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美海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19
1
作者 黎茂 马晓潇 +3 位作者 蒋启贵 李志明 庞雄奇 张采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8,共16页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稳定宽缓的构造环境是形成页岩油的有利背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页岩油形成的资源基础,区域性致密顶底板控制页岩油的远景区分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页岩油核心区分布,而地质和工程"甜点"控制页岩油的规模富集和高产稳产。与北美相比,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稳定性较差,沉积盆地类型多、分割性和后期活动性强,发育淡水湖泊、混积湖泊与咸化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相变快、岩性复杂、储盖组合多样。烃源岩层系的非均质性、成岩改造作用、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致密顶底板的配置关系,控制中国陆相页岩油"甜点"分布规律和富集高产能力。正确认识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找准页岩油富集的有利核心区、发展适应性高产稳产工程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海相页岩油 石油地质特征 “甜点”分布规律 富集高产要素 发展战略
下载PDF
分子化石与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 被引量:88
2
作者 张水昌 梁狄刚 +2 位作者 黎茂 肖中尧 何忠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6-23,共8页
分析了甾烷类“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塔里木盆地某些特定地质年代岩石中的分布特征并藉此为“指纹”进行油源对比.分子化石的分布受成熟作用、运移作用、相分馏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是任何一个与生源环境有... 分析了甾烷类“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塔里木盆地某些特定地质年代岩石中的分布特征并藉此为“指纹”进行油源对比.分子化石的分布受成熟作用、运移作用、相分馏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是任何一个与生源环境有关的分子化石参数都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指纹.甲藻甾烷(C_(30))、4-甲基-24-乙基胆甾烷(C_(30))及其芳构化甾烷、24-降胆甾烷(C_(26))及C_(28)甾烷等来源于沟鞭藻和硅藻等生物的分子化石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塔东2井产自寒武系地层中的重油等少数几个油样与寒武系抽提物有可比性之外,在塔中、塔北隆起上的海相原油中,这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上奥陶统抽提物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中、上奥陶统生油岩可能是这些海相原油的主要生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化石 甲藻甾烷 三芳甲藻甾烷 24-降胆甾烷 沟鞭藻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 被引量:56
3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1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90,共7页
排烃门限概念的提出为有效源岩的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在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地球化学的方法论证了排烃门限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 ,源岩进入排烃门限后 ,其反映生烃潜能的指标 (S1+S2 ) /TOC、氢指数以及反映烃源... 排烃门限概念的提出为有效源岩的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在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地球化学的方法论证了排烃门限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 ,源岩进入排烃门限后 ,其反映生烃潜能的指标 (S1+S2 ) /TOC、氢指数以及反映烃源岩残留烃量的指标氯仿沥青“A”都开始明显降低 ;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成分、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没有进入排烃门限的源岩可溶有机质与原油差别大 ,进入门限后的源岩可溶有机质开始与原油组分较为一致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段泥岩和页岩的排烃门限分别为 2 2 0 0m和 2 0 0 0m左右 ,排烃强度分别为 0~110 0kg/m2 和 0~ 15 0kg/m2 ,累积排出烃量为 7.36 5× 10 8t和 1.4 35× 10 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门限 资源评价 生烃潜力 烃类组分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被引量:55
4
作者 黎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9,共9页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二次运移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油储集层微米-纳米级孔隙体系表征 被引量:47
5
作者 胡钦红 张宇翔 +3 位作者 孟祥豪 李政 谢忠怀 黎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层状)灰质泥页岩样品的微米—纳米级孔隙体系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高压压汞法(MICP)检测多个连通孔隙体系,同时表征其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道迂曲度;采用不同样...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层状)灰质泥页岩样品的微米—纳米级孔隙体系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高压压汞法(MICP)检测多个连通孔隙体系,同时表征其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道迂曲度;采用不同样品(粒径500~841μm GRI(美国应用天然气研究所)标准的颗粒,边长1 cm的立方体,直径2.54 cm、高度2~3 cm的岩心柱),通过低压气体物理吸附、基质渗透率测定、高压压汞分析、氦气孔隙度测定、非稳态脉冲渗透率测定等分析方法测定泥页岩的孔渗参数。高压压汞法测得泥页岩样品平均孔隙度为(6.31±1.64)%,基质渗透率在(27.4±31.1)×10^(-9)μm^2,基于体积法的中值孔喉直径为(8.20±3.01)nm,孔隙主要分布在孔喉直径5 nm区域,孔喉比随着孔隙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具有层理的泥页岩样品的渗透率是泥页岩基质渗透率的近20倍。泥页岩纳米级(孔喉直径为2.8~10.0 nm)孔隙体系的几何迂曲度高达8.44,说明具有较差的孔隙连通性和输导流体的能力,会影响泥页岩油气的保存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古近系 页岩油 孔隙结构 孔隙度 渗透率 连通性 几何孔道迂曲度
下载PDF
低熟油、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黎茂 金之钧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对八面河地区原油、油砂以及不同成熟度和岩性有异的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八面河地区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中屏蔽化程度高的异构体比屏蔽化程度低的异构体富集... 对八面河地区原油、油砂以及不同成熟度和岩性有异的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八面河地区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中屏蔽化程度高的异构体比屏蔽化程度低的异构体富集,咔唑及苯并咔唑系列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富集,苯并犤a犦咔唑比苯并犤c犦咔唑富集。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观察到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间的运移分馏效应比不同类型异构体间的分馏效应更为显著,而前者受成熟度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于后者;发现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不仅体现于不同氮官能团屏蔽、半屏蔽和暴露三类异构体间,同样体现于同一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指示此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活性。吡咯类化合物与烃类化合物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油 油气运移 烃源岩 成熟度 含氮化合物 分布规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31
7
作者 窦立荣 侯读杰 +2 位作者 程顶胜 黎茂 潘校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根据高酸值原油的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酸值 生物降解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下载PDF
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8
作者 徐崇凯 刘池洋 +5 位作者 郭佩 黎茂 黄雷 赵岩 潘银华 张益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9,共13页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及古气候背景。该地层较高的Sr丰度、Sr/Ba值及钙芒硝的存在揭示潜江组泥岩沉积时水体盐度较高;氧化还原环境指标及一些敏感元素的含量变化指示潜江组沉积时期水体含氧量较低,处于底层水体中等分层厌氧环境;主量元素化学蚀变指数CIA、Mg/Ca比值及对膏盐层岩芯观察反映潜三下段泥岩沉积于气候相对潮湿期段,而膏盐层则沉积于气候相对干旱期。这种泥岩与膏岩互层出现的变化可能是由我国晚始新世频繁的气候变化导致的。而且,由气候干湿波动造成的淡化-咸化成盐序列,伴随着生物短期的爆发与死亡,将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与堆积;潮湿、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整体上盐间泥岩具备形成较好烃源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潜江组 古近纪 古气候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深部高过成熟烃源岩古 TOC 恢复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庞雄奇 李倩文 +2 位作者 陈践发 黎茂 庞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9-789,共21页
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残留生烃母质变化原理,建立了 TOC 恢复的数学地质模型,提出了 TOC 演化与各种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通过对模式中各主控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变化的特征取值,计算得到了TOC 恢复系数,做出了泥质岩烃源岩和... 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残留生烃母质变化原理,建立了 TOC 恢复的数学地质模型,提出了 TOC 演化与各种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通过对模式中各主控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变化的特征取值,计算得到了TOC 恢复系数,做出了泥质岩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含不同类型干酪根情况下的 TOC 演化图版。这一方法的最大特色是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和高温压物理模拟实验条件可能带来的结果偏差。研究表明: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烃源岩内残留的 TOC 含量逐渐减少,在大量生排烃阶段(RO =0.5%~2.0%)变化幅度最大;处于高过成熟阶段(RO >1.2%)的烃源岩,其原始 TOC 恢复系数随 RO 增大而逐渐增加,含Ⅰ型、Ⅱ型、Ⅲ型母质的泥质岩烃源岩 TOC 恢复系数分别可达3.0、2.0、1.4;含Ⅰ型、Ⅱ型、Ⅲ型母质的碳酸盐岩烃源岩 TOC 恢复系数分别可达3.2、2.2、1.5。论文例举了源岩 TOC 恢复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深部 高过成熟烃源岩 TOC 恢复 烃源岩有效性判别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页岩油的资源潜力及流动性评价方法——以西加拿大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为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谌卓恒 黎茂 +1 位作者 姜春庆 钱门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页岩油储层集生储盖为一体,具双孔结构,以纳米孔隙为主,储层中油气的流动性是资源商业成功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之一。基于常规储层体积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受制于单一基质孔隙结构模型,无法依油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分类评价,不能为... 页岩油储层集生储盖为一体,具双孔结构,以纳米孔隙为主,储层中油气的流动性是资源商业成功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之一。基于常规储层体积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受制于单一基质孔隙结构模型,无法依油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分类评价,不能为资源开发决策提供与油气流动性相关的信息。页岩油的赋存状态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类型控制。Rock-Eval热解数据含大量与烃源岩类型和成熟度相关信息,结合已知页岩油田的生产数据,我们提出根据页岩油赋存状态的分类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将油气资源划分为不可动(吸附),受限和可动三种资源类型,以此定量描述页岩油气资源的流动性。文章以加拿大西部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油田的生产和储层资料为基础,建立资源评价所需页岩油藏参数与热解参数之间的经验模型,采用石油地层体积因子恢复热解样品取样过程中的轻烃损失,并以8-32-46-9W5井Duvernay页岩油气资源单井评价为例,介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以该井为中心的区块单元内资源量评价结果经10%的采收率折扣后,与邻区按实际生产数据用产量递减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热解数据和生烃动力学模型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赋存状态 可动性 热解数据 轻烃损失校正 页岩油 Duvernay页岩 西加拿大盆地
下载PDF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被引量:27
11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1 位作者 黎茂 金之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591,共6页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 ,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 ,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油源对比 成因机理 八面河油田 干酪极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烃源岩
下载PDF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春林 庞雄奇 +4 位作者 梅海 黎茂 徐子远 梅博文 Daniel Hitzm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20 cm深度处土壤湿度可维持甲烷氧化菌的生长;pH值平均为8.20,不抑制甲烷氧化菌生长;大量样品全盐盐度大于20%,高盐度降低了甲烷氧化菌的浓度,但气藏区与非气藏区微生物浓度差别显著,气藏上方盐度高达50%以上仍发育微生物异常;而且探井试气产量与其上方微生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勘探技术适用于三湖坳陷。利用微生物异常判断,在台南9井东侧1 km处、台南气田西侧边界以外可能存在含气丰度高于台南9井的岩性气藏,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生物气 岩性气藏 盐碱地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沉积物中NSO杂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52,共6页
对金湖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骨架结构相似、分别含N、S、O的三类杂环芳烃——吡咯类、硫芴和氧芴系列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烃源岩中这三类杂原子化合物的丰度一般高于原油,其在油、岩中的丰度差异按含N、O和S化合物的... 对金湖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骨架结构相似、分别含N、S、O的三类杂环芳烃——吡咯类、硫芴和氧芴系列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烃源岩中这三类杂原子化合物的丰度一般高于原油,其在油、岩中的丰度差异按含N、O和S化合物的顺序依次降低,指示三类化合物吸附性依次降低;原油和烃源岩中三类杂原子化合物丰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并与芴系列具有良好的多项式关系,暗示三类杂原子化合物在原生和或后生作用与干酪根降解方式上可能有某些相似性与相关性;在未熟—低熟阶段,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三类化合物的丰度逐渐增加,指示成熟度对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NSO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成熟度评价和指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硫芴 氧芴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意义 原油 烃源岩 油气运移 成熟度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分类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4
作者 金之钧 张谦 +13 位作者 朱如凯 董琳 付金华 刘惠民 云露 刘国勇 黎茂 赵贤正 王小军 胡素云 唐勇 白振瑞 孙冬胜 李晓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19,共19页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常规油气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然而,陆相页岩油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和富集机理不清、“甜点”评价难度较大且标准不一,严重制约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立足于勘探开发实际,建立了一...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常规油气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然而,陆相页岩油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和富集机理不清、“甜点”评价难度较大且标准不一,严重制约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立足于勘探开发实际,建立了一套简化的陆相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依据页岩油储集岩石类型和赋存空间,将其分为夹层型、裂缝型和纯页岩型,重点讨论了纯页岩型页岩油。依据纯页岩型页岩油的沉积构造,将其划分为纹层状、层状和块状页岩油。划分方案中未将岩石颗粒粒径作为划分页岩油类型的参数,但保留了传统矿物三端元大类及混合类,去除了进一步细分的亚类。同时,用岩石热解滞留烃含量(S_(1))代替了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指标,将页岩油划分为低含油、中等含油和高含油3类。另外,将地层压力系数小于0.8划分为异常低压、0.8~1.2划分为正常压力、大于1.2划分为异常高压,原油黏度不参与页岩油类型划分。依据研究划分方案给出了陆相页岩油一类、二类和三类甜点的定义,并分析讨论了中国典型陆相盆地代表性页岩油地层。期望利用该页岩油分类方案,进一步明确陆相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认识甜点岩石类型、预测甜点分布特征以及更加准确计算页岩油资源量,从而简化实际勘探开发工作流程进而起到更好指导生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系数 矿物成分 沉积构造 滞留烃S_(1) 地质甜点 资源评价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3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 李丕龙 李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152-161,共10页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油气区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定量估算该油田的油源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运移通道和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八面河油田附近埋藏较浅的沙四段烃源岩提供的“未熟-低熟油”在八面河地区原...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油气区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定量估算该油田的油源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运移通道和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八面河油田附近埋藏较浅的沙四段烃源岩提供的“未熟-低熟油”在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占一定的比例,但这些原油的主体应来自相邻的生油洼陷——牛庄和广利洼陷内埋深超过2700 m的沙四段成熟烃源岩.定量计算表明,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的含量不超过20%,其余为正常原油.来自生烃洼陷的油气的运移受断层、砂体运载层等优势通道共同控制,八面河油田只是运移优势通道的指向之一.新提出的原油来源与运聚模式已为近期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八面河地区 油气运聚 定量地球化学计算 混源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集层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 被引量:21
16
作者 胡钦红 刘惠民 +4 位作者 黎茂 李政 杨锐 张宇翔 孙梦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和层状)灰质泥页岩的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页岩油储层具有很强的亲油性和相对较弱的亲水性,而微—纳米级孔隙体系又与其独特的混杂型... 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和层状)灰质泥页岩的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页岩油储层具有很强的亲油性和相对较弱的亲水性,而微—纳米级孔隙体系又与其独特的混杂型润湿性密切相关,因此开发了含不同分子大小和反应性能的极性与非极性示踪剂,并应用于毛细管自吸(蒸馏水与含示踪剂的正葵烷)和饱和扩散(含示踪剂的卤水)实验中,实验后的样品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检测示踪剂在混杂型润湿性页岩中的分布行为和运移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在三维空间下呈现出特有的“双通道”运移行为:(1)由于其相对较弱的亲水性,孔喉直径大于10nm亲水孔隙体系的传输性非常有限,不吸附示踪剂的有效扩散系数仅为(1~10)×10-13 m2/s,其几何孔道迂曲度高达9.24±3.20;(2)孔喉直径约为5nm的亲油孔隙体系有快速的传输特性,但流体运移行为明显受不同分子大小的阻塞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连通性 示踪剂 扩散 自吸 流体运移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东南缘林滩场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 被引量:16
17
作者 葛勋 郭彤楼 +6 位作者 马永生 王国力 黎茂 余小群 赵培荣 温真桃 王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7,共15页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017年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林滩场完钻的探井林页1井,证实林滩场构造在奥陶纪末—早志留世处于深水陆棚有利相带,页岩气形成条件较好。为进一步落实该区勘探开发潜力,实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商业突破,对林滩场...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017年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林滩场完钻的探井林页1井,证实林滩场构造在奥陶纪末—早志留世处于深水陆棚有利相带,页岩气形成条件较好。为进一步落实该区勘探开发潜力,实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商业突破,对林滩场进行区域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在大量基础地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优选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效孔隙度(POR)和含气量(GAS)作为地质甜点评价参数,脆性指数(BI)和水平主应力差作为工程甜点评价参数,地层倾角、断裂影响和地层压力作为保存条件评价参数。利用叠前反演求取地震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密度和泊松比),通过岩心样品测试分析数据、储层地质岩性特征以及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建立储层评价参数与地震弹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定量关系利用叠前反演CRP道集内岩性信息的AVO特征,对各项页岩储层评价参数进行平面预测,最终优选出林滩场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应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一体化方法对页岩储层甜点区做出精准平面预测,对实现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预测 地质甜点 工程甜点 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林滩场 四川盆地东南缘
下载PDF
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在济阳坳陷古近系陆相页岩岩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马晓潇 黎茂 +5 位作者 庞雄奇 黄振凯 蒋启贵 李志明 曹婷婷 李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8-286,共9页
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相变快,表现出很强的岩石组构和化学组成非均质性。为高效刻画这种非均质性,需要获得高密度地质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基础信息。利用X荧光光谱(XRF)分析技术,以济阳坳陷沙三、沙四层段泥页岩系统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相变快,表现出很强的岩石组构和化学组成非均质性。为高效刻画这种非均质性,需要获得高密度地质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基础信息。利用X荧光光谱(XRF)分析技术,以济阳坳陷沙三、沙四层段泥页岩系统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岩心测试的实验条件,并选取泥页岩和砂岩典型样品进行方法测试,明确了不同岩性的XRF响应特征。通过对系统岩心高密度XRF测试,实现了高效获取岩心元素组成和岩石学特征的目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运用于岩性和岩相划分、岩石矿物组成分布特征分析、泥页岩非均质性表征等方面,并为页岩油赋存机理研究重点样品优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 实验优化条件 元素组成 泥页岩 古近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1 位作者 黎茂 金之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6-670,688,共6页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 ;广北斜坡带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反映各油气单元间连通性较差及油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为复杂 ;滩海一带原油具有较强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原油具有非原地性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反映 ,断层、不整合面为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牛庄、广利洼陷为八面河油田可能的油源区 ,反映绝大多数油气主要来自正常生油门窗内的成熟烃源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八面河油田 烃源岩 断层 不整合面
下载PDF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素梅 曾凡刚 +3 位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 许正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59-464,共6页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 ,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 ,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 ,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 ,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硫芴 (二苯并噻吩 )的运移分馏效应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金湖凹陷西斜坡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运移分馏效应 ,油气主体运移方向为东北至西南 ,相邻的三河次凹为其主要的油源区 ;杂原子化合物—氧芴、硫芴系列运移分馏效应不及吡咯类 ;绝对定量技术可弥补常规生物标志物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异构体间分馏效应难以观察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氧芴 硫芴 芳烃 绝对定量 分馏效应 油气运移 地球化学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