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清峰 岳辉 +7 位作者 何锋坚 刘素英 徐胜浩 王伟飞 彭芊芊 陈培生 杨文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8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
原文传递
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含视频)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文娟 岳辉 +7 位作者 何锋坚 邓三花 刘素英 彭芊芊 李立夫 徐胜浩 黄必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例确诊为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通过内镜建立2~3条黏膜下隧道对其进行剥离治疗,术后送病理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早期食管癌均经内镜多隧道... 目的探讨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例确诊为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通过内镜建立2~3条黏膜下隧道对其进行剥离治疗,术后送病理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早期食管癌均经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顺利整块切除。平均手术时间(94.7±52.9)min,病变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为86.7%,2例因切缘残留均追加外科手术。1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7例并发术后狭窄,发生率53.8%,均多次予以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余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高度可疑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邵兰 岳辉 +6 位作者 彭浒萍 李清峰 徐胜浩 何锋坚 王伟飞 陈培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2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结直肠癌 癌前病变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下载PDF
数字染色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岳辉 +4 位作者 王伟飞 魏清柱 毛正果 邓三花 彭芊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染色内镜(I-Scan)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878例患者行普通内镜和I-Scan模式下检查,部分筛查出的疑似BE患者行CLE检查及活检,比较普通内镜和I-Scan模式下疑似BE检出率及图象特... 目的探讨数字染色内镜(I-Scan)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878例患者行普通内镜和I-Scan模式下检查,部分筛查出的疑似BE患者行CLE检查及活检,比较普通内镜和I-Scan模式下疑似BE检出率及图象特点,对比分析活检病理及CLE诊断BE结果。结果普通胃镜模式下筛查出疑似BE患者46例(5.2%),I-Scan筛查出52例(5.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3,P〉0.05);普通胃镜模式下SCJ与CEJ间距间可观察到栅栏状血管者21例(45.7%),I-Scan可观察到35例(6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31,P〈0.05)。19例疑似BE患者进行了CLE检查及活检,CLE诊断BE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和100%。结论I-Scan对SCJ与GEJ间距间栅栏状血管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疑似BE检出率;CLE使实时在体组织学诊断成为可能,诊断B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诊断 数字染色内镜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原文传递
经皮多次与单次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锋坚 李立夫 +6 位作者 彭芊芊 邓三花 陈培生 徐胜浩 孔伟芳 岳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多次微波消融与单次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对本院39例(19名患者1次微波消融,20名患者行多次微波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脏... 目的比较经皮多次微波消融与单次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对本院39例(19名患者1次微波消融,20名患者行多次微波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脏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术中术后大出血、胃肠道穿孔以及肝、肾、胰腺损伤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2.8±1.5)h,平均消融时间为(1.7±0.9)h,单次消融组与多次消融组术中术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细胞指标具有显著差异(3.5±0.7 vs 4.1±0.9),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也存在显著差异(61.7±12.9 vs 68.1±15.8)。肝功能指标的对比中,单次消融手术相比多次消融手术ALT明显下降(43.9±16.2 vs 50.1±20.6)。结论多次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并不增加相应手术并发症,近期疗效也相对较好,但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以及大量临床前瞻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微波消融 超声引导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下载PDF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锋坚 李立夫 +6 位作者 刘素英 彭芊芊 邓三花 陈培生 杨文娟 岳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超声引导下对50例(29例患者1次微波消融,12例患者重复2次微波消融,9例患者重复3次微波消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经...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超声引导下对50例(29例患者1次微波消融,12例患者重复2次微波消融,9例患者重复3次微波消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经皮穿刺脾脏微波消融治疗,对脾微波消融术过程中的术前及术后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0.9)h,平均消融时间为(1.5±0.6)h;术后3 d外周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白细胞计数指标在Child-Pugh分组和消融次数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指标在消融次数分组和脾大程度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微波消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下载PDF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在伺机性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岳辉 刘燕兵 +5 位作者 李清峰 邵兰 彭浒萍 王伟飞 戴文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1-72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的价值,从而寻找新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背靠背"的检查方案筛查...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的价值,从而寻找新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背靠背"的检查方案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每例患者随机取1块异常隐窝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428例患者中,高清(HD)模式发现异常隐窝灶数目553个,平均(1.29±2.423)个;HD+i-scan模式发现异常隐窝灶1024个,平均(2.39±3.984)个,HD和HD+i-scan模式异常隐窝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405,P<0.01)。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预判异型性直肠异常隐窝灶的灵敏度为47.1%,特异度为96.8%,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吻合系数κ=0.490(P<0.001)。结论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能清晰识别人直肠异常隐窝灶,并能通过iscan功能较好地预判其性质,在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微小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燕兵 毛正果 +5 位作者 邓三花 魏清柱 彭芊芊 王伟飞 岳辉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大肠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127例患者按年龄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普通结肠镜、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检查,由后者预判病变病理性质,并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较。结果普通结肠镜检查64例发现微小病变84个... 目的探讨进行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大肠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127例患者按年龄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普通结肠镜、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检查,由后者预判病变病理性质,并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较。结果普通结肠镜检查64例发现微小病变84个,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检查63例患者,单独用高分辨率发现微小病变147个,加用电子染色后共发现微小病变259个,其中包括102个平坦型病变。与病理组织学结果比较,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判断病变性质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100%。结论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显著增加微小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并能较好地区分病变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微小结直肠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