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被引量:138
1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0-878,共9页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形成了第一个疫灾高峰,14~19世纪的明清小冰期形成了第二个疫灾高峰;3000年来,随着气候的趋干趋冷,中国疫灾频度也呈长期上升趋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京畿地区、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疫源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为疫灾多发区。区域开发过程和地表人文化过程对疫灾分布变迁趋势有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分布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重心区域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疫灾 时空分布 变迁规律 研究方法 疫灾指数 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明清时期则以南岭为北界。历史时期瘴病的流行,是导致瘴病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瘴病 分布 地理环境 传染病 恶性疟
下载PDF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鲁铭 《世界地理研究》 2002年第2期72-79,共8页
湿地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旅游这一概念 ,分析了湿地旅游发展与湿地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对湿地的旅游价... 湿地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旅游这一概念 ,分析了湿地旅游发展与湿地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对湿地的旅游价值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提出了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旅游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文化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旅游价值
下载PDF
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内化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敖荣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质上是旅游业的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具体表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其根源分别在于旅游资源产权虚置和旅... 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质上是旅游业的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具体表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其根源分别在于旅游资源产权虚置和旅游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内化 :风景旅游区产权制度创新、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政府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产 旅游消费 风景旅游区 管理体制 内化 旅游业 环境问题 产权制度 旅游市场 法规 法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张涛 +4 位作者 丁明磊 梅琳 吴清 葛履龙 储环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4,共9页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合作以政府间的合作较多,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较少;其合作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当前合作主要存在国家层面支持力...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合作以政府间的合作较多,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较少;其合作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当前合作主要存在国家层面支持力度不够,非政府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区域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够,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要抓紧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置协调建设的专门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城市群 合作机制 非政府组织
下载PDF
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张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6-164,共9页
"癌症村"是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村落,是癌症高发现象在村级空间尺度上的反映。"癌症村"的出现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其时空分布及变迁是一个健康地理学问题。本文从健康地理学角度出发,... "癌症村"是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村落,是癌症高发现象在村级空间尺度上的反映。"癌症村"的出现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其时空分布及变迁是一个健康地理学问题。本文从健康地理学角度出发,在判定"癌症村"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980-2011中国癌症村数据库",运用ArcGIS时空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0-2011)"癌症村"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从1954年开始出现"癌症村",到2011年底,全国累计发现351个"癌症村";1988年前"癌症村"增长缓慢,1988年之后呈加速增长趋势,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累计新增"癌症村"186个,占全部"癌症村"的53%,是我国的"癌症村群发年代";我国"癌症村"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是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根据"癌症村"密度,全国可分为"癌症村稠密区"、"癌症村较密区"、"癌症村稀疏区"、"癌症村空白区"四个层次;最近30年来,我国"癌症村"重心位置一直在鄂、豫两省交界地区移动,总体上具有自西向东移动的趋势,而每5年间新增"癌症村"的重心也始终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移动,总体上存在自东北向西南移动的趋势;我国"癌症村"分布与河流关系十分密切,近60%的"癌症村"分布在距离河流3 km的范围内,81%的"癌症村"分布在距离河流5 km的范围内;我国"癌症村"的产生,95.16%为化学致癌因子所致,1.99%为病毒致癌因子所致,1.14%为物理致癌因子所致;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是导致"癌症村"的罪魁祸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村 时空分布变迁 致癌因子
下载PDF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 被引量:28
7
作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系统要素、系统功能、战略实施都具有区域性,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和区际关系前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是代内关系的具体体现,对协调系统内代际关系...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系统要素、系统功能、战略实施都具有区域性,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和区际关系前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是代内关系的具体体现,对协调系统内代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起着“序参数”作用。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准则。和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一样,区域性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重要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性 区际关系准则 区域原则
下载PDF
基于不同尺度的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8
作者 何小芊 +1 位作者 胡娟 许甲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57-2866,共10页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分布广泛、局部集中的特征,分布形态呈集聚型,且县域尺度的集聚特征比市域尺度更明显;江汉-洞庭湖平原为低低集聚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在两个尺度上,传统村落数量均与平均海拔、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河流密度、年均气温、公路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平均海拔、公路密度在市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人均GDP在县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自然地理因素是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并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湘鄂赣地区
原文传递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32
9
作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9-574,共6页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江汉-洞庭湖平原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
下载PDF
旅游犯罪学:定义、领域、方法与意义 被引量:25
10
作者 熊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21,共7页
本文探讨了旅游犯罪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旅游犯罪学以旅游犯罪为研究对象 ,剖析旅游犯罪的形成原因、规律特点与防范对策 ,寻找预防和控制旅游犯罪的途经 ,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犯罪是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的犯罪现象的总和 ,包括... 本文探讨了旅游犯罪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旅游犯罪学以旅游犯罪为研究对象 ,剖析旅游犯罪的形成原因、规律特点与防范对策 ,寻找预防和控制旅游犯罪的途经 ,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犯罪是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的犯罪现象的总和 ,包括旅游者犯罪、针对旅游者的犯罪和针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犯罪 ,具有流动性、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影响放大性与延时性等特点。旅游犯罪的界定、分类、成因、规律、预防等问题是旅游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科集成法、案例分析法、时空比较法是旅游犯罪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旅游犯罪学研究有助于旅游学科体系和旅游法规体系的完善 ,有助于旅游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 预防 学科集成法 定义 分类 时空比较法 旅游犯罪 旅游犯罪学 可持续发展 旅游法规体系 旅游业
下载PDF
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年第3期137-153,共17页
众所周知,柴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能源,但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唐代首都长安城人口众多,文明灿烂,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对其薪炭供销状况以及樵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唐长安城 薪炭 生活能源 日常生活 环境破坏 城市史 供销 重要的地位 古代人 首都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 被引量:27
12
作者 梅莉 晏昌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年第2期35-46,共12页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梅莉晏昌贵龚胜生环境疾病是古今人类都必然面对的环境灾害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群体的身心健康,而且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深层系统。探讨历史时期环境疾病的演变规律,不仅能揭示疾病对区域社会...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梅莉晏昌贵龚胜生环境疾病是古今人类都必然面对的环境灾害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群体的身心健康,而且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深层系统。探讨历史时期环境疾病的演变规律,不仅能揭示疾病对区域社会发展影响及区域社会对疾病的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瘴病分布 明清时期 瘴疠 恶性疟疾 海南岛 广西 《蓬窗日录》 环境疾病 成都平原 云南
原文传递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6-603,共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相互作用下“流”的形成发展以及人类调控下“流”的协调互补是区际关系的运行机制,公平分配资源、维护共同利益、补偿跨界影响、优化人地关系是其协调原则;社会伦理和社会进步是代际关系的运行机制,世代权利平等、最佳可持续产量利用、最小资源耗竭速率、保持自然系统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 区域关系 代际关系
下载PDF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89-494,共6页
利用历史文献探讨了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危害及其地理分布.认为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流行不仅是促使商王盘庚迁殷的直接原因,也是当时长江流域落后于黄... 利用历史文献探讨了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危害及其地理分布.认为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流行不仅是促使商王盘庚迁殷的直接原因,也是当时长江流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该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是疟疾的主要流行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是恶性疟的潜在发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地理分布 中国 秦朝 汉朝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叶护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0,共1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分布规律 历史地理
原文传递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1期141-156,1,共17页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龚胜生中国古代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十分庞大的消费人口,水系统、粮食系统、燃料系统三者作为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城市系统,历来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城市管理者的十分重视。但...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龚胜生中国古代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十分庞大的消费人口,水系统、粮食系统、燃料系统三者作为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城市系统,历来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城市管理者的十分重视。但学术界却厚此薄彼,对古代都城的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 供销系统 清时期 元明清 煤炭消耗 清代北京 燃料结构 燃料生产 煤炭开采 直隶总督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 被引量:16
17
作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7-13,共7页
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 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承载力损失逐年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积极开发海洋空间、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公众教育与健康、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人地关系协调 中国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3000年疫灾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孜沫 +4 位作者 谢海超 王晓伟 张涛 石国宁 陈发虎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76-1996,共21页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利用历史疫灾史料,建立疫灾时间序列,使用历史断面分析、因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过去2720年疫灾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疫灾流行的频度和强度有长期...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利用历史疫灾史料,建立疫灾时间序列,使用历史断面分析、因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过去2720年疫灾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疫灾流行的频度和强度有长期上升趋势,温暖期形成疫灾低谷,寒冷期形成疫灾高峰。(2)中国疫灾流行总体以夏、秋季为主,但有阶段性差异,15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疫病种类增多,疫灾频度提高,疫灾的季节性差异逐渐不显著。(3)中国疫灾波动周期主要有620~610 a、320~310 a、230~220 a、170 a、90 a等,它们大都是12 a或11.2 a的倍数,反映了"十二地支"周期的存在和太阳黑子活动对疫灾周期的重大影响。(4)过去近3000年里,中国累积的疫灾广泛度为93.51%,疫灾厚度达16.86层,东南半壁的疫灾比西北半壁的频繁得多、严重得多。(5)中国疫灾区域拓展与土地开发同步,疫灾重心变迁受经济重心的牵引,南宋以前由北向南迁移,南宋以后由东向西迁移;外来疫病输入对疫灾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6)疫灾流行既是自然生态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疫灾时空分布变迁反映人地关系变迁,人口稠密区、交通沿线区、都城周边区、自然疫源区、灾害频发区都是疫灾多发区。(7)地理环境分异奠定疫灾空间分异,高温、高湿、低海拔地区疫灾易于流行;自然灾害对疫灾具有诱发作用,灾害频繁区也是疫灾频发区,灾害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气候变迁影响疫灾波动,寒冷期疫灾多发,温暖期疫灾少发;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开发和人地关系紧张,加剧疫灾的流行;疫灾与战争如影随形,战乱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灾害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疫灾周期 历史时期 中国
原文传递
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 被引量:21
19
作者 何小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50-454,共5页
旅游地与文化区有着时空间上的内在联系,旅游活动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渠道,文化扩散是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文化扩散过程中,旅游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激受效应、累积效应是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旅游地文... 旅游地与文化区有着时空间上的内在联系,旅游活动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渠道,文化扩散是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文化扩散过程中,旅游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激受效应、累积效应是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旅游地文化变迁有良性变迁与负态变迁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以及旅游地内部不同的功能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变迁内容和形式.旅游地文化整合是旅游地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这一过程有赖于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区 旅游地 文化扩散 文化变迁 文化整合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杨 张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112,共17页
疫灾是由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导致人类健康与生命损失的灾害。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771~220年)见于记载的疫灾年份57个,疫灾频度5.74%。其中,春秋战国为1.64%;西汉为7.33%;东汉为15.90%;公元前二世纪为4%,公元前一世纪为9%,公元一世纪为12%... 疫灾是由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导致人类健康与生命损失的灾害。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771~220年)见于记载的疫灾年份57个,疫灾频度5.74%。其中,春秋战国为1.64%;西汉为7.33%;东汉为15.90%;公元前二世纪为4%,公元前一世纪为9%,公元一世纪为12%,公元二世纪为15%。不排除疫灾记载有近详远略的可能,但从全国范围看,先秦两汉时期疫灾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疫灾发生的季节除秋季较少外,春、夏、冬季的概率差不多。在周期性规律上,该时期经历了2个大的疫灾稀少期和3个大的疫灾频繁期,第一个波动周期(公元前200~公元前120年)约80年时间,波峰不很明显;第二个波动周期(公元前120~80年)长达2个世纪,其中公元前50~50年的疫灾频度高达17%,为两汉之际的疫灾高峰;第三个波动周期始于80年,东汉灭亡尚未结束,而是下接三国时期的疫灾高峰。在空间分布上,疫灾分布与人口分布有高度相关性,先秦时期仅黄河、长江流域有疫灾发生,西汉时期由于匈奴的介入,蒙新高原开始有疫灾记载,东汉时期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东南沿海开始有疫灾记载。总体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疫灾是北方甚于南方,但随着时间推移,南方疫灾比重不断提高,反映了南方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疫灾分布 先秦两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