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1
作者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5
2
作者 胡辉林 +2 位作者 刘宝戈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微创 多裂肌间隙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式的探讨 被引量:35
3
作者 胡辉林 +1 位作者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317-1320,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直视下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Quadrant系统对47例患者采取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 目的 探讨应用直视下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Quadrant系统对47例患者采取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46~74岁,平均5 8.2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28例;37例经椎间孔入路,10例行后侧入路.术后通过X线片观察固定融合情况,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3.0~3.5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90~360 ml,平均130 ml.随访8~20个月,无椎弓根钉断裂、松动、拔出、cage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43例获骨性融合,4例可疑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31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9.4%.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多裂肌
原文传递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朱召银 +6 位作者 杨洋 陈志旭 刘则征 黄彬 闫慧博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纤维环缝合
下载PDF
纤维环修复同步行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比较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传将 +2 位作者 王小勇 刘则征 杨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6期7386-7390,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同步行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椎间盘镜手术患者224例,其中56例同时行纤维环缝合作为修复组,对照组168例单纯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两组均记录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组5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均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部和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10 d 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并持续到术后18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5%复发,其中有31.2%再次手术,修复组中3.9%复发,无再次手术者。结果证实,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显微内窥镜 椎间盘 髓核摘除 纤维环修复 同步 疗效评价 近期随访
下载PDF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金石 闫慧博 +3 位作者 杨昌盛 姚淑禺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骶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0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内固定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洋 +5 位作者 朱召银 刘则征 闫慧博 尹刚辉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颈椎融合术 自锁式融合器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应用改良器械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8
8
作者 谭斌 +1 位作者 刘雄文 胡辉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后的脊柱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适合内窥镜下操作的L形反向刮匙及弧形凿等配套器械手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改进后的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改良配套器械对1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进行潜式减压,双...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后的脊柱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适合内窥镜下操作的L形反向刮匙及弧形凿等配套器械手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改进后的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改良配套器械对1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进行潜式减压,双节段减压41例,其中单侧入路一侧减压11例,单侧入路双侧潜式减压24例,双侧入路潜式减压6例;单节段75例,其中单侧入路一侧减压18例,单侧入路双侧潜式减压36例,双侧入路潜式减压21例。结果:术中发生硬脊膜撕破2例,定位错误1例,术中予以纠正。92例随访6 ̄45个月(平均26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1%。结论:应用改进后的工作通道和适合内窥镜下操作的器械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中央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是治疗该类疾病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窥镜 腰椎管狭窄症 改良器械
下载PDF
自锁式颈椎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忠民 +3 位作者 尹刚辉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2...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2~67岁,平均53岁。术前及术后3d、3、6个月及此后每年进行随访,记录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患者随访24~35个月,平均28.4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显著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5±3.1)分升至术后平均(13.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4,P=0.001);SF.36健康调查评分除心理健康外的7个维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t=1.151~12.207,P〈0.05),优良率为91.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5±1.8)mm,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3±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P=0.043);颈椎整体曲度由术前平均5°±7°,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53,P=0.000)。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区切口脂肪液化;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处血肿,经治疗后痊愈,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45例患者111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假体和植入物
原文传递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被引量:16
10
作者 程亮 +6 位作者 朱炜嘉 马润洵 张儒森 邓尚希 赵建军 刘则征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996-1003,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4例、L 4,531例、L 5S 1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1例、L 4,52例、L 5S 1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去神经支配
原文传递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4
11
作者 闫慧博 +1 位作者 刘宝戈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功能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14
12
作者 石通和 梁蓉 +5 位作者 潘铭辉 陈荣庄 周敏 于滨生 陈柏龄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1-734,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的OVCF患者,其中70例接受PV治疗(PV组),50例拒绝接受PV治疗而继续保守治疗(C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患者...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的OVCF患者,其中70例接受PV治疗(PV组),50例拒绝接受PV治疗而继续保守治疗(C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PV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及健康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CT组相比,治疗后3个月PV组患者痛感显著减轻(P<0.01),镇痛药物的用量显著减少(P<0.05),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升高(P<0.05)。然而,在治疗后6、12个月两组间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可有效缓解经6周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的OVCF的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辉林 刘雄文 +3 位作者 谭斌 刘刚 永生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3-2012-06对186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内窥镜开窗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内窥镜减压组95例,开...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3-2012-06对186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内窥镜开窗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内窥镜减压组95例,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组91例,对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内窥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较开放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少,两组术后ODI及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并取得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管减压术 显微内窥镜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则征 +4 位作者 杨洋 朱召银 闫慧博 张忠民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 脊柱骨折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0
15
作者 闫慧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6,共6页
近30年来腰椎融合术治疗各种退行性腰椎疾病已成为一种标准术式[1]。不同的腰椎融合技术,包括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以及外侧... 近30年来腰椎融合术治疗各种退行性腰椎疾病已成为一种标准术式[1]。不同的腰椎融合技术,包括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以及外侧/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DLIF/LLIF/OLIF)等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疾病 椎间融合器 椎间隙高度 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内固定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鹏刚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7年第3期195-198,共4页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迅速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恢复塌陷伤椎高度,改善胸腰椎后凸畸形;骨水泥注射剂量以占伤椎体积10%~15%比较理想,可有效恢复伤椎椎...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迅速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恢复塌陷伤椎高度,改善胸腰椎后凸畸形;骨水泥注射剂量以占伤椎体积10%~15%比较理想,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刚度。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PKP单侧小剂量注射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联合PKP单侧小剂量注射骨水泥治疗3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8例,女20例,年龄70~82岁,平均(74.3±3.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高度,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0~55 min,平均(48.1±4.2)min;术中出血量2~10 ml,平均(5.6±2.1)ml;骨水泥灌注量2~4 ml,平均(3.0±0.7)ml。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6.8)个月。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疼痛明显改善。结论:闭合复位联合PKP单侧小剂量注射骨水泥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多件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金大地 闫慧博 +2 位作者 张忠民 刘宝戈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颈前路人工问盘置换术,术后3d、3、6个月、1年及以上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F-36健康... 目的探讨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颈前路人工问盘置换术,术后3d、3、6个月、1年及以上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F-36健康调查评分(SF-36)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活动度(ROM)和异位骨化的情况。结果67例患者,随访51例,失访16例,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9.7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SF-36评分6个维度及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颈痛由术前4.6±0.4减少至术后的2.0±0.5,VAS臂痛由术前6.5±0.4降低至术后的1.3±0.4。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5±1.1)mm,末次复查为(7.7±0.9)mm,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ROM术前为7.2。±3.1。,术后末次随访为8.1°±3.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47.0%)患者术后1年出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McAfeeI级17例,Ⅱ级7例),但无相应临床症状,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并可维持颈椎活动度、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置换术
原文传递
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0
18
作者 《科教导刊》 2017年第5X期136-137,共2页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而从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虽然也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但多是注重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较为忽略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针对学生反思...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而从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虽然也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但多是注重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较为忽略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针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有关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教育 数学课程 反思性学习 能力培养
下载PDF
基于CT/MRI融合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模型与标本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敏 +3 位作者 苏志海 丁自海 吕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获取腰椎标本的CT及MRI影像数据并对腰椎Kambin三角行3D融合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腰椎神经根出口处直径(d)、神经节最大直径(D)、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夹角(A)、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神经根发出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硬脊膜的水平距离(l2)。再进行解剖数据测量:暴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且在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留有少量软组织以确保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以及量角器测量与3D模型相同的测量参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对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in三角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现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两组间各测量指标(d、D、A、l1、l2)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1±0.24mm、0.43±0.22mm、3.54°±1.72°、1.56±0.81mm和1.56±1.03mm;两组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1.03,P=0.31),D(t=-1.26,P=0.21),A(t=-1.54,P=0.13),l1(t=-1.26,P=0.50)和l2(t=-1.22,P=0.23)];两组各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了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d (r=0.87),D (r=0.92),A(r=0.87),l1(r=0.98),l2(r=0.97);Bland-Altman图显示代表差值的点几乎在差值平均线附近波动,几乎所有的差值点都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3D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出腰椎Kambin三角内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的空间关系,对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解剖 个体化治疗 Kambin三角
下载PDF
三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金大地 胡辉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8-609,共2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融合(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适应证选择PLF 56例,PLIF 108例,360°融合4...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融合(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适应证选择PLF 56例,PLIF 108例,360°融合4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率等,采用Nakai标准[1]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60个月,PLF组手术时间(82±12.3)min,术中出血量(218±103.7)ml,融合率83.9%,末次随访时优良率89.3%;PLIF组分别为(103±15.2)min,(305+159.2)ml,98.1%,89.8%;360°融合组分别为(121±16.8)min,(387±172.4)ml,100%,88.1%。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率有统计学差异,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PLF、PLIF及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获得相似的优良率,PLIF及360°融合均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滑脱 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