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股带线锚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被引量:8
1
作者 翁诗阳 伍凯 +3 位作者 林健 王秋根 建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332-5337,共6页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踝关节 内固定 下胫腓联合损伤 带线锚钉 并发症
下载PDF
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后关节面排钉结合内外侧柱螺钉内固定的可靠性 被引量:7
2
作者 伍凯 林健 +3 位作者 王秋根 建华 翁诗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827-2832,共6页
背景:对于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经典“L型”大切口常会造成术后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有学者研究表明,经跗骨窦切口使用微型钢板,术后切口问题显著降低,疗效相当,但仍缺乏生物力学方面的验证。目的:在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的尸体模型上进行... 背景:对于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经典“L型”大切口常会造成术后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有学者研究表明,经跗骨窦切口使用微型钢板,术后切口问题显著降低,疗效相当,但仍缺乏生物力学方面的验证。目的:在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的尸体模型上进行生物力学实验,以验证后关节面排钉结合内外侧柱螺钉内固定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在5具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制备Sanders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模型。采用高柔韧型F3钢板系统排钉固定后关节面,另用2枚空心钉分别支撑内外侧柱。同时在跟骨前部骨块(骨块A)、后关节面内侧骨块(骨块M)、后关节面外侧骨块(骨块L)及跟骨后部骨块(骨块P)分别进行刚体标记。将各骨块之间的相对距离分别标记为:AM,AL,AP,ML,MP,LP。随后在生物力学测试平台上,进行800 N的循环负载实验和2000 N的极限负载实验;同时利用Qualisys运动捕捉系统跟踪各骨块刚体间的位移,应用Qualisys Track Manager软件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与结论:①在800 N循环负载实验中,各刚体之间位移AM,AL,AP,ML,MP,LP的中位数分别为1.60,1.68,2.45,2.20,1.20,2.00 mm,均值分别为1.99,2.05,2.05,2.48,1.17,1.97 mm;②而在2000 N的极限负载条件下,各刚体之间位移AM,AL,AP,ML,MP,LP的中位数分别为2.10,1.85,2.40,2.10,1.50,1.70 mm,均值分别为2.09,1.88,2.44,2.10,1.59,1.69 mm;③所有标本的内固定系统在2项实验中都承受住了所加载的负荷,并保持了完整性和牢靠性,无一例发生断钉和退钉或钢板折弯,仅1例发生1枚空心钉轻度折弯;④后关节面排钉结合内外侧柱螺钉的内固定效果和生物力学强度达到了设计的预想,是一种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Ⅲ型 生物力学 循环负载 极限负载
下载PDF
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松 谢仁国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收治10例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法治疗。术后随访腕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功能及握力等情况,使用Cooney... 目的分析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收治10例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法治疗。术后随访腕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功能及握力等情况,使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0~33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后未出现内固定断裂、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腕屈伸活动范围(116.2±11.9)°,为健侧的89.6%;患侧握力(85.2±19.6)lb,为健侧的91.1%;无疼痛7例、偶尔疼痛3例。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优2例,良8例。结论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法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疗效较为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治疗结果 克氏针 腕掌关节
原文传递
两种皮瓣修复指端掌侧斜形创面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顾松 谢仁国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对比带神经血管蒂V-Y皮瓣和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掌侧斜形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诊治42例指端掌侧斜形创面患者,其中20例釆用带神经血管蒂V-Y皮瓣修复(A组),22例采用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B组... 目的对比带神经血管蒂V-Y皮瓣和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掌侧斜形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诊治42例指端掌侧斜形创面患者,其中20例釆用带神经血管蒂V-Y皮瓣修复(A组),22例采用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功能评定结果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A组患者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2.9个月;B组患者随访时间为5~26个月,平均13.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27.1±1.9)min短于B组(3&0±4.9)min,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高于B组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8.4±1.3)分低于B组(8.5±0.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优13例、良4例,优良率为85.0%;B组优11例、良9例,优良率为90.9%.功能评定优良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带神经血管蒂V-Y皮瓣相比,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掌侧斜形创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指端创面 疗效比较
原文传递
两种皮瓣修复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松 谢仁国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对比指动脉背侧支皮瓣和掌骨背皮瓣修复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共32例,其中采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14例(A组),掌骨背皮瓣修复18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 目的对比指动脉背侧支皮瓣和掌骨背皮瓣修复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共32例,其中采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14例(A组),掌骨背皮瓣修复18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指指别、受伤侧别、受伤机制、创面面积、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皮瓣存活情况、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患肢功能评定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15.4±6.1)个月,B组(15.1±4.4)个月。两组的创面面积、受伤至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和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皮瓣完全存活,功能评定A组优5例、良8例;B组优9例、良8例。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2±7.5)和(53.1±7.5)min,B组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1±1.0和8.2±0.9,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相比,掌骨背皮瓣更适合修复单指背侧肌腱外露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对比研究 创面 肌腱外露
原文传递
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周颖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394-397,共4页
目的 分析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的疗效。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采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8例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创面面... 目的 分析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的疗效。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采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8例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创面面积、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资料。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皮瓣感觉恢复情况。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满意度。对皮瓣成活情况及感觉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获随访10~18个月,皮瓣完全成活17例(94.4%),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5.6%)。皮瓣感觉恢复情况:S1级10例、S2级7例、S2+级1例。平均手术时间(56.7±11.2)min,平均住院时间(16.9±2.7)d,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0.7)分。结论 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糖尿病患者手背创面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背侧动脉皮瓣 糖尿病 手背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