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YZA2000模型模拟北京地区旱稻的适应性初探 被引量:34
1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5 位作者 BAM bouman 冯利平 Gon van Laar 王化琪 王璞 王志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67-1571,共5页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深等。利用2002年的数据对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等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ORYZA2000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旱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最终产量,尤其是在模拟穗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NRMSE值分别为45%、35%、57%、37%、35%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模拟模型 旱稻
下载PDF
基于ORYZA 2000模型的旱稻生长模拟及氮肥管理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亚龙 崔远来 +3 位作者 李远华 吕国安 冯跃华 bouman BAM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1-146,共6页
以旱稻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长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图解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物量、产量、作物吸氮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呈线性关系,模拟效果良好,但对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 以旱稻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长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图解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物量、产量、作物吸氮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呈线性关系,模拟效果良好,但对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欠佳,需做进一步研究。应用校正和验证的结果,结合肥料效应函数原理,对旱稻不同灌溉方式和密度管理下的氮肥经济最佳施肥量做了探讨,初步得出了该地区旱稻栽培氮肥经济最佳施肥量,丰富了作物模拟和节水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对以后旱稻发展及栽培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旱稻 肥料效应函数 氮肥
下载PDF
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及需水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7 位作者 邓伟 张天一 闫伟兄 张秋平 肉孜阿基 赵俊芳 杨婕 bouman B A M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1.1%。产量潜力与雨养产量之差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尚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旱稻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13mm,年际间变异为8.5%。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9.7%。全生育期的平均需水强度为5.3mmd-1,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为穗分化—开花阶段,平均为5.5mmd-1。北京地区生育期内的降水量不能完全满足旱稻的需水要求,50%的年份水分亏缺量在250mm以上,水分亏缺量多年平均值为226mm,年际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潜力 需水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光合生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秋平 杨晓光 +4 位作者 杨婕 王化琪 王璞 王志敏 bouma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2,共6页
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定点定位测定了充分灌溉、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前期充灌后期胁迫、全生育期胁迫4种灌溉处理下旱稻品种HD 297不同生育期内光合蒸腾等农田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旱稻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在旱稻生长前期... 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定点定位测定了充分灌溉、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前期充灌后期胁迫、全生育期胁迫4种灌溉处理下旱稻品种HD 297不同生育期内光合蒸腾等农田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旱稻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在旱稻生长前期,日变化曲线呈现“双峰”趋势,在作物生长后期,曲线呈现“单峰”变化趋势;旱稻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则在全生育期内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与温度日变化规律一致;旱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呈“L”型,6∶00最高,随后急剧下降,到18∶00达到最低值。不同的灌溉处理只影响作物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值的大小,不改变其变化趋势。在4个灌溉处理中,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水的处理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灌溉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北京地区旱稻适宜播种期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3 位作者 陈怀亮 冯利平 王化琪 B.A.M boum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970-6979,共10页
确定适宜播种期是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旱稻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水分因子条件下,北京地区... 确定适宜播种期是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旱稻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水分因子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安全播期的范围较广,多年平均为3月26日—6月4日;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最早播期有提前趋势,而最晚播种期有延后趋势。在同一年份内,播期不同旱稻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变化,呈现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播期过早或过晚导致生育期平均温度偏低是影响穗干物质累积且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才能获得高产。以90%—100%当年最高产量潜力作为适宜播期的产量指标,确定北京地区旱稻297的适宜播期变化在5月11日—5月19日之间,相应的产量变化在6689—7257kg/hm2范围内。研究方法可为其他地区旱稻的播期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可能播期 适宜播期 ORYZA2000模型
下载PDF
旱稻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婕 杨晓光 +2 位作者 王化琪 王璞 bouman B.A.M.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2-86,共5页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下旱稻水分耗散量和耗水强度又小于水稻对照;相同灌溉处理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水稻对照;而充足供水有利于旱稻根系在0~20cm表层发育,但不利于其根系在下层生长,而W2可促使根系下扎,更充分利用下层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erobic Rice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Chang-Ying Xue Xiao-Guang Yang +8 位作者 B.A.M. bouman Wei Deng Qiu-Ping Zhang Jie Yang Wei-Xiong Yan Tian-Yi Zhang A-Ji Rouzi Hua-Qi Wang Pu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589-1600,共12页
Aerobic rice is a new production system in which specially-developed varieties are grown under non-flooded, non-puddled, and non-saturated soil conditions. In 2003-2004, irrigation x Nitroge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 Aerobic rice is a new production system in which specially-developed varieties are grown under non-flooded, non-puddled, and non-saturated soil conditions. In 2003-2004, irrigation x Nitroge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near Beijing using variety HD297. Water treatments included four irrigation levels,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included different fertilizer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N splits. The highest yields were 4460 kg/ha with 688 mm of total (rain plus irrigation) water input in 2003 and 6 026 kg/ha with 705 mm of water input in 2004. Because of the quite even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n both years, the four irrigation treatments did not result in large differences of soil water conditions. There were few significant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biomass accumulation, but yield increased with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applied. High yields coincided with high harvest index and high percentages of grain fi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N either reduced biomass and yield or kept it at the same level as 0 N and consistently reduced the percentage grain filling and 1 000-grain weight. With the highest water application, five splits of N gave higher yield than three splits, whereas three splits gave higher yield than five splits with lower wat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orth China water productivity.
原文传递
Progress and Yield Bottleneck of Aerobic Ric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 Case Study of Varieties Handao 297 and Handao 502
8
作者 XIE Guang-hui YU Jun +1 位作者 WANG Hua-qi BAM boum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41-646,共6页
Aerobic rice has been considered a promising rice cultivation system as water scarcity is increasing in the worl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aerobic rice management research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 Aerobic rice has been considered a promising rice cultivation system as water scarcity is increasing in the worl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aerobic rice management research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cusing on yield formation and its bottleneck. High-yielding and good-quality aerobic rice varieties adapted to aerobic soil conditions have been released officially and adopted by farmers in North China. The varieties Handao 502 and Handao 297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varieties reaching a yield level ranging 3.5-5.0 t ha-1 with 450-650 mm water input. Compared with lowland rice, water input in aerobic rice was more than 50% lower, and water productivity was 60% higher. Researches on responses of rice cultivars to nitrate nitrogen (N) and ammonium N supplied at early growth stages provided the first evidence for a preference of aerobic rice HD297 for nitrate N supply, compared with the lowland rice variety. Zinc uptak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introduction of aerobic rice system on calcareous soils may increase zinc deficiency problems. Sink size was identified as the limitation of aerobic rice yield, because its spikelet number m-2 was too low (20000-24 000) compared with the lowland rice. For future research, more attention is suggested to be paid to yield formation focusing on effects of water regimes on tiller dynamics. Understanding of nutrient uptake and response to fertilization effects are also urgently required to establish optimized crop management technology. Additionally, alternative cropping systems based on aerobic ri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key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issues in the systems need to b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rice review water saving yield formation NITROGEN ZINC the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Similar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results in screening and referral colorectal cancer
9
作者 Sietze T van Turenhout Leo GM van Rossum +10 位作者 Frank A Oort Robert JF Laheij Anne F van Rijn Jochim S Terhaar sive Droste Paul Fockens René WM van der Hulst Anneke A bouman Jan BMJ Jansen Gerrit A Meijer Evelien Dekker Chris JJ Muld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8期5397-5403,共7页
AIM: To im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results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cases from screening and referral cohorts. METHODS: In this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wo prospective coh... AIM: To im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results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cases from screening and referral cohorts. METHODS: In this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wo prospective cohorts of CRC cases were compared. The first cohort was obtained from 10 322 average risk subjects invited for CRC screening with FIT, of which, only subjects with a positive FIT were referred for colonoscopy. The second cohort was obtained from 3637 subjec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colonoscopy with a positive FIT result. The same FIT and positivity threshold (OC sensor; ≥ 50 ng/mL) was used in both cohorts. Colonoscopy was performed in all referral subjects and in FIT positive screening subjects. All CRC cases were selected from both cohorts. Outcome measurements were mean FIT results and FIT scores per tissue tumor stage (T stage).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eighteen patients with CRC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28 cases obtained from the screening cohort (64% male; mean age 65 years, SD 6.5) and 90 cases obtained from the referral cohort (58% male; mean age 69 years, SD 9.8). The mean FIT results found were higher in the referral cohort (829 ± 302 ng/mLvs 613 ± 368 ng/mL,P = 0.02). Tissue tumor stage (T stag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 between both populations [screening population: 13 (46%) T1, eight (29%) T2, six (21%) T3, one (4%) T4 carcinoma; referral population: 12 (13%) T1, 22 (24%) T2, 52 (58%) T3, four (4%) T4 carcinoma], and higher T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FIT results (P < 0.001). Per tumor st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FIT results was observed (screening vs referral: T1 498 ± 382 ng/mL vs 725 ± 374 ng/mL, P = 0.22; T2 787 ± 303 ng/mL vs 794 ± 341 ng/mL, P = 0.79; T3 563 ± 368 ng/mLvs 870 ± 258 ng/mL,P = 0.13; T4 not available). After correction for T stage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FIT results were observed between both types of cohorts (P = 0.10). CONCLUSION: Differences in T stage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eening population Referral cohort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Tumor stage distribution Colorectal cancer
下载PDF
最好的荷兰乳制品——奶酪
10
作者 bouman 《中国乳业》 2006年第10期21-22,共2页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及高层论坛上,韩国、日本、德国、荷兰奶业交流专场吸引了众多中外奶业界同仁。国外专家关于本国奶牛养殖业、乳品加工业的精彩报告,使与会代表对各国的奶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本刊编辑部...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及高层论坛上,韩国、日本、德国、荷兰奶业交流专场吸引了众多中外奶业界同仁。国外专家关于本国奶牛养殖业、乳品加工业的精彩报告,使与会代表对各国的奶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本刊编辑部,对各位国外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现分韩国篇、日本篇、德国篇、荷兰篇四个部分予以刊登,以飨读者,希望对中国建设现代奶业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酪生产 荷兰 乳制品 总产量 制作 世界 历史
下载PDF
住宅的使命,荷中建筑师为蚁族而设计
11
作者 Ole bouman Jorn Konijn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展览展出的项目,是由荷兰建筑师协会(NAi)带领荷兰和中国的10个建筑事务所一起,为中国万科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京实施的一个真实项目所展开的工作。10家事务所包括:来自荷兰的NL、Arons&Gelauff、NEXT、Barcode、KCAP;来自中国的都... 展览展出的项目,是由荷兰建筑师协会(NAi)带领荷兰和中国的10个建筑事务所一起,为中国万科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京实施的一个真实项目所展开的工作。10家事务所包括:来自荷兰的NL、Arons&Gelauff、NEXT、Barcode、KCAP;来自中国的都市实践、标准营造、南沙原创、源计划及中央美术学院A9工作室。这些事务所的规模、背景、经验和工作方式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师 建筑事务所 房地产开发公司 住宅 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 NEXT 标准营造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旱稻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杨晓光 B.A.M.bouman +5 位作者 张秋平 薛昌颖 张天一 许剑勇 王璞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1,共5页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析了旱稻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平均为560.1mm;日平均孕穗~开花期最高为6.8mm/d,年际变化幅度很小。旱稻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平均为1.07,在孕穗~开花期最大,为1.49,其次为开花~成熟阶段,平均为1.20,拔节~孕穗最小为0.87;在北京气候背景下,旱稻作物系数与出苗后天数和大于0℃积温具有较好的三次多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作物系数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对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赵俊芳 杨晓光 +3 位作者 陈斌 王化琪 王志敏 B.A.M.bouman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稻根系大部分根干重都集中在地表以下30cm内;不同灌水处理对根量及其分布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灌水量越少,水分胁迫处理下的根系系统在30cm以下分布相对越多,中下... 通过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稻根系大部分根干重都集中在地表以下30cm内;不同灌水处理对根量及其分布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灌水量越少,水分胁迫处理下的根系系统在30cm以下分布相对越多,中下层土壤中根系占的百分率越高;其中限量灌溉Ⅱ产量较充分灌溉处理减幅最小,穗粒数减幅也最小,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根冠比次高,增加了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减少了灌溉水的投入。在水资源缺乏的北京地区,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处理 旱稻 根系生长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水分处理旱稻农田蒸散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5
14
作者 崔晓军 薛昌颖 +4 位作者 杨晓光 杨婕 张秋平 王化琪 B.A.M.bouma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4,共6页
该文通过2001~2004年4年北京地区旱稻田间试验,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计算了旱稻农田蒸散量,用微型棵间蒸渗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农田土壤棵间蒸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旱稻生长期间的农田蒸散特征、土壤棵间蒸发特征和... 该文通过2001~2004年4年北京地区旱稻田间试验,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计算了旱稻农田蒸散量,用微型棵间蒸渗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农田土壤棵间蒸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旱稻生长期间的农田蒸散特征、土壤棵间蒸发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的农田蒸散量为574~630mm,年际间略有波动;日蒸散强度孕穗~抽穗期最高,平均为9.8mm/d,该阶段为旱稻需水关键期;在出苗~拔节期间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农田蒸散量比例最大,在此生育阶段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土壤蒸发无效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限量灌溉处理中以前期适当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农田蒸散量 土壤棵间蒸发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俊芳 杨晓光 +2 位作者 王志敏 王化琪 B.A.M.bouma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11-113,共3页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旱稻 50 2”、“津稻 3 0 5”拔节期和开花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一致 ,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中间高、两头低变化趋势 ,水分利用效率均呈“L...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旱稻 50 2”、“津稻 3 0 5”拔节期和开花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一致 ,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中间高、两头低变化趋势 ,水分利用效率均呈“L”型趋势。充分灌溉和水分胁迫处理“旱稻 50 2”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津稻 3 0 5”。“旱稻50 2”和“津稻 3 0 5”农业用水 (灌溉 +降水 )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 ,2品种水分胁迫处理下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充分灌溉处理 ,“津稻 3 0 5”农业用水和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旱稻 5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旱稻 水分利用效率 田间试验 拔节期 开花期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被引量:14
16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4 位作者 邓伟 张秋平 闫伟兄 王化琪 B.A.M.bouma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82,共7页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mm可增产约3000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mm时可增产1000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g/kg,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g/kg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优化灌溉制度
下载PDF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3 位作者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43-1148,共6页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产量适应性 耗水特征 降水耦合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难以复制的中国
18
作者 何润(译) 苏杭(校) 《时代建筑》 2018年第2期56-57,共2页
我曾获得过建筑历史的学位,建筑历史这门学科不仅研究有关建筑的历史,也将建筑看作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国建筑 复制 建筑历史 构成要素 人类历史
下载PDF
黑洞画像
19
作者 Katherine L.bouman 《科技纵览》 2020年第2期26-33,共8页
去年4月,我参与的一个研究团队发布了一张多数天文学家做梦也没想到会看到的照片:遥远星系中心的一个巨大黑洞.许多人对我们完成这一壮举感到震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团队必须构造一个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研发一... 去年4月,我参与的一个研究团队发布了一张多数天文学家做梦也没想到会看到的照片:遥远星系中心的一个巨大黑洞.许多人对我们完成这一壮举感到震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团队必须构造一个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研发一项新技术.我们的团队由来自20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电天文学 黑洞 星系中心 研究团队 天文学家 虚拟望远镜
原文传递
早期高容量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的生存及肾功能恢复的影响:一项前瞻、随机试验
20
作者 CatherineS.C.bouman,MD HeleenM.Oudemans-vanStraaten,MD,PhD JanG.P.Tijssen,MD,PhD DurkF.Zandstra,MD,PhD JozefKesecioglu,MD,PhD 《世界医学杂志》 2003年第7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对有循环呼吸功能不全的早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的开始时间和超滤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为28天死亡率和肾功能恢复。设计:随机、对照、双中心研究。背景:一个大学医院的封闭式多学科加强... 目的:研究对有循环呼吸功能不全的早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的开始时间和超滤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为28天死亡率和肾功能恢复。设计:随机、对照、双中心研究。背景:一个大学医院的封闭式多学科加强医疗病房(30张床)和一个教学医院的封闭式多学科加强医疗病房(18张床)。患者和干预:将给予大量的液体复苏、正性肌力支持和大剂量利尿剂静脉注射后仍然少尿的106名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35名患者应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72L—96L每24小时),35名患者应用早期低容量血液滤过治疗(24L—36L每24小时),另外36名患者应用晚期低容量血液滤过治疗(24L—36L每24小时)。结果:超滤率中位数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48.2(42.3—58.7)m1·kg^-1·hr^-1,在早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20.1(17.5—22.0)m1·kg^-1·hr^-1,在晚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19.0(16.6—21.1)m1·kg^-1·hr^-1。28天生存率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74.3%,在早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75.0%(P=0.80)。平均来说,收入早期组的患者7小时后,收入晚期组的患者42小时后开始血液滤过。除了一名早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的患者外,所有的住院生存者均在出院时恢复了肾功能。住院生存者的肾功能衰竭持续时间中位数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4.3(1.4-7.8)天,在早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3.2(2.4-5.4)天,在晚期低容量血液滤过组中为5.6(3.1—8.5)天(P=0.25)。结论:在本项关于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重症患者的研究中,应用高超滤容量或早期使用血液滤过没有改善28天生存率和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高容量 血液滤过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 机械通气 休克 少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