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门地区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性检测及其Vkorc1基因多态性分析
1
作者 郭敏 梁捷 +5 位作者 何向阳 欧伟新 彭定雄 黄海涛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8-704,共7页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bromadiolone)和鼠得克(difenacoum)的抗性鼠。溴鼠灵(brodifac...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bromadiolone)和鼠得克(difenacoum)的抗性鼠。溴鼠灵(brodifacoum)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15.28±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地区 褐家鼠 抗药性 溴鼠灵 Vkorc1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