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伐和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彭信浩 韩海荣 +3 位作者 徐小芳 蔡锰柯 白英辰 程小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51-5361,共11页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二大碳通量,土壤呼吸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土壤呼吸对间伐和改变凋落物的响应规律以及响应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准确评价森林碳循环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强度(对照、轻度、中度、重度)间伐...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二大碳通量,土壤呼吸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土壤呼吸对间伐和改变凋落物的响应规律以及响应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准确评价森林碳循环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强度(对照、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016年5月至10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其原状、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的土壤呼吸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在生长季的8月份达到最高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不同林分间伐处理下,中度间伐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升高了15.66%,轻度间伐和重度间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去除凋落物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40.16%,加倍凋落物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升高了16.06%。中度间伐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增加了55.06 g C/m^2;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减少了153.48 g C/m^2,加倍凋落物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增加了79.87 g C/m^2。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不同林分间伐处理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为2.36—3.46,轻度间伐下Q10值最高;凋落物去除和加倍均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存在着显著影响,能够解释土壤呼吸28.7%—62.3%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和凋落物处理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交互作用,中度间伐和加倍凋落物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单一因子。可见,间伐作业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和凋落物量,对土壤呼吸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间伐 土壤呼吸 凋落物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乔宇 闫振飞 +3 位作者 冯承莲 王锦东 白英臣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4-434,共1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逐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系统梳理EDCs领域文章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脉络,探究EDCs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逐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系统梳理EDCs领域文章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脉络,探究EDCs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EDCs的文章为原始数据,分别检索到1952与11646篇相关文章,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25日.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文章的关键词、来源期刊、学科领域、国家机构和引用文献等,结果表明:①国际上对EDCs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早期探索(1991-2000年)、深入研究(2001-2011年)和扩展研究(2012-2021年)3个阶段,其研究热度与每年发文量均呈稳定增长趋势.②EDCs的环境行为与毒理效应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双酚A类似物和苯甲酸酯类物质.③美国和中国发表的EDCs相关文章较多,发文量分别为2483和1822篇.关注EDCs研究的国家以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为主;中国科学院大学与美国环境保护局为发表相关文章较多的机构,发文量分别为319和222篇.④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环境科学”与“毒理学”是发文量最多的学科领域.研究显示,国内外在EDCs领域的研究脉络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双酚A、壬基酚等EDCs的毒性效应、机制以及环境检测领域,未来还应加强EDCs复合暴露及毒性修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米屹东 李信茹 +5 位作者 刘秀明 彭韬 王伟 黄以程 白英臣 魏源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1-641,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态修复菌种筛选提供支撑材料。综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石灰性、营养物质匮乏、空间异质性强,植被逆向演替、植物种类多样等特点对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AM真菌对于喀斯特地区土壤结构、营养元素循环、植物抗旱性、植物个体养分吸收、植被演替方面的生理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以期为喀斯特地区AM真菌适生性研究、AM真菌潜在生态功能有效利用、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等环节做出指引,为菌根技术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AM真菌多样性影响机制,探讨AM真菌与植物适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喀斯特 遗传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研究展望
下载PDF
我国土霉素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与标准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司静宜 洪亚军 +2 位作者 夏鹏 白英臣 冯承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3,共11页
土霉素是一种典型的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具有使用量大、生态毒性强等特点,其环境基准标准和水生态风险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美国毒理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土霉素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和水环... 土霉素是一种典型的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具有使用量大、生态毒性强等特点,其环境基准标准和水生态风险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美国毒理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土霉素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和水环境暴露数据,制定了保护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并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依据《中国动物志》和《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等,对毒性数据的物种和试验条件进行筛选,最终土霉素急性毒性数据涉及5门10科13种,最敏感物种为模糊网纹溞(Ceriodaphnia dubia);慢性数据涉及3门9科10种,最敏感物种为水蕴草(Egeria densa).(2)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研究表明,急性数据符合逻辑斯蒂分布模型,推导出的短期水质基准为61.2μg/L;慢性毒性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推导出的长期水质基准为18.7μg/L.(3)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的基准最大浓度为34.0μg/L,基准连续浓度为7.4μg/L.(4)共搜集近15年(2007年1月—2022年3月)我国主要水体土霉素浓度数据803条,浓度范围为0.1~97433.8 ng/L,北方流域的土霉素浓度整体高于南方,采用风险熵值法和概率法的研究表明,土霉素污染对我国淡水生物的环境风险整体较低,仅海河的子牙河支流生态风险较高(风险熵RQ>1).结合基准及我国污染特点,认为我国保护淡水生物的土霉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建议值为18.7μg/L.研究结果对土霉素等新污染物的环境管理、风险评估以及本土物种保护的水质标准制订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水生态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 被引量:8
5
作者 廖伟 刘大庆 +4 位作者 冯承莲 金小伟 刘娜 白英臣 吴代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633,共8页
为探究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差异,以斑马鱼为试验生物,初步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分阶段培养方法,通过培养时间确定斑马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研究了标准稀释水和模拟自来水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并利用... 为探究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差异,以斑马鱼为试验生物,初步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分阶段培养方法,通过培养时间确定斑马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研究了标准稀释水和模拟自来水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表达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斑马鱼体长、体质量的变化均符合logistic增长方程(R^2>0.97),斑马鱼全生命周期按日龄可细分为卵黄囊仔鱼期(1 d)、晚期仔鱼期(10 d)、稚鱼期(17 d)、早幼期(24 d)、幼鱼期(31 d)、发育期(60 d)、成熟期(90 d)、成鱼期(120 d)等8个不同生长阶段.标准稀释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425 mg/L(1 d)、0.768 mg/L(10 d)、0.550 mg/L(17 d)、0.309 mg/L(24 d)、0.334 mg/L(31 d)、0.327 mg/L(60 d)、0.230 mg/L(90 d)和0.180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模拟自来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0.377 mg/L(1 d)、0.438 mg/L(10 d)、0.366 mg/L(17 d)、0.201 mg/L(24 d)、0.206 mg/L(31 d)、0.189 mg/L(60 d)、0.167 mg/L(90 d)和0.144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根据96 h-LC50得出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120 d>90 d>24 d>60 d>31 d>1 d>17 d>10 d,可见,斑马鱼成鱼期阶段对Cu^2+较敏感,而成熟期和早幼期的敏感性次之,晚期仔鱼期最不敏感.研究显示,鉴于斑马鱼对Cu的物种敏感度的阶段性差异,采用24 d早幼期斑马鱼研究金属水质基准时既敏感又节约受试生物的培养成本,此外水环境参数也是水质基准研究需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不同生命阶段 分阶段方法 急性毒性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基准
下载PDF
我国淡水中卡马西平的水质基准初探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巢铸 夏鹏 +3 位作者 司静宜 金琪 白英臣 谭伟强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0-177,共8页
卡马西平使用量较大且在自然水体中检出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微污染物。基于卡马西平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推导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结合我国地表水中卡马西平暴露浓度数据,评估我国淡水环境中卡马西平的生态风险。... 卡马西平使用量较大且在自然水体中检出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微污染物。基于卡马西平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推导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结合我国地表水中卡马西平暴露浓度数据,评估我国淡水环境中卡马西平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卡马西平的急性数据涵盖5门8科10个物种,其中,水螅(Hydra vulgaris)是最敏感的物种;慢性数据涵盖4门10科18个物种,其中,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是最敏感的物种;2)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卡马西平的短期与长期基准值分别为2.17,0.0034 mg/L;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卡马西平的短期与长期基准值分别为7.49,0.004 mg/L;综合评判认为宜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的水质基准值;3)共收集2010—2022年我国地表水中卡马西平的浓度数据338个,使用概率评估法对我国地表水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卡马西平的整体风险较低。该研究将为卡马西平的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淡水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毒性百分数排序法
原文传递
北京森林土壤富里酸亚组分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栗婷婷 宋凡浩 +4 位作者 冯伟莹 郭飞 王凯 白英臣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5-1281,共7页
为探究土壤FA(富里酸)的结构组成及其腐殖化和芳香性特征,采用SFS(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FRI(荧光区域积分)、DSFS(导数荧光光谱)及PCA(主成分分析)对土壤FA亚组分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AD-8吸附树脂结合... 为探究土壤FA(富里酸)的结构组成及其腐殖化和芳香性特征,采用SFS(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FRI(荧光区域积分)、DSFS(导数荧光光谱)及PCA(主成分分析)对土壤FA亚组分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AD-8吸附树脂结合初始p H为3、5、7、9和13的Na4P2O7(焦磷酸钠)缓冲溶液逐步洗脱技术将土壤FA分别分级得5种亚组分(FA_3、FA5、FA7、FA9和FA_(13)).结果表明:(1)FA_3-FA_(13)的SFS体现3类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FA_3和FA5含有含量相近的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而FA7-FA_(13)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类蛋白物质;同时,FA7-FA_(13)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较FA_3和FA5更为复杂,且FA7-FA_(13)含有更多易降解的单环芳香族化合物.(2)FA_3和FA5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被识别,且FA7-FA_(13)的类色氨酸含量明显大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含量.(3)FA_3-FA_(13)光谱荧光强度指标(I240/I340、I240/I450、I340/I270、I450/I270和I450/I340)的对比分析表明,FA_3和FA5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大于FA7-FA_(13).(4)荧光指标AFLR/A、AHLR/A、S270-340、S270-450、A2/A1和A3/A1可作为指示亚组分芳香性的优化指标,且AHLR/A、A2/A1和A3/A1可作为最佳指标反映亚组分的腐殖化程度.研究显示,土壤FA亚组分的结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为后续FA亚组分与环境污染物相互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为探究有机质的结构特性和环境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里酸 同步荧光光谱 荧光指标 腐殖化程度 芳香性
下载PDF
我国流域铜的长期水质基准预测模型研究——MLRvs.BLM 被引量:1
8
作者 邵美晨 杨晓玲 +3 位作者 王梦晓 穆云松 白英臣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6-1244,共9页
铜在实际水环境中的毒性效应受多种环境理化要素影响,识别典型环境因子进而建立生物有效性模型是获得“原位”水质基准的基础.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生物配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局限性.本研究旨在BLM模型的... 铜在实际水环境中的毒性效应受多种环境理化要素影响,识别典型环境因子进而建立生物有效性模型是获得“原位”水质基准的基础.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生物配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局限性.本研究旨在BLM模型的基础上,探究更适用于铜的“原位”毒性校正方法,以更少的环境因子降低环境监管过程的经济和技术成本,为“因地制宜”确定金属水质基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基于4门22种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以影响铜生物有效性的关键水化学参数为自变量,即硬度(hardness,H)、pH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采用带有交互项的3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方法建模,从9个模型中筛选出最佳预测模型〔R^(2)=0.5531,F=61.23,P<0.0001,AIC(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0.9457,B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23.43〕.并参考我国典型流域水环境特征,正交设计216组水环境条件,对所有物种的慢性毒性值(chronic toxicity value,CTV)进行模型校正.结果表明:①以预测准确率(RFx,2.0)为评价指标,MLR模型较BLM模型提升了20%,MLR模型残差分析的等级评分也优于BLM模型.②确定最佳模型为Sigmoidal-Weibull函数(R^(2)=0.9861,F=1609,P<0.001),构建的三环境因子耦合的基准预测模型准确度高(R^(2)=0.9902,RMSE=0.04106,F=7238,P<0.001).③主要环境因子(H、pH和DOC)只使得SSD曲线水平移动〔与中心(Xc)有关〕,曲线形状无影响〔振幅(A)、指数(d)和协同系数(k)恒定〕.④在模型的适用范围内,我国流域水体中铜的长期水质基准为4.619~53.75μg/L.研究显示,基于BLM模型框架的新MLR模型,具有高稳健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体现流域水生态管理的区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水质基准 生物有效性 物种敏感度分布 DOC
下载PDF
鄂西南5种典型林分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云 白英辰 +3 位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朱江 郭秋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目的]探究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的持水性能,为区域内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方法]以利川金子山国有林场的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采... [目的]探究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的持水性能,为区域内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方法]以利川金子山国有林场的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采样、环刀法和室内浸泡法,对比分析各林分枯落物层储量、持水过程、持水能力,以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和入渗过程。[结果]①5种林分枯落物储量表现为:杉木人工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柳杉人工林>鹅掌楸人工林;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在13.94~29.12 t/hm^(2)之间,与枯落物储量变化相一致。②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关系为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关系为幂函数关系。③0—4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介于277.02~334.12 t/hm 2之间,表现为:鹅掌楸人工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柳杉人工林;土壤平均渗透速率变化范围为6.89~22.30 mm/min,稳渗时间在18.40~25.73 min之间,其中鹅掌楸人工林土壤渗透性最好。[结论]枯落物层中杉木人工林持水性能表现最好;土壤层中鹅掌楸人工林持水性能最好;各项指标综合评定结果阔叶混交林综合持水性能最佳。鄂西南地区未来应采用近自然营林的方式,适当地栽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提高混交林的种植比例,增加枯落物水文效益的同时,使土壤更加通气透水,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枯落物 土壤 水文 持水量 鄂西南地区
下载PDF
肠道菌群的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月月 王琛 +5 位作者 赵晓丽 吴丰昌 白英臣 滕苗苗 汪霞 时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91-2000,共10页
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又一新兴课题.由于肠道和肠道菌群系统是大部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第一个暴露接触点,污染物必然要通过这层屏障进一步诱导毒性效应.因此,研究环境污染... 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又一新兴课题.由于肠道和肠道菌群系统是大部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第一个暴露接触点,污染物必然要通过这层屏障进一步诱导毒性效应.因此,研究环境污染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宿主健康互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污染物对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干扰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焦点,个人护理品、医用药物、重金属、农药、新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七大类常见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中均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②有益菌群可以彼此影响并与肠道系统相互作用,参与调控宿主营养物质消化、免疫系统反应、内分泌调节、神经元活动等多方面的生理过程;相关分析表明,对拟杆菌、厚壁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改变是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关键途径.③环境污染物暴露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活动,通过肠道菌群的介导作用,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和完整性,影响免疫反应、代谢调控、内分泌信号通路、神经发育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最终影响宿主健康.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作为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新型终点,对深入研究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肠道菌群 毒理效应 宿主健康
下载PDF
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EPR信号形成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丹 王彬 +4 位作者 白英臣 谌书 董发勤 朱静平 黄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0-506,共7页
为考察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NaOH溶液为对象,利用EPR(electron paramagnetic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通过DMPO (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自旋捕获,对不同条件下NaOH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及... 为考察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NaOH溶液为对象,利用EPR(electron paramagnetic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通过DMPO (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自旋捕获,对不同条件下NaOH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探讨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及降解过程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将DMPO添加到碱溶液中后,在EPR内检测到典型的DMPO-OH四重特征峰(1∶2∶2∶1),说明碱溶液中形成了DMPO-OH加合物.②紫外光激发下,碱溶液体系能产生更强的DMPO-OH加合物特征信号,暗反应体系次之,可见光条件下最弱.③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与碱溶液浓度密切相关,当c(NaOH)由0. 001 mol/L增至2 mol/L时,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峰呈先增后减最终几乎消失的变化趋势.④紫外光照时间对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存在影响显著,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DMPO-OH加合物的浓度并没有逐渐增高,而是更加倾向于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形成的DMPO-OH加合物在短时间内被淬灭或分解.⑤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为瞬态过程,降解过程占主导,并且紫外光在其生成及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当c(DMPO)为350 mmol/L、c(NaOH)为0. 1 mol/L、紫外光照时间为15 min时,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溶液 DMPO-OH加合物 影响因素 生成规律 降解过程
下载PDF
环丙沙星在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中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燕 白英臣 +5 位作者 王彬 刘畅 刘伟 梁馨予 王启铭 谌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5-733,共9页
为了研究环丙沙星(Ciprfloxacin,CIP)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川西北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方法,分析了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对CI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热力学特征以及pH、温... 为了研究环丙沙星(Ciprfloxacin,CIP)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川西北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方法,分析了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对CI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热力学特征以及pH、温度、CIP初始浓度等对其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初始浓度CIP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 2为0.9202~0.9886.②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热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型.③在15~35℃范围内,吸附热力学参数ΔHθ(吉布斯自由能)和ΔGθ(焓变)均小于0,ΔSθ(熵变)大于0,表明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属于吸附体系混乱度增加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④吸附容量lg K f满足沼泽土大于亚高山草甸土,说明沼泽土对CIP的吸附能力强于亚高山草甸土,且两种土壤的吸附能力与CIP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⑤在pH为3~9条件下,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pH为5时,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效果均最好,表明强酸和碱性环境均不利于土壤对CIP的吸附.研究显示,CIP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吸附强度以及吸附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温度、CIP的初始浓度和pH对两种土壤吸附CIP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亚高山草甸土 沼泽土 吸附
下载PDF
金属磷化物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宋如 王亚朦 +3 位作者 白英臣 谭伟强 罗思义 杨启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43,共5页
介绍了磷化物制备工艺中磷源的种类,概述了不同磷化物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等因素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磷化物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金属磷化物
下载PDF
中国3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淡水水质基准与生态风险研究
14
作者 巢铸 谭伟强 +3 位作者 司静宜 王希欢 夏鹏 白英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0,共7页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广泛,已在自然水体中频繁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通过收集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3种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数据推导出淡水水质基准,并结合中国地表水中检出浓度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布洛芬...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广泛,已在自然水体中频繁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通过收集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3种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数据推导出淡水水质基准,并结合中国地表水中检出浓度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布洛芬急性毒性数据涉及5门8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1.65~1 381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7门15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1~70.0 mg/L。双氯芬酸急性毒性数据涉及4门8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4.2~1 776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6门15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0 4~20.0 mg/L。对乙酰氨基酚急性毒性数据涉及6门9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2~5 308.89 mg/L;慢性毒性数据涉及7门10种生物,毒性数据范围在0.001~17.17 mg/L。(2)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推导出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短期淡水水质基准分别为786.29、1 034.52、798.15μg/L,长期淡水水质基准分别为4.58、0.52、6.37μg/L。(3)使用风险商法评估中国7个流域中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3种NSAIDs的生态风险总体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淡水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
下载PDF
降雨减少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信浩 徐小芳 +3 位作者 韩海荣 程小琴 蔡锰柯 白英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0-1316,共7页
近年来随着降雨格局的变化,区域性干旱加剧,而干旱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情况仍不十分明确。为探究降雨减少对土壤呼吸的影响,2016年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减少降雨30%(W1)和减少降雨6... 近年来随着降雨格局的变化,区域性干旱加剧,而干旱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情况仍不十分明确。为探究降雨减少对土壤呼吸的影响,2016年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减少降雨30%(W1)和减少降雨60%(W2)3个处理水平,通过人工隔离降雨模拟干旱条件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在6—10月份生长季,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每月月中、月末土壤呼吸速率,并同时测定5 cm深度土壤温湿度。结果表明:减少降雨60%使土壤湿度显著降低17.8%(P<0.05),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减少降雨30%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均不显著;对照、减少降雨30%和减少降雨60%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45、2.29和2.16μmol·m^(-2)·s^(-1),与对照相比,减少降雨抑制了土壤呼吸,减少降雨60%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11.84%(P<0.05),土壤呼吸通量减少了41.01 g·m^(-2),而减少降雨30%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解释了66.2%的对照处理的土壤呼吸变异,适当减少降雨能够提高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在2~7℃土壤温度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显著二元线性相关(P<0.05),且在2~7℃土壤温度下减少降雨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在13~17℃土壤温度下,减少降雨则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减少降雨提高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且随着降雨减少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可见,降雨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降雨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中国铊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鹏 巢铸 +2 位作者 司静宜 李忠玉 白英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26,共8页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评价水环境风险,进行水质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铊是一种具有致癌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但目前国内对于铊的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却较为缺乏。从美国ECOTOX毒性数...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评价水环境风险,进行水质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铊是一种具有致癌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但目前国内对于铊的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却较为缺乏。从美国ECOTOX毒性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搜集了铊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使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了铊的急性基准和慢性基准建议值分别为5μg/L和1.5μg/L,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了铊的短期危险浓度和长期危险浓度建议值分别为10μg/L和0.91μg/L。该研究与国内外现有的铊水质标准限值进行比较,与国外及国内新增部分含铊工业废水排放标准限值都处于同级水平。另外,探究了自2010年来5起流域水污染事件中铊的暴露浓度,显示铊对水生态风险相对较小。研究成果可为中国铊的水质基准制定提供参考,为污染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水质基准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水质基准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鹏 金琪 +6 位作者 司静宜 巢铸 黄楠楠 李忠玉 李杰 冯承莲 白英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46-1550,共5页
为了解中国水质基准(WQC)的研究热点,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198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中国WQC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其发文量的自然对数值与年份呈线性关系(p<0.05),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与... 为了解中国水质基准(WQC)的研究热点,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198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中国WQC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其发文量的自然对数值与年份呈线性关系(p<0.05),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与其排名符合齐夫定律(p<0.05)。使用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急性毒性、水质、重金属等方面。时区图显示中国WQC研究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起步发展期(1980—1990年)、缓慢发展期(1991—2000年)、快速发展期(2001—2010年)和平稳发展期(2011—2021年)。未来可能会开展新型污染物、不同流域和不同生物区系基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基准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序言
18
作者 蒲生彦 白英臣 骆永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共1页
环境基准是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和尺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和能源消耗增长,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诉求日益增强。我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长期滞后性... 环境基准是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和尺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和能源消耗增长,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诉求日益增强。我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长期滞后性已成为制约我国环境标准科学性瓶颈。面对“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必须明确未来环境基准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角度对环境基准的发展态势研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准 生态环境保护 总体战略 环境标准 生态文明建设 能源消耗 发展态势 科技支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