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急性病毒性肝炎型别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方越 +2 位作者 罗晓光 周琦 刘克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4期1-4,9,共5页
收集湖北部分地区夏秋季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385份,用ELISA法进行甲型、乙型、丙型、戊型肝炎有关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抗-HAVIgM阳性率为55.58%,抗-HBcIgM阳性率为14.03%,抗-HCV阳性率为9.04... 收集湖北部分地区夏秋季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385份,用ELISA法进行甲型、乙型、丙型、戊型肝炎有关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抗-HAVIgM阳性率为55.58%,抗-HBcIgM阳性率为14.03%,抗-HCV阳性率为9.04%,抗-HEV阳性率为13.58%。抗-HAVIgM、抗-HBcIgM的阳性率与年龄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抗-HAVIgC阳性率为94.74%,甲肝、戊肝的混合感染率为8.88%,明显高于其它肝炎混合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分型 血清学调查
下载PDF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均福 《疾病监测》 CAS 1994年第2期43-45,共3页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该病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以8-10月为流行高峰时间。宿主动物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并出现优势鼠种的变动。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该病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以8-10月为流行高峰时间。宿主动物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并出现优势鼠种的变动。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携带黄疸出血群,犬群和波摩那群钩体。流行前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我省钧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患于未燃,加强防制与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带菌率 监测
全文增补中
湖北省健康人群流行性出血热隐性感染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玲 +2 位作者 胡尔萍 罗卫平 李凌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1年第2期1-3,共3页
对湖北省不同地区8400份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IgG 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率4.13%,抗体滴度1∶20~1∶80者占83.00%,GMT 为52.91。5个地理小区均存在隐性感染,疫区与未报病地区隐性感染率有非常显著差异;高、中发区隐性感染... 对湖北省不同地区8400份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IgG 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率4.13%,抗体滴度1∶20~1∶80者占83.00%,GMT 为52.91。5个地理小区均存在隐性感染,疫区与未报病地区隐性感染率有非常显著差异;高、中发区隐性感染率显著高于低发区。隐性感染率的高、低和当时的流行强度有关,与流行时间的长短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隐性感染 抗体检测
下载PDF
湖北省1991~199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4
作者 方越 周琦 +2 位作者 万方华 吴海翔 《疾病监测》 CAS 1997年第7期245-248,共4页
通过对本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991~1995年监测和疫情资料的总结,发现该病在本省的宿主动物,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且带病毒率最高,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带病毒率最高;近几年各小区秋冬季发病高峰... 通过对本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991~1995年监测和疫情资料的总结,发现该病在本省的宿主动物,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且带病毒率最高,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带病毒率最高;近几年各小区秋冬季发病高峰前的平均鼠密度、鼠带毒率、鼠感染率都低于春季;全省健康人群HFRS隐性感染率与全国混合型疫区相近,但各地理小区的隐性感染率有显著差别;鄂西南山地小区(Ⅱ)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小区;全省HFRS的季节分布仍为双峰型,疫区类型仍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各小区的疫区类型有所不同,且在不断演变;与以往相比,秋冬峰病例在全年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这是本省疫情相对稳定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带毒率 监测 湖北
下载PDF
利川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5
作者 罗卫平 余远来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1期1-3,共3页
为了解鄂西南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对利川市1991年的EHF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报告发病率为75.32/10万,病死率为0.52%,10~12月病例数占全年的77.93%,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占82.32%。室内、野外鼠密度分别... 为了解鄂西南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对利川市1991年的EHF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报告发病率为75.32/10万,病死率为0.52%,10~12月病例数占全年的77.93%,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占82.32%。室内、野外鼠密度分别为10.00%、3.8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前者带病毒率为14.54%,后者为10.00%。鼠密度及其带病率高是引起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湖北省90年代初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变化趋势
6
作者 方越 +2 位作者 周琦 胡尔萍 吴海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本文收集了湖北省1991~199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及监测资料,与以往特别是80年代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发病率由历史最高的49.68/10万下降到1992年的2.72/10万,为6O年代以来的较低水平;发病地区构成发生了变化,老疫区疫情得到控制... 本文收集了湖北省1991~199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及监测资料,与以往特别是80年代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发病率由历史最高的49.68/10万下降到1992年的2.72/10万,为6O年代以来的较低水平;发病地区构成发生了变化,老疫区疫情得到控制,新疫区时有出现;从该病的季节分布、鼠类密度、鼠带病毒率、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等变化趋势看,本省仍属混合型疫区,但姬鼠型和家鼠型的比重在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7
作者 程均福 +4 位作者 张流波 叶友松 谢祖祥 李进 孙良智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4期7-9,共3页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表明,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8月至10月为流行高峰。宿主动物种类较多,出现优势鼠种变更现象。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流行菌群以黄胆出血群,波摩...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表明,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8月至10月为流行高峰。宿主动物种类较多,出现优势鼠种变更现象。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流行菌群以黄胆出血群,波摩那群和犬群为主。流行前期健康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虽然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患于未然,加强监测与防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带菌率 监测 预防
下载PDF
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清学分型 被引量:3
8
作者 方越 +4 位作者 刘文雪 周琦 万方华 董关木 俞永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72-274,共3页
为找到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分型的血清学证据,在对全省HFRA疫源地进行流行病学初步分型的基础上,按流行病学要求,在全省不同动物地理区划、不同发病强度的疫区内,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对92份免疫荧光试... 为找到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分型的血清学证据,在对全省HFRA疫源地进行流行病学初步分型的基础上,按流行病学要求,在全省不同动物地理区划、不同发病强度的疫区内,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对92份免疫荧光试验初筛阳性的病人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发现其中HTN型(Ⅰ型)48例,占52.18%,SEO型(Ⅱ型)29例,占31.52%,未定型15例,占16.30%;全省疫区按血清学划分属于Ⅰ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但不同小区血清学类型各有特点;老疫区的型别分布更复杂,因此本省HFRS疫苗的运用最好用双价疫苗,或选用与当地型别一致的单价疫苗;本次血清分型结果与流行病学分型结果基本相符,由于疫区型别在不断演变,所以应定期进行分型调查;在进行疫苗效果观察时,还应注意先后接种两型疫苗的接种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清学 中和试验 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