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5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
1
作者 张文千 王欣 +3 位作者 吴立宗 卞林根 逯昌贵 丁明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长城站1985–2022年和中山站1989–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形成了长期连续的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和云量数据集,可用于南极地区天气过程、气候变化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数据 气候变化 冰冻圈 南极
下载PDF
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结果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爱军 周芬 +2 位作者 梁学伟 卞林根 刘玉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7-274,共8页
应用2003—2015年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数据MCD43A2,统计分析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高质量全反演结果(质量标记0)主要分布在东北... 应用2003—2015年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数据MCD43A2,统计分析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高质量全反演结果(质量标记0)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当量反演结果(质量标记3)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中东部;填充值(质量标记15)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的部分区域。2)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只有春、夏和秋季才有超过60%的区域可能获得高精度MODIS地表反照率;可能获得高精度M ODIS地表反照率的区域,在西南地区全年各时段都只有40%~60%,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全年各时段都不足20%。3)各地当量反演结果的比例一般不足50%,华东和华中地区夏季和秋季当量反演结果的比例超过40%;4)华中和华东地区夏季和冬季,以及华南地区春、夏和冬季,填充值的比例超过50%,华南和华中地区最高甚至超过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MODIS 反演质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AIRS卫星温度和臭氧廓线在南极的验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雷 丁明虎 +1 位作者 卞林根 李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8-1331,共14页
利用2008年中山站、Amundesen-Scott(SouthPole)站和Neumayer站为期一年的温度和臭氧探空数据,对AIRS第六版温度和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在南极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S温度与探空温度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其中对流层偏差最小(RMSe... 利用2008年中山站、Amundesen-Scott(SouthPole)站和Neumayer站为期一年的温度和臭氧探空数据,对AIRS第六版温度和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在南极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S温度与探空温度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其中对流层偏差最小(RMSe<2℃),近地面温度由于受到下垫面影响偏差略大(RMSe^2℃),平流层偏差较大(2℃<RMSe<3℃),AIRS温度平均低于探空观测且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秋冬季偏差整体上高于春夏季.AIRS臭氧反演精度在平流层(RMSe^25%)要优于对流层(RMSe^30%),RMSe最大值出现在UT-LS区域(可达40%)且在"臭氧洞"期间明显增大.AIRS产品精度在南极沿岸和内陆存在差异,由于南极地区探空资料较少且主要位于沿海,故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探空观测对于提高卫星资料精度,改善该区域天气预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S 温度廓线 臭氧廓线 验证
下载PDF
地表反照率与高原夏季风爆发关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晓云 陈爱军 +2 位作者 肖建设 卞林根 郑照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5-794,共10页
利用2000~2016年MODIS地表反照率和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原季风指数DPMI,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与高原季风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11月高原地表反照率大小与次年高原夏季风爆发存在密切关系:11月高原地... 利用2000~2016年MODIS地表反照率和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原季风指数DPMI,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与高原季风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11月高原地表反照率大小与次年高原夏季风爆发存在密切关系:11月高原地表反照率偏低(高),次年4月高原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强度偏强(弱)。2)可能的影响机制为:当前期11月高原地表反照率偏低时,后期高原主体对大气的感热加热信号更强,从而引起4月高原上空近地面层上升运动明显加强,这有利于热量向高空传输,导致对流层加热作用加强,高原上空对流层温度偏高,使得高原季风环流系统加强,最终导致高原季风季节变化相应提前;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高原夏季风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爱军 曹晓云 +3 位作者 韩琛惠 郑照军 刘玉洁 卞林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5-365,共11页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受地形和地表覆盖影响较大。2)高原地表反照率四季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海拔山脉和高寒灌丛草甸是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的敏感地区。3)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变化介于0.19~0.26,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双峰单谷"型,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4)高原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减小的趋势,平均变率约为-0.4×10-3 a-1,减小的区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6%,川西—藏东针叶林带的西南部地区减小得最快,减小速率超过1.0×10-2 a-1。5)高原地表反照率减小与冰川消融和积雪减少密切相关,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时空分布 动态变化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下载PDF
南极考察航线大气微、痕量气体观测:数据质量评估/控制与分析
6
作者 邹炫宇 赵守栋 +3 位作者 汤洁 郑向东 张东启 卞林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8-852,共15页
在远洋航船上开展大气成分观测易受到来自航船燃油发动机排放污染。基于2020年1-4月“北京”号考察船南极考察航线微量(CO_(2))和痕量(CO、O_(3)、CH_(4)和N_(2)O)气体浓度(体积混合比)观测分钟级数据,提出根据CO、CO_(2)测量值开展数... 在远洋航船上开展大气成分观测易受到来自航船燃油发动机排放污染。基于2020年1-4月“北京”号考察船南极考察航线微量(CO_(2))和痕量(CO、O_(3)、CH_(4)和N_(2)O)气体浓度(体积混合比)观测分钟级数据,提出根据CO、CO_(2)测量值开展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QA/QC),并给出了南极考察航线上大气微、痕量气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CO或CO_(2)单独示踪均能标识出数据的部分局地污染时段,但CO/CO_(2)比值对确定高污染时段的CO或CO_(2)本底浓度更有效,CO和CO_(2)同步示踪(即CO+CO_(2))是标识局地污染时段的最优方法,可使南大洋和南极地区的CO、CO_(2)浓度测量值分别降低(5-11)×10^(-9)(10%-18%)和(3-7)×10^(-9)(1%-2%),O3上升(3-5)×10^(-9)(20%-25%),测量值更具有全球本底特征的代表性。航船测量数据与同纬度陆地站点观测值接近,南大洋和南极地区CO、CO_(2)、CH_(4)和N_(2)O浓度差分别在2×10^(-9)、0.7×10^(-6)、1.4×10^(-9)和0.5×10^(-9)以内。航线的微、痕量气体测量值均呈北(南)半球高(低)、南大洋以南及南极地区浓度稳定的基本特征;O3在不同纬度分布特点清晰,热带辐合带(ITCZ)的极低浓度(<5×10^(-9))和春季中国东海地区出现的中尺度污染现象均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污染 CO和CO_(2)示踪 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QA/AC) 南极考察船航线 微、痕量气体
下载PDF
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爱军 孟文童 +1 位作者 胡慎慎 卞林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2-942,共11页
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的空间分布连续性、高质量反演结果的比例,应用青藏高原CAMP/Tibet试验期间的高精度观测数据评估了两种产品的精度,通过人工目视解译MODIS地表反射率图像并结合MODIS积雪产... 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的空间分布连续性、高质量反演结果的比例,应用青藏高原CAMP/Tibet试验期间的高精度观测数据评估了两种产品的精度,通过人工目视解译MODIS地表反射率图像并结合MODIS积雪产品分析了影响两种产品精度的原因,结果表明:1)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具有比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更好的空间分布连续性和更高的反演质量;2)绝大多数时段内两种产品都能与地面观测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能准确地反映地表反照率的异常变化过程;3)局地积雪是影响两种产品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4)积雪条件下,GLASS地表反照率反演算法比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算法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产品的认识,改进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算法,提高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结果的精度、反演质量和空间分布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精度分析 青藏高原 MODIS GLA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