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塞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韦无边 卢柳伊 谢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13年第5期80-81,共2页
白塞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就近年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白塞病 机制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槲皮素活化mTOR信号通路对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海良 张颖 +5 位作者 谢梅 郭韡 邢伟 郝进 徐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对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QU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QU对蛋白质翻译调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QU对mTOR介导的蛋白质翻译...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对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QU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QU对蛋白质翻译调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QU对mTOR介导的蛋白质翻译调控通路关键基因mTOR、P-4E-BP1(翻译起始因子4E的结合蛋白)的磷酸化,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mTOR通路阻断实验。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36 h干预点,浓度为1×10-4、1.5×10-42、×10-4、2.5×10-4 mol/L时,QU可明显促进L929细胞增殖(P<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显示:在36 h干预点,2.5×10-4 mol/L QU与对照组相比,RLU(相对光单位)值明显增加(P<0.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mTORc、yclin、D1和P-4E-BP1的表达明显增加。100ng/ml的雷帕霉素作用36 h后,与对照组相比,QU组P-4E-BP1、mTOR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雷帕霉素组明显减少,雷帕霉素+QU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但较QU组有所减少。结论:QU可通过诱导mTOR信号通路活化,进而促进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的表达,诱导L929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L929成纤维细胞 MTOR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下载PDF
Q开关1064 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梅 吴满平 沈新剑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第8期1109-1110,1120,共3页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受遗传、紫外线照射、妊娠和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困难的慢性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疾病。尽管黄褐斑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不大,但因其病变部位在颜面处,影响面部美观而常常造成患者...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受遗传、紫外线照射、妊娠和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困难的慢性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疾病。尽管黄褐斑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不大,但因其病变部位在颜面处,影响面部美观而常常造成患者较大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故安全有效的黄褐斑治疗手段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Q开关1064nm激光 氨甲环酸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抗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班志勇 韦桂莲 谢梅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及高凝状态与慢性胰腺炎(CP)纤维化的关系,同时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抗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50例C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戒烟、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饱食... 目的:探讨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及高凝状态与慢性胰腺炎(CP)纤维化的关系,同时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抗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50例C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戒烟、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饱食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2组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TGF-β1、凝血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外周血TGF-β1浓度、生化指标、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外周血TGF-β1与CP纤维化相关,银杏达莫能够抑制外周血TGF-β1表达,同时能改善CP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改善慢性胰腺炎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慢性 银杏达莫 TGF-Β1 高凝状态
下载PDF
MPVLR、LMR比值与寻常型银屑病及银屑病关节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梅 吴满平 沈新剑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PV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LMR)与寻常型银屑病(PsV)及银屑病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治疗的10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PsV 85例,银屑病关节炎17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PV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LMR)与寻常型银屑病(PsV)及银屑病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治疗的10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PsV 85例,银屑病关节炎17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皮肤外科及美容科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年龄、性别、首发年龄、病程、家族史及血液常规检测指标,计算MPVLR、LMR比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PVLR、LMR对银屑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银屑病患者关节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sV组和银屑病关节炎组的白细胞计数(WBC)、单核细胞计数(MONO)、C反应蛋白(CRP)、MPVLR均显著上升,血红蛋白(Hb)、LMR均显著下降(均P<0.05)。银屑病关节炎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LYM)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PsV组相比,银屑病关节炎组的PLT、CRP、MPVLR明显升高,LYM、Hb、LMR均明显降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MPVLR与CRP、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LMR与CRP、PASI呈负相关(r分别为0.663、0.611、-0.616、-0.678,均P<0.05)。MPVLR、LMR在预测银屑病的ROC AUC分别为0.794(95%CI:0.726~0.861)、0.748(95%CI:0.674~0.817)。在5.65的临界值下,MPVLR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80.3%;在4.56的临界值下,LMR预测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7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LR、CRP是银屑病患者发生关节炎的危险因素,OR及95%CI分别为1.742(1.122~2.714)及1.539(1.007~2.349)。LMR是银屑病患者发生关节炎的保护因素,OR及95%CI为0.694(0.532~0.906)。结论PsV患者MPVLR升高、LMR降低,银屑病关节炎患者MPVLR更高、LMR更低,MPVLR、LMR对银屑病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有望成为反映银屑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 寻常型银屑病 银屑病关节炎 相关性
下载PDF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6
作者 谢梅 韦无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5期257-258,共2页
患者男,60岁。双下肢麻木2年,加重伴全身皮疹2个月余人院。患者于2011年1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背及小腿麻木,无痒痛,无腰痛,未予诊治。2013年9月初上述症状加重,双大腿及上肢亦出现麻木,伴疼痛,呈持续性灼痛,触摸时尤甚,... 患者男,60岁。双下肢麻木2年,加重伴全身皮疹2个月余人院。患者于2011年1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背及小腿麻木,无痒痛,无腰痛,未予诊治。2013年9月初上述症状加重,双大腿及上肢亦出现麻木,伴疼痛,呈持续性灼痛,触摸时尤甚,无发热。面、颈、躯干及四肢渐出现散在红斑、斑块,当地医院拟诊“过敏性皮炎”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无好转。患者于2013年11月26日至我院就诊,门诊拟“麻风?蕈样肉芽肿?环状肉芽肿?”收住我科。患者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鹅县,无外地居住史,否认麻风接触史。家族中无麻风或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双下肢麻木 广西壮族自治区 过敏性皮炎 蕈样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 全身皮疹 输液治疗
下载PDF
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
7
作者 谢梅 邢伟 +2 位作者 郝进 徐祥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1年第6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研究建立稳定的昆明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方法取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分别在小鼠背部建立深达皮下筋膜层的U型皮瓣。A组为3.3×1.5 cm皮瓣组,B组为2.5×1.5 cm皮瓣组。皮瓣游离缘垫以医用橡胶,缝... 目的研究建立稳定的昆明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方法取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分别在小鼠背部建立深达皮下筋膜层的U型皮瓣。A组为3.3×1.5 cm皮瓣组,B组为2.5×1.5 cm皮瓣组。皮瓣游离缘垫以医用橡胶,缝合切口,造成皮肤缺血模型,术后观察皮瓣发绀水肿及坏死情况,并用散斑全景实时血流成像仪(Moor FLPI)检测皮瓣血流。结果肉眼观察,3 3×1.5 cm皮瓣组在术后第2天,50%小鼠皮瓣末端坏死,坏死面积达皮瓣面积的(37.20±4.83)%。术后第3天100%小鼠皮瓣末端坏死。并随时间的延长,坏死面积逐渐扩大。2.5×1.5皮瓣组在术后第1天皮瓣出现发绀,水肿,发绀水肿面积占(77.46±4.51)%,术后第3,第5天发绀水肿区面积逐渐减小,至术后第7天,发绀、水肿完全消退。散斑全景实时血流成像仪(Moor FLPI)检测皮肤血流显示,术后第1天皮瓣显著性缺血(p<0.05),术后第7天血流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成功建立了昆明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组织微血管再生的机理和策略提供简单而稳定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皮肤缺血 微血管再生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