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木本植物幼苗的功能性状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路兴慧 丁易 +2 位作者 臧润国 邹正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00-1309,共10页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1 cm以上的个体为对象,而对DBH<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1 cm以上的个体为对象,而对DBH<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内幼苗多度最大的16个物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详细测定了4种功能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比例(LMF)、比茎密度(SSD)和茎干物质比例(SMF),分析了这些性状之间及其与幼苗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LA和L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SSD和S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达到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幼苗的各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差异,藤本植物幼苗的各功能性状与前两种生长型植物有显著差异;乔木、灌木通过低的SLA、LMF和高的SMF来适应热带低地老龄林的林下低光环境,藤本植物则通过相反的策略实现在老龄林中的共存;幼苗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型 叶干物质比例 比叶面积 比茎密度 茎干物质比例
原文传递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木本植物幼苗层组成与功能群恢复动态 被引量:5
2
作者 路兴慧 丁易 +4 位作者 臧润国 蔡笃磊 林崇 许洋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6-731,共6页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1 cm)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恢复群落中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变化,分析了幼苗层的自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1 cm)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恢复群落中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变化,分析了幼苗层的自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个体多度都随高度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第I高度级幼苗的物种数和个体多度在各个恢复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高度级,这说明幼苗层的存活曲线接近凹型;恢复60年的次生林群落中幼苗的个体多度最高,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不同功能群重要值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先锋种的重要值随恢复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而耐荫种的重要值则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在恢复过程中耐荫种逐渐取代先锋种,从而实现了群落的更新和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 物种组成 高度结构 功能群 恢复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