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 被引量:89
1
作者 黄强 敖丽娟 刘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822-4824,共3页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反射 牵张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71
2
作者 黄强 《颈腰痛杂志》 2004年第5期360-362,共3页
本文综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近期发展状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条件和治疗方法。JanetTravell发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并首先提出了诊断条件和发展了治疗方法。DavidSimons加强了对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局部能量危... 本文综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近期发展状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条件和治疗方法。JanetTravell发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并首先提出了诊断条件和发展了治疗方法。DavidSimons加强了对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局部能量危机的假设。并加入了个人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及其诊治的要点理解,仅供同道们参考和尝试着用这种疗法去治疗机体各部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的理解:针灸与干针之争和现代针理学 被引量:69
3
作者 黄强 张亚丹 +4 位作者 马彦韬 侯波 费青青 谭树生 张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9-784,共6页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痛触发点(激痛点) 穴位 针灸 干针 湿针 牵涉痛 经络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近况 被引量:39
4
作者 朱传芳 黄强 彭金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787-1792,共6页
背景:核心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可,对于核心肌肉的界定和划分,以及每一块核心肌肉内部的区别和肌肉募集的方式,是现阶段核心训练研究的重要部分。目的:从理论基础、训练方法的发展和衍生、训练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核心... 背景:核心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可,对于核心肌肉的界定和划分,以及每一块核心肌肉内部的区别和肌肉募集的方式,是现阶段核心训练研究的重要部分。目的:从理论基础、训练方法的发展和衍生、训练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发展近况。方法:以"core exercise,core training,core strength"及"核心训练"为关键词搜索Pubmed、Science direct和中国知网等1979至2013年相关文献,并通过摘要进行文献筛选。结果与结论:Panjabi首先提出通过神经控制脊柱亚系统监控来自机体感受器的不同信号,指导主动亚系统为脊柱提供所需的稳定。中立区被作为反应脊柱稳定功能的重要临床指标,脊柱损伤和肌肉弱化则会导致脊柱不稳定性甚至脊柱周围疼痛和下腰痛症状。核心训练干预方式包括瑞士球、平板支撑、悬吊训练等不同方法。目前核心训练的研究普遍还集中于机制方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定义不应局限为躯干稳定性训练,而应细化至各个关节的稳定性训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核心训练 脊柱稳定性 躯干 核心力量评价 运动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琳 黄强 +1 位作者 刘庆广 薄成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7-1170,共4页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运动损伤 诊断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姚明华 黄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被引量:32
7
作者 荣积峰 黄强 +3 位作者 刘琳 王卫宁 朱慧雯 石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足内翻 针刺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下载PDF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探讨针灸穴位和经络本质 被引量:31
8
作者 郭少卿 徐基 +3 位作者 马彦韬 张艳茹 蒋佳 黄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3-640,共8页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管思路深入理解穴位的定位和经络,以及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牵涉痛 穴位 经络
原文传递
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肌电活动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30
9
作者 赵贞妍 叶刚 +1 位作者 黄强 吕娇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4-599,共6页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损伤 自发电位 挛缩肌纤维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作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黄丹婧 吕娇娇 +1 位作者 黄强 吴小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5313-5316,共4页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神经系统致敏 伤害性感受器 致痛因子 组织构建
下载PDF
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吕娇娇 黄强 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8,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损伤 动物模型 电生理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激痛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展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丽娜 黄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3-419,共7页
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又名肌筋膜触发点,作为肌肉骨骼疼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特异体征,其诊断及发生发展的机制尚在持续革新中,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也... 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又名肌筋膜触发点,作为肌肉骨骼疼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特异体征,其诊断及发生发展的机制尚在持续革新中,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也逐渐规范。本文将就激痛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痛点 理论 实践 机制
下载PDF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琳 黄强 +2 位作者 彭金凤 朱传芳 薄成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 META分析 触发点 上斜方肌 治疗 疼痛患者 局部疼痛 自发性疼痛
下载PDF
躯干侧屈时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及其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强 爱娃.安得森 阿尔福.托斯同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307,共5页
目的研究躯干侧屈时,负重或非负重情况下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和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方法应用B型超声波导入肌内线性电极,测量5位正常男性和1位正常女性在C7~S1侧屈、负重和非负重情况下的八块同侧和对侧腰背肌、腹肌的肌电信号,标... 目的研究躯干侧屈时,负重或非负重情况下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和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方法应用B型超声波导入肌内线性电极,测量5位正常男性和1位正常女性在C7~S1侧屈、负重和非负重情况下的八块同侧和对侧腰背肌、腹肌的肌电信号,标准化处理和量化肌电信号,计算双侧肌的协同活动率。结果除腹直肌外,对侧肌的肌电强度随着侧屈角度和负重的增加而增加;同侧肌肌电活动较低,仅腹部肌肉与躯干位置、负重有协同增加的趋势。同侧和对侧腹肌的协同活动率大于腰背肌。腹横肌的活动与传统认识不同。结论大多数腰肌的肌电反应取决于躯干侧屈的位置和是否负重。腹肌较其它躯干肌有更多的协同活动,提示在侧屈和单侧负重时,腹肌对脊柱稳定性起较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侧屈 腰背肌 腹肌 肌电活动 稳定脊柱 生理功能 B型超声波 肌内线性电极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颈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头部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5
15
作者 黄强 张雄文 +5 位作者 赵永明 吕志平 徐丽芬 陆锦华 王建龙 徐恒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调查颈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利用不同部位颈肌在不同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不同颈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明确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位置,并做正确诊断;根据诊断对这些病人在不同镇痛方法... 目的:调查颈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利用不同部位颈肌在不同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不同颈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明确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位置,并做正确诊断;根据诊断对这些病人在不同镇痛方法下进行不同的肌牵张疗法,有些病例在牵张前加用针刺破坏触发点或扎断挛缩增粗的纤维。治疗后教病人在家做自我牵张法和随访,并对治疗前后做VA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法对颈部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但治疗者必须理解其致痛病理和牵张治疗的基本原理,同时需要积累诊断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 头部牵涉痛 肌牵张疗法 致痛病理 治疗原理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太极拳蹬腿动作的下肢肌电活动规律、关节运动类型和平衡控制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强 刘庆广 +1 位作者 张胜年 徐春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60,64,共7页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s完成,重...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结果:两组间支撑腿的EMG、关节活动和COP位移出现了在形态上和幅度上的差别,但是在动作腿多表现在幅度上的差别。运动员支撑腿的平均EMG都高于初学者,只有股直肌有显著差异;运动员膝和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小于初学者,踝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稍稍比初学者大,只有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较为显著。运动员动作腿的平均EMG只有股直肌和胫骨前肌显著地高于初学者,而臀中肌显著地低于初学者;所有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平均足底中心压力的侧方和前后方位移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运动员动作腿的起始运动约250~350ms,滞后于支撑腿起始运动的延迟时间。结论:运动员和初学者都可以用踝—髋策略来调节单腿直立的姿势平衡,但是运动员能够启动一个根据任务需要的前馈控制技术,通过下肢肌的积极活动,预先形成一个对抗蹬腿反作用力干扰的姿势稳定。因此,训练太极拳可以获得这个前馈控制技术。持续降低重心时,初学者的蹬腿和支撑两任务间出现了相互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蹬腿 平衡稳定 运动控制 干扰 EMG 下肢关节运动 COP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疼痛激痛点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3
17
作者 马彦韬 赵佳敏 +4 位作者 黄强 李丽辉 徐安乐 庞博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针法,拉伸和实验组相同,两组均每周针刺1次,拉伸每日3次,每次1 min,持续6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NRS)、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NRS在治疗3周、6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但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和3个月随访,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激痛点与安慰针疗法结合静态拉伸均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前者长期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针刺 拉伸
下载PDF
老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0
18
作者 黄强 罗露 郑拥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9年第5期559-562,共4页
1982年Janet G.Travell教授在其著作《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触发点手册》中首次提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的概念,从此开创了肌肉源性疼痛的革命。该理论认为众多的来自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 1982年Janet G.Travell教授在其著作《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触发点手册》中首次提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的概念,从此开创了肌肉源性疼痛的革命。该理论认为众多的来自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引起。触发点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骨骼肌内产生的紧张带,长期肌力失衡导致患者出现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1]。在美国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终生患病率高达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非器质性 肌筋膜触发点 终生患病率 功能障碍 肌纤维 疼痛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18
19
作者 庄小强 谭树生 黄强 《微创医学》 2010年第5期487-489,共3页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 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述芳 王开强 +1 位作者 黄强 陈友根 《河北中医》 2017年第9期1378-1383,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肌筋膜触发点,2组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10次为1...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肌筋膜触发点,2组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