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鲜茶叶中6种杀虫剂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松 王瑶 +2 位作者 禾丽菲 慕卫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9-1464,共6页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鲜茶中联苯菊酯、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选用乙腈提取,以乙二胺-N丙基硅烷吸附剂和多壁碳纳米管组合净化,结合GC-MS/MS检测。结果...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鲜茶中联苯菊酯、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选用乙腈提取,以乙二胺-N丙基硅烷吸附剂和多壁碳纳米管组合净化,结合G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5~500μg/L范围内,6种杀虫剂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0.995,目标化合物均存在基质增强效应。在0.005,0.5,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2.1%~109.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9%~4.1%。6种杀虫剂在鲜茶中的方法定量限(LOQ)均为5μg/kg。6种杀虫剂在鲜茶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0~14.1 d。方法适用于鲜茶叶中6种农药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鲜茶叶 杀虫剂 基质效应 添加回收 残留 消解
原文传递
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对天敌昆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2
作者 沈艳 武健 +3 位作者 韩云静 周凤艳 张勇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为明确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38%丙草胺·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5%氟唑磺隆·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2%双氟磺草胺·草甘膦可分散油悬浮剂、75%吡氟酰草胺·唑啉草酯·异丙隆水分散粒剂和35%二氯吡啶酸... [目的]为明确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38%丙草胺·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5%氟唑磺隆·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2%双氟磺草胺·草甘膦可分散油悬浮剂、75%吡氟酰草胺·唑啉草酯·异丙隆水分散粒剂和35%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草除灵悬浮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分别开展了其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并评估其初级风险。[方法]采用指形管药膜法开展了天敌昆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并采用安全系数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上述5种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24 h-LR50分别为6.317×10^(-3)、5.283×10^(-3)、1.269×10^(-2)、>9.000×10^(-2)、>2.625×10^(-2)mg a.i./cm^(2),其中前3种除草剂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03、0.73、0.93,为中等风险性,后2种除草剂的安全系数均大于10,为低风险性。上述前2种除草剂对七星瓢虫羽化时的LR50分别为1.684×10^(-2)、1.557×10^(-2)mg a.i./cm^(2),安全系数为2.75、2.11,为中等风险性;后3种除草剂对瓢虫羽化时LR50分别大于6.817×10^(-2)、4.500×10^(-2)、1.313×10^(-2)mg a.i./cm^(2),安全系数均大于5,为低风险性。[结论]38%丙草胺·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5%氟唑·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2%双氟·草甘膦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天敌昆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有一定风险性,所以在杂草防除期间应与赤眼蜂释放期错开,同时避免在天敌昆虫繁育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复配除草剂 赤眼蜂 瓢虫 急性毒性 初级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及防病应用潜力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昱菲 +3 位作者 罗健 赵时峰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11-2718,共8页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μg·mL^(-1)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 氟吡菌酰胺 敏感性 菌核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山东省不同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昱菲 +2 位作者 肖斌 慕卫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1-606,共6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比较敏感,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正态分布,151株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29±0.01)μg/mL,该值可作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基线。此外,经四霉素处理后,该病菌的菌核数量以及干重明显降低,菌核明显变小;2μg/mL的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到100.00%。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四霉素对菌核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保护作用较为显著。在质量浓度为20μg/mL时,四霉素对该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异菌脲。因此,四霉素具有防治蔬菜菌核病的潜在价值,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菌核病菌 四霉素 敏感性 菌核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微生物源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凯娣 +3 位作者 何磊鸣 翟永彪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714-3722,共9页
【目的】评价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防治灰霉病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山东省73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苯并噻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表现型菌株(多菌灵抗性和敏... 【目的】评价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防治灰霉病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山东省73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苯并噻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表现型菌株(多菌灵抗性和敏感菌株:Car^R,Car^S;腐霉利抗性和敏感菌株:Prc^R,Prc^S;嘧霉胺抗性和敏感菌株:Pyr^R,Pyr^S;啶酰菌胺抗性和敏感菌株:Bos^R,Bos^S)间的敏感性差异;测定苯并噻唑与多菌灵、啶酰菌胺室内混用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验证苯并噻唑对黄瓜灰霉病的保护、治疗效果以及不同熏蒸剂量和时间对灰霉病菌致病力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苯并噻唑对灰霉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苯并噻唑对灰霉病菌菌丝的EC50范围为0.38—1.08μL·L^(-1),均值为0.62μL·L^(-1),不同地区之间无敏感性差异;山东地区多菌灵、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抗性和敏感灰霉病菌对苯并噻唑均比较敏感,说明这4种杀菌剂与苯并噻唑无交互抗性;在苯并噻唑0.1—3μL·L^(-1)范围内,菌丝比孢子对其更敏感;2μL·L^(-1)苯并噻唑对菌丝的抑制率高达86.12%,对芽管伸长的抑制率为55.15%,而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9.30%。可见,病菌不同生长阶段对此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苯并噻唑与多菌灵混用防治黄瓜灰霉病无增效或相加作用,两者混用时哪种药剂发挥主要抑菌作用与各组分在混用中使用的浓度和比例有关;苯并噻唑与啶酰菌胺混用有显著增效作用,其田间实际应用方式、效果以及增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离体叶片试验表明,苯并噻唑对黄瓜灰霉病兼具保护和治疗防效,2μL·L^(-1)的治疗防效为91.01%,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300 mg·L^(-1)(78.90%),并显著高于48.25%的保护防效。苯并噻唑能够显著降低灰霉病菌菌丝的致病力,受抑制程度与苯并噻唑浓度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化合物 苯并噻唑 灰霉病菌 毒力 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