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1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1
2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32
3
作者 成鑫荣 +1 位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水体结构 东亚季风 有孑L虫壳体 同位素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翦知湣 林慧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岸外 1792 8柱状样中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的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 (氧同位素 2~ 4期 )和氧同位素 6期时 ,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 ,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岸外 1792 8柱状样中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的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 (氧同位素 2~ 4期 )和氧同位素 6期时 ,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 ,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 ,说明此时该区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源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孔虫 上升流 晚第四纪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越南岸外晚第四纪上升流与东亚夏季风变迁 被引量:27
5
作者 苑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8-525,共8页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17954—3柱状样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定量分析,结合碳酸钙、有机碳和稳定同位素数据,获得南海西部上升流区近20万年来的古海洋学记录,进而讨论了晚第四纪东亚夏季风的变迁。结果表明,在间冰期,尤其...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17954—3柱状样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定量分析,结合碳酸钙、有机碳和稳定同位素数据,获得南海西部上升流区近20万年来的古海洋学记录,进而讨论了晚第四纪东亚夏季风的变迁。结果表明,在间冰期,尤其是末次间冰期,越南岸外出现表层海水古温度低、温跃层浅、生产力高,同时底层海水富营养的现象,说明上升流的存在,且该上升流有从氧同位素5期(MIS5期)向1期逐渐减弱的趋势。结合南海现代海流及生产力分布的研究,推断该上升流由东亚夏季风驱动,其强弱的变化说明,东亚夏季风在近20万年来有间冰期增强、冰期减弱,且从MIS5期向MIS1期递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东亚 夏季风 晚第四纪 越南 季风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上升流区海水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翦知湣 +1 位作者 成鑫荣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48-952,共5页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南海西部(17954柱状样)却在间冰期时出现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的状况.两区温度、温跃层的这种变化为上升流所致,而上升流的强、弱变化又与东亚季风的演化相联系.根据现代东亚冬、夏季风分别在东、西两侧引起上升流的规律,可推断冰期时冬季风加强,间冰期时夏季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晚第四纪 上层水体结构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 上升流区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与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荣华 徐建 +4 位作者 孟翊 汪东军 刘传联 张富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6,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 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表层沉积 南海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建 +1 位作者 陈荣华 张富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3,共8页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 300-2 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 300-2 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 400-3 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上升流 表层沉积 南海 溶解作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时上部海水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文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6-441,共6页
南海北部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不但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还受到珠江陆源输入的影响.文章根据对南海北部ODP 1144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和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MIS 3期的表层海水温度在H... 南海北部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不但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还受到珠江陆源输入的影响.文章根据对南海北部ODP 1144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和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MIS 3期的表层海水温度在H2~H6事件时明显降低,并在H4~H5(45.66~38.77kaB.P.)期间,表层海水冬季温度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35~29kaB.P.,浮游有孔虫暖水种含量减少,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值增重,同时高生产力属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的含量增加,说明冬季风在该阶段强化.此外,52~46kaB.P.期间,N.dutertrei含量增加,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较低,表层海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此时南海北部的高生产力可能与珠江陆源输入的增加有关,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3期 南海北部 上部水体结构 表层海水温度
下载PDF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记录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泉鸿 汪品先 +5 位作者 成鑫荣 王吉良 徐建 周震 翦知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8-815,共8页
南海北部ODP 1148A孔(18°50.17′N, 116°33.93′E, 水深3308.3 m)中新世24-5 Ma底栖有孔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和 C. kullenbergi及18-5 Ma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两者的δ13C曲线总体上同步波动, 呈现由... 南海北部ODP 1148A孔(18°50.17′N, 116°33.93′E, 水深3308.3 m)中新世24-5 Ma底栖有孔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和 C. kullenbergi及18-5 Ma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两者的δ13C曲线总体上同步波动, 呈现由早-中期重值向晚期轻值的演化趋势; 记录了早-中期23.1-22.2和17.3-13.6 Ma两次显著的正位移和晚期10.2-9.4和6.9-6.2 Ma的两次负位移, 这些位移都具全球意义, 为南海与全球进行同位素地层学对比提供了基础, 更是研究全球碳储库及其相关的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有孔虫 古海洋学 中新世 南海 “碳位移”事件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成鑫荣 陈荣华 +2 位作者 翦知■ 王吉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544‰,证明G.ruber的生活水深(约30m)比G.sacculifer的(约50m)浅。G.ruber与G.sacculifer之间的Δδ18O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可能与海水的垂向温度梯度在夏季较大有关。G.ruber幼体的δ13C比成年个体的轻,幼体的δ18O比成年个体的重,揭示了该种在繁殖期前,随着个体发育,生活的水层深度逐渐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浮游有孔虫 沉积物捕集器 南海 氧同位素 夏季
下载PDF
Neogene oxygen isotopic stratigraphy,ODP Site 1148,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934-942,共9页
A detailed stable isotopic study based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1165 samples of ODP Site 1148 (18° 50.17.3’N, 116° 33.93’E, water depth 3308.3 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rovides an excellent oxygen... A detailed stable isotopic study based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1165 samples of ODP Site 1148 (18° 50.17.3’N, 116° 33.93’E, water depth 3308.3 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rovides an excellent oxygen isotopic record with an average resolution of 30 ka. It contains the most continuous δ18O data with highest resolution for the whole Neogene sequence in the world. The δ18O curve shows a step-like increasing upwards and records 5 increases, 3 decreases and 2 stable stages during the Neogene, reflect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cooling. Among these events the δ18O decrease at 17.2–14.5 Ma, and two δ18O increases at 14.5-13.6 and 3.0-2.4 Ma are most marked and globally comparable. The intervals at 13.6-10.2 and 6.0-3.0 Ma with the lowest-amplitude and least fluctuation in δ18O represent the most stable bottom water periods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stable isotope benthic foraminifera STRATIGRAPHY PALEOCEANOGRAPHY NEOGENE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南海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壳体的碳同位素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成鑫荣 汪品先 +6 位作者 刘传联 翦知涽 赵泉鸿 李建如 田军 徐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对南海40个站位表层沉积中112个有孔虫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和不同属种间的同位素差值在东北和南部存在的两个低值区,与研究区及周边的营养分布格局相关,可能反映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南海水流以及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南海40个站位表层沉积中112个有孔虫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和不同属种间的同位素差值在东北和南部存在的两个低值区,与研究区及周边的营养分布格局相关,可能反映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南海水流以及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季风一方面为南海上层水体带来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上下水层之间的差异.这种影响在南北两端最为明显,向中部逐渐减弱.碳同位素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格局是东亚季风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 南海 碳同位素 有孔虫 东北季风 东亚季风 西南季风 属种 分布格局 Δ^13C
原文传递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记录的MIS3期表层海洋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文瑜 +1 位作者 肖洁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17954—2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AMS ^14C测年的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IS3期,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温度大体呈现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温... 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17954—2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AMS ^14C测年的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IS3期,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温度大体呈现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温跃层深度由浅到深阶段性变化;短时间尺度上温度与温跃层发生幅度较大的快速变化。暖事件(IS)对应于浮游有孔虫暖水种、混合层属种含量的增加,冷水种、温跃层属种含量的减少以及冬夏SST的升高;冷事件则与之相反。表层海水生产力亦大致呈现3个阶段(61~51ka,51~42ka和42~32ka)的变化,在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暖事件对应浮游有孔虫生产力属种含量降低,冷事件对应升高。此外,在MIS3内部分暖事件(IS6和IS 11~13)表现出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温跃层深度变浅和表层海水生产力升高的状况,表明该区此时上升流的存在,其形成原因推测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加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氧同位素3期 浮游有孔虫 快速气候事件 东亚夏季风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普林虫与“中更新世革命”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建 汪品先 +1 位作者 翦知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4,共8页
对南海南部ODP 114 3站 2 .1Ma以来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 ,发现在冲绳海槽及南海北部普遍被认为是黑潮标志种的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在中更新世革命 (MPR)前后对冰期旋回的响应截然相反 ;且在MPR之后的变化与南海北部... 对南海南部ODP 114 3站 2 .1Ma以来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 ,发现在冲绳海槽及南海北部普遍被认为是黑潮标志种的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在中更新世革命 (MPR)前后对冰期旋回的响应截然相反 ;且在MPR之后的变化与南海北部和冲绳海槽相反 ,即冰期时含量高而间冰期时低 .交叉频谱分析和相位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ODP 114 3站P .obliquiloculata与全球冰量变化之间的上述关系 .该种在MPR前后冰期旋回的转变 ,可能是由于MPR之后南海南部在冰期时切断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水交换 ,或者是冰期时海水盐度增加等因素引起的上部水体结构的重大改观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革命 MPR 南海南部 浮游有孔虫群 沉积物 普林虫
下载PDF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年龄的高分辨率估算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霞 赵泉鸿 +1 位作者 苏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3-77,共5页
ODP1146B孔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从孔深115 58~116 09mcd之间厚51cm层段中采取沉积物样品46个,进行了微玻陨石分析。应用古地磁、氧同位素和生物等地层年代资料,计算了位于孔深115 90mcd处微玻陨石层的年龄,其中依据磁性地层学事件的年代... ODP1146B孔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从孔深115 58~116 09mcd之间厚51cm层段中采取沉积物样品46个,进行了微玻陨石分析。应用古地磁、氧同位素和生物等地层年代资料,计算了位于孔深115 90mcd处微玻陨石层的年龄,其中依据磁性地层学事件的年代控制点计算得出的撞击年龄为792 6ka,微玻陨石年龄早于B/M界线12 6ka,晚于氧同位素20 2期约7ka,早于19 1期约5ka,表明中更新世撞击事件与全球冰期和间冰期发生及B/M界线磁场倒转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事件 撞击事件 微玻陨石 古地磁 同位素 中更新世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海水古生产力和溶解氧含量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鹤 王娜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虫丰度、特定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nia,Bulimina,Chilostomella oolina和Globobulimina pacifica)及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等指标综合研究MIS7期(约24.3万年)以来的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站位自MIS7期以来表层海水的营养总体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点,而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在间冰期低、冰期高,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冬季风带来营养元素的影响。该站位水深903m,处于南海中层过渡带,本次研究的结果反映了南海北部中层水MIS7期以来营养与溶解氧含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中层水 溶解氧含量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轻量级WebGIS系统PKGML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英伟 +2 位作者 汪小林 许建功 许卓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2-861,共10页
探讨了一个基于GML和Java Applet的轻量级WebGIS系统——PKGML,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该系统的目标、特点和结构,并具体分析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PKGML是一个不需要复杂GIS服务器的、具有基本GIS功能和可二次开发的WebGIS系统,该系统为大众化... 探讨了一个基于GML和Java Applet的轻量级WebGIS系统——PKGML,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该系统的目标、特点和结构,并具体分析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PKGML是一个不需要复杂GIS服务器的、具有基本GIS功能和可二次开发的WebGIS系统,该系统为大众化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的WebGIS服务开发平台和基本的GIS功能,这些功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开发者可以在二次开发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要扩展各种特定的功能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PKGML JAVA APPLET GML
下载PDF
南海北部MD12-3432站MIS11期以来底栖有孔虫反映的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静之 +2 位作者 董轶婷 贾文博 周彦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2-300,共9页
南海具有典型边缘海特征,其北部陆坡由于具有高沉积速率的地层剖面,可以用于研究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本研究以南海北部陆坡下部MD12-3432柱状样(19°16.88′N,116°14.52′E,水深2 125m)为主要研究材料,分析其粗组分百分含量... 南海具有典型边缘海特征,其北部陆坡由于具有高沉积速率的地层剖面,可以用于研究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本研究以南海北部陆坡下部MD12-3432柱状样(19°16.88′N,116°14.52′E,水深2 125m)为主要研究材料,分析其粗组分百分含量、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定环境指示属种的百分含量与丰度,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南海北部陆坡MIS 11期(距今约40万年)以来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底层水溶解氧含量的演化情况。与之前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MIS11期以来南海北部的古生产力在温暖的间冰期高、在寒冷的冰期低,且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影响下低纬地区降水强度的变化。在MIS 7期和MIS 9期可能有较高溶解氧含量的底层水进入南海北部,导致在高生产力的暖期中,喜氧的低生产力指示种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丰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底栖有孔虫 初级生产力 溶解氧含量
下载PDF
深时镁同位素风化指标的验证与新解释
20
作者 天正 沈冰 +5 位作者 康俊 甯濛 李超 薛进庄 孙元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8-653,共16页
沉积岩碎屑组分镁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恢复深时大陆风化强度.现有深时镁同位素风化指标基于风化残余物镁同位素随化学风化强度提高的一阶段风化模式.但是,近期实验与现代风化剖面研究发现了优先利用轻镁同位素的次生黏土矿物,挑战了深时... 沉积岩碎屑组分镁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恢复深时大陆风化强度.现有深时镁同位素风化指标基于风化残余物镁同位素随化学风化强度提高的一阶段风化模式.但是,近期实验与现代风化剖面研究发现了优先利用轻镁同位素的次生黏土矿物,挑战了深时镁同位素指标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测试了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岩与中国南海沉积物样品的矿物、元素与镁同位素组成.通过对比深时镁同位素风化指标与化学蚀变指数(CIA)、镁损失量和矿物组成等风化指标来验证深时镁同位素风化指标.结果表明,在较高风化强度下镁同位素随风化强度提高而降低,而在较低风化强度下镁同位素随风化强度的提高而增加.该结果表明在不同风化强度下存在不同的镁同位素行为,以往的一阶段镁同位素风化模式无法准确追踪大陆风化强度的变化.结合深时样品数据、现今风化剖面与实验研究,我们建立了三阶段的镁含量-镁同位素风化模型.在风化初期,原生矿物的溶解与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造成镁含量的快速降低与镁同位素轻微提高.转换阶段土壤底层绿泥石、蛭石等富镁黏土矿物大量生成造成镁含量和镁同位素的跃升.在进阶风化阶段中,具有较重镁同位素的富镁黏土矿物优先风化,造成镁含量与镁同位素的同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 CIA 土壤 风化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