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成因探索
1
作者 兰进胜 齐乃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第18期155-162,共8页
本文尝试以地史学和力学视角,探索地震成因和气候变化原因。分析地震成因,须研究地壳的运动规律、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任何时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主要由陆壳分合引发;现阶段的地壳运动、地震,主要是因冈瓦纳裂解(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 本文尝试以地史学和力学视角,探索地震成因和气候变化原因。分析地震成因,须研究地壳的运动规律、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任何时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主要由陆壳分合引发;现阶段的地壳运动、地震,主要是因冈瓦纳裂解(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并非俯冲、地幔流动引发地壳运动,而是地壳运动引发俯冲、地幔流动。俯冲是因洋壳被动受压,而并非洋壳主动扩张。岩石圈破坏规律遵循“强度理论”[1],构造地震均发生于岩石圈的“危险点”或“危险截面”。古生代三次大灭绝和多次冰川活动、中生代早期全球干旱广布,均是因海西运动。日本岛、台湾省、菲律宾、郯庐断裂带等地震频发,华北岩石圈减薄、东亚大地幔楔、安的列斯弧、马里亚纳海沟、秘鲁海沟、智利海沟、东太平洋海丘、秘鲁寒流、厄尔尼诺现象等,均是因南美洲顺时针扭转(南美洲西海岸承受巨大扭力)。陆壳分合引发地壳形变、地热和水气调节,是全球气候变化、冰川消长的最主要原因。冰川形成,减弱寒冷和潮湿;冰川消融,减弱炎热和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膨裂 温度应力 转动(扭转) 强度理论 危险截面 扭力 岩石圈减薄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建筑工程技术在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兰进胜 齐乃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第18期153-159,共7页
虽然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在学术界认可度较高,但仍有诸多不足。本文观点简述:陆壳的漂移速度,在膨裂后和融合时持续减小,在聚集时持续增大。超大陆或次超大陆会因温度应力膨裂。据力学推断,冈瓦纳古陆包含北美洲,但不含格陵兰岛。... 虽然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在学术界认可度较高,但仍有诸多不足。本文观点简述:陆壳的漂移速度,在膨裂后和融合时持续减小,在聚集时持续增大。超大陆或次超大陆会因温度应力膨裂。据力学推断,冈瓦纳古陆包含北美洲,但不含格陵兰岛。现阶段的地壳运动主要是因冈瓦纳膨裂的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恐龙灭绝主要因冈瓦纳膨裂的地震,现今绝大多数的构造地震都是其余震,可用“七个结论”来宏观分析。构造地震发生是因地壳(岩石圈)出现破坏,岩石圈破坏的规律(地震成因)可用材料力学的“四个强度理论”解释,岩石圈的“危险截面”“危险点”等应力集中的部位是构造地震的多发地带。陆壳可在力矩或力偶矩作用下产生水平转动,并产生水平扭力,水平扭力可产生水平拉应力、水平压应力、弯力、“受拉剪切应力”“斜向下剪切应力”和水平剪切应力。俯冲是洋壳在压力或扭力作用下,形成的“斜向下剪切”破坏。深源地震、地幔楔,绝大多数的海沟、火山、火山弧,都与俯冲有关。海沟均由剪切破坏形成(俯冲或水平剪切)。洋脊是因拉力、压力或扭力,洋壳中部区域出现破裂,地幔物质涌出新的洋壳。岩石圈减薄、地堑和地垒地貌、多数盆地地貌,与水平拉应力或水平剪切应力有关。地壳碰撞、摩擦或变形会产生热量。地壳应力集中的部位,通常也是热量集中的部位,易引发地震、地热和极端天气。现今的非极地冰川,均位于地壳应力集中的部位(冈瓦纳膨裂)。冰川消融,通常伴随着干旱气候带的扩展,全球气候趋向炎热干旱。南美洲西海岸的中部弯矩最大,故产生“凹陷”;南美洲西海岸火山和地震频发、气候复杂多样,以及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南美洲顺时针转动有关(南美洲西海岸承受巨大扭力)。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膨裂 温度应力 转动(扭转) 扭力 剪切 弯矩 深源地震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 岩石圈减薄 地幔楔 应力集中 热量集中 冰川 火山弧 冈瓦纳 强度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