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 被引量:169
1
作者 沙万英 邵雪梅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暖南冷’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并从数理统计学角度,对温度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达到了95%以上的信度水平.同时根据335个站,自1951年或50年代初建站以来至1999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积温资料,对近19年与前3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0℃积温及≥10℃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变化不大,我国西部地区除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80年代 气候变暖 自然区域界线 年平均温度 四季温度
原文传递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44
2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王欣 郭焱培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王媛媛 彭云峰 赵霞 王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温学发 王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被引量:119
3
作者 季劲钧 +1 位作者 曹明奎 李克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56-4163,共8页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根茎比 AVIM2 中国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研究 被引量:84
4
作者 顾峰雪 +4 位作者 张远东 闫慧敏 李洁 郭瑞 钟秀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91-3600,共10页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因此大气氮沉降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探明区域大气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对评估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个基于降水、能源消费和施肥数据的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方法,通过与观测数据的比较说明该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氮沉降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模拟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氮沉降速率为0.81 g N m^(-2)a^(-1),由20世纪60年代的0.31 g N m^(-2)a^(-1)增加到21世纪初的1.71g N m^(-2)a^(-1),年增长率为0.04 g N m^(-2)a^(-1)。总氮沉降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2.85 Tg N/a增加至15.68 Tg N/a。(2)NHx-N的沉降速率大约是NOy-N的4倍,是主要的氮沉降形式。1961—2010年我国湿沉降平均速率为0.63 g N m^(-2)a^(-1),是干沉降速率(0.17g N m^(-2)a^(-1))的3.63倍,是氮素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3)在空间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速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的格局,华北、华中和东北的农田是氮沉降速率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氮沉降速率增长最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 能源消费 施肥 模型模拟
下载PDF
基于SRP概念模型的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82
5
作者 刘正佳 于兴修 +1 位作者 李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84-2090,共7页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高程等13个评价指标,在GIS环境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VI)值,将研究...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高程等13个评价指标,在GIS环境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VI)值,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5级:微度脆弱(<1.8)、轻度脆弱(1.8~2.8)、中度脆弱(2.8~3.5)、重度脆弱(3.5~4.0)和极度脆弱(>4.0).结果表明: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以中度脆弱性为主,其中,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1%、33.8%、43.3%、15.9%和0.9%,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丘陵区或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丘陵和平原过渡交错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 沂蒙山区
原文传递
黄芪化学成分及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6
作者 曲晶 +1 位作者 李晓天 王丹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51-1453,共3页
关键词 黄芪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机制
下载PDF
云南稀有茶树品种“紫娟”的植物学特性和品质特征 被引量:75
7
作者 杨兴荣 包云秀 《茶叶》 2009年第1期17-18,54,共3页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新梢芽叶呈紫芽、紫叶、紫茎,加工制品,茶汤水色亦为紫色,香气郁香独特,叶底呈靛青色。适宜云南主产茶区种植。黄酮类、锌、花青素和EGC含量比云南大叶种茶高。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经动物试验...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新梢芽叶呈紫芽、紫叶、紫茎,加工制品,茶汤水色亦为紫色,香气郁香独特,叶底呈靛青色。适宜云南主产茶区种植。黄酮类、锌、花青素和EGC含量比云南大叶种茶高。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茶 植物学特性 品质特征 保健功效
下载PDF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3
8
作者 谷晓平 +1 位作者 季劲钧 吴战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1-259,I0004,共10页
论文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年变化,分析了1981—2000年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灌丛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 论文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年变化,分析了1981—2000年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灌丛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从年际变化来看,西南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近20年略有上升。近一步分析表明,由于近20年西南地区自然植被分布区域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得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有不同响应特征。在森林分布广泛的地区,气温升高速率为0.037℃/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模拟的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灌丛和草地集中区域气温升高速率分别为0.040℃/年和0.034℃/年,年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趋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IM2 净初级生产力 西南地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聚酰胺-66/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严永刚 李玉宝 +3 位作者 汪建新 冯建清 deGrootK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40,共3页
本文通过溶液法制备了一系列聚酰胺 66/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IR ,TGA和燃烧实验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和生物安全性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酰胺 66/羟基磷灰石... 本文通过溶液法制备了一系列聚酰胺 66/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IR ,TGA和燃烧实验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和生物安全性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酰胺 66/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组成均一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 ,可能作一种新的骨修复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6 羟基磷灰石 复合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常压下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针状晶体的合成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学江 汪建新 +4 位作者 李玉宝 冯健清 严永刚 杨爱萍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92-94,共3页
通过使用一种易于重复的合成工艺 ,在常压下制备了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针状晶体 ,这种纳米级针状晶体在形态 ,结构和组成上与人骨组织中纳米针晶非常相似 ,利于发挥羟基磷灰石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能用于研制一种类骨的高强柔韧的复合人工骨... 通过使用一种易于重复的合成工艺 ,在常压下制备了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针状晶体 ,这种纳米级针状晶体在形态 ,结构和组成上与人骨组织中纳米针晶非常相似 ,利于发挥羟基磷灰石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能用于研制一种类骨的高强柔韧的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 ,所用的制备工艺有助于简化这种类骨复合材料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 羟基磷灰石 针状晶体 生物相容性 类骨复合材料 生物材料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 影响及其反馈模型 被引量:56
11
作者 李克让 陈育峰 +2 位作者 李晓兵 叶卓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57-63,共7页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覆被季相变化 的时空差异性;中国土地覆被特征参数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国气候-植被判 别模型;气候-土地覆被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及土地覆被的气...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覆被季相变化 的时空差异性;中国土地覆被特征参数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国气候-植被判 别模型;气候-土地覆被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及土地覆被的气候预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对气候影响的反馈机制和LUCC对中国土壤碳库的可能影响;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影 响的反馈数值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覆被变化 反馈模型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中纬度半干旱草原生产力影响机理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季劲钧 刘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模拟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控制试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无论是降水或温度的变化对草地的生产力都有显著...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模拟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控制试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无论是降水或温度的变化对草地的生产力都有显著影响。降水增加,生产力增加。而温度增加,生产力下降。气候变化对生产力影响的机理是:降水增加改善了土壤的水分供给条件,增强了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温度增高,一方面可以增加光合速率,另一方面却使蒸散加强,土壤变干,光合速率下降,而后一作用过程在半干旱地区大于前者,因而温度增高使生产力下降。单一气候因子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度增高或降低2℃,年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约20%,中纬度半干旱草地地上生物量可以改变30%以上。降水量变化50%,年NPP改变37%,地上生物量将改变近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机理 中纬度 草原生产力 模拟研究 净初级生产力 地上生物量 中国 相互作用模式 光合速率 半干旱草原 半干旱地区 敏感性试验 降水量变化 控制试验 降水变化 作用过程 气候因子 干旱草地 温度 内蒙古 下降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48
13
作者 徐庆勇 +1 位作者 刘洪升 闫慧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87-2995,共9页
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珠江三角洲2004—2008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脆弱性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极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 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珠江三角洲2004—2008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脆弱性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极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4.0%;生态环境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部,占25.5%;生态环境轻度和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西部,分别占28.7%和11.8%.中度和轻度脆弱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4.2%,表明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属中度和轻度脆弱.影响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海拔高度、大暴雨日数、水土流失比率、易涝耕地面积比率、归一化植被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万人机动车拥有量、环保投资指数.极度和重度脆弱区的主要特征是海拔低、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易涝耕地面积多、植被破坏严重、污染强度大和环保投资指数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 被引量:47
14
作者 高艳妮 于贵瑞 +3 位作者 张黎 刘敏 王秋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区域和全球尺度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依靠模型手段实现,过程和遥感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模型形式。本文搜集并整理了基... 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区域和全球尺度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依靠模型手段实现,过程和遥感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模型形式。本文搜集并整理了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旨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平均为(2.828±0.827)PgC.a-1。1982-1998年的年际变化特征上,NPP平均每年增加0.027 PgC,年增长率为1.07%,总体上呈现在波动中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NPP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但不同研究结果间变化范围很大;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差较小;农作物低于阔叶林,但高于针叶林;草地和荒漠均位于低值区,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总体表现为农作物和草地位居前两位,两者之和高达各植被类型NPP总量之和的58.34%;除灌丛和常绿针叶林外,其余植被类型均不足总量的10%。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体上可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过程模型 遥感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6
15
作者 季劲钧 彭莉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8-616,共9页
基于分辨率为0.1^o×0.1^o的植被、土壤和气象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20年自然植被(森林、草地和灌木)受气温... 基于分辨率为0.1^o×0.1^o的植被、土壤和气象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20年自然植被(森林、草地和灌木)受气温和降水量增加的影响,NPP总量呈现上升趋势。灌木和森林NPP总量分别以每年1.14%和0.88%的速度增加,均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草地NPP上升趋势不如灌木和森林显著。降水量变化对森林和草地NPP的影响高于气温变化对它们的影响,而降水量变化对灌木的影响则小于气温变化影响。总的区域平均来看,尽管1981-200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净辐射通量略有降低,但由于平均气温以0.058℃·a^-1的速率增加,且降水量略有增长,降水量与气温的共同作用使得青藏高原植被NPP总量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AVIM2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分布——机理模型模拟与遥感反演比较 被引量:47
16
作者 季劲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57-3064,共8页
叶面积指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它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范围的叶面积指数只能通过遥感反演和机理模型模拟获得,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叶面积指... 叶面积指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它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范围的叶面积指数只能通过遥感反演和机理模型模拟获得,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叶面积指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模拟产生了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并与两套使用不同遥感反演方法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趋势。中国区域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显著,与气温及地表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整体呈现夏季高、春秋季次之而冬季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AVIM2 遥感反演 样带 中国区域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土壤质地分类特征提取与数据融合 被引量:41
17
作者 张时煌 彭公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65-79,共15页
根据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的土壤质地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1 4 0 0万 ,范围为中国境内 )、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40 0万 ,范围为中国境内 )以及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50 0万 ... 根据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的土壤质地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1 4 0 0万 ,范围为中国境内 )、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40 0万 ,范围为中国境内 )以及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土壤类型分布图资料 (比例尺为 1∶50 0万 ,范围为 (5~65°N ,60~ 1 50°E)提取其相同的特征 ,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将几份土壤分类资料进行数据融合、转换得到可供集成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中风沙模式使用 ,且符合美国农业部 (USDA)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质地 数据融合 陆面过程 风沙模式
下载PDF
1981~2000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陶波 曹明奎 +4 位作者 李克让 顾峰雪 季劲钧 张雷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31-1139,共9页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NEP的20年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空间格局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rhTFAR19蛋白质对γ射线诱导MCF-7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焦建峰 陈冠英 +4 位作者 管增伟 石爽 张颖妹 马大龙 《中华肿瘤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核内蛋白TFAR19对γ射线诱导的MCF 7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细胞形态学、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rhTFAR19蛋白对γ射线诱导MCF 7细胞周期无明显... 目的 探讨细胞核内蛋白TFAR19对γ射线诱导的MCF 7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细胞形态学、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rhTFAR19蛋白对γ射线诱导MCF 7细胞周期无明显作用。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为G2 M期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形态表现为核碎裂 ,染色质边集 ,凋亡小体形成。单细胞电泳可显示典型的“彗星” ,并通过形态变化区别坏死细胞和辨别荧光显微镜下难以识别的核碎裂凋亡细胞。结论rhTFAR19蛋白对γ射线诱导的MCF 7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 ,其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放大或增强γ射线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rhTFAR19蛋白
原文传递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20
作者 杨毅 +1 位作者 刘洪升 刘华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11-1820,共10页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是影响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两个关键指标。论文综述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酶活性等因素是影响土壤呼吸的温度...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是影响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两个关键指标。论文综述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酶活性等因素是影响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影响的机理不同,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主要受上述因素的状态影响,而土壤呼吸的温度适应性则主要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变化过程。例如平均温度、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底物质量和酶活性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而温度的变化幅度、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呼吸底物有效性和酶的最适温度的改变则影响土壤呼吸对温度的适应性。鉴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指标,建议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中综合考虑这两个过程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分解 土壤微生物 有机质质量 土壤酶活性 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