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损伤机制的胫骨Pilon骨折改良分型方法,并评估应用该分型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作者医院2008-08/2013-08月收治的151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受伤时踝关节所处位置以及骨折初始移...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损伤机制的胫骨Pilon骨折改良分型方法,并评估应用该分型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作者医院2008-08/2013-08月收治的151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受伤时踝关节所处位置以及骨折初始移位方向分为五种类型:内翻型、外翻型、背伸型、跖屈型、中立位型。依据原始移位方向及骨折线和骨折块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切口和固定方式,121例患者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按照AO/OTA分型,其中B型54例(44.6%),C型67例(55.4%)。术后应用Teeny and Wiss’s评分系统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1个月)。其中119例术后如期获得骨折愈合,2例延迟愈合(外翻型1例,中立位型1例)通过二期植骨最终获得愈合;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外翻型和中立位型。按照Teeny and Wiss’s评分系统,109例(90%)获得了理想的骨折复位(包括解剖复位和良好复位)。末次随访平均AOFAS评分达86.3分。即使在损伤程度较为严重的中立位组,理想的复位率也达到了72.7%,末次随访平均AOFAS评分也达到了78.7分。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内固定失败。结论基于损伤机制的胫骨Pilon骨折综合法分型及对应的手术策略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增加骨折复位的准确性,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和固定失败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损伤机制的胫骨Pilon骨折改良分型方法,并评估应用该分型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作者医院2008-08/2013-08月收治的151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受伤时踝关节所处位置以及骨折初始移位方向分为五种类型:内翻型、外翻型、背伸型、跖屈型、中立位型。依据原始移位方向及骨折线和骨折块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切口和固定方式,121例患者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按照AO/OTA分型,其中B型54例(44.6%),C型67例(55.4%)。术后应用Teeny and Wiss’s评分系统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1个月)。其中119例术后如期获得骨折愈合,2例延迟愈合(外翻型1例,中立位型1例)通过二期植骨最终获得愈合;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外翻型和中立位型。按照Teeny and Wiss’s评分系统,109例(90%)获得了理想的骨折复位(包括解剖复位和良好复位)。末次随访平均AOFAS评分达86.3分。即使在损伤程度较为严重的中立位组,理想的复位率也达到了72.7%,末次随访平均AOFAS评分也达到了78.7分。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内固定失败。结论基于损伤机制的胫骨Pilon骨折综合法分型及对应的手术策略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增加骨折复位的准确性,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和固定失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