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康胶囊联合PPI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麦日耶木·艾山 陈志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764-767,771,共5页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的优化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在我院门诊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同时伴有Hp感...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的优化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在我院门诊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同时伴有Hp感染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0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20 mg+克林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致康胶囊1 200 mg,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2组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60例患者中,338例患者完成随访,按意向性(ITT)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根除率分别为80.0%(144/180),87.8%(158/180);按符合方案集(PP)分析分别为85.7%(144/168),92.9%(158/170),试验组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78.0%(131/168),87.6%(149/17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6%,16.7%)(P<0.05)。[结论]采用致康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具有较高的Hp根除率,在疗效以及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三联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康胶囊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内镜下治疗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麦日耶木·艾山 陈志芬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59-563,共5页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138例,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内镜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138例,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内镜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138例患者中发现病灶共143个,男女比例1∶1.4,年龄(56.40±8.59)岁。112例(81.2%)患者伴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其余26例(18.8%)为体检发现。GIST多见于胃底(60.8%),其次以胃体(29.4%),瘤体平均直径约2.1 cm,均为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49.12±8.26)min。术中出血和被动穿孔发生率分别为11.9%(17/143)和9.1%(13/143),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2%(3/138),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2 d。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117、CD34和Dog-1阳性率分别为92.3%(132/143)、81.1%(116/143)和89.5%(128/143)。根据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96例,低危35例,中危7例。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32个月,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直径≤5.5 cm的GIST在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内镜切除 疗效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在预防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麦日耶木·艾山 陈志芬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病死率在世界癌症中位居第二位,其确切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生活习惯、遗传背景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H.pylori感染作为胃癌发生最重要的致病因子,在胃黏膜...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病死率在世界癌症中位居第二位,其确切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生活习惯、遗传背景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H.pylori感染作为胃癌发生最重要的致病因子,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能否通过根除H.pylori来预防胃癌是近年来消化科医师最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对H.pylori根除治疗在预防胃癌中意义的最新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胃癌 预防
原文传递
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教育模式在消化道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麦日耶木·艾山 龚玉婷 +3 位作者 孙萌 齐健 陈惠芳 陈志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PPT)教学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改革中的教学价值。方法选取本校2011级临床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设为观察组,其余105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CPPT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PPT)教学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改革中的教学价值。方法选取本校2011级临床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设为观察组,其余105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CPPT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考试及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实践成绩分别为(73.37±13.61)分和(85.73±12.16)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的考试成绩(67.71±13.15)分和(70.24±11.53)分,P <0.05。学生对CPPT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较高,学生普遍认为实践课上通过问诊、病例检查结果分析和病历书写等加深了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结论在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中CPPT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CPPT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