陈新 杨海明 林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与跌倒风险、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力、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 632例社区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问卷调研及骨密度筛查,筛查出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测定骨...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与跌倒风险、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力、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 632例社区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问卷调研及骨密度筛查,筛查出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测定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跌倒风险、肌力和腹部脂肪含量。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跌倒指数、体脂含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与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之间的相关性。BMD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脂含量,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对BMD的影响;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跌倒指数,分析体脂含量对BMD的影响。结果对筛查出的839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BMI、跌倒风险、腹部体脂含量、肌力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BMI、跌倒指数、肌力与BMD均显著相关(BMI r=0.161,跌倒指数r=0.238,肌力r=0.198,P均<0.001)。BMI、肌力、跌倒风险与BMD呈正相关;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等因素,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与BMD无显著相关(F=1.011,P>0.05)。结论跌倒风险和低BMD为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体脂含量与BMD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 肌力 跌倒风险 体脂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