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细菌共培养体系合成纳米硒特性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严
杨婧
+3 位作者
吴炜泽
龚
静
熙
戴春晓
曲媛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9-386,共8页
生物合成纳米硒(SeNPs)具有环境友好、安全低毒等特点,备受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菌体系,但其存在亚硒酸盐转化率低、耐受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纳米硒高效合成体系非常必要.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两株纳米硒合成细菌Alcaligen...
生物合成纳米硒(SeNPs)具有环境友好、安全低毒等特点,备受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菌体系,但其存在亚硒酸盐转化率低、耐受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纳米硒高效合成体系非常必要.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两株纳米硒合成细菌Alcaligenes sp.YBY和Providencia sp.DCX,分别考察了单菌株及共培养体系(双菌株)对SeO_(3)^(2-)的还原能力及其高浓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还原SeO_(3)^(2-)的能力强于单菌株培养且耐受性明显更好,能够在20 mmol/L SeO_(3)^(2-)浓度下仍然保持33.01%的还原率.利用表面响应法对共培养体系还原SeO_(3)^(2-)合成SeNPs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18 mmol/L SeO_(3)^(2-)以及pH 6.83还原条件下还原率最高,达到了97.09%.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共培养体系合成的SeNPs为六方晶型结构;扫描电镜(SEM)显示形貌主要为球形和伪球形;动态光散射(DLS)结果显示SeNPs平均粒径为18.07 nm,分散性良好,分布均匀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对比单菌株及共培养体系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可知,在还原后期共培养体系中GSH分泌量更高,更利于SeO_(3)^(2-)还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氨基、羧基等官能团参与了SeO_(3)^(2-)还原及稳定过程.分别对添加及未添加SeO_(3)^(2-)的共培养体系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中合成的红色物质为单质纳米硒颗粒,且Se(II)可能是还原过程的中间产物.本研究表明共培养体系相较于单菌株培养具有SeO_(3)^(2-)还原率高、耐受性好等优势,结果可为生物SeNPs的高效合成及共培养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图9表3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共培养体系
生物合成
表面响应法
SeO_(3)^(2-)
还原
原文传递
题名
细菌共培养体系合成纳米硒特性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严
杨婧
吴炜泽
龚
静
熙
戴春晓
曲媛媛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9-38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0107)
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QAK201943)
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602306)资助。
文摘
生物合成纳米硒(SeNPs)具有环境友好、安全低毒等特点,备受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菌体系,但其存在亚硒酸盐转化率低、耐受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纳米硒高效合成体系非常必要.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两株纳米硒合成细菌Alcaligenes sp.YBY和Providencia sp.DCX,分别考察了单菌株及共培养体系(双菌株)对SeO_(3)^(2-)的还原能力及其高浓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还原SeO_(3)^(2-)的能力强于单菌株培养且耐受性明显更好,能够在20 mmol/L SeO_(3)^(2-)浓度下仍然保持33.01%的还原率.利用表面响应法对共培养体系还原SeO_(3)^(2-)合成SeNPs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18 mmol/L SeO_(3)^(2-)以及pH 6.83还原条件下还原率最高,达到了97.09%.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共培养体系合成的SeNPs为六方晶型结构;扫描电镜(SEM)显示形貌主要为球形和伪球形;动态光散射(DLS)结果显示SeNPs平均粒径为18.07 nm,分散性良好,分布均匀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对比单菌株及共培养体系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可知,在还原后期共培养体系中GSH分泌量更高,更利于SeO_(3)^(2-)还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氨基、羧基等官能团参与了SeO_(3)^(2-)还原及稳定过程.分别对添加及未添加SeO_(3)^(2-)的共培养体系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体系中合成的红色物质为单质纳米硒颗粒,且Se(II)可能是还原过程的中间产物.本研究表明共培养体系相较于单菌株培养具有SeO_(3)^(2-)还原率高、耐受性好等优势,结果可为生物SeNPs的高效合成及共培养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图9表3参34)
关键词
纳米硒
共培养体系
生物合成
表面响应法
SeO_(3)^(2-)
还原
Keywords
selenium nanoparticle
co-culture system
biosynthesis
surface response method
reduction of SeO_(3)^(2-)
分类号
Q813.11 [生物学—生物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细菌共培养体系合成纳米硒特性
李严
杨婧
吴炜泽
龚
静
熙
戴春晓
曲媛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