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席丽艳 福岛和贵 +3 位作者 鲁长明 龙泽代子 徐晓容 西村和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08,220,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96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席丽艳 鲁长明 +3 位作者 福岛和贵 龙泽代子 西村和子 谢穗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6-948,共3页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鉴定后,再经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20株菌皆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荚膜,②37℃3天内生长试验皆为阳性,③咖啡酸玉米琼脂和油菊籽培养基皆可以产生褐色菌落,④尿素酶试验96 h皆呈阳性,⑤CGB培养基未见蓝色菌落生长,⑥ID32鉴定板可以鉴定到属,种的鉴定结果各不相同,⑦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证实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⑧血清型仅见A和AD二型,以A型为多数(83.33%),⑨20株临床分离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结论20株临床分离株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血清型多数为A型,少数AD型,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变种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16种支孢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席丽艳 龙泽代子 +2 位作者 Kaoru Okada 吴绍熙 福岛和贵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了解支孢属腐生真菌与致病真菌的基因学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溴苯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法对16种支孢26株菌的DNA指纹图谱作了分析。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2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 目的了解支孢属腐生真菌与致病真菌的基因学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溴苯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法对16种支孢26株菌的DNA指纹图谱作了分析。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2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2:5'-AGCGTCCTCC-3',引物5:5'-CAGCACCCAC-3'。②26株菌DNA带型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变异性,遗传相似性约为37.4%。③同种菌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④部分腐生菌与致病菌位于同一树组中。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法研究发现支孢属内各种间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但腐生菌与致病菌的DNA带型未见明显特征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孢子菌属 随机扩增 多态DNA技术
原文传递
疣状瓶霉致皮肤着色真菌病一例及致病菌的辅酶Q和DNA序列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冼苡 Paride Abliz +1 位作者 龙泽代子 席丽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报告1例疣状瓶霉致皮肤着色真菌病,并探讨其致病菌的实验室特征。方法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分离株辅酶Q检测、DNA序列鉴定。结果该病表现为慢性疣状增殖性斑块,病程长,外伤后易发病。真皮层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菌落生长缓... 目的报告1例疣状瓶霉致皮肤着色真菌病,并探讨其致病菌的实验室特征。方法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分离株辅酶Q检测、DNA序列鉴定。结果该病表现为慢性疣状增殖性斑块,病程长,外伤后易发病。真皮层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菌落生长缓慢,需观察4周。小培养沙氏琼脂培养基无特殊结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见瓶梗多生长于短侧枝或气生菌丝顶端,玉米粉琼脂Ⅰ见瓶梗多侧生于菌丝,后两者其他结构相同。辅酶Q系统检测及LSUrDNA D1/D2区域碱基序列测定,与标准菌株比较完全相同。结论我国该病较少见,确诊需作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应同时采用沙氏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玉米粉琼脂Ⅰ3种培养基培养。辅酶Q检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排除表型不同的干扰,有利于进一步鉴定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辅酶Q 真菌病 琼脂培养基 DNA序列 实验室特征 外伤后 碱基序列 孢子 菌丝
原文传递
Arthrographis kalrae致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和筛窦窦炎
5
作者 席丽艳 福岛和贵 +3 位作者 鲁长明 龙泽代子 廖瑞端 西村和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 报告国内第一例由Arthrographiskalrae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并对眼内脓液中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从一例眼外伤患者左眼眶内清除组织及脓液中培养分离出真菌 ,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包括尿素酶试... 目的 报告国内第一例由Arthrographiskalrae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并对眼内脓液中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从一例眼外伤患者左眼眶内清除组织及脓液中培养分离出真菌 ,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包括尿素酶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最高生长温度测试、ID32生化鉴定板、药敏试验、组织病理学、辅酶Q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 该菌形态学特征为具有双相型特点的菌落 ,镜下为典型链状关节孢子 ;生长温度最高可耐受4 2℃高温 ;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敏感。所含辅酶Q为辅酶Q 10 (H2 )。D1/D2和ITS区域的DNA序列分析 ,经正反链验证 ,分别确定了 6 0 4个和 5 0 8个碱基位点。通过日本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 (DDBJ)进行同源性序列搜索证明 ,分离株与模式株UAMH36 16 (Arthrographiskalrae )的D1/D2和ITS区域有 10 0 %的碱基同源序列 ,证实为Arthrographiskalrae。 结论 这是国内首次鉴定Arthrographiskalrae,也是首次发现由该菌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窦 侵袭性 上颌窦 真菌性 脓液 耐受 DNA序列分析 碱基 ITS区 核酸序列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of Trichosporon spp. Strains by Sequencing D1/D2 Region and Sub-typing by Sequencing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of Ribosomal DNA
6
作者 曾敬思 Cristina Mariade Souza Motta +4 位作者 福岛和贵 龙泽代子 Oliane Maria Correia Magalhes Rejane Pereira Neves 西村和子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5期655-658,共4页
To re-identify and further group 25 isolates of Trichosporon spp. identified morphologically previously, sequences of D1/D2 region of large subunit (LSU) of ribosomal DNA (rDNA) of 25 tested strains for identifica... To re-identify and further group 25 isolates of Trichosporon spp. identified morphologically previously, sequences of D1/D2 region of large subunit (LSU) of ribosomal DNA (rDNA) of 25 tested strain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those of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 1 (IGS1) region of 11 strains for subgrouping were detected.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ested strains were changed except 6 strains. According to the alignment of the IGS1 region, 6 T. asahii isolates tested fell into 4 groups and 5 T. faecale isolates into 3 groups. Polymorphism of 2 T. japonicum isolates was found in 10 positions. With the alignments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ve GenBank entries, it was found that T. asahii, T. faecale and T. japonicum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7, 3 and 2 subtypes respectively. Morpholog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 are not sufficient for Trichosporon spp. identification. Sequencing becomes necessary for Trichosporon diagnosis. There is obvious diversity within a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onsporon large subunit D1/D2 intergenic space 1
下载PDF
酱油曲霉培养物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7
作者 席丽艳 龙泽代子 +3 位作者 OKaoru 前林行雄 吴绍熙 福岛和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9-349,共1页
关键词 酱油 曲霉 培养物 吡嗪类化合物 分离 纯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