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中心临床试验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馨允 张优 +8 位作者 李牧蔚 王宪沛 大屯 郝培远 张华 程倩倩 赵洛沙 高传玉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6-770,共5页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南省73家医院参加本临床试验,1 2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符合入排标准入选,接受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其中男性1 014例(82....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南省73家医院参加本临床试验,1 2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符合入排标准入选,接受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其中男性1 014例(82.7%),女性212例(17.3%),年龄59.0(51.0,66.0)岁,溶栓后通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律变化判断溶栓再通率,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出血事件采用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策略(GUSTO)分级.同时对发病距溶栓不同时间段(≤6 h和6~12 h)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瑞替普酶溶栓后120 min血管再通率为89.3%(1 089/1 219),平均再通时间为(59.96±26.86) min.发病距溶栓时间≤6h组的再通率90.3%(988/1 094)高于6~12h组的80.8%(101/125,P=0.001);但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2.6%(28/1 094)和0.8%(1/125),出血率分别为5.9% (64/1 094)和5.6%(7/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溶栓后住院期间总病死率为2.4%(29/1 219),血管未开通者的病死率为10.8%(14/130),高于再通者的1.4%(15/1 089,P<0.001);溶栓后住院期间出血总发生率为5.8%(71/1 219),GUSTO分级严重出血3例(0.2%),均为脑出血,其中2例死亡.结论 瑞替普酶具有较高的梗死血管再通率及较低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军 朱中玉 +3 位作者 高传玉 王宪沛 张优 大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6期538-539,542,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成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89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161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2~39(27.97±6.15)个月,记录其血管再狭窄程度及用药情...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成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89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161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2~39(27.97±6.15)个月,记录其血管再狭窄程度及用药情况,分析其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19例(11.8%),支架邻近血管再狭窄21例(13.0%),血管再狭窄率为24.8%,术后中位时间(20个月)和39个月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3%和54.8%;Cox多因素逐步回归显示术后吸烟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HR=2.586,95%CI:1.343~4.979,P=0.004)。结论术后持续吸烟可能是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洗脱支架 血管再狭窄
原文传递
碎裂QRS波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曙艳 大屯 +6 位作者 李牧蔚 刘伟利 王宪沛 张优 严干新 胡大一 高传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5期479-4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碎裂QRS波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NSTEMI患者312例,根据住院期间第一份心电图是否存在碎裂QRS波分为碎裂QRS波组173例和...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碎裂QRS波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NSTEMI患者312例,根据住院期间第一份心电图是否存在碎裂QRS波分为碎裂QRS波组173例和无碎裂QRS波组139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随访6个月并记录2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碎裂QRS波组3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率(51.45%)、既往心肌梗死比率(52.51%)高于无碎裂QRS波组(36.69%、30.22%),左室射血分数[(54.00±5.60)%]低于无碎裂QRS波组[(61.00±5.80)%],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8.1(3.2,19.2)mg/L]高于无碎裂QRS波组[6.1(3.2,12.6)mg/L](P<0.05);碎裂QRS波组总MACE发生率(33.53%),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67%)、复发性心绞痛比率(18.45%)均高于对照组(15.83%、2.88%、7.19%)(P<0.05)。结论碎裂QRS波是N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心电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碎裂QRS波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原文传递
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宗茂 高洁 +6 位作者 高传玉 张优 张静 朱中玉 大屯 黑飞龙 Rafiq Ahmed BHAT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3-438,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早期血运重建及ECMO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66例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早期血运重建及ECMO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合并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ECMO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用时长、并发症及疗效,是否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及院内临床转归等。结果:66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1.7)岁,其中男性46例。患者入院均行早期血运重建: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44例行入院即刻早期血运重建,17例行院内延迟早期血运重建;其中42例患者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应用ECMO辅助,其中39例使用了IABP。ECMO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及pH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均<0.05)。66例患者中38例成功撤机,30例存活出院,36例死亡;并发症分别为20例肾功能不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11例消化道出血、5例脑出血、1例肺出血、9例下肢血栓及3例下肢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至少2次呼吸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为患者院内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应用IABP对院内结局无显著影响。结论:早期血运重建及ECMO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早期血运重建 预后
下载PDF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和Tp-e间期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宪沛 吴莎 +5 位作者 高传玉 陈冲 晏娟娟 冯宇 林振浩 大屯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抬高的ST段(STE)和增大的Tp-e间期在变异型心绞痛(VA)患者中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E)的预测价值。方法:60例单纯VA患者(无MVAE组)和18例VA合并MVAE的患者(MVAE组)入选本研究。使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 目的:探讨抬高的ST段(STE)和增大的Tp-e间期在变异型心绞痛(VA)患者中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E)的预测价值。方法:60例单纯VA患者(无MVAE组)和18例VA合并MVAE的患者(MVAE组)入选本研究。使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ST段抬高时期心电图参数和MVAE(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晕厥和成功复苏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关系。结果:MVAE组较无MVAE组有更加抬高的STE[(0.72±0.23)mV︰(0.41±0.10)mV,P<0.001],更长的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QTd,(49.55±15.40)ms︰(39.98±7.40)ms,P=0.017]、校正的Tp-e间期[cTp-e,(162.07±24.80)ms︰(127.69±12.90)ms,P<0.001],和更大的Tp-e/QT比值[(0.355±0.050)︰(0.297±0.030),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QTd(OR=1.117,95%CI:1.013~1.230,P=0.026)、cTp-e间期(OR=1.149,95%CI:1.057~1.248,P=0.001)、Tp-e/QT比值(OR=1.361,95%CI:1.136~1.630,P=0.002)和STE(OR=5.665,95%CI:1.830~17.539,P<0.001)均与MVAE的发作有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TE和cTp-ed均可以作为MVAE发生的预测因子。ROC曲线下面积(AUC)cQTd为0.724,cTp-e间期为0.841,Tp-e/QT比值为0.924,STE为0.918。Z检验显示,Tp-e/QT比值的AUC和STE的AUC无显著差异,两者均与cQTd、cTp-e间期的AUC有显著差异(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STE分别和cTp-e间期(r=0.658,95%CI:0.527~0.754,P<0.001)、Tp-e/QT比值(r=0.763,95%CI:0.576~0.862,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抬高的ST段和增加的Tp-e间期有关联的电生理机制,并对VA患者的MVAE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E间期 Tp-e/QT比值 ST段抬高 变异型心绞痛 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澈 大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022-5023,共2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心源性猝死。资料表明,全世界每...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心源性猝死。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1 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ACS占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活化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再狭窄因素临床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大屯 高传玉 +2 位作者 宋昆鹏 马林业 刘洪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2)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成功介入治疗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优 高传玉 +7 位作者 朱中玉 刘洪智 王宪沛 杨宏辉 李牧蔚 王现青 大屯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1-735,共5页
目的 探讨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46例成功行PCI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后即刻静脉应用替... 目的 探讨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46例成功行PCI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后即刻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共122例)和对照组(PCI后即刻静脉应用生理盐水,共124例)。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术后30 d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次要有效性终点为术后7 d和6个月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安全性终点为术后3 d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主要有效性终点的发生率为0.9%(1/117),对照组为3.3%(4/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0)。术后7 d两组之间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 (1/122) 比 3.2% (4/124), P=0.38]。术后6个月,替罗非班组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 (1/117)比5.9% (7/118),P=0.07]。替罗非班组术后6个月无复合终点发生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9.2%比94.2%, log-rank检验P=0.03)。术后3 d,未发生GUSTO中重度出血和重度血小板减少。 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轻微出血[13.1% (16/122)比 7.3% (9/124),P=0.13] 和轻度血小板减少[0.8% (1/122)比0.8% (1/124), P=1.00]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中高危NSTE-ACS患者,成功PCI后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6个月的无事件生存率,且不增加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原文传递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利杰 高传玉 +5 位作者 王宪沛 大屯 张优 李牧蔚 刘伟利 都培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 研究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颐性分析577例可疑冠心病的门诊患者,均行冠状动脉双源CT和FT3检测,对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随访(8~29个月),记录主... 目的 研究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颐性分析577例可疑冠心病的门诊患者,均行冠状动脉双源CT和FT3检测,对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随访(8~29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生.根据患者FT3水平分为低FT3组(n=126)和正常FT3组(n=451);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分为CACS> 100组(n =235)和CACS≤100组(n =342).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率分析,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冠状动脉钙化和MACE的相关因素.结果 低FT3组(FT3<3.5 pmol/L)的冠状动脉钙化负荷[146.7(55.8,599.1)比34.8(0,261.9),P<0.001]和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FT3组[7.9%(10/126)比2.0%(9/451),P=0.003];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显示FT3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有关(OR=0.442,95% CI =0.317~0.618,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FT3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F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ACS> 100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CACS≤100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血FT3水平是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和MACE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低FT3水平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钙化程度越重,越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1-7)对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洪智 高传玉 +9 位作者 王现青 付海霞 杨宏辉 王宪沛 刘煜昊 李牧蔚 牛振民 戴国友 大屯 张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3组:(1)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组(ADR—DCM组,n=25),阿霉素2.5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10周...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3组:(1)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组(ADR—DCM组,n=25),阿霉素2.5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10周。(2)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Ang(1—7)治疗组[Ang(1—7)组,n=25],阿霉素给药方式及剂量同前,同时Ang(1-7)用Alzet2006型微量泵以24μg·kg^-1·h^-1速度持续腹腔泵入。(3)正常对照组(n=10)。12周时进行超声和血液动力学检测,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放免法检测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中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结果Ang(1-7)组病死率明显低于ADR—DCM组(16%比40%,P〈0.01)。ADR—DCM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左心室压力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ng(1-7)组大鼠LVESD、LVEDD及LVEDP均明显低于ADR—DCM组(P均〈0.01),FS及±dp/dt明显高于ADR—DCM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LVESD、LVEDD及LVEDP仍较高(P均〈0.01),FS及±dp/dt仍较低(P均〈0.01)。ADR—DCM组大鼠左心室心肌MDA含量及血浆Ang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在Ang(1-7)组MDA及AngⅡ浓度显著低于ADR—DCM组(P〈0.01),但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表柔比星 血管紧张素类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优 王山 +8 位作者 高传玉 刘馨允 程倩倩 张军慧 大屯 王宪沛 朱中玉 李牧蔚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6-872,共7页
目的:对比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河南STEMI注册登记研究在河南省66家医院总共入选的5 479例STEMI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药... 目的:对比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河南STEMI注册登记研究在河南省66家医院总共入选的5 479例STEMI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药物情况,分为尿激酶原组( n=638)和瑞替普酶组( n=702)。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入院时信息、院内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卒中)和溶栓后出血情况。出血采用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制定的出血分级。 结果: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STEMI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8(53.2,69.0)和62.6(52.1,69.8)岁,女性分别占23%(147/638)和25.1%(176/7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相似[82.1%(524/638)比84.9%(596/702), P=0.172],两组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分别为194.5(135.0,290.0)min和190.0(126.0,292.0)min,溶通的时间分别为95.0(67.5,120.0)min和95.0(71.0,119.0)min。两组以上时间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尿激酶原组和瑞替普酶组的住院病死率[5.5%(35/638)比5.1%(36/702), P=0.770],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比例[8.9%(57/638)比7.7%(54/702), P=0.410],住院MACCE的发生率[13.0%(83/638)比10.4%(73/702), P=0.13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瑞替普酶组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原组[7.8%(55/702)比3.8%(24/638), P=0.002]。进一步分析发现,瑞替普酶组口腔出血和BARC 1~2级出血的比例较尿激酶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而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0.6%(4/638)比0.4%(3/702), P=0.715]。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基线资料后,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结果与调整前一致。对于住院病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出血
原文传递
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彬彬 刘亚慧 +3 位作者 大屯 程倩倩 李高寒 高传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497-502,共6页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居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除了控制血脂、血糖、戒烟等危险因素以外,需要在基础领域对心脏与血管组织细胞、发育与功能及发病机制进一步探索。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居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除了控制血脂、血糖、戒烟等危险因素以外,需要在基础领域对心脏与血管组织细胞、发育与功能及发病机制进一步探索。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和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T)不仅可以发现全新的细胞类型,而且可以揭示每个细胞独特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学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细胞群体之间细胞动态通讯状态及调控通路,探讨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空间转录组 冠心病 瓣膜病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河南省8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优 高传玉 +5 位作者 段广才 刘馨允 王宪沛 李牧蔚 大屯 胡大一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8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方法将河南省17家医院2011—06~2012—06的1633例STEMI住院患者分为年龄≥80岁(126例)和年龄〈80岁(1507例)两组,比较两组一般情... 目的了解河南省8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方法将河南省17家医院2011—06~2012—06的1633例STEMI住院患者分为年龄≥80岁(126例)和年龄〈80岁(1507例)两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合并用药、住院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年龄≥80岁组女性患者、心功能异常和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的比例较高,而血脂异常及吸烟比例较低。年龄I〉80岁的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比例明显低于年龄〈80岁的患者(P〈0.05),接受溶栓的比例较低(P〈0.05),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两组相似(P〉0.05)。两组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和发病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80岁STEMI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病死率较高(P均〈0.05)。年龄≥80岁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80岁以上STE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比例较低,住院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心肌再灌注 医院死亡率 老年人 80以上
下载PDF
磷酸肌酸钠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心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大屯 王澈 刘洪智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7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心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心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律变异性。用药治疗半个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项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半个月后,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较治疗前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变异性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磷酸肌酸钠 心功能 心律变异性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的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文涛 高传玉 +4 位作者 戴国友 李牧蔚 王宪沛 刘洪智 大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5081-5086,共6页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8例拟行择...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8例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与试验A组,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B组与试验B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在介入治疗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相应冠状动脉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移植后3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间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移植前、对照A组和试验B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试验B组仅较移植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无功能心肌的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扩张型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扩张型 细胞移植 干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负荷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利杰 高传玉 +4 位作者 王宪沛 大屯 张优 李牧蔚 张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263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混合斑块、...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263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和非钙化斑)进行计数。结果糖尿病组左前降支(LAD)(P=0.007)、右冠状动脉(RCA)(P=0.041)钙化积分和总钙化积分(T scores)(P=0.027)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以混合斑块(P<0.001)和非钙化斑块(P=0.045)为主;糖尿病组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数(P<0.001)及阻塞性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性斑块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更重,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更重,以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为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此研究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糖尿病 混合斑 钙化斑 非钙化斑 钙化积分 阻塞性斑块
下载PDF
脑梗与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平珍 高传玉 +1 位作者 王宪沛 大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患者与非脑梗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4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病史,分为脑梗组(92例)和非脑梗组(25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 目的探讨脑梗患者与非脑梗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4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病史,分为脑梗组(92例)和非脑梗组(25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非钙斑块节段)计数。对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分析比较。结果脑梗组LM、LAD、LCX、RCA混合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组(P<0.05);脑梗组冠脉总的混合斑块节段数和总的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组(P<0.05);脑梗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脑梗组(P<0.05)。结论与无脑梗病史的患者相比,有脑梗病史且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冠脉受累节段数可能更多。冠脉混合斑块是可能是脑梗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建议有脑梗病史的患者进行冠脉血管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 非脑梗 混合斑块节段 钙化斑块节段 非钙斑块节段
下载PDF
BuMA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欣 田锐 +38 位作者 汪国忠 史冬梅 王志坚 迟云鹏 戴文龙 王春梅 卢春山 陈练 刘宏斌 刘长福 李惟铭 倪祝华 李强 张俊杰 林松 袁龙 刘莉 王丽霞 宋坤鹏 大屯 张芙荣 邱原刚 尚云鹏 朱岩 卢耀军 吕树铮 周玉杰 陈韵岱 颜红兵 王乐丰 陈绍良 李占全 高传玉 朱建华 赵全明 朱小玲 郭成军 李丽 赵瑞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系统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效性检验研究,国内9个中心参与研究,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同期入选224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型或... 目的比较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系统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效性检验研究,国内9个中心参与研究,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同期入选224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超过1周,需要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其中BuMA支架组(试验组)113例,Endeavor支架组(对照组)111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270±30)d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定的晚期管腔丢失。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30 d、90 d、180 d、270 d、360 d和54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支架血栓事件,并继续随访到术后720 d。结果支架置入后(270±30)d的晚期管腔丢失,BuMA组和Endeavor组分别为0.24 mm和0.5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540 d的MACE发生率,BuMA组为6.19%,Endeavor组为8.11%(χ2=0.3097,P=0.5788)。继续随访到术后720 d,MACE发生率,BuMA组仍为6.19%,Endeavor组为9.91%(χ2=1.0533,P=0.3048)。结论 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晚期管腔丢失,提示BuMA支架在降低支架再狭窄方面可能优于Endeavor支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支架 冠心病 设备安全性 可重复性 结果
下载PDF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吸烟状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军 朱康宁 +5 位作者 朱中玉 高传玉 王宪沛 寇洁 张优 大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戒烟的依从性及吸烟状态对术后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调查656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男性ACS患者术前及术后吸烟状态,根据术后的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3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戒烟的依从性及吸烟状态对术后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调查656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男性ACS患者术前及术后吸烟状态,根据术后的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3组:不吸烟组(n=226)、戒烟组(n=283)及目前吸烟组(n=147),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吸烟状态对主要不良心脑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656例患者术前吸烟率为65.5%,术后吸烟率为22.4%,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01),血脂异常较多(P=0.005),文化水平较低(P〈0.001);与不吸烟组和戒烟组相比,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8%vs 1.1%vs 6.1%,P=0.004)和主要不良心脑事件(7.1%vs 5.3%vs 15.0%,P=0.002)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吸烟是主要不良心脑事件[比值比(HR)=1.404,95%可信区间(CI):1.206~1.793;P=0.008]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药物洗脱支架 吸烟状态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文涛 张静 +5 位作者 高传玉 郭素萍 刘煜昊 大屯 叶发民 张优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8.21±6.20)岁,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n=9)和院内存活组(n=38),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9例死亡、38例存活,院内病死率为19.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心功能Ⅲ~Ⅳ级(Killip分级)、肌酐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以及术后肌酐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SOFA评分(OR=1.667,95%CI:1.105~2.513,P=0.015)及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OR=22.884,95%CI:1.053~497.172,P=0.046)、CRRT治疗(OR=19.483,95%CI:1.835~206.821,P=0.014)是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入住CCU时的SOFA评分、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及CRRT治疗是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介入封堵术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