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精细化安装管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爱林 陶览 +1 位作者 李心霞 张艳霞 《钢结构(中英文)》 2023年第3期43-50,共8页
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完全避免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可使钢结构建筑工期短、环保性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该楼板完全预制的特性,故在安装精度控制方面要求较高。现有BIM技术无法考虑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及装配误差,为解决全干式连接装... 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完全避免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可使钢结构建筑工期短、环保性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该楼板完全预制的特性,故在安装精度控制方面要求较高。现有BIM技术无法考虑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及装配误差,为解决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因生产精度不够而导致现场装配失败需要返厂重制造成的时间、运输和人力等成本增加的问题,针对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提出一种基于BI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精细化安装管理方法,在预制构件仓储阶段即可完成精度检测与虚拟装配,可有效避免由精度不足引起的成本浪费。该精细化安装管理方法在构件预制工厂采用全站仪建立空间坐标系并通过标靶点确定各构件实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坐标,然后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预制盖、底板单元获取各构件点云数据。应用先进的数据后处理软件MAGNET Collage实现标靶拼接、点云数据拟合、点云分割提取、降噪处理和坐标系建立,从而得到各构件点云模型及其空间位置,实现构件实物及其空间位置几何意义上的实景复制,获取了带有生产误差及装配误差的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各构件数字孪生模型。所得数字模型与根据图纸创建的理想BIM模型通过空间坐标系对接匹配进行对比分析,可获取预制构件相应误差的大小和位置;通过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盖、底板单元数字模型之间的虚拟预拼装可获取实际安装中各构件的装配误差,调整参考点坐标进行误差修正并输出最终坐标调整数据用于指导相应构件的现场安装;基于以上技术提出该楼板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办法,通过生产、仓储、预拼装、运输和施工五个阶段对全干式连接装配式楼板工厂预制至现场装配之间的过程进行协调管理。结果表明:该精细化安装管理方法能快速获取全干式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楼板 钢结构 BIM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精度检测 虚拟装配
原文传递
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艳霞 侯兆新 +1 位作者 张爱林 程梦瑶 《钢结构(中英文)》 2021年第1期34-49,共16页
以2013年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国家及地方政府连续发文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发展、采用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实现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箱型柱... 以2013年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国家及地方政府连续发文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发展、采用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实现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箱型柱因其两个主轴方向抗弯刚度相等而被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建筑中,目前箱型柱基本上采用全熔透焊接连接技术,然而该技术存在施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污染环境、焊接节点在地震下破坏严重和现场焊接耐久性差等诸多问题。基于上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在该节点构造中,箱形钢柱上、下安装单元之间通过法兰板采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为增强节点核心区性能,改善受力,在上、下单元关键位置处设置八边形芯筒。为保证芯筒和柱之间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要求芯筒与柱壁之间间隙不超过2 mm,当加工精度不满足时,可采用两种措施进行补偿,即通过在芯筒和柱壁之间设置补偿板或增设自锁式单向螺栓来减少芯筒与柱壁之间的间隙,以保证芯筒和柱协同工作的性能。通过设计两个分别设置单向螺栓或补偿板的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对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进而研究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并与传统全熔透焊接节点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其刚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芯筒的设置能够提供一定的抗弯、抗剪承载力,在层间位移角为0.005 rad(1/200)时与柱壁接触从而发挥作用,使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受力性能更优;层间位移角在0.04 rad(1/25)及之前时,设置补偿板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与设置单向螺栓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及刚度退化趋势接近;层间位移角在0.05 rad(1/20)时,设置单向螺栓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滞回性能优于设置补偿板箱形钢柱螺栓连接节点;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形钢柱 螺栓连接节点 单向螺栓 补偿板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C1区抗震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爱林 刘学春 +1 位作者 牟俊霖 张艳霞 《钢结构(中英文)》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的最大结构单元长度504 m,最大跨度125 m,属于超长超限大跨度建筑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8个C型非对称截面格构柱支撑航站楼整个屋盖结构,其抗震性能需要模型试验验证。C1区屋盖结构平面形状近似呈直角...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的最大结构单元长度504 m,最大跨度125 m,属于超长超限大跨度建筑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8个C型非对称截面格构柱支撑航站楼整个屋盖结构,其抗震性能需要模型试验验证。C1区屋盖结构平面形状近似呈直角三角形,东西宽248 m,南北长210 m,北侧网架悬挑47 m,是航站楼屋盖钢结构最大的结构单元。综合考虑试验场地大小、模型制作加工难易程度、加载设备能力大小等因素,采用1∶10的比例制作了缩尺模型,进行静力和拟静力试验,研究C形柱体系与上部屋盖结构组成的整体结构的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下结构响应的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C形柱结构的破坏形式为局部杆件的屈曲和断裂,局部破坏发生后C形柱结构的承载能力没有显著下降,变形没有显著增大,整体稳定性能良好;C1区整体结构的耗能能力比较稳定,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后结构刚度衰减较快;C1区整体结构的破坏模式为广义的梁端出现塑性铰,满足"强柱弱梁"的结构设计要求;C1区整体结构可以承受超过9度的罕遇地震作用,结构具有很高的安全储备,抗震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尺模型 C形柱 钢管节点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分析
4
作者 张艳霞 张爱林 +1 位作者 侯兆新 庞占洋 《钢结构(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3-33,共21页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传统钢结构建筑震后残余变形大,修复困难,而自复位结构实现了震中微损、震后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继续使用的抗震目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提出的基于预应力技术和螺栓连接的新型高效装配自复位钢框...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传统钢结构建筑震后残余变形大,修复困难,而自复位结构实现了震中微损、震后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继续使用的抗震目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提出的基于预应力技术和螺栓连接的新型高效装配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在与传统自复位钢结构体系相近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无需高空张拉、施工周期短的高效装配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并完成了结构拟静力试验研究。该结构主要由高效装配钢框架和开缝钢板剪力墙两部分组成,通过高强螺栓进行连接以实现高效装配,其中高效装配钢框架由钢柱和预应力钢梁组成,两者通过钢绞线和高强度螺栓进行连接。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高效装配钢框架结构中的钢柱、预应力钢梁以及钢板剪力墙等主体构件均采用C3D8R八结点六面体线性单元,预应力钢绞线采用T3D3三维三结点桁架单元,计算模型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与试验一致的位移加载制度。试验与数值模拟在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0时结束。将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将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与没有设置开缝钢板剪力墙的高效装配钢框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滞回曲线与耗能性能、刚度、自复位能力以及等效塑性应变,进一步研究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开缝钢板剪力墙的作用。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滞回曲线、框架开口宽度等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很好地模拟出节点开口闭合机制效果;高效装配钢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开口闭合机制和自复位能力,初始刚度高,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装配钢框架 开缝钢板剪力墙 预应力 螺栓连接 性能分析
原文传递
1990-2015年中国工矿用地扩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爱琳 匡文慧 张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8-625,共8页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近25年来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加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新解译...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近25年来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加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新解译结果和中国分县粮食产量数据,重建了中国1 km分辨率的粮食产量空间数据,分析了中国1990-2015年工矿用地扩张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矿用地面积在1990-2015年间增长了326%,扩张速率从1990-2000年的288 km^2/a增加到2000-2010年的1482 km^2/a,近5年(2010-2015年)扩张速率最快,达2600 km^2/a。过去25年间工矿用地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1.7×104km2,直接导致粮食产能损失约6.49Mt(106t),因工矿用地扩张可能会对周边耕地污染等间接影响的粮食产量达83.20 Mt。经评估,国家工矿用地扩张对粮食产能潜在影响总体上是当前粮食总产能的17%。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工矿用地扩张对粮食产能的直接影响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小趋势;间接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用地扩张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遥感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葛蓉 何洪林 +4 位作者 任小丽 张黎 冯艾琳 王辉民 张军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9-1420,共12页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模型,并应用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遴选最适模型,系统分析了水分因子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均能被NEE实测数据较好约束。长白山生长季的光合、呼吸参数值均高于千烟洲,未考虑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模型高估了千烟洲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值、低估了千烟洲基础呼吸速率参数(BR)值;(2)仅考虑VPD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模型是长白山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但模拟精度提高不显著。不同模型间碳通量组分模拟结果差异较小;(3)考虑VPD和土壤含水量对光合、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模型是千烟洲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并且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未考虑水分的模型在生长季高估了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总量2.0%(21.85 g C/m^2),同时更大幅度地高估了生态系统呼吸(RE)总量4.4%(38.02 g C/m^2),从而导致NEE总量低估于实测值7.8%(18.55 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碳循环 模型数据融合 参数优化 模型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