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来育 陈斯泰 +2 位作者 李常青 李小翚 黄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132,共7页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形成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低剂量(23.14,11.57 g·kg-1)组,喃氟啶组,采用DEN诱导肝...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形成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低剂量(23.14,11.57 g·kg-1)组,喃氟啶组,采用DEN诱导肝癌大鼠模型,造模18周,同时给药进行干预,每6周各组处死大鼠8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变化和肝癌结节形成情况,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组织IL-6信号通路及microRNA let-7a调控网络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结果:实验第18周末,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癌结节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6,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microRNA let-7a表达量明显上升,转录因子蛋白家族(NF-κB-p65),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Harvery鼠肉瘤病毒Ras基因(Ras)和原癌基因(C-myc)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第18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上调microRNA let-7a表达和下调NF-κB-p65的表达,从而抑制IL-6的表达和IL-6/STAT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白细胞介素-6 炎症 微小RNA
原文传递
荔枝核有效部位群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玉 李常青 +4 位作者 陈斯泰 黄志刚 郭洁文 李小翚 屈喜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46-352,共7页
【目的】观察荔枝核有效部位群(SLEC)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大鼠,雌雄各半,采用高脂饲料加高脂乳液灌胃8周复制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根据体质量和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 【目的】观察荔枝核有效部位群(SLEC)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大鼠,雌雄各半,采用高脂饲料加高脂乳液灌胃8周复制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根据体质量和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SLEC低剂量组(剂量为0.74 g·kg-1·d-1)、SLEC高剂量组(剂量为1.48 g·kg-1·d-1)和二甲双胍组(剂量为100 mg·kg-1·d-1),每组8只,雌雄各半,并设正常组为对照。给药4周后,腹主动脉采血、取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空腹血糖(FBG);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含量,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GPO-PAP)法、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COD-PAP)法、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检测肝组织TG、CHO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SLEC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NAFLD大鼠血清TG、LDL-C、NEFA和肝脂质含量,提高大鼠血清SOD含量,明显改善大鼠HOMA-IR、提高ISI,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LEC高剂量组改善肝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明显。与模型组比较,SLEC高、低剂量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SREBP-1c m 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SLEC对NAFLD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的病理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降低NEFA水平,改善IR、抗氧化应激和下调SREBP-1c基因与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有效部位群/药理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药疗法 胰岛素抵抗 肝/病理学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感染因素与过敏性紫癜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玉 孙利伟 刘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175-178,共4页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会侵袭皮肤和其他器官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小血管炎性疾病,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属于自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紫癜、胃肠...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会侵袭皮肤和其他器官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小血管炎性疾病,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属于自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紫癜、胃肠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和肾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目前为止,对于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药物、过敏原、食物和感染等因素相关。近年来HSP 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关注,感染被认为是 HSP 最常见的原因。下面我将就相关病原体加以综述述。旨在指导临床医师重点关注相关病原体咽拭子及坑体检测,早期发现感染灶,及早清除病原体,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感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