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被引量:482
1
作者 陆林 +4 位作者 苏勤 章锦河 孙九霞 万绪才 靳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9-1421,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理论反思 困境突破
原文传递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24
2
作者 周年兴 俞孔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08-3116,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在对绿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发展及其主要阶段。分析了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在对绿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发展及其主要阶段。分析了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探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及绿道设计的5个方面:绿道宽度的设计、绿道与居住地的距离、绿道与机动车的交叉设计、绿道的路面和配套设施设计、绿道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回顾了绿道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分析了绿道对我国自然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 自然保护 开放空间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 被引量:168
3
作者 李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5-70,共6页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 ,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 ,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 ,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 ,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 ,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 ,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形象认知 形象推广 推广模式 形象测量 形象载体
下载PDF
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 被引量:173
4
作者 吴江 侯国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 ,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 ,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 ,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政策的导向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等因素 ,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 ,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 ,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 ,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政策的导向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等因素 ,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 ,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 ,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人口管理比较混乱 ,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市化 都市连绵区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66
5
作者 +4 位作者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70,186,共9页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驱动机制 泛长三角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158
6
作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9,共17页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q...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 保护利用 恢复重构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28
7
作者 余凤龙 +2 位作者 曹芳东 吴丽敏 陶玉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7-1309,共13页
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全国层面,1993年到2011年... 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全国层面,1993年到2011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区域层面,2000年到2011年,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各省年均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水平的拟合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研究还发现,物质资本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产业结构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依靠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116
8
作者 曹芳东 +1 位作者 吴江 徐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31-1444,共14页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系统的分析了1998~2008年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模型(Malmquist指数),对TFP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探讨。结果表明:...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系统的分析了1998~2008年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模型(Malmquist指数),对TFP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探讨。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总体上呈现提高态势,市域间差异表现为较为明显波动性特征,旅游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存在空间关联,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变化格局,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弱集聚,相邻地域单元关联性较差。针对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剖析表明,经济政策导向驱动、旅游生产单元价值驱动及旅游消费需求刺激驱动共同驱使导致了旅游发展效率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旅游发展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泛长三角
原文传递
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 被引量:109
9
作者 叶林 +1 位作者 陈文娣 谢慧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39,共9页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演化 经济重心 标准差椭圆 安徽省
原文传递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分析——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72
10
作者 李想 高宇轩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2002年第3期69-73,共5页
本文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概念与方法。作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测量是开展形象设计与推广前的必要步骤,测量结果则是实施形象推广策略的基本依据。形象测量方法可分 “结构法”和“非结构法”两种基本类型。作者运用“非结构法”对... 本文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概念与方法。作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测量是开展形象设计与推广前的必要步骤,测量结果则是实施形象推广策略的基本依据。形象测量方法可分 “结构法”和“非结构法”两种基本类型。作者运用“非结构法”对南京的旅游形象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为了解和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城市旅游形象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南京市 旅游目的地 旅游形象 形象测量 形象分析
下载PDF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被引量:105
11
作者 侯兵 徐海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77,共8页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文化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文化旅游 空间形态 启示
下载PDF
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105
12
作者 祝晔 +2 位作者 袁林旺 胡小海 曹芳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3-1553,共11页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构建了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与资源潜力等要素组成的休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因子权重和赋分评价标准。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休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休闲旅游资源划分与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普适性和可推广性,可为旅游地进行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及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资源 类型划分 评价体系 江苏常州
原文传递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被引量:105
13
作者 汪芳 吕舟 +8 位作者 张兵 张松 董卫 刘沛林 吴必虎 陆邵明 徐菲菲 甄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5,共23页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和乡愁 迁移转型 文化景观 地方性 原真性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4
14
作者 王坤 曹芳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50-7160,共11页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作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衡量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借助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ESDA和GWR方法分析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作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衡量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借助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ESDA和GWR方法分析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缓慢提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和以西北省份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规模对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强;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且在多数省份开始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应的提升作用高值区从中东部转移至华北和东北地区;旅游业产权结构对南部地区的推动作用也逐步凸显;结构效应主要对西南地区起促进作用。这为优化和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碳排放效率 时空异质性 SBM模型
下载PDF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102
15
作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6,共12页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初步构建了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论文还梳理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法,强调应大力倡导地理学科学精神,改变低水平应用导向和过于偏重技术导向的研究现状,切实运用旅游地理学研究和解决国家与地方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理论导向的思想型研究,将深刻揭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结构、时空演化、基本规律、动力机制和调控途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通过学科特色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成果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应用价值创新,推动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促进现代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旅游地域系统 旅游地理学 理论透视 学术创新
原文传递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99
16
作者 曹芳东 +1 位作者 余凤龙 吴丽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1-1166,共16页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合测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探讨了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重心演化的轨迹与路径,考察了影响演化轨迹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总体不高,...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合测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探讨了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重心演化的轨迹与路径,考察了影响演化轨迹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总体不高,变化幅度较小,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的风景区旅游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投资,有效的货币资本投入是提升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平均效率值总体表现为下降态势,风景区多数处于无效率状态,DEA最优状态缺乏,导致了风景区生产单元存在一定的资源冗余和开发低效状态。②从重心的整体分布上看,主要位于107°11′~118°37′E和29°02′~38°55′N之间,东西跨度约11°,南北跨度约9°;从旅游效率重心演变的轨迹上来看,综合效率的变化轨迹最大,但总体上都是经历了先西偏南再东偏北再西偏南的历程,其中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东偏北的趋势相对较小,而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在重心东偏北的趋势上变化较大。③针对风景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的驱动机制的剖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发展、信息技术及制度供给是影响效率重心偏移的重要因素,促使了效率动态格局的空间演化,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市场引导机制,政府科学调控及资源禀赋改善是促进风景区旅游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旅游效率 空间演化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 被引量:98
17
作者 郭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 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旅游场域 多维空间生产 动力机制 周庄
下载PDF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区位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96
18
作者 曹芳东 +2 位作者 吴江 徐敏 周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86-1697,共12页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4、2000、2009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探讨了旅游效率与区位可达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模拟了区位可达性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产出的影响及其效率变...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4、2000、2009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探讨了旅游效率与区位可达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模拟了区位可达性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产出的影响及其效率变化。结果表明: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水平整体较低,DEA最优比例较小,反映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划分上,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综合效率较高,呈先提高后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与综合效率较为相似,规模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现以江浙地区为点,分别以西南和东北方向为轴线,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弧线的"扇形"格局;类型划分上,以湖泊型、纪念地型、山水型、休闲疗养型风景区综合效率较高,山岳型、宗教型纯技术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以森林型与山水型变化较大。③区位可达性与生产要素之间满足某一阈值时,区位可达性对旅游效率总体上起到促进作用,局部范围依然存在比例失调,成为制约旅游效率提升的瓶颈,旅游效率变化与总产出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负值区域集聚但偏向异同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CES生产函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旅游效率 空间格局 区位可达性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 被引量:94
19
作者 侯国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95,共13页
在对新文科内涵及其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CI)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研究强... 在对新文科内涵及其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CI)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研究强调,应按照新文科理念和要求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相关学科和现代科技的全新课程体系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的“六性一度”标准,重点建设五类旅游管理类本科“金课”,营造包容性旅游课堂,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旅游行业精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旅游管理类 课程改革 “金课”建设 包容性教学
下载PDF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2
20
作者 徐菲菲 杨达源 +1 位作者 Geoffrey Wall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711,719,共6页
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对生态旅游实用的评价和操作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但目前的评价也大都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并且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而使人们对生态旅游评价工作更加难以理解。文章试图... 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对生态旅游实用的评价和操作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但目前的评价也大都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并且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而使人们对生态旅游评价工作更加难以理解。文章试图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相结合,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用熵技术对权重进行修正,以求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熵技术 湿地 生态旅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