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 被引量:88
1
作者 鲍威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44,共18页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分析普及化阶段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在家庭经济背景、学业资质、学习投入以及学习...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分析普及化阶段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在家庭经济背景、学业资质、学习投入以及学习行为中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化趋势,而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却没有对此作出及时的对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出现了滞后;(2)高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取决于所在高等院校的组织性特征、高校教学质量、学生基本特征以及他们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受到学生本人学习参与投入程度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及 化阶段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学生发展
下载PDF
是否以学术为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3
2
作者 鲍威 杜嫱 麻嘉玲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0,共10页
利用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从个体特质和学术劳动力市场两个视角,阐释博士生学术从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⑴博士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近三分之一学术型博士向非学术部门溢出;⑵女性博士更偏好稳定的学术职业,农村、低收入博士群... 利用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从个体特质和学术劳动力市场两个视角,阐释博士生学术从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⑴博士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近三分之一学术型博士向非学术部门溢出;⑵女性博士更偏好稳定的学术职业,农村、低收入博士群体更倾向选择学术部门就业,成为学术精英,实现向上社会流动;⑶拥有学界专业认同的博士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但相当一部分素质优异的博士人才外流非学术部门;⑷学术志趣和热情对立志学术为业具有重要影响;⑸学术机构的从业环境恶化和职业吸引力减弱对博士的学术就业取向形成冷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就业意向 学术职业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66
3
作者 鲍威 陈亚晓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96,190,共17页
本文旨在考察经济资助和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理解经济资助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汀托的学生整合分析理论、比恩的学生资助双重效应理论和实证数据发现,高校学生资助与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问存在关联... 本文旨在考察经济资助和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理解经济资助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汀托的学生整合分析理论、比恩的学生资助双重效应理论和实证数据发现,高校学生资助与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问存在关联性和特定的影响机制:学生资助在直接促进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成就提升的同时,分别通过调整经济压力、强化学术融入、增加专业兴趣、促进社会融入等不同路径,间接影响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此外,不同类型资助方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资助 农村第一代大学生 学业发展
下载PDF
象牙塔里的压力——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1
4
作者 鲍威 王嘉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38,191,共15页
高校教师是教学运作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实践专业人员,如何强化其职业发展和学术产出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新管理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在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渗透、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急速变迁,高校规模扩大... 高校教师是教学运作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实践专业人员,如何强化其职业发展和学术产出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新管理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在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渗透、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急速变迁,高校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院校组织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导致高校教师处于高度压力之下。本研究利用2007北京市高校教师调查数据,尝试从组织环境与个体特质两个层面,揭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探讨过度压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1)高校教师面临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和经济压力。在教师职业生涯轨迹中,40岁以下为高压期,41~55岁为缓压期,56岁以后为低压期。(2)高校扩招、高校内部绩效评估机制的实施和教师的婚姻状态、薪酬水平、工作负荷、发展定位、职称等成为引发高校教师压力的重要因素。(3)压力的膨胀不仅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学术产出,相反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压力 学术产出
下载PDF
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鲍威 杜嫱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125,共19页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作为高等院校和教师所肩负的两大职能,两者间关系饱受争议。由于近年高校教师"重研轻教"现象的凸显、教师人事管理改革中教学与科研分岗制度的推进,厘清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对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作为高等院校和教师所肩负的两大职能,两者间关系饱受争议。由于近年高校教师"重研轻教"现象的凸显、教师人事管理改革中教学与科研分岗制度的推进,厘清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对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均具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校教师调查数据,聚焦研究型大学教师群体,考察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职能定位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将近80%的教师认同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或将教学作为首要职能,但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看,教师的时间投入存在明显的"重研轻教"倾向;(2)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本科教学行为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频度已高于传统的规制型教学模式,但存在着学科间和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3)分位数回归结果不仅验证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发现教师科研产出与本科教学行为之间存在"顶端互促效应",即在科研产出的高端群体中,规制型教学行为对科研产出形成抑制效应,而创新型教学行为与科研产出之间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配置 自我职能定位 教学行为 科研产出
下载PDF
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 被引量:56
6
作者 鲍威 金红昊 肖阳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8,共10页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缓减高考的过度应试压力,新高考改革突出了升学选择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但其复杂的制度设计也导致信息占用成为新的升学竞争点,从而影响不同阶层学生的教育获得。基于新高考试点地区的调查,从家庭、市场、...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缓减高考的过度应试压力,新高考改革突出了升学选择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但其复杂的制度设计也导致信息占用成为新的升学竞争点,从而影响不同阶层学生的教育获得。基于新高考试点地区的调查,从家庭、市场、学校三个视角,实证考察升学信息支持的多元路径及其对不同阶层教育获得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新高考制度之下,家庭社会经济属性依然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而升学信息支持则进一步扩大了阶层差距;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升学参与趋于失效;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催生了市场化升学咨询产业的扩大,其效用更为显著地转化为优势阶层的高考分数增量;值得欣慰的是,高中所提供的升学指导和生涯教育能够发挥充足的补偿效应,避免弱势群体在升学竞争中陷入信息不完全的困境,缩小教育获得中的阶层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信息支持 升学选择 教育获得
原文传递
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鲍威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22,共7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机构正在从以往的"知识的共同体"逐步转化为"知识的经营体"。从市场的观点出发,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换关系,而其间各...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机构正在从以往的"知识的共同体"逐步转化为"知识的经营体"。从市场的观点出发,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换关系,而其间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则是连接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媒介物。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以及高校教育服务与社会需求的顺应性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通过2006年实施的学生教学评估问卷调查,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构体系以及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学生评教调查
下载PDF
公平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 被引量:51
8
作者 鲍威 刘艳辉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7-43,共7页
本研究利用1993至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尝试对扩招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变化,以及不均衡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性分析。研究发现: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预算内生均支出差异和经济... 本研究利用1993至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尝试对扩招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变化,以及不均衡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性分析。研究发现: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预算内生均支出差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的经费差距是导致差异上升的主因;各地高校生均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财力的牵制。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地区财政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均预算内支出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则对生均预算内支出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公平 资源配置 区域间差异 面板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鲍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7,共10页
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目标、以及社会经济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在学生规模扩张和异质化过程中,以往被排除在传统高等教育之外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新的学生群体迅速增长。本研究利用北京市高校学生调... 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目标、以及社会经济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在学生规模扩张和异质化过程中,以往被排除在传统高等教育之外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新的学生群体迅速增长。本研究利用北京市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分析扩招之后我国高等院校中各类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以及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类型 学习行为 教学质量 扩招
原文传递
中国高校学生学业参与的多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48
10
作者 鲍威 张晓玥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8,共9页
学生个体在高校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学生在就学期间的学习经历是预测其学业成功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对于学生参与的理论与经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业参与区分为规则... 学生个体在高校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学生在就学期间的学习经历是预测其学业成功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对于学生参与的理论与经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业参与区分为规则性参与、过程性参与、自主性参与三个不同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调查数据间的比较,分析在课外学习时间投入层面中、美、日学生的特征。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院校教学实践一学生学业参与一学业成就"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学实践对于不同学生参与维度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业参与 教学实践 学业成就
下载PDF
跨越学术与实践的鸿沟:中国本科教育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探索 被引量:42
11
作者 鲍威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5-129,190,共26页
随着院校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积累与深入,如何从众多的研究凝练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信息,明晰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该领域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多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方法,尝试明晰和... 随着院校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积累与深入,如何从众多的研究凝练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信息,明晰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该领域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多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方法,尝试明晰和验证中国本科教育中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包括六大核心要素: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制与参与相互交融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课堂场域外师生互动、提供学生多样化校园经历、优化高校经费配置结构、完善学生支持体系。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成功实施并非简单的提供,需要充分契合院校的组织禀赋和学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力教学实践 学生发展 本科教育 学生参与 学生类型
下载PDF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成效分析: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视角 被引量:42
12
作者 鲍威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7,共7页
本研究利用2010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实施的高校学生调查,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考察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成效。研究发现,从公平性而言,自主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保送生制度背后存在的不公平性,但依然存在着向知识精英阶层、城... 本研究利用2010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实施的高校学生调查,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考察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成效。研究发现,从公平性而言,自主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保送生制度背后存在的不公平性,但依然存在着向知识精英阶层、城市学生倾斜的精英化趋向。从效率性而言,自主招生制度选拔的学生群体的入学后学业表现明显高于通过普通高考升学群体,但并未超越保送生制度选拔的学生群体,表明该制度与既有招生制度之间并未形成完全的功能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招生 公平性 效率性
原文传递
高中学习经历对大学生学术融入的影响——聚焦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被引量:38
13
作者 鲍威 李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71,共13页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被狭义地理解为升学应试,而其为大学阶段成功学习而准备的衔接功能却遭遇忽视。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促进高中教育从选拔筛选功能向教育衔接功能的转换,实现高中与大学的制度性衔接和内...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被狭义地理解为升学应试,而其为大学阶段成功学习而准备的衔接功能却遭遇忽视。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促进高中教育从选拔筛选功能向教育衔接功能的转换,实现高中与大学的制度性衔接和内核性衔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利用学生调查数据,考察高中阶段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经历与大学学术融入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高中课堂中及时反馈型教学和权威控制型教学应用频繁,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根深蒂固;(2)权威控制型教学对学术融入的贡献相对较低,甚至对专业成绩具有抑制作用,而互动探索、及时反馈、个性化教学模式对大学学术融入形成正向促进作用;(3)高中课堂场域外的课外补习与学科竞赛辅导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术融入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学习经历 学术融入 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原文传递
我国“985工程”的运行机制与投入成效分析:基于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35
14
作者 鲍威 陈杰 万蜓婷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8,共8页
过去十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高等院校通过高深知识的习得、调适和创新,逐渐提升了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我国,继"985工程&qu... 过去十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高等院校通过高深知识的习得、调适和创新,逐渐提升了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我国,继"985工程"之后,政府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一轮改革计划。在此背景之下,反思与分析"985工程"的运行机制与投入成效,成为科学设计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类似的改革方案进行比较,考察我国"985工程"运行机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08年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985工程"对项目高校学术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985工程"对项目高校的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增量效应,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其影响机制除考虑显性的财政支持外,还需留意隐性支持(组织声誉、学术声望)带来学术科研生产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5工程” 运行机制 投入成效
下载PDF
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鲍威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9,55,共9页
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数据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考察了相关变量和学生自我汇报能力发展与学生院校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师生互动、辅导员、社团活动、教学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路... 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数据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考察了相关变量和学生自我汇报能力发展与学生院校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师生互动、辅导员、社团活动、教学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路径系数验证了上述要素是影响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研究假设,学生发展与院校满意度之间的路径系数更是印证了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解释学生满意度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促使高校管理者采用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满意度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原文传递
第一代农村大学生的升学选择 被引量:34
16
作者 鲍威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1,共9页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不仅引发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元化,同时导致学生群体的异质性。与以往来自知识精英或政治精英家庭,以都市户籍为主体的传统高校学生群体不同,来自农村、父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经历的弱势群体子女开始进入高...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不仅引发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元化,同时导致学生群体的异质性。与以往来自知识精英或政治精英家庭,以都市户籍为主体的传统高校学生群体不同,来自农村、父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经历的弱势群体子女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并且其规模逐步扩增。本研究聚焦第一代农村大学生的升学选择、利用2011年首都高校新生调查数据,分析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在家庭社经背景、入学前学业能力等方面的特征,考察第一代大学生对于其高考成绩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路径以及最终升学院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第一代大学生 升学选择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阶段二级电压控制分区方法 被引量:32
17
作者 鲍威 朱涛 +2 位作者 赵川 吴涛 郭瑞鹏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合理的电压控制分区是三级或"软"三级电压控制模式应用的基础,好的分区结果应保证每个分区中都含有无功源,且分区内保持连通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及电气距离的电压控制分区方法:首先根据网络结构将由辐射状支路连接... 合理的电压控制分区是三级或"软"三级电压控制模式应用的基础,好的分区结果应保证每个分区中都含有无功源,且分区内保持连通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及电气距离的电压控制分区方法:首先根据网络结构将由辐射状支路连接在一起的无功源并入同一个分区;其次对受控点进行分类处理,在保证分区连通性的基础上将受控点并入电气距离最近的无功源所属分区;最后基于WARD距离对初始分区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分区方案。分区聚类仅在有支路连接的相邻分区之间进行,保证了分区结果的连通性,并大大减小了分区聚类的计算量。所述分区方法仅与电网结构及参数有关,与电网的潮流分布无关,能够较好地满足二级电压控制的需要。对IEEE 39节点测试系统及实际电力系统的分区划分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合理性及效率,对实际电力系统二级电压控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功源 聚类分析 电气距离 二级电压控制 分区
下载PDF
扩招后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鲍威 张倩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共7页
本文采用2008年《高校本专科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和《研究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扩招后我国高校研究生入学选择及其入学动机展开了分析。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专科毕业后表示读研意愿的学生群体的特性、研究生入学意愿的... 本文采用2008年《高校本专科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和《研究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扩招后我国高校研究生入学选择及其入学动机展开了分析。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专科毕业后表示读研意愿的学生群体的特性、研究生入学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生群体的入学动机及其结构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读研已成为扩招后我国高校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2)毕业后选择升学和选择就业的两大学生群体,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业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3)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高校教学环境、学生学业参与、学业成绩和经济因素对学生选择升学都具有显著影响;4)研究生入学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保持学术研究兴趣的同时,强化就业竞争力、拓展社会资本以及获取户籍等非学术型升学导向日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入学选择 扩招 实证研究
下载PDF
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鲍威 刘薇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考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内涵,并分析高校课程设置、学生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⑴沟通能力、专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内涵的三大核心要素;⑵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基础性、系统性取向在直接促进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同时,通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间接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 学业参与 课程设置
原文传递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鲍威 金红昊 田明周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2,共9页
1992-2017年,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发展历经年轻化、平稳发展、老龄化三个时期。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间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当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资深教师的占比分别为51.2%、4... 1992-2017年,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发展历经年轻化、平稳发展、老龄化三个时期。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间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当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资深教师的占比分别为51.2%、43.0%、5.8%时,高校科研产出达到理论最优;不同类别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理论最优值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而且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将持续恶化。为提升科研产出效率,研究型大学应加强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大力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包容开放的组织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教师 年龄结构 科研产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