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4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云制造 被引量:302
1
作者 李伯虎 张霖 +7 位作者 任磊 柴旭东 陶飞 罗永亮 王勇智 尹超 黄刚 赵欣培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7,共9页
在综合已有文献和近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云制造。提出云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的、高效低耗和基于知识的网络化、敏捷化制造新模式和技术手段,它丰富和拓展了云计算的资源共享内容和服务模式,促进了制造的敏捷化、服务化、绿... 在综合已有文献和近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云制造。提出云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的、高效低耗和基于知识的网络化、敏捷化制造新模式和技术手段,它丰富和拓展了云计算的资源共享内容和服务模式,促进了制造的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云计算、物联网、高性能计算、面向服务、智能科学等新兴技术与信息化制造技术,构成了完整的云制造服务系统及云制造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案例讨论了面向集团企业和面向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并对我国实施云制造的思路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制造 制造云 云服务 制造能力 云计算 物联网 制造业信息化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被引量:270
2
作者 黄荣辉 张振洲 +1 位作者 黄刚 任保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水汽输送通量 比湿 夏季 南亚季风区
下载PDF
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61
3
作者 宗平 朱洪波 +1 位作者 黄刚 许建真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9,51,共6页
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设计方法。在论述物联网技术与支撑环境的基础上,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总体设计策略和体系架构,并对相关的实现技术做出了分析与说明,阐述了保障智慧校园有效实施的运维体系及具体措施。随着智慧校园的研发与部署,对... 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设计方法。在论述物联网技术与支撑环境的基础上,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总体设计策略和体系架构,并对相关的实现技术做出了分析与说明,阐述了保障智慧校园有效实施的运维体系及具体措施。随着智慧校园的研发与部署,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校园 物联网 信息融合 信息服务
下载PDF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169
4
作者 杜月林 黄刚 +1 位作者 王峰 高翔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29,共4页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进一步成熟。通过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的概念、国内外有关大学应用虚拟仿真实验的现状及其教学特点,重点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网络通信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进一步成熟。通过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的概念、国内外有关大学应用虚拟仿真实验的现状及其教学特点,重点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网络通信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体系、建设内容以及在实验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实验平台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 被引量:141
5
作者 俞孔坚 李伟 +3 位作者 李迪华 李春波 黄刚 刘海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6,i002,共9页
遗产廊道是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本文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结合GIS技术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新途径。主要的思路是:把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 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 遗产廊道是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本文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结合GIS技术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新途径。主要的思路是:把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 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不同阻力分布, 模拟其空间扩张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确定适宜建立廊道的区域。依据公众偏好调查, 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人员评价, 来确定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阻力系数。在有关探讨的基础上, 针对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地区———浙江台州市案例, 进行了较详细的呈示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台州市 土地利用 城市化地区 遗产 偏好 城市化进程 区域 基础 适宜性 尝试
下载PDF
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 被引量:134
6
作者 黄荣辉 顾雷 +1 位作者 陈际龙 黄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1-719,共29页
本文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说明,东亚季风系统无论风场的垂直结构、年循环或是水汽输送和降水特征都明显不同于南亚和北澳季风系统,它是亚澳季风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季风系... 本文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说明,东亚季风系统无论风场的垂直结构、年循环或是水汽输送和降水特征都明显不同于南亚和北澳季风系统,它是亚澳季风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季风系统。并且,研究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系统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其中夏季风系统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个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具有极向三极子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至今发生了明显变弱的年代际变化,这个变化在华北尤其显著;而东亚冬季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一个准四年周期振荡,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也发生了明显变弱的年代际变化,它引起了我国的持续暖冬。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异是与海-陆-气耦合系统变异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而,东亚季风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大气-海洋-陆地的耦合气候系统,即称之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此外,本文还从上述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了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的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系统 时空变化 东亚季风气候系统 气候异常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被引量:125
7
作者 马柱国 黄刚 +1 位作者 甘文强 陈明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突出了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中国北方四个不同时段干湿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 近100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尽管增加但并不存在变湿趋势, 而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地区明显呈现出变湿趋势, 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增加的范围大, 且强度明显增强, 这与这个地区温度的降低有关.在近50年, 100°E以东的北方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西北西部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增加的范围为小, 而东部干旱化区域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大.这充分说明了增暖能够减弱降水增加对地表水分收支的贡献, 也就是加剧降水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在近20年, 新疆北部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并未改变该地区干旱化的时空格局, 也未发现显著的变湿趋势存在, 这个时段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干旱化趋势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地区干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20年和近100年时段上,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个干旱化的进程中, 而华北地区在20年和50年时段上均表现为一个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和气 温增 暖干湿指标 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变湿
下载PDF
一种简易的昆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81
8
作者 田英芳 黄刚 +1 位作者 郑哲民 魏朝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84,共3页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昆虫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常温条件下,对多种昆虫及人体组织进行酚/氯仿抽提,DNA 得率较高,OD260/280 的值在1.6~1.9 之间.
关键词 基因组 DNA提取 昆虫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被引量:94
9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刚 张启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5-560,共16页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年周期的振荡特征,并表明中国降水的这种周期振荡与东亚上空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量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并且,还利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和日本气象厅的沿137°E海温剖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表层与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变化也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的变化特征。作者利用相关和集成分析来讨论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及其所驱动的水汽输送都有很大影响。此外,作者还利用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理论,简单地讨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影响中国夏季风降水准两年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准两年周期变化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中国北方地区年代际气候变化 被引量:87
10
作者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0-320,共11页
利用中国东部的探空站资料以及ERA40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地比较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指内蒙古以及华北地区)的高低层位势高度以及温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对流层低层无论是位... 利用中国东部的探空站资料以及ERA40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地比较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指内蒙古以及华北地区)的高低层位势高度以及温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对流层低层无论是位势高度或温度都描述不好,存在着很明显的虚假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相对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或温度的描述明显好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因此,研究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应用ERA-40再分析资料要好一些。高层的结果要比低层好。在70年代以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于内蒙古和华北对流层上层的位势高度和温度的描述要好于ERA-40再分析资料,更接近于实际探空值,这说明这两份再分析资料各有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ERA-40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黄柳和小叶锦鸡儿茎流及蒸腾特征 被引量:86
11
作者 岳广阳 张铜会 +3 位作者 赵哈林 牛丽 刘新平 黄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05-3213,共9页
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Li-6400光合作用仪和自动气象站分别对科尔沁沙地两种灌木树种黄柳和小叶锦鸡儿的液流变化、蒸腾速率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黄柳、小叶锦鸡儿茎干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Li-6400光合作用仪和自动气象站分别对科尔沁沙地两种灌木树种黄柳和小叶锦鸡儿的液流变化、蒸腾速率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黄柳、小叶锦鸡儿茎干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多峰曲线;液流启动时间分别为4:30、5:30,在13:00左右到达各自液流峰值,峰值大小为81.2~91.7mg/h、17.3~27.1mg/h,20:30降为最低,晚间均具有明显的液流活动现象.(2)灌木的茎流日变化曲线与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并不吻合,实验测得的叶片蒸腾速率不能同步反映茎干液流的动态变化特征;黄柳的叶片蒸腾速率和单枝蒸腾耗水量均大于小叶锦鸡儿,耐旱性相对较低.(3)黄柳、小叶锦鸡儿白天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相吻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灌木液流变化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太阳有效辐射、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风速、10cm和20cm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流 蒸腾速率 影响因子 黄柳 小叶锦鸡儿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s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被引量:80
12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黄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93-1023,共31页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system and the impact of this system on severe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re reviewed. Pr...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system and the impact of this system on severe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re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EAM system and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s in the EAM region.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AM system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bsystem of the Asian- Australian monsoon system, and tha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with a meridional tripole pattern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EAM system. Further analyses of the basic physical process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at influence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M system indicate that the EAM system may be viewed as an atmosphere-ocean-land coupled system, referred to the EAM climate system in this paper. Further,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 can be described through the East Asia Pacific (EA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f meridional upper-tropospheric wind anomalies along the westerly jet over East Asia. Such reasoning suggest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floods in the Yangtze and Hualhe River valleys and prolonged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are linked, respectively~ to the backgrou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M climate system. Besides, outstanding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EAM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climate disaster persistent drought severe flood EAP pattern teleconnection
下载PDF
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 被引量:64
13
作者 黄刚 谭朕斌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7-21,共5页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 ,初步探讨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研究表明 ,俱乐部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 ;俱乐部与非俱乐部学生相比较而反映出来的差距 。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俱乐部式教学 大学生 终身体育
下载PDF
An Index Measur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EAP Index 被引量:75
14
作者 黄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1-52,共12页
Based on the EAP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in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 index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e., the so-called EAP index, is... Based on the EAP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in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 index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e., the so-called EAP index,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alyses of observed data,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EAP index defined in this study can well describ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rainfall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Korea, and Japan. Moreover, this index can also reflec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including the monsoon horizontal circulation and the vertical-meridional circulation cell over East Asia. From the composite analyses of climate and monsoon circulation anomalies for high EAP index and for low EAP index, respectively, it is well demonstrated that the EAP index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well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Pacific index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61
15
作者 黄刚 严中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1-424,共4页
利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东亚_太平洋 (EAP)大气遥相关型的概念 ,定义了一个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并利用最新的资料来研究 ,进一步指出该指数可以很好的表征东亚地区 (特别是江淮地区 )
关键词 东亚 夏季风 季风 环流异常指数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双一流”目标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被引量:68
16
作者 崔国印 黄刚 +2 位作者 聂小鹏 郭盛 尹婵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9-271,276,共4页
在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高校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争创"双一流"工程的重要支撑之一。该文重点探讨了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高校争创"双一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高校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争创"双一流"工程的重要支撑之一。该文重点探讨了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高校争创"双一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创新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63
17
作者 黄刚 陈海云 +2 位作者 刘卓勋 林强 喻秀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29-2732,共4页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42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56-88岁,平均74.4岁。应用PVP治疗15例24个椎体,PKP治疗15例18个椎体,术后对患者椎体...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42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56-88岁,平均74.4岁。应用PVP治疗15例24个椎体,PKP治疗15例18个椎体,术后对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疼痛的缓解、活动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7个月(3~15个月)。PVP组视觉类比评分平均由术前8.68到术后1.74和最后随访1.13。PKP组视觉类比评分平均由术前8.62到术后1.72和最后随访1.21。PVP和PKP均能恢复伤椎前柱高度,PKP组效果更明显,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PKP能更好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人类放牧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8
18
作者 赵哈林 大黑俊哉 +3 位作者 李玉霖 左小安 黄刚 周瑞莲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解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降水、气温变化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 为了解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降水、气温变化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草地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地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只有持续重牧才会导致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明显降低;2)放牧干扰对草地不同生活型多样性和不同经济类群多样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一年生植物多样性和禾本科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多年生植物及菊科、藜科和杂类草植物多样性明显下降;3)不同放牧强度下的不同生活型多样性和经济类群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有很大差异,但除了重牧区菊科植物多样性与降水变化、中牧区杂类草植物多样性与气温变化达到显著相关外,其他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在草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暖湿气候有利于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特别是可以明显促进多年生植物以及菊科、豆科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持续暖干气候可以降低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对禾本科和藜科植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类放牧活动 气候变化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 被引量:58
19
作者 谢秋丽 黄刚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年第3期44-46,共3页
物联网专业是研究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阐述了物联网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探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分析了物联网专业人... 物联网专业是研究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阐述了物联网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探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分析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人才培养 教学实践
下载PDF
根据失眠症状表现不同归属五脏辨识探析 被引量:56
20
作者 张星平 刘在新 黄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4-557,共4页
失眠病证中医证型虽十分复杂,但就其临床表现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5类,分属五脏。失眠主症以迟寐、不寐为主者责之于心,其病机为气、血、痰、瘀、寒、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神不入于舍;以多梦、梦呓、甚则梦魇、梦游为主者责之于肝,其病机... 失眠病证中医证型虽十分复杂,但就其临床表现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5类,分属五脏。失眠主症以迟寐、不寐为主者责之于心,其病机为气、血、痰、瘀、寒、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神不入于舍;以多梦、梦呓、甚则梦魇、梦游为主者责之于肝,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魂不入于舍;以思虑纷纭而致迟寐或不寐为主者责之于脾,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脾意不入于舍;以易寤、频寤为主者责之于肺,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魄不入于舍;以夜寐早寤为主者责之于肾,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志不入于舍。虽然临床所见往往因五脏疾病传变不同而又有五类失眠证型相互交融,病变表现错综复杂,如既有入寐唯艰之入睡困难,又见轻浅易寤之闻声则醒等。但将失眠病证按五神归属五脏,分类清晰明确,不仅易于掌握,而且反映五脏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变,与脏腑辨证融会贯通,使失眠病证证治规律清晰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症状表现 辨证 五脏为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