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08
1
作者 黄连 孙立忠 +5 位作者 朱俊明 张岩 杨剑 俞飞成 程卫平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 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4 0例无内漏 ,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 ,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 ,行外科升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 :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术后造影 9例有内漏者 ,无加重 ,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 ,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人 治疗 胸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100
2
作者 蒋世良 黄连 +8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 张岩 戴汝平 刘延玲 王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症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占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 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 封堵术 肺动脉瓣 先心病 ASD 球囊成形术 严格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 被引量:105
3
作者 张玉顺 朱鲜阳 +21 位作者 蒋世良 宋治远 秦永文 曾智 王广义 伍伟峰 黄奕高 王震 周达新 韩建峰 张伟华 徐仲英 赵世华 黄连 杨天和 付强 陆林祥 刘煜昊 赵钢 李贵双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73-379,共7页
据估算,约1/4的成人存在卵圆孔未闭(PFO)。长期以来认为PFO不会造成临床后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FO患者发生脑卒中、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减压病等风险较正常人群呈数倍升高,其致病作用才引起了广大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经皮... 据估算,约1/4的成人存在卵圆孔未闭(PFO)。长期以来认为PFO不会造成临床后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FO患者发生脑卒中、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减压病等风险较正常人群呈数倍升高,其致病作用才引起了广大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经皮PFO封堵术安全、有效,但PFO人群基数大,为规范PFO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国内本领域专家形成了《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封堵 卒中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75
4
作者 蒋世良 戴汝平 +8 位作者 赵世华 张戈 黄连 曾筝 凌坚 金敬琳 谢若兰 郑宏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3
5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5 位作者 徐仲英 黄连 刘延玲 王浩 吕秀章 王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6
6
作者 张戈 戴汝平 +6 位作者 刘延玲 荆宝莲 崔炜 蒋世良 曾筝 黄连 谢若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 评价左、右室功能及左房收缩功能在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治疗术后及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对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 2 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于封堵治疗术前、术后及术后 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右室容积采用单平... 目的 评价左、右室功能及左房收缩功能在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治疗术后及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对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 2 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于封堵治疗术前、术后及术后 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右室容积采用单平面面积 -长度法计算 ,以左室晚期充盈分数作为反映左房收缩功能的指标。结果 ASD封堵治疗术后 ,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则未见明显改变 ,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增大。左室偏心率及长径 /短径比值均较术前缩小 ,左室前负荷、收缩功能及几何构型在随访中持续改善。ASD封堵治疗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量及右室射血分数 (RVEF)均减小 ;随访中上述指标除RVEF外均进一步减小 ,而RVEF未见显著改变。置入封堵器后及随访左室晚期充盈分数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SD封堵治疗既减轻了右室的容量负荷 ,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及几何构型。在短期随访中 ,左室功能及几何构型持续改善 ,右室功能维持于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功能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对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 被引量:64
7
作者 秦杰 单仁飞 +3 位作者 叶一冰 胡凯伦 黄连 张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72,2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感染的临床评价,以提高临床对早期感染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250例,将其分为感染组128例和未感染组122例,对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感染的临床评价,以提高临床对早期感染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250例,将其分为感染组128例和未感染组122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与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检测后,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PCT水平分别为(35.35±13.12)、(0.90±0.29)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3,P<0.05),而CRP水平分别为(46.96±17.27)、(1.02±0.41)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1,P<0.05);感染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88.28%、79.69%,未感染组分别为16.39%、42.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检测后,PCT及CRP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0%和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0,P<0.01),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6,P<0.01)。结论 PCT和CRP测定均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联合测定显著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利于指导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严重多发伤
原文传递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9
8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黄连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 戴汝平 刘延玲 王浩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将其分为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组、局部血管并发症组及其他组。结果 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7 5 % (5 3/ 710 ) ,其中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有 2 7例 (3 8% ) ,2 7例中心电图改变 2 3例 ,包括ST段抬高 15例 ,心房颤动 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分离各 1例 ;另外 ,残余分流 3例 (0 4 2 % ) ,主动脉 右房瘘 1例 (0 14 % )。局部血管并发症 6例 (0 85 % ) ,包括股动静脉瘘 5例 ,髂股静脉痉挛 1例。其他并发症 2 0例 (2 8% ) ,包括头痛 17例 ,封堵器脱落 2例 ,封堵器脱载 1例。紧急手术 2例 (0 2 8% )。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但晚期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严格地定期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并发症 AMPLATZER封堵器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局部 发生率 心脏 动静脉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股静脉
下载PDF
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 被引量:42
9
作者 赵世华 蒋世良 +5 位作者 戴汝平 黄连 曾筝 金敬林 徐仲英 刘少忠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慢性动脉阻塞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65岁。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阻塞(髂、股等)后,经导管借助微量泵输入国产尿激酶(10万单位/小时)。结果急性阻塞患者6例,病...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慢性动脉阻塞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65岁。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阻塞(髂、股等)后,经导管借助微量泵输入国产尿激酶(10万单位/小时)。结果急性阻塞患者6例,病程0.5小时至3天,血管全部再通,尿激酶用量人平均为60万单位。慢性病程血管总再通率65%(11/17),其中长期缺血、病程在2年内者12例,再通率92%(11/12),尿激酶用量人均为102万单位;病程在7年以上者5例,溶栓后无明显改善。结论溶栓是治疗外周血管闭塞性疾患优先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塞性疾病 尿激酶 溶栓疗法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延玲 戴汝平 +8 位作者 王浩 朱振辉 李澎 唐红伟 李予昕 蒋世良 张戈 徐仲英 黄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方法。方法  12 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 ,年龄 10~ 6 5岁 ,男性 36例 ,女性 86例 ,在超声和X线共同监测引导下 ,用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 12 2例均经食...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方法。方法  12 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 ,年龄 10~ 6 5岁 ,男性 36例 ,女性 86例 ,在超声和X线共同监测引导下 ,用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 12 2例均经食管超声监测引导。结果 经胸超声测定的房间隔缺损直径范围 7.5~ 2 7mm ,平均 (16 .5± 4.3)mm ,经食管超声测定的直径 6~ 33mm ,包括 7例大于 30mm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大。 114例封堵治疗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Amplatzer或CadrioSEAL封堵器 ,在经食管或经胸超声和X线共同监测引导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经验及其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凌坚 谢若兰 +7 位作者 徐立 戴汝平 蒋世良 黄连 徐仲英 赵世华 郑宏 刘玉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P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 1986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PBPV治疗PS 36 9例。年龄 11个月~ 5 0岁 ,平均 (10 7±9 7)岁。术前平均肺动脉 右心室收缩压差 (PPG) (... 目的 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P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 1986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PBPV治疗PS 36 9例。年龄 11个月~ 5 0岁 ,平均 (10 7±9 7)岁。术前平均肺动脉 右心室收缩压差 (PPG) (89 6± 39 3)mmHg (1mmHg=0 133kPa)。 36 9例患者中、重度狭窄 311例 ,占 84 3%。使用双、单和Inoue球囊分别为 13、2 35及 12 1例。 2 2 0例心电图(ECG)示右心室肥厚。 14 9例 (40 4 % )术后平均 (2 4 8± 2 6 5 )个月经右心导管或 /和ECG、超声心动图 (Echo)、X线胸片随诊。结果  36 9例术后即刻PPG降至 10~ 14 0 (2 0 9± 2 3 9)mmHg,而跨瓣收缩压差仅 0~ 5 1(10 9± 7 7)mmHg。疗效总优良率 99 7% ,无重要并发症。 14 9例随诊中PPG进一步降低 ,85例ECG右心室肥厚术后转为正常 ,无一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PBPV疗效优良 ,应为PS首选治疗方法 ,其中远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中远期疗效 治疗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4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黄连 刘延龄 王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介入治疗 术后 封堵器 左室 造影分型 室间隔缺损 大小 系统 安全
原文传递
1.5 T高端MR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3
作者 赵世华 陆敏杰 +6 位作者 张岩 蒋世良 黄连 王红宇 吴言伶 杜茉佳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581,共5页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TurboFlash)(首过法心肌灌注)、反转恢复(PSIR)TrueFisp和PSIRTurboFlash(心肌灌注延迟显像)以及对比剂增强的三维血管造影(Flash3D+多平面重建)。结果心血管阳性病例158例,阳性率44.5%。包括冠心病35例,其中左室腔正常或轻度增大19例,中度以上增大16例,合并室壁瘤13例;区域性变薄30例,运动减弱或丧失33例;心肌灌注缺损20例,延迟显像阳性25例。心肌病52例,其中肥厚性心肌病47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疾患34例,其中外周动脉狭窄和阻塞21例、主动脉夹层4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大动脉炎1例、肺隔离症1例。其他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4例、瓣膜病6例、高血压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脏肿瘤7例、心包疾患9例。结论1.5T高端MR“一站式”扫描能够全面而较准确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肌活性等,可满足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心肌灌注延迟显像 肺动脉血栓栓塞 半傅立叶采集 三维血管造影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人 多平面重建 主动脉夹层 真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心脏大血管 MR检查 单次激发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被引量:29
14
作者 黄连 蒋世良 +2 位作者 赵世华 杨建国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作用。方法  2 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 6例置入鸟巢式滤器 ,2例置入SimonNitinol滤器。结果滤器全部安全置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 2 7例随访 ...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作用。方法  2 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 6例置入鸟巢式滤器 ,2例置入SimonNitinol滤器。结果滤器全部安全置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 2 7例随访 2~ 34个月 ,滤器无移位 ,15例不伴有肺动脉血栓栓塞者无肺栓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下腔静脉 滤器植入术
下载PDF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徐仲英 胡海波 +5 位作者 黄连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蒋世良 沈向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 )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共有 2 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 )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共有 2 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接受外科矫治外还接受了介入治疗 ,其中有 15例采用体肺侧支栓塞术 (栓塞组 ) ,5例采用房间隔造口术 (造口组 ) ,4例采用瓣膜或血管内成形术 (球囊成形组 )。介入治疗大多数在外科手术前进行 ,少数在外科手术后择期进行。结果 所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技术成功率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栓塞组 :共对肺动脉闭锁或重症Fallot四联症患儿的 33支侧支血管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治疗 (13例于外科手术前、2例于术后 ) ,完全栓塞率 82 %。栓塞术后的外科矫治术均获成功 ,除 2例术后监护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外 ,其余均恢复。造口组 :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经造口术后 ,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 76 2 %上升到 87 5 % ,缺氧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均于即刻或择期成功行外科矫治术 ,术后顺利出院。球囊成形组 :2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 (Fallot三联症 )因缺氧发作 ,急诊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后择期行外科矫治术成功 ;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单心室、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永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技术 外科手术 治疗 654.2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6 位作者 黄连 赵世华 郑宏 徐仲英 凌坚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111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 98 2 % ,无并发症。未成功的 2例PDA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全部成功 ,无死亡。并发症为肺不张 7例 ,气胸 4例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1例 ,心脏骤停 1例 ,喉返神经损伤 2例 ,术后再通 1例。 12例患者术中输血 2 0 0~ 80 0ml,平均输血 (483 3± 2 16 7)ml。Amplatzer组平均总费用显著高于外科组 ,其中手术费用相似 ,器材费用前者 (封堵器 )显著高于后者(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降低Amplatzer封堵器的费用 ,有助于其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外科手术 经导管封堵术 PDA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曾筝 张戈 +6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 崔炜 张岩 张少雄 鲍菲 戴汝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19-521,共3页
目的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紫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6例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为重型Fa... 目的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紫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6例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为重型Falot四联症。体肺侧支血管共22支,应用Cook公司的弹簧栓子对其中的19支(86%)进行栓塞,共用弹簧栓子45枚。栓塞完毕后立即送外科行手术治疗。结果19支体肺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其中15支(79%)栓塞完全,4支(21%)部分栓塞。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中血压易于保持稳定,术后5例顺利痊愈出院,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药物治疗痊愈,1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结论伴有丰富体肺侧支形成的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近90%的体肺侧支血管可应用弹簧栓子在外科手术前进行栓塞,该方法可降低体外循环的难度,并使外科手术的过程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侧支循环 血管栓塞术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25
18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9 位作者 黄连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 金敬琳 戴汝平 刘延玲 王浩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108例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禹纪红 黄连 +3 位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常宗平 吕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溃疡 动脉瘤 夹层 动脉瘤 假性 支架 锁骨下动脉 近端锚定区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俞飞成 黄连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