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机理及钻井液优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董兵强 邱正松 +4 位作者 陆朝晖 张烨 邓智 孙泽宁 张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0,共6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入侵将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难题。通过岩心分析技术、岩心流动实验等系统分析了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主要损害机理,统计并分析了现场钻井液存在的技术难题,并优化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保护... 致密砂岩气储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入侵将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难题。通过岩心分析技术、岩心流动实验等系统分析了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主要损害机理,统计并分析了现场钻井液存在的技术难题,并优化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保护钻井液。研究结果表明,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具有中-粗砂状结构,胶结致密,孔喉细小,含敏感性黏土矿物,储层潜在严重的水锁伤害与中等偏强的水敏性及应力敏感性损害(临界压力为7.0 MPa),潜在中等偏弱的速敏性(临界流速为0.75 mL/min)、盐敏性(临界矿化度为7500 mg/L)、碱敏性(临界pH值为10.0)及土酸敏感性损害;临兴区块主要存在储层损害、钻井液漏失、井眼垮塌、摩阻扭矩大与井眼清洁等钻井液技术难题。优化出的钻井液封堵性能良好,滤液表面张力低(23.3 mN·m-1),能减少固相侵入,削弱水锁效应,提高岩石渗透率恢复值至91.3%,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性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储层保护钻井液完全满足复杂井段或水平井段钻进的钻井液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伤害 钻井液 临兴区块 纳米乳液
下载PDF
Bevacizumab biosimilar LY01008 compared with bevacizumab(Avastin)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metastatic,or recurrent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ed,phase Ⅲ trial 被引量:8
2
作者 Yuankai Shi Kaijian Lei +73 位作者 Yuming Jia bingqiang Ni Zhiyong He Minghong Bi Xicheng Wang Jianhua Shi Ming Zhou Qian Sun Guolei Wang Dongji Chen Yongqian Shu Lianke Liu Zhongliang Guo Yong Liu Junquan Yang Ke Wang Ke Xiao LinWu Tienan Yi Debin Sun Mafei Kang Tianjiang Ma Yimin Mao Jinsheng Shi Tiegang Tang Yan Wang Puyuan Xing Dongqing Lv Wangjun Liao Zhiguo luo Bin Wang Xiaohong Wu Xiaoli Zhu Shuhua Han Qisen Guo Rongyu Liu Zhiwei lu Jianyong Zhang Jian Fang Changlu Hu Yinghua Ji Guolong Liu Hong lu Dedong Wu Junhong Zhang Shuyang Zhu Zheng Liu Wensheng Qiu Feng Ye Yan Yu Yanqiu Zhao Qinhong Zheng Jun Chen Zhanyu Pan Yiping Zhang Wenjuan Lian Bo Jiang Bo Qiu Guojun Zhang Hua Zhang Yanju Chen Yuan Chen Hongbing Duan Manxiang Li Shengming Liu Lijun Ma Hongming Pan Xia Yuan Xueli Yuan Yulong Zheng Emei Gao Li Zhao Shumin Wang Can Wu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1年第9期889-903,共15页
Background: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re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consistency,and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equivalence of bevacizumab biosimilar LY01008 with reference bevacizumab(Avastin... Background: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re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consistency,and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equivalence of bevacizumab biosimilar LY01008 with reference bevacizumab(Avastin).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im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Y01008 with Avastin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StageⅢB-ⅣNSCLC patients with evaluable lesions,good physical status,and adequate organ functions from 67 centers across China were randomized in a ratio of 1:1 to receive LY01008 or Avastin 15 mg/kg intravenously in combination with paclitaxel/carboplatin(combined treatment)for 4-6 cycles,followed by maintenance monotherapy with LY01008 until disease progression,intolerable toxicity,or death.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in accordance with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version 1.1 confirmed by independent radiological review committees(IRRC).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disease control rate(DCR),duration of response(DoR),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verall survival(OS),and safety.This study was registered in Clinical Trials.gov(NCT03533127).Results:Between December 15^(th),2017,and May 15^(th),2019,a total of 649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the LY01008(n=324)or Avastin(n=325)group.As of September 25th,2019 for primary endpoint analysis,589 patients received ORR evaluation,with a median number of combined treatment cycles of 5(range 1-6)andmedian duration of treatment of 3.0(range 0.0-5.1)months.ORRof responseevaluable patients in the LY01008 and Avastin groups were 48.5% and 53.0%,respectively.The stratified ORR ratio was 0.91(90%CI 0.80-1.04,within the prespecified equivalence margin of 0.75-1.33).Up to May 15^(th),2020,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13.6(range 0.8-28.4)months,no notable differences in DCR,median DoR,median PFS,median OS,and 1-year OS rat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LY01008 and Avastin groups.There were no clin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ANGIOGENESIS anti-VEGF monoclonal antibody AVASTIN BEVACIZUMAB BIOSIMILA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Y01008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原文传递
医学影像疾病诊断的残差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涛 霍兵强 +1 位作者 陆惠玲 师宏斌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79-2092,共14页
残差神经网络(residual neural network,ResNet)及其优化是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医学图像领域应用广泛,在肿瘤、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分期、转移、治疗决策和靶区勾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残差神经网... 残差神经网络(residual neural network,ResNet)及其优化是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医学图像领域应用广泛,在肿瘤、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分期、转移、治疗决策和靶区勾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残差神经网络的学习优化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残差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优化,从激活函数、损失函数、参数优化算法、学习衰减率、归一化和正则化技术等6方面进行总结,其中激活函数的改进方法主要有Sigmoid、tanh、ReLU、PReLU(parameteric ReLU)、随机化ReLU(randomized leaky ReLU,RReLU)、ELU(exponential linear units)、Softplus函数、NoisySoftplus函数以及Maxout共9种;损失函数主要有交叉熵损失、均方损失、欧氏距离损失、对比损失、合页损失、Softmax-Loss、L-Softmax Loss、A-Softmax Loss、L2 Softmax Loss、Cosine Loss、Center Loss和焦点损失共12种;学习率衰减总结了8种,即分段常数衰减、多项式衰减、指数衰减、反时限衰减、自然指数衰减、余弦衰减、线性余弦衰减和噪声线性余弦衰减;归一化算法有批量归一化和提出批量重归一化算法;正则化方法主要有增加输入数据、数据增强、早停法、L1正则化、L2正则化、Dropout和Dropout Connect共7种。综述了残差网络模型在医学图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梳理了残差神经网络在肺部肿瘤、皮肤疾病、乳腺癌、大脑疾病、糖尿病和血液病等6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对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残差神经网络 优化算法 医学图像 疾病诊断
原文传递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领域
4
作者 陈炳强 韩露 +1 位作者 陈炳耀 张志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7-41,48,共6页
水性丙烯酸树酯因其绿色环保、耐酸、耐碱、耐候性强、成膜性好、使用安全、施工性能良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介绍了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基本性质,归纳了几种常用丙烯酸树脂合成方式的优缺点。然后叙述了丙烯酸树脂的常用改性... 水性丙烯酸树酯因其绿色环保、耐酸、耐碱、耐候性强、成膜性好、使用安全、施工性能良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介绍了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基本性质,归纳了几种常用丙烯酸树脂合成方式的优缺点。然后叙述了丙烯酸树脂的常用改性方式,接着探讨了丙烯酸树脂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建筑行业、汽车行业、金属防护和木质家具等领域。最后,分析了目前丙烯酸树脂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包括通过引入新的单体、交联剂或助剂,采用先进的合成工艺,进一步提升水性丙烯酸树脂的耐水性、硬度、耐磨性等综合性能;继续深化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环保性能研究,开发更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更高生物降解性的产品;进一步拓展到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加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丙烯酸树脂 合成方式 改性方法 应用领域 展望
下载PDF
考虑高海拔环境及焊料层缺陷的IGBT芯片温升与识别模型
5
作者 王炳强 律方成 +11 位作者 张春阳 刘洪春 平措顿珠 刘轩仪 袁成 徐文扣 王平 耿江海 刘云鹏 杜娟 曾俊 次德吉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7,共14页
针对焊接型IGBT模块缺少相应的高海拔地区的电热耦合模型,同时有关高海拔地区由于焊料层缺陷导致芯片失效的研究也少之又少。根据IGBT模块内部电场、热场的耦合作用关系,以焊接型IGBT为研究对象,建立芯片焊料层不同缺陷类型及缺陷比例... 针对焊接型IGBT模块缺少相应的高海拔地区的电热耦合模型,同时有关高海拔地区由于焊料层缺陷导致芯片失效的研究也少之又少。根据IGBT模块内部电场、热场的耦合作用关系,以焊接型IGBT为研究对象,建立芯片焊料层不同缺陷类型及缺陷比例的高海拔地区焊接型IGBT电热耦合模型,分析了海拔高度以及焊料层空洞、裂纹以及脱落缺陷对焊接型IGBT最大结温的影响,并从机理上做出相应解释,同时提出了高海拔地区焊接型IGBT焊料层缺陷识别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芯片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高海拔地区芯片温升较低海拔地区明显;不同的缺陷类型、缺陷比例对芯片温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当缺陷比例超过5%后,脱落对芯片温度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裂纹缺陷和空洞缺陷,同时,所提缺陷识别模型能准确地获取芯片焊料层的缺陷类型和比例,对焊料层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本文研究为高海拔地区焊接型IGBT焊料层健康状态检测,提高IGBT模块运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型IGBT 高海拔 电热耦合 焊料层 状态监测
下载PDF
10~50MHz地基低频射电天文数字接收机及上位机软件研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丙强 白宇 +5 位作者 路光 平劲松 王明远 杨文军 王震 严发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1-904,共14页
低频段(<50 MHz)射电观测,是研究射电爆发、恒星形成、宇宙初期状态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对该频段相关仪器研究较少.本文从关键器件选型、仿真与设计、接口和通讯、功能模块等方面,对组成地基低频射电观测系统的核心部件——数字接收机... 低频段(<50 MHz)射电观测,是研究射电爆发、恒星形成、宇宙初期状态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对该频段相关仪器研究较少.本文从关键器件选型、仿真与设计、接口和通讯、功能模块等方面,对组成地基低频射电观测系统的核心部件——数字接收机与上位机软件进行论述.数字接收机由采集卡和工控机构成,采集卡配置包含AD9265芯片和K7系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数字接收机探测频率覆盖1~62.5 MHz,接收功率范围-78~-6 dBm,拥有先进的频率分辨率(15.3 kHz)和时间分辨率(0.5~32 ms).为满足射电观测显示与存储需求,研发了具有针对性的上位机软件解决方案.软件支持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PCIe)数据传输协议,支持实时频谱显示、数据存储和交互操作,具有全频带内强度图显示与图像自动保存功能.自主研制的数字接收机与上位机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新疆奇台观测站低频(10~50 MHz)射电观测设备,该设备自2021年6月投入运行,捕获多次太阳射电暴事件.将观测结果与澳大利亚Learmonth观测设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奇台站低频射电观测系统探测精度更为精细、探测频率更低,性能指标位于国际前列.系统后期可开展星-地协同观测,推动我国低频段射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射电 地基观测 数字接收机 太阳射电爆发
下载PDF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高精度数据处理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炳强 刘智强 +3 位作者 简程航 鲁泽宇 张双成 罗强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125-129,138,共6页
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影响面积最广泛且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地面沉降速率较大,累计沉降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沉降发育程度高的地区面积逐步增大。北京市早在2002年就开始建设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影响面积最广泛且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地面沉降速率较大,累计沉降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沉降发育程度高的地区面积逐步增大。北京市早在2002年就开始建设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的监测系统,但随着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监测点周边环境受到影响,势必会对监测成果精度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个问题,简要介绍了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着重介绍了GNSS在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包括地面沉降监测网的构成以及沉降监测数据处理方案。对北京市2020年的GNSS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显示基于GNSS得到的监测成果整体是可靠的,能够反映出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的区域及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京地面沉降 数据处理 精度分析 沉降结果分析
下载PDF
面向控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建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兵强 廉志强 +3 位作者 周鑫 仇小杰 鲁峰 黄金泉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3年第S02期18-25,共8页
建立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维稳态模型。特别是对于三模态燃烧,引入一维气体动力学控制方程来描述流动的轴向分布。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考虑体积效应的一维动态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后,设计了三... 建立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维稳态模型。特别是对于三模态燃烧,引入一维气体动力学控制方程来描述流动的轴向分布。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考虑体积效应的一维动态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后,设计了三输入一输出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一维模型 动态模型 容积动力学
下载PDF
A new indium-based MOF as the highly stable luminescent ultra-sensitive antibiotic detector 被引量:1
9
作者 Wenjuan Ji Guojiao Wang +8 位作者 bingqiang Wang Bo Yan lulu Liu lu Xu Tiantian Ma Shuqin Yao Yunlong Fu Lingjuan Zhang Quanguo Zhai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A novel luminescent double-interpenet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named{[In_(6)(O)_(3)(BTB)_(4)]·3H_(2)O}_(n)(1),i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the tritopic linkers(1,3,5-tris(4-carboxyphenyl)benzene(H_(... A novel luminescent double-interpenet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named{[In_(6)(O)_(3)(BTB)_(4)]·3H_(2)O}_(n)(1),i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the tritopic linkers(1,3,5-tris(4-carboxyphenyl)benzene(H_(3)BTB))and tetranuclear clusters[In_(4)O_(2)(COO)_(8)].1 features 3,8-connected dual-wall"cage-in-cage"and exhibits excellent chemical stability owing to its high connectivity and double-interpenetrated architectures.Moreover,it could rapidly detect thiamphenicol(THI),nitrofurazone(NFZ),and nitrofurantoin(NFT)antibiotics in N,N-dime-thylformamide(DMF)with superior detection sensitivity(Ksv)and low detection limits(LOD)of 4.52×10^(3)M^(-1)and 348.6 ppm,1.43×10^(5)M^(-1)and 13.8 ppm,and 1.47×10^(5)M^(-1)and 12.1 ppm for THI,NFZ,and NFT,respectively.Additionally,compound 1 exhibits good selectivity and recyclability.It is also effectively used to detect NFT in the milk sample.Furthermore,the mechanism of luminescence quenching was reveal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The occurrence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affect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of NFT and NFZ.The design of indium-based MOFs has the potential to detect antibiotic residues in f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OROUS INDIUM Stability Luminescent sensitive Antibiotic detection
原文传递
Assembly of Nanowires into Macroscopic One‑Dimensional Fibers in Liquid State 被引量:1
10
作者 Wentao Cao Xinyu Zhao +2 位作者 bingqiang lu Daxiang Cui Feng Chen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SCIE EI 2023年第3期928-954,共27页
Natural structural materials,such as spider silk,wood,and bone,ar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ideal combinations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The exceptional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these bio... Natural structural materials,such as spider silk,wood,and bone,ar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ideal combinations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The exceptional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these biological materials can be ascribed to their multiscale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s and components.Mimicking the hierarchical assembly feature of natural materials,artificial fibers,which are generated through the one-dimensional(1D)assembly of nanowires,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with remarkable flexibility and functionality.Furthermore,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nanowires’1D assembly can bridge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wires with their potential functional applications.This tutorial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ssembly of nanowires into macroscopic 1D fibers in the liquid state.We begin by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for assembling nanowires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n,illustrate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storage,sensors,biomedical engineering,etc.Finally,a brief summary and some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nanowires’1D assembly are also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dimensional assembly NANOWIRES Fibers Liquid state
原文传递
城市CORS系统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炳强 刘智强 +2 位作者 鲁泽宇 简程航 张双成 《城市地质》 2022年第1期85-88,共4页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GNSS高精度后处理软件GAMIT/GLOBK,对2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基线与平差解算。结果表明:CORS站解算结果大地高精度都在2 mm之内,其中有23个站的高程误差小于1 mm,占总数的88.5%,可以得到高精度解算成果。将...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GNSS高精度后处理软件GAMIT/GLOBK,对2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基线与平差解算。结果表明:CORS站解算结果大地高精度都在2 mm之内,其中有23个站的高程误差小于1 mm,占总数的88.5%,可以得到高精度解算成果。将部分已有的CORS站纳入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可以弥补监测站的数量不足,改善监测网型,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S系统 地面沉降 大地高精度 监测网型
下载PDF
基于NRC和多模态残差神经网络的肺部肿瘤良恶性分类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兵强 周涛 +2 位作者 陆惠玲 董雅丽 刘珊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7,75,共10页
针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时的网络退化、特征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负表示分类和多模态残差神经网络的肺部肿瘤(residual neural network-non negativ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resnet-NRC)良恶性分类方法。使用迁... 针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时的网络退化、特征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负表示分类和多模态残差神经网络的肺部肿瘤(residual neural network-non negativ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resnet-NRC)良恶性分类方法。使用迁移学习将预训练残差神经网络模型初始化参数;分别用CT、PET和PET/CT 3个模态的数据集训练残差神经网络,提取全连接层的特征向量;采用非负表示分类器(non-negativ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NRC)对特征向量进行非负表示,求解非负系数矩阵;利用残差相似度进行肺部肿瘤良恶性分类。通过AlexNet、GoogleNet、ResNet-18/50/101模型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esNet-NRC分类效果优于其它模型,且特异性和灵敏度等各项评价指标也较高,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差神经网络 多模态医学图像 肺部肿瘤 迁移学习 NRC算法
原文传递
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诊治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奇 宋勰 +3 位作者 刘丙强 刘方峰 卢俊 常宏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例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岁。腹痛、腹胀表现1例,左上... 目的探讨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例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岁。腹痛、腹胀表现1例,左上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查体发现1例;2例合并门脉高压症,女性患者均有2次妊娠史,1例左上腹触及搏动性包块,3例患者均行腹部强化CT检查。1例行介入支架腔内隔绝+瘤腔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未输血;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脾静脉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约400 ml,输注红细胞6 U,血浆600 ml。3例均治疗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发生。介入治疗者随访2年3个月,无不适。手术者1例随访6年,预后较好,另1例失访。结论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脾动脉瘤 临床方案 治疗
原文传递
一种改良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刘丙强 倪庆强 +5 位作者 于泽涛 贾洪涛 刘方峰 李洪光 卢俊 常宏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胰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改良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目的观察改良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胰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改良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术后胰瘘39.5%(30/76),其中A级胰瘘为30.3%(23/76),B级胰瘘为9.2%(7/76),无C级胰瘘。结论改良的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可以有效的减少严重胰瘘的发生,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瘘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易误诊的肝脏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
15
作者 吴奇 宋勰 +4 位作者 牛哲禹 刘丙强 刘方峰 卢俊 常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43-2846,共4页
肝脏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海绵状血管瘤变性改变引起的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病理特征的变化改变了影像学特征,使这种不典型的血管瘤易被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目前虽然对其影像学表现研究较多,但诊断仍困难,... 肝脏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海绵状血管瘤变性改变引起的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病理特征的变化改变了影像学特征,使这种不典型的血管瘤易被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目前虽然对其影像学表现研究较多,但诊断仍困难,报道的大多数是因误诊为恶性而切除,术前确诊率低。现就肝脏硬化性血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瘤 诊断 体层摄影术 治疗学
下载PDF
重力流主导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模式--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炳强 邵龙义 +5 位作者 王伟超 黄献好 刘文进 张少林 张浩 鲁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6-1127,共22页
深水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油气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结合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粒度分析,对深水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垂向组合、成因机制以及沉积... 深水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油气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共和盆地下三叠统为例,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结合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粒度分析,对深水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垂向组合、成因机制以及沉积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深水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底流沉积以及深水悬浮沉积,其中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又可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三种类型。滑塌沉积常见以同沉积褶皱为代表的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砂岩为主,内部可见砂质团块、泥砾或泥质撕裂屑,块状砂岩顶底与相邻岩层均为突变接触;浊流沉积普遍发育正粒序,可见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底面常见多种类型的底模构造;底流沉积发育多种牵引流沉积构造。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丰富,其中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在斜坡滑塌过程中形成;未发生滑塌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因地震使沉积物发生液化作用及流体化作用而形成。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共和盆地早三叠世滑塌型重力流主导的深水沉积模式。滑塌型重力流主要由地震以及火山事件触发,水道化的地区会形成大面积的海底扇沉积体系。底流作为深水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往往会对重力流沉积进行后期改造而使其物性变好。深水悬浮沉积作为一种背景沉积,在重力流事件的间歇期成为主要的深水沉积物。研究显示内扇、中扇可作为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区,外扇可进行页岩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沉积模式 共和盆地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逆控制的TBCC发动机多变量限制管理
17
作者 于兵强 张永亮 +2 位作者 聂聆聪 黄金泉 鲁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84,共11页
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既需要对执行机构协同控制以充分发挥每个工作模态的性能优势,又需要实现限制管理功能以保证发动机在安全条件下工作。本文通过分析串联式TBCC发动机流路计算过程,建立其性能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 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既需要对执行机构协同控制以充分发挥每个工作模态的性能优势,又需要实现限制管理功能以保证发动机在安全条件下工作。本文通过分析串联式TBCC发动机流路计算过程,建立其性能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反馈与逆控制的TBCC发动机多变量主控回路,其在单一模式阶跃响应超调小于3%,模态转换推力流量波动小于4%。在多变量控制架构中引入了限制管理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多变量约束方法,仿真表明本文提出方法在考虑多变量耦合基础上,在过渡态和模态转换过程中满足超限幅度小于0.2%和0.07%,能有效实现限制管理,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发动机 限制保护 Min-Max切换 模型预测控制 神经网络逆控制
下载PDF
广州某超限高层连体结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随新 许嘉辉 +1 位作者 柳冰强 卢愈容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6-33,共8页
广州某高层连体结构属于A级高度超限高层建筑,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和构件间断(连体)共3项不规则情况。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概念设计方法,整体结构及构件全面融合了性能化设计思想,依据不同性能目标,分别进行小震分析、中震性能... 广州某高层连体结构属于A级高度超限高层建筑,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和构件间断(连体)共3项不规则情况。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概念设计方法,整体结构及构件全面融合了性能化设计思想,依据不同性能目标,分别进行小震分析、中震性能分析及大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连接体进行了阶段施工分析、楼盖舒适度分析、抗连续倒塌分析的专项分析。结果表明,整体结构及构件的抗震性能均能满足目标要求,按阶段施工工况复核验算、楼盖舒适度和抗连续倒塌分析均满足要求,结构体系安全可行,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连体结构 抗震性能 阶段施工分析 楼盖舒适度分析 抗连续倒塌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